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六 (2)
卷二十六 (2)
1. 論脹為諸氣所致
詳見「氣證門」
2. 論脹為諸積所致
陳無擇云五積久而必心腹脹滿,但內所因不待成積即致也,亦當隨其臟氣而平治之。
謹按脹滿屬寒或內傷或諸氣或因病數服通利藥,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者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餘糧丸類燥熱氣血之劑,於內郁之火豈得不反有所助耶?夫治是疾遇大實滿燥實痞閉氣滯,或始由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劑過多或瀉痢後所至或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而成者,皆宜補脾行濕。蓋此際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
又如血蓄血瘀致者,當從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濁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皆宜適事為故可也。
白話文:
陳無擇云五積久而必心腹脹滿,但內所因不待成積即致也,亦當隨其臟氣而平治之。
陳無擇說,五積久久必會造成心腹脹滿,但內在病因不需等到積久才出現,也可能馬上就發病。所以,應該要根據患者臟腑的氣機變化來對症施治。
謹按脹滿屬寒或內傷或諸氣或因病數服通利藥,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者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餘糧丸類燥熱氣血之劑,於內郁之火豈得不反有所助耶?夫治是疾遇大實滿燥實痞閉氣滯,或始由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劑過多或瀉痢後所至或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而成者,皆宜補脾行濕。蓋此際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
仔細觀察,心腹脹滿可能是由於寒氣、內傷、氣機失調,或是長期服用通利藥物導致脾胃虛弱而引起的。脾胃虛弱導致脹滿的情況最多,濕熱引起的比較少,積久才形成的也很多。但是古方大多不分情況治療,像禹餘糧丸這種燥熱氣血的藥方,對於內郁的火氣,豈不是會火上加油嗎? 遇到大實滿、燥實痞、氣滯不通,或者一開始就是內傷導致脈象洪實的,就必須要瀉下治療。但是,如果服用瀉下藥過多,或是瀉痢之後導致脾胃虛弱,或是本來脾胃就虛弱,無法運化食物而導致脹滿,就應該要補脾行濕。因為這些情況下,正氣已經衰弱,何況是積久而造成的脹滿呢?所以才說要根據患者臟腑的氣機變化來對症施治。
又如血蓄血瘀致者,當從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濁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皆宜適事為故可也。
還有,如果是血瘀導致的脹滿,就應該要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寒性的用溫熱的藥物,熱性的用寒涼的藥物,結塊的用消散的藥物,清濁混濁的用分消的藥物,或者用升降氣機的藥物,或者用消導的藥物,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3. 論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發明曰:夫䐜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氣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於外,大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穀氣入胃,清氣營氣不行,便是風氣也。
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火木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經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
白話文:
《內經》記載:「清氣下降就會導致腹瀉,濁氣上升就會導致腹脹。」這就是陰陽失衡導致疾病逆行的典型表現。
腹脹的病因可以從寒熱溫涼角度分析。何謂腹脹?這是因為飲食失節導致的,是疾病的初期表現。濕熱也能引起腹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這是風濕熱三氣交匯導致的病症。
