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 (3)
卷四 (3)
1. 論痰清濁
王隱君云論痰清白者為寒黃而濁者為熱,殊不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清白稀薄漬於上,黃濁稠黏凝於下,嗽而易出者清而白也,咳而不能出則黃濁結滯者也。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郁,上下凝結,皆無清白者也。甚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者氣味淡,日久者漸成惡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
按此以痰之新久分清濁,可謂得病機之情矣。
白話文:
王隱君在討論痰的性質時提到,痰色清白是因為寒,黃而混濁是因為熱。但實際上,痰初始可能是清白色的,時間久了會轉變為黃色且混濁。清白色的痰質地較稀薄,通常位於喉嚨上方,黃色且混濁的痰則較濃稠黏稠,多凝固在下方。容易咳出的通常是清白色的痰,而黃色混濁且難以咳出的痰則是因為其濃稠和凝固。如果長期咳嗽不止,痰因濕熱影響而凝結,無論在上在下,都可能不再有清白色,甚至可能夾雜血絲。當血液變質,痰色可能變黑,這是一種被稱為"關格異"的病症,往往病人並無法自我辨認。再者,清白色的痰味道較淡,但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逐漸產生惡臭,如酸、辣、腥、臊、焦、苦等各種不同的味道。
透過痰的新舊來判斷其清濁,可說是對疾病機制有深入的理解了。
2. 飲當去水溫補轉劇論
子和云留飲一證也,古人有四飲五飲之分,皆觀病之形狀而定名也。予論飲之所得,其來有五:有愪鬱而得之者,有因之而得之者,有思慮而得之者,有痛飲而得之者,有熱而傷冷得之者。飲證雖多,其因無出於此。夫水陰物也,但積水則生濕,停酒則發燥,久則成痰。在左脅者同肥氣,在右脅者同息賁,入肺則多嗽,入大腸則為瀉,入腎則為湧水,在太陽則為支飲,皆由氣逆而得之。故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腑腫,在中者支滿痞膈痰逆。
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今之用方者,例以飲為寒積,皆用溫熱之劑以補之,燥之水濕未除,反增心火。況留飲無補法,氣方補則轉增。豈知內經所謂留者攻之也。且白朮參苓服之尚加閉塞,況燔針艾火其痞可知。前人處五飲丸用礬石巴豆烏附,雖是下攻,終同燥熱。
今劉河間以十棗湯加大黃牽牛制三花神佑丸,新得之疾服之,氣流飲去而愈。昔有病數年不愈,予診之,左手皆微小,右手皆滑而大。微小為寒,滑大為燥,以瓜蒂散湧其寒痰數升,汗出如沃。次以導水丸禹功散去腸中燥垢亦數升,其人半愈,然後以痰劑流濕降火,開其胃口,不逾月而瘥。
按此論飲乃水濕所為,發為諸證,不宜溫補,可謂詳明。但專以三花神佑丸為說,則失之太峻也(詳見總論中)。
論局方用熱藥治諸氣痰飲嘔吐膈噎之誤
丹溪曰: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飲食不謹,或外觸風雨寒暑,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蘊為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病原,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時暫得快,以為神方。
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又復相仍,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證復作。如此延曼,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謬藥又行,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嘔,以為噎鬲反胃之次第也。飲食湯液滯泥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
醫者不察,猶執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失,至此賓主皆恨藥欠燥熱,顒俟久服,可以溫脾壯胃,消積行氣,以異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脾為消化之器,氣清和則健而運行不息。今久得香熱之味,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
