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一 (1)
卷二十一 (1)
1. 論消中三證之異
陳無擇云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浸渴而引飲。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癉熱減則為消中。消中復有三:有因寒中陰勝陽郁久必為熱中。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溺為消中。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至病強中不亦危矣!消腎屬腎盛壯之時,不謹而縱欲房勞,年長腎衰,多服金石,真氣既喪,口乾精溢自泄,不飲而利。經云:「腎實則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腎消,亦曰內消。
」
白話文:
陳無擇認為,口渴問題通常與心臟有關,因為焦慮和心火過旺會導致口渴並增加飲水需求。各種脈象軟弱、散漫,都表示體內氣血不平衡,氣過於充實而血量不足。
糖尿病(消中)與脾臟有關,當熱力減少時,就會發展成糖尿病。糖尿病還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其中一種可能是由於寒邪侵入,陰盛陽被壓抑,時間久了就可能變成熱中。經典中提到,「脈象洪大,陰性不足,陽性有餘,則為熱中。」過多飲食和頻繁排尿是糖尿病的特徵。
陰狂興盛,不交合而精液外洩,則為強中。這種情況極其危險!糖尿病還可由腎臟過度旺盛引起,如果不謹慎地放縱房事,年紀增大後腎功能衰退,長期服用金屬和石質藥物,真氣耗盡,口乾和精液自行流失,即使不飲水也會頻繁排尿。經典中說道:「腎氣過盛則產生糖尿病,不口渴但尿頻,稱為腎消,也叫做內消。」
2. 論三消之疾燥熱勝陰
河間曰:三消之疾,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皆因乎飲食服餌失節,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鬱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飲食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於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濕熱燥甚於腎,故渴而引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夫經中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有言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結熱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腸痹熱而渴者,有因病瘧而渴者,有因肥甘美食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干而渴者,有因病風而渴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為燥熱亡液一也。
白話文:
河間大夫說,三消症狀的病因,本來是因為體內的濕寒陰氣極度衰弱,以及燥熱陽氣過於強盛。這些症狀通常都是由於飲食失節,導致腸胃乾涸,使得氣液無法正常流通。也可能因情緒失控、違反了適度原則。或者在大病後,陰氣損耗,血液衰虛,陽氣則變得過於強烈且燥熱。此外,長期嗜食鹹味食物、大量食用煎炸食物、飲食過量也可能成為原因。還有年輕人服用金石丸散,長時間下來,在下焦積聚了實熱,虛熱和血氣無法調和,腎部的濕熱燥熱加重,因此出現口渴引水的現象。
如果喝水多但排尿也多,這種情況被稱為消渴。如果飲食多但並不太渴,小便頻繁且體形消瘦,則被稱為消中。如果口渴但不停地喝水,腳部和身體逐漸消瘦,小便中有油脂,這被稱為腎消。這三種消症,其燥熱的表現相同。經典中提到心肺氣厥、肝痹、脾熱、腎熱、胃與大腸結熱、脾痹、小腸痹熱、因病瘧、因肥甘美食、因醉飽入房、因遠行勞倦遇大熱、因傷害胃幹、因病風而渴,雖然五臟的分佈不同,疾病所遇的情況各有差異,但其核心都是燥熱耗盡體液。
謹按先生三消之論,始言天地六氣五味,以配養人身六位五臟,而究乎萬物之源。終引內經論渴諸證,以辨乎世方熱藥之誤。比物立象,反覆詳明,非深達陰陽造化之機者,孰能如是哉!夫治此疾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
豈不以滋潤之劑養陰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世論消渴者多不知其意,謂因下部腎水虛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實熱而多煩渴,下虛冷而小便。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
白話文:
根據先生的「三消理論」,他首先論述了天地間六種氣候和五種味道,用來調養人體的六個部位和五個臟器,從而探究萬物的起源。最終引用內經論述各種口渴的症狀,用來分辨世人所用熱藥的錯誤。他用具體的事物來建立象徵,反覆詳細地說明,除非深刻理解陰陽運行的原理,又有誰能做到這樣呢?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補腎水、陰寒的虛弱,並且排泄心火、陽熱的實質;消除腸胃過度的燥熱,幫助身體津液的衰竭;使得道路暢通而不會結聚,津液生長而不會枯竭,氣血流通而不會阻塞,那麼疾病就會逐漸痊癒。
這不是通過滋潤的藥物來養陰以對抗乾燥嗎?為什麼世間對於消渴症的討論大多不理解其意,認為是因為下部腎水虛弱,無法制衡上焦心火,導致上部有實熱,且口渴不斷,下部虛冷,小便頻繁。如果再服用寒涼藥物,則會導致本元氣更加虛弱,下部腎水更加衰敗,那麼上焦的心火就更難以治療了。但如果用溫暖的藥物來補養本元氣,當下部腎水得到實力,能夠抑制並退卻上焦的心火,那麼自然口渴會停止,小便恢復正常,病情也會痊癒。