脾胃失去正常功能,陰火旺盛,侵襲脾胃,過盛就會向左遷移,陽道不通,六腑之氣外泄,陽氣過盛會導致母氣實。風氣外泄,風氣外泄指的是谷氣進入胃部,清氣、營氣無法運行,這就是風氣。
異呼同類,指的是胃氣。經書記載:「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這說明脾胃之土不足,火木過勝。經書記載:「濁陰從下竅排出,濁陰流入五臟,濁陰歸於六腑,濁陰歸於地。」這是健康無病的正常狀態,違反此道就會導致腹脹。經書記載:「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進入五臟就會導致腹脹閉塞。
調經論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衝門,皆下衝上也。幽門上衝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於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
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䐜脹腹滿俱去矣。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瀉之於內。」此法是也。
白話文:
調經論說:「下脘不通暢,就會導致胃氣燥熱,熱氣上升燻蒸胸部,因此出現內熱。」下脘就是幽門。人體上下有七個衝門,都是向下衝向上。幽門上面是吸門,吸門就是會厭。如果幽門不通暢,就會導致吸入的氣體無法順利下降歸於腎臟,肝臟的陰火就會向上升起,互相阻礙,因此咽喉不通暢,導致濁陰之氣無法下降,大便乾燥難以排出。胃中的濕氣和客陰之火都積聚在裡面,就會導致腹脹。治療的關鍵在於幽門,要使幽門通暢,泄掉陰火,滋潤乾燥的血液,生成新的血液。
幽門通暢,大便就不會便秘,吸門也不會受邪氣侵襲,咽喉就會通暢,腹脹、腹滿都會消失。這樣濁陰之氣就能順利下降歸於地。因此經書說:「內部充實者,就應該瀉掉它。」這就是這個治療方法的原理。
4. 論下之則脹已
發明曰:西北二方地形高寒,經曰:「陰者其精奉於上,其寒在外。」故曰「寒則氣浮」,知陰之寒涼,西北二方之氣為主用也。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臟寒生滿病,亦謂適寒涼者脹。」皆秋冬之氣,也在人則為肺腎。冬天之時,寒涼在外,六陽在於坤土之中。坤土者,人之脾胃也。
五臟之病,外寒則必內熱。脈經所謂「五臟脈小,皆為消癉之病。」消癉者,消穀善飢。北方之地,無不能食者,此也。陰勝陽虛,下之則愈,正謂此也。病機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下之則脹已。」此理悉矣。
謹按:脹主下之一法,亦大略言爾,故出方宜之論。若泛用之多,往往腹脹是失運化之職也。然是證雖主於下,蓋病因寒熱積濕,氣血機本不同於治,可不為分例云。
白話文:
西北地區地形高寒,由於寒冷氣息外在,因此氣往上浮,這也說明了西北地區的寒涼氣息是主要的氣候特徵。古人認為北方人容易出現寒性腹脹,這也是因為北方寒冷的氣候影響,而人體的肺腎也屬於秋冬的氣息。冬天寒氣外在,六陽之氣則隱藏於坤土之中,坤土代表人體的脾胃。
五臟生病,外寒必內熱,所以容易出現消穀善飢的症狀。北方人食量大,也是因為這種體質特性。由於陰氣盛而陽氣虛,因此需要向下治療。古人認為腹脹屬於熱症,向下治療就能改善。
但需要強調的是,向下治療腹脹只是大體原則,不能一概而論。腹脹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與寒熱積濕、氣血機轉等因素有關,治療方法也需要根據病因進行區分。
5. 調理之劑
局方紫沉通氣湯治三焦氣澀不能宣通腹脹便澀
(方见气证门)
济生紫苏子汤治忧思多度致伤脾胃心腹胀满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而涩
苏子(一两)大腹皮草果仁半夏厚朴(制)木香陈皮木通白朮枳实人参甘草(各半两)
上㕮咀每四钱入姜枣煎
白話文:
「紫沉通氣湯」治療三焦氣滯不暢,導致腹脹、排便困難。此方出自《氣證門》。「濟生紫蘇子湯」則是用於治療因過度憂思而損傷脾胃,出現心腹脹滿、喘促、煩悶、腸鳴、氣喘漉漉作響、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等症狀。配方包括:紫蘇子一兩、大腹皮、草果仁、半夏、厚朴(制)、木香、陳皮、木通、白朮、枳實、人參、甘草各半兩。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四錢,加入生薑、大棗煎服。
按此二方手足太阴之剂也
三因大半夏汤治肝气不平胜克于脾脾郁不行结聚涎沫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胃则胀满其脉弦迟故知中虚胃冷胀满服此可下气进食
半夏(洗)桂心(各五钱)附子人参甘草(炙)厚朴(制)当归茯苓枳实(炒各三钱)川椒(炒八十粒)
上銼每四大钱入姜枣煎
禹余粮丸治中满气胀喘满及水气胀
蛇含石(三两煆)真针砂(五两)禹余粮(两同上砂炒)
