《玉機微義》~ 卷十四 (4)
卷十四 (4)
1. 論傷寒兩感
王海藏曰: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是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云兩感者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獲生者矣。余嘗用大羌活湯,間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以待好生君子用之。
按:本方治法見後。
趙嗣真曰:仲景論兩感為必死之證,而復以治有先後,發表攻裡之說繼之者,蓋不忍坐視而欲覬其萬一之可活也。活人書云:宜救里以四逆湯,後救表以桂枝湯。殊不知仲景云: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為太陽邪盛於表,口乾而渴為少陰邪盛於裡也。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身熱譫語為陽明邪盛於表,不欲食腹滿為太陰邪盛於裡也。
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為少陽邪盛於表,囊縮而厥為厥陰邪盛於裡也。三陽之頭痛身熱耳聾,救表已自不可,三陰之腹滿口乾渴縮囊而厥不下可乎?活人書引下痢身疼痛虛寒救里之例,而欲施於煩渴腹滿譫語囊縮熱實之證,然乎否乎?蓋仲景所謂發表者,葛根麻黃是也。所謂攻裡者,調胃承氣是也。
活人書所謂救里則是四逆,救表則是桂枝。今以救為攻,豈不相背?若用四逆湯,是以火濟火,而腹滿譫語囊縮等證何由而除?臟腑何由而通榮衛?何由而行?而六日死者可立而待也。籲!兩感雖為不治之證矣,然用藥之法,助正除邪,虛實實虛,補不足損有餘之理,學者不可不素有一定之法於胸中也。
白話文:
王海藏說:當天空中的邪氣侵襲人體,會影響到人的五臟,從這我們可以知道,當身體內部和外部同時受到邪氣的侵害,臟腑都產生了病症,想要治療表面的症狀,但內部也有問題;想要治療內部的問題,但表面也有症狀。因為表面和內部不能同時完全治療,所以說兩感的人很難治療。然而,人體質有虛弱和強壯之分,受到邪氣的深淺程度也不同,如果體質虛弱且受到邪氣深度影響的,必定會死亡;如果體質強壯且受到邪氣影響程度較輕的,還是有可能治癒。有些疾病即使治療了也可能無法挽回,但是沒有治療而能存活的情況是不可能的。我曾經使用過大羌活湯,偶爾會看到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患者得以生存,所以我在此提出這個方法,期待那些重視生命的人士來應用。
趙嗣真表示:張仲景在討論兩感時認為這是必死的症狀,但他又提出治療的先後順序,以及表裡同治的理論,他不想坐視不管,希望有一線生機。活人書中提到:應該先用四逆湯來救裡,再用桂枝湯來救表。但事實上,張仲景說:太陽和少陰同時病發,頭痛代表太陽邪氣旺盛於表面,口乾舌燥則代表少陰邪氣旺盛於內部。陽明和太陰同時病發,身熱譫語代表陽明邪氣旺盛於表面,不願進食、腹部脹滿則代表太陰邪氣旺盛於內部。
少陽和厥陰同時病發,耳聾代表少陽邪氣旺盛於表面,縮囊和厥冷則代表厥陰邪氣旺盛於內部。對於三陽的頭痛、身熱、耳聾,單單治療表面已經困難重重,對於三陰的腹部脹滿、口乾舌燥、縮囊和厥冷,又怎能單單治療內部呢?活人書引用下痢身疼痛虛寒救裡的例子,卻想用在煩渴、腹部脹滿、譫語、縮囊等熱實症狀上,這樣對嗎?張仲景所說的表裡同治,指的是葛根、麻黃以及調胃承氣湯。
然而,活人書所說的救裡是四逆湯,救表則是桂枝湯。現在把救變成了攻,這不是互相矛盾嗎?如果使用四逆湯,就等於是火上加油,那麼腹部脹滿、譫語、縮囊等症狀如何消除?臟腑如何通暢,營衛如何運行?而六天內死亡的結局,就只是等待而已。呼!兩感雖然被視為無法治療的病症,但是使用藥物的方法,應該是幫助身體抵抗邪氣,對於虛實的辨別,以及補充不足、減少過剩的原則,學習者不能不在心中有一定的理解。
2. 傷寒合病並病論
趙嗣真曰:愚嘗疑合病與並病之為難明也,久矣。因姑釋之。蓋合病者,二陽經或三陽經同受病,病之不傳者也。並病者,一陽經先病,又過一經,病之傳者也。且如太陽陽明並病一證,若並而未盡,是傳未過,尚有表證。仲景所謂太陽證不罷,面色赤,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煩躁短氣是也。
猶當汗之以各半湯。若並之已盡,是為傳過。仲景所謂太陽證罷,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譫語者是也。法當下之以承氣湯。是知傳則入腑,不傳則不入腑。所以仲景論太陽陽明合病,止出三證如前。於太陽陽明並病,則言其有傳受如此也。又三陽經互相合病,皆曰下利。
仲景於太陽陽明合病,則主以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主以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主以承氣湯。至於太陽少陽並病,其證頭項強痛,眩閟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大椎、肺俞、肝俞,不可汗下。太陽陽明並病,已見上論。但三陽合病,仲景無背惡寒語句。雖別有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乃屬太陽證,而非三陽合病也。
三陽若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所以三陰無合病例也。
按:三陽合病證治,見傷寒論陽明例篇。
白話文:
趙嗣真說:我曾經對理解「合病」和「並病」感到困難,這已經很久了。因此我試圖解釋一下。合病是指兩條陽經或三條陽經同時受到感染,這種情況下疾病不會再傳播到其他經脈。並病則是一條陽經先受到感染,然後傳播到下一條經脈,即疾病會進一步傳播。
例如,太陽經和陽明經並病的情況,如果疾病並未完全傳播,即是疾病還未過度傳播,此時還會有表證。仲景所描述的就是太陽證未消失,面色紅潤,陽氣鬱悶在皮表無法散發,造成煩躁和呼吸短促的情況。
此時應該用各半湯來發汗治療。如果疾病已經完全傳播,即是疾病已經過度傳播。仲景所描述的就是太陽證消失,出現潮熱,手腳出汗,大便乾硬且有譫語的情況。這時應當用承氣湯來下藥治療。
由此可知,如果疾病傳播就會進入腑臟,如果不傳播就不會進入腑臟。因此,仲景在討論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時,只提出了上述三個症狀。而在討論太陽經和陽明經並病時,他描述了疾病如何傳播。另外,當三條陽經相互合病時,都可能出現下痢。
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仲景主要使用葛根湯。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主要使用黃芩湯。少陽經和陽明經合病,主要使用承氣湯。至於太陽經和少陽經並病,症狀可能包括頭頸僵硬疼痛,頭暈,如同胸腔有結塊,心下痞硬。這時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不能發汗也不能下藥。
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並病,上面已經討論過。但是對於三條陽經合病,仲景並未提到背部怕冷。即使有口渴,心煩,背部微微怕冷的情況,這屬於太陽證,而不是三條陽經合病。
如果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合病,那就是兩感,因此三條陰經沒有合病的例子。
參考:三條陽經合病的症狀和治療,可見於《傷寒論》中的陽明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