醫者又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徑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之,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乾槁,遂成鬲噎,亦曰反胃。仲景論飲有六,分別五臟諸證
白話文:
[關於溫補治療體內積水病症的討論]
子和說,體內積水病症,古人有區分四飲與五飲的說法,都是根據病症的表現來命名的。我認爲,積水的原因主要有五種:有因爲情緒壓抑而引起的,有因爲過度勞累引起的,有因爲過度思考引起的,有因爲大量飲酒引起的,還有因爲熱天貪涼導致的。雖然積水的症狀多種多樣,但起因不出這幾種。水屬陰性物質,然而,當水分在體內積聚過多就會產生溼氣,酒精滯留在體內則會引發乾燥,時間長了就可能形成痰。如果積水在左側脅部,可能表現爲脂肪堆積;在右側脅部,則可能表現爲呼吸困難;進入肺部則可能引起咳嗽;進入大腸則可能造成腹瀉;進入腎臟則可能成爲腎水腫;在太陽穴附近則可能表現爲支氣管積水,這些情況都與氣逆有關。因此,積水在頭部則可能引起面部腫脹,在下腹部則可能導致腹部腫脹,在胸腹之間則可能表現爲胸悶、隔膜阻塞和痰逆。
積水如果停留在陽位,時間久了可能會轉化成氣;停留在陰位,時間久了則可能形成固體。現在很多人用藥時,通常將積水視爲寒性積滯,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結果溼氣沒有去除,反而增加了心臟的火氣。實際上,積水病症並沒有補養的方法,補氣只會讓病情加重。內經曾說,對於積水,應採取攻逐的策略。而且,像白朮、人參、茯苓這類藥物服用後,還可能增加閉塞的情況,更不用提炙鍼灸火療法,其導致的痞滿更是顯而易見。前人使用五飲丸,其中包含礬石、巴豆、烏頭等成分,雖然有攻下的作用,但最終還是屬於燥熱性質。
如今,劉河間使用十棗湯加入大黃、牽牛子,製成三花神佑丸,對於新發疾病,服用後氣流順暢,積水排出,病情得以緩解。曾經有一位患者,患病多年未能痊癒,我爲其診斷,發現他的左手脈象微弱細小,右手脈象滑而有力。微弱細小表示體內有寒,滑大則表示體內有燥。我先用瓜蒂散使其湧吐數升寒痰,之後大量出汗。然後,再使用導水丸、禹功散清除腸道中的燥熱污垢,也有數升之多,患者病情減輕了一半。之後,我使用化痰藥劑,幫助其排除溼氣,降低火氣,打開胃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患者的病情就得到了顯著改善。
按照這種理論,積水是由體內溼氣所致,引發各種症狀,不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可以說是非常詳盡明確的。但是,如果只專注於三花神佑丸的使用,則顯得過於激進(具體分析可見總論部分)。
討論:《局方》使用熱藥治療各種氣、痰、嘔吐、膈噎等症狀的錯誤
丹溪指出,氣病初期,症狀非常細微。可能是因爲飲食不慎,或者遭受風、雨、寒、暑的侵襲,或者內心受到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影響,或者食物味道過重,偏助陽氣,積聚在膈肌部位形成熱氣。或者體質健壯,皮膚密閉無汗,體液運行受阻,清濁混雜,導致氣病的發生。可能出現痞滿、疼痛、食慾不振、噯腐氣、吞酸、嘈雜、腹脹等症狀。如果不尋找病因,就輕易地認爲是寒症,立刻使用辛辣、香燥的藥物進行治療,幾劑藥後可能暫時感覺舒暢,就誤以爲是神奇的處方。
如果繼續過度食用厚味的食物,不加以節制,同時七情仍然反覆影響,舊病被強行壓制,暫時使濁液排出,但容易再次聚集。可能半個月或一個月後,之前的症狀又會復發。如此拖延,從氣病發展到積病,從積病演變成痰病。這就是痰、飲、吞酸產生的原因。如果沒有遇到高明的醫生,錯誤的藥物繼續使用,痰液與瘀血結合,逐漸形成固結。這是從痞滿、疼痛、嘔吐,到噎膈、反胃症狀逐步發展的過程。飲食和液體滯留在體內,無法正常排泄,大小便要麼便祕,要麼稀軟,喪失正常的代謝功能,中焦部位的積滯更加嚴重。
醫生如果未能準確判斷病情,仍然堅持認爲是寒冷所致,回想之前使用的藥物,隨隨便便地調整劑量,此時醫患雙方都遺憾藥物不夠燥熱,期待長期服用,可以溫養脾胃,消除積滯,促進氣血運行,以期達到突然間病情明顯好轉的效果。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胃是消化水谷的重要器官,富含血液和氣體;脾臟則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只有氣血平和才能保持健康並持續運行。長時間攝入香燥的藥物,最初會偏助氣血沸騰;隨着時間的推移,胃液會凝結;脾氣逐漸耗散,消化功能減緩。
醫生又說,這是虛弱與寒氣積累的結果,不是普通的草藥可以治療的。於是,他們直接使用烏頭、附子輔助丹藥,專注服用,時間一長,血液消耗殆盡,胃脘變得乾涸,最終形成噎膈,也就是所謂的反胃。仲景在論述積水時提出了六種類型,並分別闡述了五臟相關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