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八 (1)
卷八 (1)
1. 脈法
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傷寒論曰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浮澀而緊為傷寒。
謹按傷寒脈及六經傳變,本論已詳,茲不備錄。惟許學士百證歌第一篇,甚得旨要,但其中二句訛舛,如「脈浮而緩,風傷榮;浮緊兼澀,寒傷衛」,與仲景脈理差別。此非許學士之不精,蓋亦後人傳寫之誤也。
許學士云:仲景言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脈訣以動脈為陰,弦為陽,何也?大抵此兼眾脈而合言之也。唯傷寒如此,雜病各見一脈。仲景之意,若曰浮大者陽也,兼之以動滑數之類,安得不為陽;沉細者陰也,兼之以澀弦數之類,安得不為陰。故仲景論動脈則曰:「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名曰動也。」又結胸證云:「脈浮而動,浮則為風,動則為痛。」故兼數與浮而言動脈,則陽脈陽病也宜矣。仲景論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弦則為減。」又曰:「支飲急弦。」又少陰證云:「手足寒,脈弦遲。」故此兼遲而言弦,則為陰證脈也宜矣。故仲景傷寒脈,不可與雜病脈同日而語也。今陽證往往浮大而厥厥厥動搖,其沉細而弦者,必陰證也。何疑之有哉?故知治傷寒當以仲景脈法為本。
脈經曰:「遲緊為寒;寒則緊弦;澀遲沉細為寒;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脈沉而細,下焦有寒;脈累累而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疝瘕;寸口脈遲,上焦有寒,脈緊寒之實也;關脈遲,胃中寒;尺脈遲澀,寒在下焦;弦小者寒癖;遲而緩微而緊,皆有寒也。」
白話文:
難經指出,如果在傷寒病症中,脈象呈現陰陽兩方面都強烈且緊澀,代表病情嚴重。
傷寒論提到,脈象在陰陽兩方面都很緊,這種情況被稱為傷寒。如果寸口(手腕部位)的脈象浮而緊,浮是風邪的表現,緊則表示有寒氣;若是脈象浮澀又緊,則是典型的傷寒症狀。
詳細研究傷寒脈象及其在六經中的轉化,本文並未重複說明,因為本論已經詳細闡述。但許學士的百證歌第一篇中,對此有很精確的描述,只是其中有兩句有些誤解,例如“脈浮而緩,風傷榮;浮緊兼澀,寒傷衛”。這些描述與張仲景的脈象理論有些出入。這並非是許學士理解不夠深入,可能是後人在抄寫時出現錯誤。
許學士認為,張仲景曾說脈象如果呈現大、浮、數、動、滑等特徵,這可以稱為陽;若為沉、澀、弱、弦、微等,則可稱為陰。然而,脈訣卻認為動脈屬於陰,弦脈為陽,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是在綜合多種脈象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概括。只有在傷寒這種疾病中,脈象才會呈現這種情況,其他雜病則各有其特定的脈象。張仲景的意思是,如果脈象浮大,再搭配動滑數等特徵,當然可以歸為陽;相反地,如果脈象沉細,再加上澀弦等特徵,當然可以歸為陰。
所以,張仲景在討論動脈時提到:“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在關上看到數脈,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搖晃,這種脈象被稱為動脈。”同時在結胸證的描述中也提到:“脈象浮動,浮表示有風,動表示疼痛。”因此,當脈象同時呈現數、浮以及動的特性,就可以確定這是陽脈,並且是陽性疾病的脈象。張仲景在描述弦脈時說:“弦脈形狀如弓弦,按下不會移動,弦脈表示病勢減輕。”同時也說:“支飲急弦。”在少陰證中也提到:“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所以,當脈象同時呈現遲和絃的特性,就可以確定這是陰證的脈象。
因此,張仲景對於傷寒脈象的理解,不能與一般疾病的脈象相提並論。現在,陽性疾病的脈象常常呈現浮大且跳躍的特性,而那些呈現沉細且弦的脈象,通常都是陰性疾病。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所以,治療傷寒應該以張仲景的脈法為基礎。
根據《脈經》的描述:“脈象遲緩且緊,表示有寒氣;寒氣會使脈象緊且弦;澀、遲、沉、細的脈象,也是寒氣的表現;如果脈象小、實且緊,表示身體內部有寒氣;脈象沉且細,表示下焦有寒氣;如果脈象像串起的珠子般連綿不斷,表示大腸有風寒;脈象細小且緊急,表示中寒,可能患有疝或瘕;如果寸口的脈象遲緩,表示上焦有寒氣;脈象緊,表示實寒;關脈遲緩,表示胃中有寒氣;尺脈遲緩且澀,表示下焦有寒氣;弦且小的脈象,表示有寒癖;遲緩且緩慢微弱且緊的脈象,都是寒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