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二十六
2. 脹滿門
3. 諸經敘脹所因
針經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或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按論中備五臟六腑發脹為諸證,宜玩本文。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腹滿䐜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
原病式曰: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
白話文:
【對於各種經絡導致的腫脹原因的敘述】
針灸經典裡說,所謂的脹,都發生在臟腑的外部,它會推擠臟腑,使胸腔和肋骨間的空間擴大,皮膚也會跟著脹起,所以被稱為脹。有時候,腳部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營氣與衛氣停滯,寒氣就會逆流向上,此時身體正氣與邪氣相互對抗,兩種氣流互相衝突,就形成了脹的情況。
根據醫書中的理論,五臟六腑的腫脹會引發各種症狀,應該要深入研究這部分的內容。
黃帝內經提到:所有腹部的腫脹增大,通常都是因為熱氣過盛。當腹部飽滿,脹痛感強烈,且影響到胸部、脅骨下方,並有頭暈目眩的現象,這些都是太陰和陽明兩條經絡受到寒濕之氣阻塞所致。
古籍《原病式》中記載:當腹部腫脹增大,敲打起來就像鼓一樣,這是屬於陽性,也就是熱性的症狀,當體內的熱氣過旺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4. 脈法
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關上脈虛即脹內;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
嚴氏曰脹脈浮者易治,虛者為難。
白話文:
【脈法】
針灸經典提到,如果脈象呈現大、堅實且澀的特性,這通常是腹部脹滿的徵兆。
脈學經典記載,在關部(手腕內側靠近手肘的部分)若摸到脈象虛弱,表示內部有脹氣;脈象遲緩且滑順,也是脹氣的現象;脈象強盛且緊繃,同樣是脹氣的表現。
嚴氏認為,脈象浮動的脹氣較容易治療,而脈象虛弱的脹氣則較難處理。
5. 論脹分三因
陳無擇云臟氣不平勝乘相因為病,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憂思結聚,本臟氣鬱,皆內所因。或冒寒暑風濕,隨經絡傳至陽明,致脹者,屬外因;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作胚塊,膨脹滿悶,屬不內外因也。
按此論,肝木勝乘脾肺為脹滿,即東垣所謂脾胃之上不足,火木大勝致脹也。此不言火,況怒傷肝者豈無火動耶?所出大半夏湯,以桂附中加參歸以調血氣,言其脈弦遲,恐非肝氣克脾臟閉腑郁病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當臟腑的氣機失調,一臟過度剋制另一臟,就會導致疾病。例如,生氣傷害了肝臟,肝臟又去剋制脾臟,導致脾臟的功能紊亂,進而使胃部產生脹滿感,這種情況被稱為「勝克」。生氣如果影響到肺部,肺氣無法正常運行,必然會在大腸引起脹滿,這種情況被稱為「乘克」。長期的憂慮和思慮過度,也會使得該臟腑的氣機鬱結,這就是內因。
或者遭受了寒冷、高溫、風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異常的氣候會沿著經絡傳遞,最終到達陽明經,引發脹滿的症狀,這就是外因。飲食不節制,吃太多生冷、甜膩的食物,食物在體內積聚無法消散,可能形成塊狀物,造成腹部脹滿和悶痛,這種情況則是既非內因也不是外因。
根據以上的理論,肝臟剋制脾臟和肺臟,導致脹滿的情況,就是李東垣所謂的脾胃功能不足,肝臟和心臟的火氣過盛,導致脹滿。這裡並未提到火氣,但生氣傷肝難道不會有火氣上湧嗎?他開出的大半夏湯,是在肉桂和附子中加入人參和當歸來調理血氣,說脈象呈現弦遲,恐怕不是肝氣剋制脾臟,導致腑臟鬱閉的病症。
6. 論腹脹屬濕
內經云:太陰所至為蓄滿,又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按發明辨云:脾為陰中之太陰,又云:脾為陰中之極陰,乃為坤元,亙古不遷之土。天為陽也,火也,地為陰也,水也在人則為脾,同陰水之化。脾有餘則腹脹,食不化,故無陽則不能化五穀。脾盛乃大寒為脹滿,故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大抵此病皆水氣寒濕為之也。治宜大辛熱之劑。
如土久於雨水中則為泥矣,豈能生化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長生矣。脾濕有餘無陽則不能化五穀,所以宜辛熱治之,必愈然亦有輕重。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當太陰影響到人體時,會導致腹部積聚脹滿,也會引起中上腹部飽脹感,甚至引發霍亂、嘔吐和腹瀉。另外,所有因濕氣引起的腫脹和飽脹都歸屬於脾臟功能失調。
