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

1. 論傷寒中寒受病不同

丹溪曰:仲景論傷寒矣,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胃大寒而昏,用附子理中而安,其議藥則得之矣。曰傷曰中,未聞有議其異同之者。因思傷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必大發熱,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中寒則倉卒感受,其病即發而暴。傷寒之人,因其舊有鬱熱,風寒外來,肌腠自密郁,發為熱。

其初也,用麻黃、桂枝輩發表而安,以病體不甚虛也。中寒之人,乘其膚腠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發,溫補自解,此胃氣之大虛也。傷寒熱雖甚,不死;中寒若不急治,去生甚遠。其虛實蓋可見矣。

謹按:仲景論傷寒,至三陰病例,可汗,外感也。韓祗和例溫中,即中寒也。張潔古三陰可下,王海藏例可補,皆言內傷也。但韓氏不直指中寒,而就於陰證立便例,例可溫中之法,與仲景三陰病論證不同,乃別立方,意指中寒而未甚瑩,故丹溪先生重明此意。然皆宜詳玩,臨證合宜處治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詳細討論了傷寒,但並未深入探討中寒的情況。前輩們在治療極度胃寒導致的昏迷時,使用附子理中湯使其康復,他們對藥物的選擇是正確的。然而對於「傷」和「中」兩種情況,尚未有人討論它們之間的差異。我思考後發現,傷寒可能立即發病,也可能不會馬上發病,但一旦發病必然會高燒,邪氣沿著經絡侵入,病情逐漸加深。而中寒則是在短時間內突然受到寒冷影響,病情立即爆發且迅速惡化。

傷寒患者因為身體內本就有鬱積的熱氣,外來的風寒使皮膚閉塞,導致熱氣無法散發,從而引發發熱。在初期,可以使用麻黃、桂枝等藥物發汗,由於病體並非非常虛弱,因此能獲得安穩。而中寒患者,因為皮膚毛孔開放,全身受邪,很難區分出是哪條經絡受影響,無法發熱,只能通過溫補的方式自行恢復,這表明胃氣已經非常虛弱。傷寒即使熱度很高,也不會致命;但如果中寒不及時治療,離死亡就不遠了。由此可見,兩者的虛實程度一目瞭然。

仔細分析: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討論到三陰病,可以出汗治療,這是外感的情況。韓祗和的例子則是溫中,即是中寒。張潔古認為三陰病可用瀉下治療,王海藏則認為應當補充,他們都提到了內傷。然而,韓祗和並未直接指出這是中寒,而是將其歸類於陰證,並建立了一個便於使用的例子,說明可以溫中,但這與張仲景對三陰病的描述不符,因此丹溪先生在此重申了這一觀點。然而,這些都值得我們詳細研究,在實際診療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妥善處理。

2. 論陰陽虛盛惡寒與傷寒不同

內經曰:陽虛則外寒者,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陰盛則內寒者,因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按此言陰陽虛盛為寒,本七情所動之致,義見調經。

白話文:

《內經》提到:當陽氣不足時,人體表面會感到寒冷,因為陽氣主要在上焦部位接受氣息,它的功能是溫暖我們的皮膚和肌肉,若上焦運作不暢,導致陽氣無法到達身體表面,就會讓寒氣停留在體外,所以人體會感受到寒冷而發抖。

當陰氣過盛時,人體內部會感到寒冷,這是因為厥氣向上逆流,使得寒氣在胸腔內積聚無法排出,如果寒氣無法排出,溫暖的氣息就會消失,只剩下寒氣存在,這會使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則脈絡無法順暢運行,最終脈搏會變得強大且遲滯,這就是所謂的內寒。

進一步解釋,這段話說明瞭人體陰陽失調導致寒冷的現象,通常是由情緒波動引起的,詳細的調整方法可參考調節生理機能的部分。

3. 論篇皆與傷寒中寒受病不同者也

東垣曰:「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

夜則惡寒,晝則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

按此亦陰盛所致之本病,非感寒外因也。傷寒外因,三陽惡寒,皆表邪未解。太陰手足自溫,故不惡寒。少陰、厥陰手足厥逆而惡寒者,陰盛然也,與此稍異。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如果在夜晚感覺到寒冷,在白天卻感到平靜,這表示陰性的血液在陰性體質中正處於旺盛狀態。」