籲!若此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矣。以彼之言,但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令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
奈何以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彼不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以養乎百體。故腸胃之外燥熱大甚,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
白話文:
呼喚!若不明瞭陰陽虛實的道理。腎水屬陰,本性寒冷,如果虛弱就會表現為熱象。心火屬陽,本性熱烈,如果虛弱就會表現為寒象。如果腎水陰虛,那麼心火陽則會過於實在,這稱為上熱下熱的狀態。根據他們的說法,只看到口渴頻尿,就誤以為是下部的寒象,卻不知道腸胃乾燥熱烈是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再者,寒涼的食物屬陰,能夠滋養腎水、清心火;熱性的食物屬陽,能夠滋養心火、耗損腎水。當腎水無法承受心火的強度,那麼上下都呈現熱象。
然而,以熱藥來滋養腎水,希望能夠剋制心火,豈不是闇昧不明嗎?他們不理解水氣實質的人一定能夠剋制火,虛弱的人則不能剋制火。所以,如果出現陽實陰虛的情況,體內的液體就會變得乾燥,小便困難且量少。如果陰實陽虛,無法剋制水分,那麼小便會經常多出。這又是因為不知道口渴小便頻繁的原因,是因為乾燥熱烈過度,三焦和腸胃的皮膚組織因積聚而阻塞,導致水液不能充分滲透和滋潤外部,以養育全身。因此,腸胃外部的熱烈程度非常大,即使喝再多的水進入腸胃內部,最終也不能充分滋潤外部,所以口渴不減,小便頻繁。
水液既不能滲泄浸潤於外,則陰燥竭而無以自養。故久而多變於聾盲瘡瘍痤痱之類而危殆,其為燥熱傷陰也明矣!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的水分和液體無法正常排出體外,體內就會變得乾燥,使得陰氣枯竭,無法自我滋養。因此,長時間下去會導致聽力減退、視力模糊、癤瘤、痘痘等症狀,情況非常危險。這明顯是因為燥熱傷害了陰氣。
3. 論治消渴大法
東垣曰膈消者,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飢虛癉成消中者,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末敷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敷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證。
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方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復敷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末敷瘡疽者,何也?此火邪勝也。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云:有形而不痛,陽之類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
白話文:
東垣指出,膈消這種症狀,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中消,會出現食慾旺盛但體形瘦削,自汗,大便乾硬,小便頻繁的現象。叔和進一步說明,若出現口乾、飲水量多、飢餓時虛弱並逐漸消瘦的,則可用調胃承氣三黃丸來治療;如果出現煩躁、喝水多、耳朵皮膚乾燥、小便像油脂一樣的,則是下消,叔和認為這是腎消症狀,可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總錄認為,如果病人能夠進食,那麼可能會發生腦疽或背瘡;如果無法進食,則可能發生中滿或鼓脹,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症狀。
潔古老人將這些症狀分為兩種情況來處理:如果病人能進食且有口渴感,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不能進食但仍有口渴感,則可用錢氏方白朮散,並在此基礎上增加葛根的用量來治療。當上中兩種情況都得到控制後,就不會再出現下消的情況了。古人用藥,確有其深意。
有人質疑,對於不能進食的患者,為什麼會出現瘡疽?這通常是因為火邪過盛所導致。這種瘡痛但未能潰破,或者出現紅色的水流等現象。經典中提到,如果腫塊有形狀但不痛,通常屬於陽性病徵。應當急攻其陽,而非攻其陰,治療應從下焦開始,若能保持元氣強健,則可獲得生存,否則則會死亡。
末敷中滿者,何也?以寒治熱,雖方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然臟腑有遠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宜制大其服;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太急速,過病所久而成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制也。
處方之治,宜加意焉。
按以上所論三消傳變,可謂發病機之旨。比與陳氏三因論,消中復有三證,皆病敷所異。大抵末敷發瘡疽者,為敷外;發脹滿、強中為敷內,亢極之甚也。但三因所出,治強中一方,然未見其肯綮。今姑存之,以備其旨。且傳脹滿皆不治之證,況強中乎?