進一步解釋,脾臟在陰臟中被視為太陰,也被稱為極陰,它是大地的本源,自古以來就穩定存在。在自然界中,天是陽性的象徵,就像火一樣,而地則是陰性的象徵,就像水。在人體中,脾臟就扮演著陰水的角色。當脾臟功能過剩,就會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因此,沒有陽性能量的協助,脾臟就無法消化五穀。當脾臟過度寒涼時,就會導致腹部脹滿,這也與胃部受寒有關。總的來說,這些疾病都是由水氣、寒氣和濕氣引起的。治療上應使用辛熱的藥物。
就像土地長期浸泡在雨水中,就會變成泥濘,無法生長萬物。必須等到和煦的風和溫暖的陽光,濕氣散去,陽性能量恢復,才能重新生機勃發。脾臟濕氣過多,缺乏陽性能量,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所以適合用辛熱的療法治療,病情一定會好轉,但也要考慮病情的輕重程度。
7. 論腹脹有熱有寒屬外感
東垣曰經云諸腹脹大屬熱,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作胃實,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病,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五常正大論云,下之則脹已是也。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已,局方交加飲子是也。
豈不聞素問及靈樞經中說,內虛不足,中寒濕令人中滿,及五臟六腑俱有脹滿,更以脹家寒熱多少較之,胃中寒則脹滿,陰陽應象論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針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通評虛實論中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正,同五臟生成論云,腹滿䐜脹(云云見前),胃中寒濕菀遏故也,脈經所謂胃中寒則脹滿也,又厥論云,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所說寒脹多如此。
湯液醪醴論中說,中滿治法當開鬼門,謂發汗也,潔淨府,利小便也,又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今上下分消其氣,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
白話文:
東垣先生曾引用經典說過,各種腹部脹大的病症多屬於熱症,這是由於外來的邪氣侵擾,身體內部能量過剩所導致的症狀,這種邪氣自外界進入人體,感受了風寒,進而傳入體內,使寒氣轉化為熱氣,造成胃部實熱,出現每天下午發熱如潮、極度口渴想喝水、胡言亂語等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患病的症狀。對於極度實熱和腹部脹滿的情況,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若病情較輕,僅有微弱的實熱和腹部脹滿,則應使用小承氣湯進行治療。依據《五常政大論》的理論,通過排便可以消除腹部脹滿的問題。
假設瘧疾引發腹部脹滿,也會有寒性脹滿和熱性脹滿的區別,這是因天氣的邪氣影響,受暑熱所導致,但不會立即發病,等到秋季暑氣消失後,瘧疾才會發作。如果判斷出是寒性脹滿,可使用局方交加飲子進行治療。
難道你沒聽過《黃帝內經·素問》和《靈樞》中的說法嗎?內在虛弱不足、寒濕入侵,都會使人感到腹部脹滿,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出現脹滿的現象。我們要根據腹部脹滿伴隨的寒熱程度來判斷病情,胃部寒涼就會引起脹滿。《陰陽應象論》中提到,渾濁的氣體上升到上部,會產生脹滿的症狀。《針灸經》中指出,治療脹滿應選擇三陽經絡,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的寒水所導致的脹滿,與《通評虛實論》中的理論相符,腹部突然脹滿且按壓不退,應選擇太陽經絡的穴位進行治療,這是胃部的募穴。《五臟生成論》中也提到了腹部脹滿的問題,這是因為胃部寒濕阻塞所致,正如《脈經》中所說,胃部寒涼就會產生脹滿。此外,《厥論》中也提到,太陰厥逆就會產生腹部脹滿,排便困難,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嘔吐,無法安睡,這些都是寒性脹滿的典型症狀。
《湯液醪醴論》中提到,治療腹部脹滿的方法是「開鬼門」,即促進排汗,以及「潔淨府」,即利尿。還有一種方法是「內瀉」,指的是治療脾胃疾病時,應該上下分開消散氣機,讓下焦像瀆水一樣暢通,這樣氣血就能自然分離,不需要刻意排泄糞便。然而,如果腹部脹滿非常嚴重,大小便都無法順利排出,則需要使用寒熱藥物來幫助排便。
