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 (2)
卷五 (2)
1. 時疫作痢
大全良方云:「有一方一家之内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雖當察運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當先察其虛實冷熱,首用敗毒散,加人參、甘草、陳皮,隨證用之。」
按:時疫作痢,歲常有之。其謂當察其運氣之相勝與病冷熱虛實之不同,誠為確論。蓋欲學者知五運六氣有太過不及、勝負之不同,以分風寒暑濕燥火為病而平治之也。然首專用敗毒散之義,何其自狎泥也?
白話文:
【對於時疫性腹瀉】
《大全良方》中提到:「如果一個家庭內,不分老少,相繼感染同一疾病,症狀類似,這就是因為疫毒所導致的腹瀉。治療這種病症雖然應當根據當時的天氣運行來判斷,但也不能過於死板。首先應辨別患者是虛弱還是強壯,是寒涼還是熱盛,可先使用敗毒散,再根據病情加入人參、甘草、陳皮等藥物。」
按語:時疫性腹瀉每年都會發生。它指出在治療過程中應觀察天氣運行和病情的冷熱虛實差異,確實是正確的理論。這是為了讓醫學研究者瞭解五行六氣的過度或不足、勝負的不同,進而區分風、寒、暑、濕、燥、火等不同病源,並進行適當的治療。然而,專門首選使用敗毒散的說法,為什麼會顯得如此固執呢?
2. 論食毒作痢
陳無擇云:飲服冷熱酒醴醯醢,腸胃黏溢,久積冷熱,遂成毒痢。
嚴用和云:或有飲服冷酒寒物,房室勞傷精血,而成久毒痢,則宜化毒以保衛之。
按人之飲食過傷,恣食辛熱寒冷之物,皆能致傷腸胃,腸胃一傷,不能運化傳送,遂蓄積停滯而為痢。經日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是也。治法當先消化食毒,或可攻伐,然後隨寒熱溫涼以調之。此二論本諸內經,而世所未言者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若飲用了冷熱交錯的酒類或是醋醬,會影響腸胃的正常機能,長時間累積下來,可能形成有毒的痢疾。
嚴用和指出:有的人因為飲用冷酒或是攝取了寒性食物,加上房事過度導致精血耗損,也可能轉變為長期的毒痢,這種情況應該要化解體內的毒素,以保護身體健康。
進一步來說,飲食過量或是過度食用辛辣、熱性、冷性食品,都可能對腸胃造成傷害。一旦腸胃受損,消化及傳輸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食物殘渣便會在體內積聚,進而引發痢疾。如若日常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身體的陰氣會受到影響;陰氣受損後,可能會導致五臟功能失調,腹部脹滿,氣血流通不順,出現腹瀉症狀,長久下去,可能發展成慢性腸炎。治療上應先從消除食物中的毒素著手,必要時可進行清潔排毒,之後再根據體質的寒熱屬性,選擇適合的溫涼調理方法。這兩種理論源自於《黃帝內經》,但這些觀點在當時並未被廣泛提及。
3. 論裡急後重
病机云:里急后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甚而闭,是有物结坠也。若脉浮大甚,不宜下。虽里急后重而脉沉细弱者,谓寒在内而气散,也可温养自愈。里急后重闭者,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加槟榔、木香,宣通其气。原病式云: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按:里急者,窘迫急痛是也。后重者,大肠坠重而下也。夫里急后重,其证不一。有因火热者,所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也有因气滞,此大肠经气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有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虚者,所谓虚坐努责是也。治法:火热者,寒之清之。
气滞者,调之。积滞者,去之。气虚而降者,升之举之。血虚者,补之。各察其所因也。切观前论未为详尽。
白話文:
【討論裡急後重】
病情分析如下:患者感到腹部緊迫、便意頻繁且排便困難,脈象顯示大而洪實,這表明體內熱氣過盛且有阻塞,可能是因為有物質在腸道結聚下墜所致。如果脈象浮大非常顯著,則不適合進行瀉下治療。即使患者有腹部緊迫、便意頻繁且排便困難的症狀,但脈象顯示為沉細弱,這表示體內寒氣重且氣機散亂,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溫養來自我康復。腹部緊迫、便意頻繁且排便困難伴隨閉塞感,這是因為大腸經絡氣機不順暢。治療時應加入檳榔和木香,以疏通氣機。根據《原病式》所記載:下部感到強烈的壓力和重量感。腹部緊迫,指的是劇烈且急迫的疼痛。這是因為火性的特性是迅速且能導致物質乾燥。
進一步解釋:腹部緊迫,指的是劇烈且急迫的疼痛。便意頻繁且排便困難,是指大腸有下墜感且排便困難。腹部緊迫、便意頻繁且排便困難的症狀可能有多種原因。有的是由於火氣旺盛,正如火性迅速且能導致物質乾燥。有的是由於氣滯,這是因為大腸經絡氣機壅塞不順。有的是由於積滯過多,這表示有物質在腸道結聚下墜。有的是由於氣虛,這是因為大腸氣機下降而無法上升。有的是由於血虛,這就是所謂的虛坐努責。治療方法:對於火氣旺盛的情況,應使用寒涼藥物來清熱。對於氣滯的情況,應調整氣機。對於積滯的情況,應去除積滯。對於氣虛且氣機下降的情況,應提升氣機。對於血虛的情況,應補血。應根據具體病因來選擇治療方法。仔細觀察之前的討論,發現還未達到詳細全面的程度。
4. 論泄痢而嘔
病機云:如痢或泄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薑、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不和而寒,治以輕熱,甚以重熱藥。
按此云泄痢而嘔,謂胃氣不和所致。蓋亦有胃中火逆衝上而嘔者,有胃虛而嘔者,有積滯毒氣上攻而嘔者,有陰虛而嘔者,豈可一於胃氣之不和而不他及耶?