「若無論晝夜都感覺寒冷,這顯示身體內陰性過剩而缺乏陽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盡快地去排除身體過多的陰性,同時大力地補充陽性。」

「如果在夜晚感到平靜,但白天卻感覺寒冷,這表示陰性氣息在陽性環境中過剩。」

根據以上所述,這是因為陰性氣息過剩所導致的根本疾病,而不是因為外部寒冷影響所導致的。外感風寒的情況下,三陽病會感覺寒冷,這是因為表面的邪氣尚未消除。對於太陰病,由於手腳自然保持溫暖,所以不會感到寒冷。而少陰和厥陰病,手腳冰涼且感覺寒冷,這是因為陰性氣息過盛,但這與前面提到的情況稍微有些不同。

4. 論陰毒

王海藏云:陰毒本因腎氣虛寒,因欲事或食生冷物而後傍風,內既伏陰,外又傷寒,或先感外寒而後伏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陰毒。身重,眼睛疼,身體倦怠而甚熱,四肢厥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間,或可起行,不甚覺重。

診之則六脈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無。若服涼藥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證者,急服還陽退陰之藥則安。惟補虛和氣而已,宜服正元散之類。陰證不宜發汗。如氣正脈大,身熱未瘥,用藥發汗無妨。

或寸口小而尺脈微大,亦同。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有此證者,速宜於氣海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和暖為效。仍服金液丹來復丹之類,隨證治之。

按此言陽氣不守,或積陰感於下,微陽消於上,遂為陰毒。與活人書論陰毒為陰氣獨盛,陽氣暴絕者,殊有發明矣。但言不守與消之義,而又不若趙氏釋活人書云:陰氣極盛,陽氣極微為陰毒。陽氣極盛,陰氣極微為陽毒。庶不為竭絕之證義尤明白。陰盛格陽脈,附見熱門。

白話文:

王海藏說:陰毒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腎臟功能虛弱且寒冷,當進行性行為或是食用冰冷食物後受風,內部已有陰寒聚集,外部又遭受寒冷侵襲,或者是先感受到外界的寒冷,然後再有陰寒在體內聚集,體內外都充滿了陰寒,導致體內的陽氣無法正常運作,因此引發了陰毒。病徵包括身體沉重,眼睛疼痛,身體疲憊卻異常發熱,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冷汗直冒,可能非常口渴且精神恍惚,有種失落的感覺。在兩三天內,或許能勉強行走,不會感到太過嚴重。

診斷時會發現六脈深沉細微且急促,尺脈短小,寸脈可能完全沒有。如果服用寒涼的藥物,口渴的情況會更嚴重,焦躁感也會更加劇烈。有這些症狀的人,應該立即服用可以回復陽氣、抑制陰氣的藥物才能康復。主要就是補充虛弱並調和氣血,適合服用如正元散這類的藥物。陰證患者不應發汗。如果氣血正常,脈搏強大,體溫高燒不退,使用藥物發汗也無妨。

或者寸脈微弱,尺脈稍微粗大,也是同樣情況。下體聚集陰寒,上體的微弱陽氣就會逐漸消失。因此,病情顯得沉重,四肢冰冷,腹部疼痛加劇,可能咽喉不適,或心下脹滿,腹部堅硬,口渴難耐,虛汗不斷,偶爾會胡言亂語,指甲和臉色呈青黑色,六脈深沉細微,每分鐘跳動七次以上。有這些症狀的人,應該立即在氣海和關元這兩個穴位上施灸三百壯左右,直到手腳回暖纔有效果。同時服用金液丹、來復丹等藥物,根據病情進行治療。

按照這個理論,陽氣無法正常運作,或是下體聚集陰寒,上體的微弱陽氣逐漸消失,就會形成陰毒。與《活人書》中對於陰毒的解釋,認為是陰氣旺盛,陽氣突然消失,有著不同的觀點。只不過,提到的"無法正常運作"和"逐漸消失"的定義,又不如趙氏解釋《活人書》所說:陰氣極度旺盛,陽氣極度微弱是陰毒;陽氣極度旺盛,陰氣極度微弱是陽毒。這樣解釋,避免了完全消失的說法,意義更加清晰。陰氣旺盛導致陽氣被排擠的脈象,附帶出現在熱門病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