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一 (1)
卷一 (1)
1. 發表之劑
三因麻黃左經湯,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增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疼。
麻黃、乾葛、細辛、白朮、茯苓、防己、桂、羌活、甘草、防風。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棗煎服。
按:此出太陽例,治風寒濕之藥也。
半夏左經湯,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熱悶煩心,腿痹緩縱不隨。
半夏、乾葛、細辛、白朮、麥門冬、茯苓、桂枝、防風、乾薑、黃芩、小草、甘草(炙)、柴胡。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棗煎,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按:此出少陽例,解風寒濕熱錯雜之邪藥也。
六物附子湯,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桂、防己(各四錢)、白朮、茯苓(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每半兩入薑煎。
按:此出少陰例,治寒濕之藥也。
局方換腿丸,治足三陰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乘,發為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疼痛,足心發熱,行步艱辛。
薏苡仁、南星、石楠葉、石斛、檳榔、萆薢、川牛膝(酒浸)、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黃耆、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鹽湯下。
按:此出厥陰例,疏風勝濕藥也。
五積散。
方見濕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風寒濕之劑,氣血藥也。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手足,足脛腫痛不可忍者。
方見瘡瘍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濕熱之藥也。
攻裡之劑。
宣明導水丸,治腳氣胕腫疼痛,或發熱,濕熱盛者。
按:此出陽明例,治濕熱之藥也。
除濕丹。
方並見濕門。
按:此出太陽例,治濕透機關藥也。
謹按:腳氣多系濕熱為病,世人用以上方,每效故收入,然下之法詳見前疏下論,但下後便要收拾,如滲之、清之、升之之法是已,學者宜擴充焉。
白話文:
[發表之劑]
【三因麻黃左經湯】主治由風、寒、暑、濕影響足太陽經,導致腰腳抽筋痠痛,關節沉重疼痛,感到寒冷發燒,沒有汗水且畏寒,或者自汗頻出怕風,頭痛。
主要成分有麻黃、乾葛、細辛、白朮、茯苓、防己、桂枝、羌活、甘草、防風。這些藥材需切碎,每次服用時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說明:此藥方出自治療太陽經範疇,主要用於對抗風、寒、濕的疾病。
【半夏左經湯】主治足少陽經受風、寒、暑、濕影響,發燒,腰側疼痛,頭暈眼花,噁心不想吃飯,感到熱悶煩躁,腿部痠痛乏力。
主要成分有半夏、乾葛、細辛、白朮、麥門冬、茯苓、桂枝、防風、乾薑、黃芩、小草、甘草(炙過)、柴胡。這些藥材需切碎,每次服用時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若感到熱悶可加竹瀝,呼吸困難可加杏仁和桑白皮。
說明:此藥方出自少陽經範疇,用於解除風、寒、濕、熱混雜的邪氣。
【六物附子湯】主治四季氣候影響足太陰經,造成骨節疼痛,四肢僵硬,自汗氣短,小便不暢,手腳偶爾浮腫。
主要成分有附子、桂枝、防己(各四錢)、白朮、茯苓(各三錢)、甘草(炙過二錢)。這些藥材需切碎,每次服用時加入薑一同煎煮。
說明:此藥方出自少陰經範疇,主要用於對抗寒濕。
【局方換腿丸】主治足三陰經受風、寒、暑、濕影響,造成抽筋乏力,上攻至胸口、肩膀、背部,下則影響腳膝疼痛,腳底發熱,行走困難。
主要成分有薏苡仁、南星、石楠葉、石斛、檳榔、萆薢、川牛膝(酒浸泡)、羌活、防風、木瓜(各四兩)、黃耆、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這些藥材需磨成粉,用酒和糊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鹽水吞服。
說明:此藥方出自厥陰經範疇,主要用於疏風排濕。
【五積散】方子請參考濕門。
說明:此藥方出自太陽經範疇,用於治療風、寒、濕的藥方,對於氣血也有調理效果。
【東垣當歸拈痛湯】主治由濕熱造成的疾病,肢節疼痛,肩背沉重,胸悶不舒,全身疼痛,下肢腫痛難忍。
方子請參考瘡瘍門。
說明:此藥方出自太陽經範疇,主要用於治療濕熱。
【攻裡之劑】
【宣明導水丸】主治腳氣腫痛,可能伴有發燒,濕熱旺盛。
說明:此藥方出自陽明經範疇,主要用於治療濕熱。
【除濕丹】方子請參考濕門。
說明:此藥方出自太陽經範疇,主要用於治療濕氣滲透到身體各部位。
總結:腳氣多是由濕熱引起的,上述方子臨牀上常見有效,因此在此收錄。然而,具體的治療方法請參考前面的詳細討論。在進行治療後,應即刻進行後續的治療,如排水、清熱、升陽等。學習者應擴展知識,全面瞭解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