8. 論腹脹屬內傷所致
東垣曰:或傷酒、濕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亦是熱脹。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此寒濕鬱遏而脹也。醪醴論中治法謂: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氣血平,陽布,神清,此治之正也。
或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辯之。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有的人因為過量飲酒,或是食用了太多濕潤的麵食和味道濃厚的食物,尤其是那些常吃精緻食物的人,或者是飯後立即躺下,導致身體內的濕熱之氣無法正常代謝,進而造成腹部脹滿,這就是所謂的熱脹。在調經篇中有提到,因為飲食不節制和過度勞累,損害了脾胃的功能,開始時是受到熱邪的侵襲,到了後來轉變成寒邪的困擾,這都是由於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有效運化吸收食物中的精華,結果導致食物堆積無法消散,從而形成腹部脹滿,這是寒濕鬱結所引起的脹滿。在醪醴論中對治療方法的描述是:首先應當清除血液中的瘀滯,然後調整體內的真氣循環,等到氣血平衡,陽氣佈散,精神清爽,這樣纔是正確的治療方式。
有人問:為什麼所有的腹部脹大都歸屬於熱的原因呢?這其實是疾病機制的總括性描述。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人體受到外部風寒的侵襲,且風寒之邪過剩,由體表傳入體內,寒邪轉變為熱邪,造成胃部實滿,仲景使用承氣湯來治療。另外,有的常吃精緻食物的人,體內的濕熱鬱結,也會形成腹部脹滿,這就是熱脹。通常情況下,寒脹的情況較多,而熱脹的情況較少,因此在治療時應詳細辨別。
9. 論鼓脹屬濕熱
丹溪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一平人。
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升陰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膠,固難治。
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以制火,使肺氣得清。卻厚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醫者不察,急於作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覺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
亦須隨證加減用之。予友俞仁叔連得家難,年近五十,得此疾,自制禹餘糧丸服之。其脈弦澀而數。予曰:此丸新制,煆煉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俞笑曰: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見血,色黑骨立而死。又楊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瘧半年,患脹。
診其脈弦而澀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朮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生甘草些小,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中間須稍有加減,大意只是補氣行濕。又陳氏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春間患脹,色黑而腹大,形如鬼狀,脈數而澀重似弱。以四物湯加連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作湯與之一月而安。
一補氣,一補血,餘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或曰:氣無補法,今何補氣而獲安?予曰:氣無補法,俗論也。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自運。經曰:壯者氣行則愈,弱者則著而成病。若不補氣,邪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矣,何效之遲也?病者將厭子之迂而求速效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勢篤,難求速效。知王道者能治此病。