白話文:
在討論腹瀉與痢疾時伴有嘔吐的情況,這通常是由胃部的氣息不調和所導致的。如果問題出在上腹部,我們會使用生薑和橘皮來治療。若問題位於中腹部,則使用芍藥、當歸、肉桂和茯苓來治療。倘若是下腹部的不調且伴有寒症,輕微的用溫和的熱性藥物,嚴重的則需使用強烈的熱性藥物。
然而,這裡提到的腹瀉或痢疾伴隨嘔吐,是指由胃氣不和引起的。但也要注意到,有時候是因為胃部的火氣逆流向上引發嘔吐,有時候是因為胃虛弱導致嘔吐,有時候是因為食物殘渣或毒素上沖引起嘔吐,也有時候是因為陰虛導致嘔吐,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只認為是胃氣不調,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因素。
5. 論泄痢腹痛
機要云腹痛者和之,如發熱惡寒腹不痛藥,加黃芩為主;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
按:泄痢腹痛,其證甚多,皆因內氣鬱結不行所致,理宜行氣散郁為先。然亦有挾寒有挾火熱者,有因積滯者,有血虛者,又宜隨證處治為當也。今機要云和之一字,總言之耳。蓋加當歸倍芍藥之法,惟血虛可用。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在討論腹瀉與腹痛的情況下,主要原則是調和身體。如果患者除了腹瀉、腹痛之外,還有發燒與畏寒的症狀,治療時應以黃芩為主藥。若腹痛非常嚴重,則應加大使用當歸與白芍的劑量。
然而,腹瀉與腹痛的成因繁多,主要是由於體內氣血鬱結,運行不暢所導致,因此首要之務是疏通氣血,解除鬱結。但也要考慮到可能夾雜著寒氣或熱氣,或是因為食物積滯,或是血液不足等情況,必須根據具體症狀來進行適當的治療。在這裡提到的「調和」一詞,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而加大使用當歸與白芍的方法,主要適用於血液不足的患者。
6. 論禁口痢
百一選方云禁口痢是毒氣上衝心肺所致,用石蓮肉以通心氣。
按: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也。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禁口之證,理宜除胃口之邪熱。而此云毒氣上衝心肺,其毒不知指何者之邪?然亦有脾胃虛而得者,亦有誤服利劑藥毒犯胃者,又有服澀熱之劑太早而邪氣閉遏於胃口者,必當求責。
白話文:
【討論禁止口痢的情況】
一百零一種選擇的藥方提到,禁止口痢是由於有毒氣上衝到心肺所導致的,所以使用石蓮肉來打通心臟的氣血。
進一步來說,如果一個人患有痢疾但還能吃東西,這表示他的胃還沒受到嚴重影響。但如果脾胃中有濕熱的毒素,這些毒素會向上蒸發,阻塞了消化道,導致胃口被封鎖,形成不能進食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要除去胃中的邪熱。然而這裡提到的毒氣衝擊心肺,這個毒氣到底是哪種邪氣,並沒有明確指出。然而,也有因為脾胃虛弱而導致的,也有因誤服瀉藥,藥物的毒性傷害到胃的,還有在不適當時機服用收斂性或熱性的藥物,導致邪氣被困在胃口中,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7. 論下痢吃逆
丹溪曰:吃病氣自下衝上,屬火之象。古方惡以胃弱言之,殊不知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滯下之久,多見此證,乃因久下而陰虛也。(詳見吃逆本門)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下痢時病情表現為氣從下往上衝的狀況,這是火象的表現。古方常誤以為這是胃弱的問題,但實際上並未理解到胃弱指的是陰氣虛弱,是極度虛弱的狀態。長期的下痢,大多會出現這種症狀,這是因為長期下痢導致陰氣虛弱所致。(詳細內容請參閱關於反胃的專門章節)在這裡,'吃逆'即現代所稱的'反胃'。
8. 辨痢色分五臟
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赤、黑皆為熱也。蓋瀉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制火不能平金,則金肺自甚,故色白也。痢色青者,肝木之氣,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色青也。或言痢色青為寒者誤也。仲景少陰病下痢,清水色純青,熱在裡也。大承氣湯下之。及小兒熱甚急驚,痢色多青,為熱明矣。
