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卷十一
2. 暑門
3. 諸經敘暑熱脈證
內經曰: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因於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難經曰:傷暑得之為正邪火自病也,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傷寒論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謹按許學士云:傷暑其脈弦細芤遲,何也?內經曰: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而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謂弦細芤遲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而朱肱亦曰中暑脈細弱,則皆虛脈也可知矣。
白話文:
【對於各種暑熱病症的敘述】
根據內經所述:從夏至日之後,若生病且症狀為發熱的,這種情況被歸類為暑病。在暑病的情況下,汗液會大量排出,應順其自然,不要刻意阻止。在暑熱影響下,患者可能出現煩躁、喘息、口渴,或者安靜時卻變得健談的現象,身體可能像被火燒一樣熱,但只要汗出就能得到緩解。如果出現脈搏虛弱,同時伴隨高燒的症狀,這就是因為暑熱所導致的。
難經記載:受暑熱影響的病情,可視為正邪之火自發的疾病,患者可能對異味產生厭惡感,病情特徵為身體發熱,心情煩躁,並可能出現心痛,脈搏呈現浮大而散的狀態。
傷寒論指出:太陽中熱,也就是暍病,患者會有大量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及口渴的症狀。對於太陽中暍的情況,表現為身體發熱、肌肉沉重,脈搏微弱,這可能是夏天接觸冷水,使水氣滲入皮膚造成的。太陽中暍的患者,會有發熱、怕冷、身體沉重和疼痛的症狀,脈搏呈現弦細芤遲,小便後會感到全身寒冷,皮毛豎立,手腳冰冷,稍微活動身體就會發熱,口脣乾燥,若強制發汗,怕冷的情況會更嚴重,使用溫針治療則會讓發熱更厲害,多次排泄會造成尿路感染。
根據許學士的觀點:受暑熱影響的脈搏會呈現弦細芤遲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根據內經所述:寒氣傷害身體,熱氣傷害氣血。換句話說,暑熱只傷害氣血,不會傷害身體,因此會導致氣血消耗,脈搏虛弱。所謂的弦細芤遲,都是代表虛弱的脈象。仲景認為弦象代表陰性,而朱肱也提到中暑的脈象會細弱,這都顯示了虛弱的脈象。
4. 論中暑中熱受病不同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
東垣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火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多以大順散熱藥主之,是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
按此論,中暑即仲景所謂暍是也。此只作暑熱分之,可見有陰陽二證,受病不同。然夏月受病,有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以大順散主之者,為中暑。蓋當暑月名之,猶冬月發熱為傷寒也。但中熱治例,雖云用蒼朮白虎湯,而又處清暑益氣之法。況大順散一方,是仲景太陽例藥。
然東垣施用,諒不如此,必有若蓋氣湯證例發揮𩵲𩵲者,惜乎無傳,故使後人不能無疑也。詳後所論。矧中暑證,亦有於勞役動而得之中熱證,亦有於避暑靜而得之。大抵因人元氣虛實不同,故所受亦異,為治豈得而無變法哉?
白話文:
潔古先生說,靜止時得到的病是中暑,活動時得到的則是中熱。中暑屬於陰性病症,而中熱則是陽性病症。
李東垣先生指出,在炎熱的夏季,健康的人為了躲避酷暑,待在深宅大院中乘涼,若因此生病,這種情況被稱為中暑。患者會出現頭痛、畏寒、身體僵硬、肢節疼痛和心煩等症狀,皮膚感覺熱,卻不出汗。這是因為室內陰冷環境抑制了全身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治療上多使用大順散等熱性藥物,這是非常合適的。然而,對於那些在烈日下勞動的路人或農夫,他們因高溫而患病,我們稱之為中熱。這種病的特徵是劇烈頭痛,極度燥熱,怕熱,觸摸皮膚會感到非常熱,並且會極度口渴,大量出汗,這是由於高溫導致肺部氣虛。治療上應使用蒼朮白虎湯等涼性藥物。
根據此論述,中暑實際上就是張仲景所說的暍病。這裡只是將暑熱分為兩類,可以發現存在陰性和陽性兩種病症,病因各不相同。然而,在夏季患病的情況下,如果因為室內陰寒抑制了全身的陽氣,使其無法正常運行,使用大順散來治療的,被診斷為中暑。因為在夏季,這種情況被命名為中暑,就如同冬季發燒被診斷為傷寒一樣。然而,對於中熱的治療,雖然說使用蒼朮白虎湯,但也提到了清暑益氣的治療方法。況且,大順散這個方子,是張仲景太陽經的常用藥。
然而,李東垣的應用,可能並非如此簡單,他一定有如蓋氣湯等更詳細的論述和應用方式,可惜這些都沒有傳下來,因此使得後人對此有所懷疑。關於此點,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討論。再者,中暑的病症,也可能發生在勞動中;同樣地,中熱的病症,也可能發生在休息中。大致來說,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虛實不同,所以受到的影響也會有所差異,治療上當然也就不能一成不變。
5. 論暑傷五臟為證不同
陳無擇曰暑熱喜歸心,心中之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凡中暍死治之,切不得用冷,唯宜溫養,得冷則死。道途中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使更溺,概可見矣。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謹按暑暍之證,變異不等,亦豈止歸五臟也。冷熱當憑脈證用之。蓋人之形氣有虛實,所感有輕重。輕則後時而發,至秋成瘧痢是也。重則即時發者,如以上之證。至有輕變重,重變輕,亦自感有淺深,傳有兼併。爾況人之形志苦樂不一,豈得無變異乎?大抵四時之證皆然。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暑熱天氣容易影響心臟,造成胸悶、頭昏,甚至失去意識。暑熱影響肝臟會導致頭暈、肢體麻木;影響脾臟會讓人昏睡不醒;影響肺臟會引發呼吸困難和肌肉萎縮;影響腎臟則可能造成口渴多飲的症狀。對於中暑的人,千萬不可使用冷敷,應採用溫暖的方式護理,若使用冷敷反而可能致命。在野外沒有熱水時,可以使用熱土敷於肚臍上,或讓患者排尿,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若發現自己中暑,應立即咀嚼一大塊薑,並用水吞服。若已感到頭昏目眩,則應咀嚼一大瓣大蒜,用水吞服。若無法咀嚼,可用水磨碎後灌服,很快就能清醒。
仔細研究中暑的症狀,其變化多端,並不僅限於影響五臟。治療時應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使用冷敷或溫敷。人的體質有虛實之分,受到暑熱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若影響較輕,可能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病,例如秋季時可能轉為瘧疾或腹瀉。若影響較重,則可能立即發病,就像上述的症狀。此外,有的病情可能會由輕轉重,或由重轉輕,這取決於人體對暑熱的感受程度以及病情的傳導情況。再者,人的身體狀況和心情也會影響病情,難道不會有變化嗎?事實上,四季的疾病都存在這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