或曰:脹病將終不利耶?予曰:灼知其不虛,病淺,胃壯,積滯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證矣。按此論,七情內傷,六淫外侵,致脹,合東垣所謂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外入也;內傷勞倦,虛損脾胃等致不足之證自內生,也可見虛實之殊。寒熱病機互有,則用藥當有所據矣。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心肺是屬陽的器官,位置在身體的上部;腎肝是屬陰的器官,位置在身體的下部;脾臟位於中間,同樣屬於陰,但與土相關。經典中寫到:食物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微的氣,這些氣會向上傳遞至脾臟;脾臟再將這些精微的氣散發出去,上傳至肺臟;肺臟調節水液運行,向下輸送至膀胱;水精分佈全身,五臟六腑同時運行。脾臟具有坤靜的特性,但又有乾健的運轉能力,因此可以讓心肺的陽氣下降,腎肝的陰氣上升,形成天地交接的和諧狀態,這是一個健康人的狀態。
然而,當我們的情緒受到內在傷害,外界的邪氣侵擾,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導致虛弱,脾臟的陰氣就會受損,運轉功能就會失調,即使胃部能接受食物,但無法有效運化,因此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形成了天地不交的阻塞。清濁不分,通道堵塞,鬱結成為熱氣,熱氣停留形成濕氣,濕熱相生,最終形成脹滿。這就是所謂的鼓脹。雖然外表看似堅硬飽滿,但內部空洞無物,像鼓一樣,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這種疾病又被稱為蠱,就像蟲子侵蝕的意思。理論上應該補充脾臟的功能,同時要養護肺臟的金屬屬性以抑制木屬性,確保脾臟不受邪氣侵害;滋養腎臟以抑制火氣,使肺氣得以清潔。避免厚重口味的食物,斷絕不必要的念頭,遠離音樂,這樣身體自然會恢復健康。但是醫生往往為了追求快速效果而忽略了這一點,患者因為脹痛難忍,喜歡服用利尿藥物來求得短暫的舒緩。他們不知道,這樣可能只會獲得一天或半天的寬慰,但腫脹的情況會更嚴重,病邪更強烈,真氣也會受損。古方中唯有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或紫金丸,能夠抑制肝臟,補充脾臟,非常適用。
但也需要根據症狀進行適當的加減。我的朋友俞仁叔,在連續遭受家庭困難後,接近五十歲時得了這種病,他自製了禹餘糧丸服用。他的脈象呈現出弦澀而頻繁的特徵。我告訴他:這個藥丸是新製的,其中的火邪尚未完全消除,溫熱的藥物過多,你應該自行調整,不能死守固定的配方。但他笑著說:這個方子不能調整。服用一個月後,他開始從口鼻出血,顏色發黑,最後骨瘦如柴地去世。另外,楊兄也接近五十歲,非常愛喝酒,得了半年的瘧疾,並且出現了脹滿的症狀。
我檢查了他的脈象,發現他的脈象弦澀且沉重,說明他還未從大瘧中完全康復,他的手腳消瘦,腹部卻像蜘蛛一樣膨脹。我建議他以人參和白朮為主藥,當歸、川芎、芍藥為輔藥,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藥,加入少量生甘草,熬製成濃湯飲用,每天三次。他也嚴格遵守了戒忌,一個月後瘧疾痊癒,半年後小便量增多,脹滿的情況也消失了。在這期間,他需要對藥物進行一些微調,但主要還是補氣和排濕。另一個例子是陳先生,四十多歲,非常愛喝酒,大便經常帶血,春天的時候得了脹滿,臉色發黑,腹部膨脹,形狀像鬼一樣,脈象頻繁而澀重,類似於虛弱。我建議他服用四物湯,加上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熬製成湯劑,服用一個月後病情得到控制。
不管是補氣還是補血,其他藥物的使用大同小異,最終都能獲得穩定的結果。有人問:氣沒有補充的方法,現在為什麼補氣就能獲得穩定?我回答說:氣沒有補充的方法,這是常見的誤解。當人體氣機受阻,似乎很難補充,但實際上,如果正氣虛弱,身體自身就無法運轉。經典中提到:壯年人氣機順暢,病情容易好轉;體弱者氣機阻滯,容易形成疾病。如果不補充氣機,邪氣怎麼會被排除呢?有人問:你的藥方已經很準確了,為什麼效果來得這麼慢?患者可能會嫌你迂腐,尋求更快的效果!我回答說:這種疾病的發展,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甚至十幾年,根深蒂固,難以迅速改善。只有懂得王道的人才能治療這種疾病。
有人問:脹滿疾病是否無法痊癒?我回答說:如果能明確知道病情不是虛弱引起的,病程較淺,胃部功能強健,積滯不嚴重,並且存在可治療的證據,那麼就有機會痊癒。根據這個理論,情緒傷害、外界邪氣入侵導致脹滿,與東垣所謂的「八益之邪」相符,這是一種外在因素導致的過剩情況;而勞累疲倦、脾胃虛弱等因素導致的不足情況,是由內而生的,這也顯示了虛實之間的區別。寒熱病機相互影響,因此用藥應有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