痢色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痢色紅為熱,心火之色也。或亦熱深甚也。至若痢色黑,亦言熱者,由火熱亢甚,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故傷寒陽明病(云云),法當大承氣下之。大便不黑者難(恐作易)。治諸痢同法。
按世人多以瀉痢之青、白、黑三色為寒,黃、赤二色為熱。今觀河間分五臟之論,煥然耳目,而知世人之非也。或曰內經視絡脈之色,曰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又曰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世俗之論,豈非本於此與?愚曰內經論經脈之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也。
陰絡之色應其經,但陽絡之色隨四時而行,應無常色。遇天氣之寒,則經絡凝泣,故其色多青黑。遇天氣之熱,則經絡淖溢,故其色多黃赤。此蓋因外氣之寒熱而浮絡相應而然。凡人之在冬月炎天,與夫久坐遠行,其面色相應,亦皆然。非痢色之出於臟腑,隨內氣所感而生也。
況滯下之證,多因濕熱所致。內經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經絡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此雖論痿,亦可見五臟之內熱,皆能顯此五色。今滯下之論,五色意實相同。然此不可與浮絡之因外氣相應者同語也。
白話文:
[辨識痢疾顏色以區分五臟的影響]
原本疾病的模式是,如果糞便呈現白色,表示身體處於寒冷狀態;而青、黃、紅、黑色的糞便都顯示身體有熱症。白色是肺部的顏色,因為寒冷使水份過度抑制了火氣,無法平衡金屬的性質,肺部因此過度活動,所以糞便呈白色。糞便呈青色是肝臟木性的表現,因為火氣過盛抑制金屬性,無法平衡木性,所以糞便呈青色。有人認為糞便呈青色表示身體寒冷,這是錯誤的。張仲景指出,少陰病患者下痢,糞便如清水般純青色,這是內部有熱氣的徵兆,可用大承氣湯治療。同樣地,兒童因熱氣過盛導致緊急驚厥,糞便多呈青色,這清楚表明他們體內有熱氣。
糞便呈黃色,是由於火氣過盛,水份必然衰弱,而脾臟的土性自然強盛,所以糞便呈黃色。糞便呈紅色表示熱症,這是心臟火性的顏色,或者也可能表示熱氣過度嚴重。至於糞便呈黑色,也表示熱症,因為火熱過度亢奮,反而會被水氣抑制,所以糞便呈黑色。因此,傷寒陽明病的處理原則是使用大承氣湯治療,若大便不呈黑色,則病情可能較輕。各類痢疾的處理原則相同。
一般人都認為,糞便的青、白、黑色表示寒冷,黃、紅色表示熱症。然而,根據劉完素對五臟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有人說,「黃帝內經」提到觀察經絡的顏色,如果寒氣過多,血液就會凝固,顏色呈青黑色;如果熱氣過多,血液就會變得濕潤,顏色呈黃紅色。又說,黃紅色表示熱氣過多,白色表示寒冷。民間的這種觀點,難道不是基於此嗎?我認為,「黃帝內經」討論的是經脈的正常顏色,心臟為紅色,肺部為白色,肝臟為青色,脾臟為黃色,腎臟為黑色。
陰絡的顏色反映其經脈的顏色,但是陽絡的顏色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固定的顏色。當天氣寒冷,經絡的血液就會凝固,所以顏色多為青黑色;當天氣熱,經絡的血液就會變得濕潤,所以顏色多為黃紅色。這是因為外部環境的冷熱影響,使得表面的經絡產生反應。人體在冬天和夏天,或是長時間坐著或行走,臉色也會有相應的變化,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並不是因為臟腑產生的痢疾顏色,而是由於身體內部的氣候變化而產生的。
此外,慢性下痢的情況,多是由濕熱引起的。「黃帝內經」提到:肺熱的人皮膚會呈白色且毛髮枯槁,心熱的人皮膚會呈紅色且血管充血,肝熱的人皮膚會呈青色且指甲乾枯,脾熱的人皮膚會呈黃色且肌肉跳動,腎熱的人皮膚會呈黑色且牙齒枯槁。這雖然討論的是萎縮症,但也顯示五臟的內熱都會表現出這五種顏色。對於慢性下痢的討論,五種顏色的意義確實是相同的。然而,這與表面經絡因外部氣候影響而產生的變化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