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3)

1. 論江東嶺南瘴毒為腳氣

發明曰:內經論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匯東嶺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川蒸菀,風濕毒氣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腳氣。其候則腳先屈弱,漸至痹疼,脛微腫,小腹不仁,頭痛煩心,痰壅逆脯,作寒熱,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勢迫。治之誠不可緩。支法存,所以留意經方,偏善此術者,豈非江東嶺表此疾得之多歟?

謹按:南方溫熱,多陰雨土濕之氣。因熱蒸菀,人膚腠故疏豁,體虛者多感此疾。及有遠行足熱,乃過溪澗為水寒所傷而致者。至其傳變為證不一,況瘴毒乎?然近江東證多主於水濕,亦有夾風夾寒者。其發時則或腫或痛。濕熱勝者成水泡瘡,或成赤腫丹毒,或如疝氣攻上引下,皆宜詳悉分治。

白話文:

在說明這段古文時,可以理解為:根據內經的描述,南方的地理環境,地質與水質較為脆弱,是霧氣和濕氣積聚的地方。江東嶺南一帶,大致都是這種情況。在春夏之交,山川間的濕氣蒸騰,風濕與毒素特別濃厚,如果人的腳部接觸到這些,就會形成瘴毒導致腳氣病。初期症狀是腳部開始變得無力,逐漸會感到疼痛,小腿可能出現輕微的腫脹,小腹部位感覺麻木,伴有頭痛、心煩、咳嗽、發燒和冷熱交替,大小便不通暢,嚴重的情況下會影響心臟功能,病情急轉直下。對於這種病的治療,必須迅速。

支法存之所以專注於研究經典藥方,並擅長於此類疾病的治療,難道不是因為江東嶺南地區,這種疾病患者眾多嗎?

進一步地,南方的氣候溫暖潮濕,經常下雨,使得地面濕度高。由於熱氣蒸騰,人體皮膚毛孔容易開放,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感染此病。有些人長途跋涉,腳部過熱,再突然遇冷水,也會導致疾病。此病的變化多端,尤其當涉及瘴毒,情況更為複雜。然而,近來江東地區的病例多與水濕有關,也有同時夾雜風寒的情況。發病時,可能會出現腫脹或疼痛。如果是濕熱佔主導,可能會形成水泡,或者紅腫丹毒,也可能像疝氣一樣,上下攻擾,這些都需要詳細分辨並進行相應的治療。

2. 論腳氣似傷寒

詳見熱門病本不同例下

白話文:

詳細內容請參閱關於腳氣病與傷寒病的根本差異之部分。這段古文在現代白話文中表示,若要了解腳氣病和傷寒病之間的相似之處及區別,應參考相關醫學資料中對兩種疾病根本差異的說明。

3. 論南方腳氣病禁

外臺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則心煩,煩則腳氣發。又禁大語,大語則傷肺,肺傷亦發動。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兩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常須著綿袴,至冬寒倍令兩脛溫暖,微汗大佳。依此將息,氣漸薄損。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氣。夏時腠理開,不宜當風臥睡。

睡覺令人按挪,勿令邪氣稽留。數勞動關節,常令通暢。此並養生之要,拒風邪之法也。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能上也。

發明云:第一凡酒及潼酪勿使過度,過則損傷脾胃,下疰於足脛胕腫,遂成腳氣。第二欲不可縱,嗜欲則腳氣發。凡飲食之後宜緩行,如上法。經云:逸者行之。又云:病在脾忌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白話文:

根據《外臺祕要》所述,首先必須避免生氣,因為生氣會讓人心煩,心煩的話,腳氣病就會發作。再來,也要避免大聲說話,因為這會傷害到肺部,肺部受傷也會引發腳氣。另外,不要讓腳裸露在外,尤其是不要在風大的時候涉水或用冷水洗腳,特別是小腿部分,更不能受涼。即便是在炎熱的夏季,也應穿著長褲,到了冬天,更要保持小腿的溫暖,有微微出汗最好。按照這些方法調養,病情會逐漸減輕。

每個月的寅丑日,應修剪手指和腳趾甲,稍微剪深一點,有助於去除病氣。夏天的時候,人體毛孔張開,不應該直接吹風睡覺。

睡覺時讓人幫忙按摩,避免邪氣滯留。經常活動關節,使其保持暢通。這些都是養生的重要原則,也是抵禦風邪的方法。平常如果有力氣,每次飯後可走個三百到五百步,感到疲倦就休息,這樣腳部的不良氣血就能順利散去,即使有浮腫的情況,氣血也不會往上沖。

再者,酒類和奶製品等食物,不要食用過量,否則會損傷脾胃,導致足部腫脹,進而形成腳氣病。此外,不可放縱情慾,因為情慾旺盛也會引發腳氣。飯後應該慢慢行走,如同前面所說的方法。古籍記載,閒暇之人應該行走。同時又說,脾胃有病的人,應避免吃溫熱的食物、吃得過飽,以及穿著濕衣服在潮溼的地方待太久。

4. 論腳氣疏下

楊太受云:「腳氣之疾,自古皆尚疏下,為疾壅故也。」然不可太過,太過則損傷脾胃,使營運之氣不能上行,反下注為腳氣也。又不可不及,不及則使氣壅不得消散。今立三方於後,詳虛實而用之。

按三方,醫學發明謂導滯湯、導引丸、除濕丹例是也,然亦大略言爾。如腳氣在表,在氣血之分,而疏下之法可例用乎。

白話文:

楊太受說:「腳氣這種疾病,從古至今都主張使用疏導和下瀉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因為這種病通常會導致氣血阻塞。」但是,這種方法不能過度使用,過度的話會損傷脾胃,導致身體營養物質的運輸功能無法向上行,反而會加重腳氣的症狀。但也不能不夠,不夠的話,氣血的阻塞就無法得到有效的消除。因此,我在後面列出了三個方子,具體使用時要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

進一步來說,這三個方子在醫學上通常指的是導滯湯、導引丸、除濕丹等,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比如說,如果腳氣病在人體表面,或者是在氣血的層次,那麼,疏導和下瀉的療法是否還能同樣適用呢?這就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了。

5. 論腳氣洗渫

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者皆醫之大禁也。發明謂此為南方外感濕氣乘虛襲入為腫痛而言,非為北方內受濕氣注下腫痛而言也。蓋濕氣不能外達,宜淋渫開導泄越其邪也。

白話文:

《活人書》中提到,對於患有腳氣的人來說,服用補藥或是使用藥湯來浸泡洗滌,這都是醫學上極力避免的做法。進一步解釋,這段話是針對南方因外在濕氣侵襲,乘著人體虛弱時進入身體,導致腳部腫痛的情況來說的,並不是在說北方人因為體內濕氣過重,從下肢開始腫痛的狀況。因為濕氣通常是由外部進入,無法自行排出體外,所以應當使用淋洗的方式,引導濕氣排出,達到驅除病邪的效果。

6. 論腳氣宜砭刺

楊太受云:腳氣是為壅疾,治當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而去其重勢。經曰:「蓄則腫熱,砭射之也。」後以藥治之。

白話文:

楊太受說:「腳氣病是一種阻塞不通的疾病,治療應使用能宣洩通暢的藥物,讓氣血無法形成阻塞。若阻塞已形成且情況嚴重,應使用砭刺放血的方式,以減輕病情的嚴重程度。正如醫經所言:『若體內氣血積聚,就會出現腫脹發熱的症狀,這時應使用砭刺放血的方法來治療。』之後再輔以藥物進行治療。」

7. 腳氣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