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

1. 卷十四

2. 寒門

3. 內經敘寒氣為痛為積為嘔為泄

舉痛論云:寒氣入經而稽泣,經脈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小腸募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腹痛後泄矣。

謹按:篇中具寒氣客於諸脈及相引腹股等為痛甚。

詳宜玩本文為積。

又詳見積聚門。

白話文:

《內經》中的「舉痛論」提到:當寒氣侵入人體的經絡而導致血液凝滯,影響經脈的正常運行。如果寒氣停留在脈外,會導致血量減少;若寒氣進入脈中,則會使氣血不流通,因此會突然感到劇烈的疼痛,如果持續受到寒氣的影響,疼痛將會持久不退。

當寒氣侵襲到小腸與募原之間的血液網絡中,使得血液凝滯無法順利流入主要的血管,血氣因此滯留無法順暢流動,經過一夜後,就會形成積塊。

若寒氣進入腸胃,將會導致腸胃氣逆上升,進而產生疼痛並伴隨嘔吐的症狀。當寒氣影響到小腸,使得小腸無法正常吸收,會造成腹痛後隨即出現的腹瀉。

進一步地,文中詳細描述了寒氣侵入各個脈絡以及牽連腹部、大腿等部位所產生的劇烈疼痛。

仔細研究這段文字,可以更深入理解寒氣如何導致體內積塊的形成。

另外,對於積塊和聚結的問題,應參考相關的章節進一步瞭解。

4. 論寒為癥瘕堅痞厥逆諸證

原病式曰: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穢,食已不飢,堅痞腹滿,急痛,癥瘕㿗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白話文:

原本的疾病模式是這樣說的:各種疾病不管是上半身或是下半身排出的液體,如果清澈且冰冷,或者是下痢的排泄物呈現清白色,嘔吐物帶有腥臭,吃完東西後還是感覺不到飢餓,腹部有堅硬的痞塊且感到脹滿,伴有劇烈疼痛,或是有腫塊、疝氣等症狀,關節活動不靈活,肢體冰冷且運動困難,這些都屬於寒性的疾病症狀。

5. 論寒為滯下泄瀉咳嗽諸證

詳見滯下等門

按以上諸論病機多屬內中於寒口食生冷所致,皆非外感證也,因茲所類,但以傷寒外感分例。然以上病機亦有標本不同,故不復參附,詳見各門。

白話文:

詳細內容請參考相關的疾病條目。

根據以上的討論,這些疾病的機制大多是由於體內受寒或食用生冷食物所導致,這些都不是由外界感染所引起的症狀。然而,我們在歸類時,僅是按照是否為外感風寒來區分。但是,上述的疾病機制也有表象和本質的不同,因此這裡不再進一步闡述,詳細內容請參考各個相關的疾病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