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2)

1. 論脹為諸氣所致

詳見「氣證門」

白話文:

詳細討論關於脹症是由各種氣機不調所導致的情況,請參考「關於氣機證候的專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因各種不同氣機失調而產生的脹症(例如腹部脹滿、脹痛等症狀),其詳細的理論和治療方法,請參閱專門討論氣機運行與疾病關係的那一章。

2. 論脹為諸積所致

陳無擇云五積久而必心腹脹滿,但內所因不待成積即致也,亦當隨其臟氣而平治之。

謹按脹滿屬寒或內傷或諸氣或因病數服通利藥,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者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餘糧丸類燥熱氣血之劑,於內郁之火豈得不反有所助耶?夫治是疾遇大實滿燥實痞閉氣滯,或始由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劑過多或瀉痢後所至或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而成者,皆宜補脾行濕。蓋此際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

又如血蓄血瘀致者,當從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濁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皆宜適事為故可也。

白話文:

陳無擇提到,長期的五種積聚疾病最終必然導致心腹部腫脹,但其實內部原因並不需要等到形成積聚就會導致問題,應根據各臟腑的特點來進行平衡治療。

詳細來說,腫脹的問題可能與寒冷、內傷、各種氣血失調或是頻繁服用通利藥物有關。其中,由於脾胃虛弱導致的腫脹情況最為常見,因濕熱引發的則較少,但也有因積聚形成的情況。然而,古代的療法大多未區別對待,例如禹餘糧丸這類燥熱型的藥物,對於體內鬱熱的患者,反而可能助長病情。治療這種疾病,若遇到嚴重的實證,如腹部脹滿、燥熱、痞結不通、氣滯等,或因內傷導致脈象洪大且實時,必須使用下法(瀉下)。然而,如果患者因過度使用下法、瀉痢後體質虛弱,或是本來脾胃就虛弱,無法正常運化,則應著重在補脾和去濕。

再說到因血液淤積、血液凝滯導致的腫脹,應從血液相關的藥物來治療。對於寒冷的症狀用溫熱的藥物,對於熱性的症狀用寒涼的藥物,對於結塊的症狀用散結的藥物,對於清濁混淆的症狀用分別消散的藥物,或是調理氣機,或是消食導滯,這些都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運用。

3. 論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發明曰:夫䐜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氣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於外,大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穀氣入胃,清氣營氣不行,便是風氣也。

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火木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經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

調經論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衝門,皆下衝上也。幽門上衝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於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

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䐜脹腹滿俱去矣。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瀉之於內。」此法是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如果清氣位於下方就會產生水瀉,若是濁氣位於上方就會產生脹滿感。」這就是陰陽兩氣運行失常導致的疾病。

進一步解釋,所謂脹滿,可以從寒、熱、溫、涼四種角度來看。這是什麼樣的脹呢?簡單來說,這是因為飲食無度所引起的脹滿,也是生病的開始。濕熱也能引起脹滿,當右邊關脈呈現洪緩且沉的脈象,而弦脈浮現於上方,這就是風、濕、熱三種氣體結合在一起造成疾病的現象。脾胃功能受到抑制,陰火過旺,進而影響脾胃,當陰火旺盛時,會使陽氣偏移,導致六腑之氣在外無法正常運行,嚴重時會讓母臟過度充實。若風氣在外被阻斷,這代表穀物進入胃部後,清氣和營氣無法正常運行,就形成了風氣。

不同類型的氣息會互相吸引,而胃氣就是一個例子。《內經》說:「虛弱時容易受到剋制自己的氣息侵襲,如土性不足時,肝臟的邪氣就可能趁虛而入。」這也表示脾胃的土性不足,而火性和木性過於旺盛。《內經》又說:「濁陰之氣應該由下竅排出,流經五臟,最後歸於六腑和大地。」這是身體健康的正常運行方式,一旦反常就會產生脹滿。《內經》還說:「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就會傷害陰氣。」一旦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進而導致脹滿和堵塞。

在《調經論》中提到:「如果下脘(幽門)不通暢,胃部就會發熱,熱氣上升至胸部,引發內熱。」當幽門受阻,無法將吸入的空氣向下輸送至腎臟,同時肝臟的陰火活躍,就會導致咽喉部位堵塞,使濁陰之氣無法下降,大便變得乾燥且排不出,胃部的濕氣與外來的陰火共同作用,於是腹部脹滿就出現了。治療方法是疏通幽門,排除陰火,滋潤乾燥的血液,促進新鮮血液生成。

當幽門順暢,大便就不會堵塞,吸門也不會受邪氣影響,咽喉部位得以通暢,脹滿和腹部飽脹的症狀就會消失。這樣一來,濁陰之氣就能順利地下歸大地。因此,《內經》說:「中滿者應從內部進行泄法。」這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4. 論下之則脹已

發明曰:西北二方地形高寒,經曰:「陰者其精奉於上,其寒在外。」故曰「寒則氣浮」,知陰之寒涼,西北二方之氣為主用也。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臟寒生滿病,亦謂適寒涼者脹。」皆秋冬之氣,也在人則為肺腎。冬天之時,寒涼在外,六陽在於坤土之中。坤土者,人之脾胃也。

五臟之病,外寒則必內熱。脈經所謂「五臟脈小,皆為消癉之病。」消癉者,消穀善飢。北方之地,無不能食者,此也。陰勝陽虛,下之則愈,正謂此也。病機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下之則脹已。」此理悉矣。

謹按:脹主下之一法,亦大略言爾,故出方宜之論。若泛用之多,往往腹脹是失運化之職也。然是證雖主於下,蓋病因寒熱積濕,氣血機本不同於治,可不為分例云。

白話文:

解釋如下:

這段內容主要講述的是,在西北地區,因為地勢較高且氣候寒冷,根據中醫理論,這種陰寒的環境會使氣向上浮動。由此可知,西北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徵就是寒涼。有學說提到,生活在北方的人,因為體內臟腑受寒,容易導致腹部脹滿的病症,這正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寒冷所致。這與秋冬兩季的氣候相應,對人體而言,主要影響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冬季時,外界環境寒冷,而人體內的六陽之氣則藏於脾胃之中。

對於五臟的疾病,如果外部環境寒冷,體內通常會產生熱症作為反應。如《脈經》所述,五臟的脈象如果過於細弱,常常是消耗性疾病,如消化不良、易餓等的表現。在北方地區,人們的食量通常都很大,這正是因為陰寒過剩,導致了體內的陽氣虛弱。對於這種情況,通過通便治療可以改善病情。正如《病機》所說,各種腹部脹大的病症,大多是由於體內有熱,通過通便治療,就能緩解腹部脹滿的問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通便只是治療腹部脹滿的一種方法,這裡只做了大概的說明。因此,提出了治療方法選擇的原則。如果隨意使用通便的方法,往往會造成腹部脹滿的情況,這是因為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所致。雖然這個病症主要通過通便來治療,但具體的病因可能包括寒、熱、濕等因素,以及氣血運行的問題,治療時應當區分不同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5. 脹滿治法

6. 調理之劑

上㕮咀水煎服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或磨碎後,用水煎煮服用。」不過由於原文內容極少,這裡的翻譯是基於一般理解的情況下做出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