白話文:
"若病人腹中積聚,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在於用寒藥來治療熱病,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不能捨棄既定的原則和方法。然而,臟腑之間有遠近之分,心肺位置較近,應製備較小劑量的藥物;腎與肝位置較遠,應製備較大劑量的藥物;這都是為了適應病癥所在的位置,所以如果藥物過量或不足,都會受到處罰,不存在藥物量的錯誤。像是高消、中消,如果藥物製備得太迅速,超過了病程的時間,會導致中間積聚的病狀,正是指上部熱病未除,中間又出現寒病的情況。並不是藥物本身有錯,而是因為沒有正確掌握藥物的使用速度。
制定處方時,應多加註意。
根據以上的討論,關於三消的轉變,可以說是揭示了疾病的關鍵。相比陳氏的三因論,消中還存在著三個不同的症狀,都是由於病因的不同。總體來說,末敷發瘡疽,指的是外部的病症;發脹滿、強中,指的是內部的病症,到了極端的程度。但陳氏的理論中,對於治療強中的方法,並沒有明確地說明其關鍵點。現在姑且保留這些觀點,以備後用。而且,傳播脹滿的病症往往是難以治癒的,更不用說強中了。"
4. 治熱之劑
局方清心蓮子飲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赤黃
方並見熱門
三因真珠丸治心虛煩悶積熱煩渴口乾舌燥引飲無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知母(一兩一分) 黃連 苦參 玄參 鐵粉 牡蠣(各一兩) 硃砂(二兩) 麥門冬(去心) 天花粉(各半兩) 金箔 銀箔(二百片)
白話文:
【局方清心蓮子飲】 這是一個清心降火、滋潤胃部的藥方,適用於胃部有熱氣,同時胃口好、尿色黃或赤的人。
【調胃承氣湯治消中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赤黃】 這個方子適用於胃中有熱,但仍有食慾,且尿液呈黃色或紅色的情況。
【三因真珠丸治心虛煩悶積熱煩渴口乾舌燥引飲無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這個藥方適合用於心神虛弱,感到煩躁不安,內心積熱,口渴,舌頭乾燥,喝水量大,小便頻繁或不順暢的情況。
【知母(一兩一分) 黃連 黃參 玄參 鐵粉 牡蠣(各一兩) 硃砂(二兩) 麥門冬(去心) 天花粉(各半兩) 金箔 銀箔(二百片)】 成分如下:
- 知母:一兩一分
- 黃連:一兩
- 黃參:一兩
- 玄參:一兩
- 鐵粉:一兩
- 牡蠣:一兩
- 硃砂:二兩
- 麥門冬(去心):半兩
- 天花粉:半兩
- 金箔:二百片
- 銀箔:二百片
上為末煉蜜入生栝蔞汁少許丸如梧子大用金銀箔為衣每二三十丸先用栝蔞根汁下一服次用麥門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
按此心胃經藥也以上三方有輕重之殊宜選使
白話文:
「取上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和生栝蔞汁(少量),製成大小類似梧桐籽的藥丸。每個藥丸再覆蓋一層金銀箔作為包裝。每次服用約二三十個藥丸,先以栝蔞根汁送服,接著再以麥門冬加熱後的水送服。病情逐漸改善,每日服用兩次。
這三種方劑都是針對心、胃經的藥物,其療效有輕重之別,應根據患者情況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