以上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
木香牛膝蓬朮(炮)白蒺藜桂心川芎白豆蔻茴香(炒)三稜羌活茯苓乾姜青皮陈皮附子(炮)当归(各半两)
白話文:
這兩個方子都是針對手足太陰經的。三因大半夏湯用於治療肝氣不順,導致脾氣鬱結,痰液停滯,臟腑氣機不暢,胃部脹滿,脈象弦遲的症狀。方子中半夏、桂心、附子、人參、甘草、厚朴、當歸、茯苓、枳實、川椒等藥材,可以下氣消食,溫中散寒,健脾理氣。禹余粮丸用於治療中滿氣脹、喘滿、水氣脹等症狀。方子中蛇含石、真針砂、禹余粮等藥材,可以化痰利水,行氣消脹。此外,根據患者虛實情況,可以加入木香、牛膝、蓬朮、白蒺藜、桂心、川芎、白豆蔻、茴香、三稜、羌活、茯苓、乾姜、青皮、陳皮、附子、當歸等藥材。
上为末拌匀以汤浸蒸饼去水捣匀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按此治寒胀消积药也气血之剂阴阳之气下陷者可用故存之与前方并足太阴例
东垣木香顺气汤治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木香(三分)厚朴(四分)青皮陈皮益智仁茯苓泽泻乾生姜半夏吴茱萸(汤洗各二分)当归(五分)升麻柴胡(各一分)草豆蔻(煨三分)苍朮(三分)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太阳阳明厥阴药也
木香塌气丸治中焦腹胀
萝卜子(炒)陈皮(去白各五钱)胡椒草豆蔻(煨)木香青皮(各三钱)蝎梢(去毒二钱半)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末拌勻,用湯浸泡蒸餅,去除水份後搗成泥狀,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溫酒送服。此方可用於治療寒氣脹滿、積食不消,適用於氣血不足、陰陽氣虛下陷的患者。與前方的足太陰方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東垣木香順氣湯可用於治療濁氣上逆導致的腹脹。
木香三分、厚朴四分、青皮陳皮茯苓澤瀉乾薑半夏吳茱萸(湯洗各二分)、當歸五分、升麻柴胡(各一分)、草豆蔻(煨三分)、蒼朮三分,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此方屬於足太陽、陽明、厥陰藥。
木香塌氣丸可用於治療中焦腹脹。
蘿蔔子(炒)、陳皮(去白各五錢)、胡椒、草豆蔻(煨)、木香青皮(各三錢)、蠍梢(去毒二錢半),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丸藥服用。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服油腻白粥百日量人大小与服阴囊肿用青盐乾姜白麵为末水调贴之
中满分消汤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并宜服之
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吴茱萸草豆蔻黄耆(各五分)川乌头泽泻人参青皮当归生姜麻黄柴胡乾姜黄连毕澄茄黄柏(各二分为热因寒用)
上㕮咀只作一服水煎
按此二方治寒胀之剂也
广朮溃坚汤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安大小便涩滞上气喘促通身虚肿
厚朴黄芩益智仁草豆蔻当归(各五钱)黄连(六钱)半夏(七钱)广朮升麻红花吴茱萸(各二钱
白話文:
將細末用水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温米飲送服,忌食油膩,每天服用一百丸,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陰囊腫痛者,可用青鹽、乾薑、白麵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外敷。
中滿分消湯可用於治療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等症。
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吳茱萸、草豆蔻、黃耆各五分,川烏頭、澤瀉、人參、青皮、當歸、生薑、麻黃、柴胡、乾薑、黃連、畢澄茄、黃柏各二分(若因熱而導致寒症,則可用此)。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劑,用水煎服。
此二方皆為治療寒脹之方。
廣朮潰堅湯可用於治療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卧不安,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通身虛腫等症。
厚朴、黃芩、益智仁、草豆蔻、當歸各五錢,黃連六錢,半夏七錢,廣朮、升麻、紅花、吳茱萸各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