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辨赤白分冷熱之誤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痢谷反為膿血,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化腐爛,潰發化為膿血也。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肺金也。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

」謂燥金之化也。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而腸胃拂鬱結而又濕至於否,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

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如熱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與其在皮膚之分,屬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也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在筋部,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其標也。

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按河間謂赤白不當分冷熱,乃屬肺金心火之化,又謂五色各屬五臟,本則一出於熱,其論至當。但世患此疾者,赤白居多。今既以不當分冷熱為治,若專以辛苦寒退熱,此則治本之法。所謂心火肺金之化者,抑有別與?蓋心主血,肺主氣。白屬肺金,此氣受病也;赤屬心火,此血受病也。赤白相雜,血氣俱受病也。知此則肝青脾黃腎黑之說,亦可得而互明矣。

白話文:

原始病症的模式提到,有人說下痢且排泄物為白色是因為體內寒冷,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真的因為寒冷,那消化系統應該無法消化食物,怎麼可能反而會轉化成膿狀物呢?所說的下痢食物轉變為膓血的情況,就像世間的食物,如穀類、肉類、水果和蔬菜,在濕熱的環境下會自然腐爛,進一步變成膓血一樣。排泄物呈現紅色熱象,是因為心火旺盛;呈現黃色濕象,是因為脾土過旺;呈現白色,代表肺金過盛。古書上說:「各種氣鬱,都歸屬於肺。」這是指肺部的燥金化生作用。

然而,所有腹瀉和下痢都伴隨著濕氣,現在卻反過來說是氣燥,這是指腸胃內的濕熱過度,導致腸胃鬱結,再加上濕氣影響,使得氣液無法順利流通,因此形成腸胃的燥熱,使人產生煩躁和口渴的感覺。例如,下痢物質呈現紅白相間,一般認為是寒熱交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要知道,水火陰陽,寒熱就像天平兩端,一邊升高,另一邊必然下降,一邊旺盛,另一邊必然衰退,怎麼可能寒熱同時在腸胃內嚴重,並共同造成下痢呢?

例如,熱瘡癬而流出白色膿液,怎麼可能因為白色就認定為寒冷呢?白色膿液是在皮膚層,屬於金屬性質,所以呈現白色;紅色血液在血脈層,屬於心火,所以是紅色;黃色膿液在肌肉層,屬於脾土,所以是黃色;青色膿液在筋膜層,屬於肝木,所以呈現青色;紫色黑色血液在骨骼層,屬於腎水,所以是紫色黑色。根據五臟的不同部位,會呈現不同的顏色,這是表面現象。

但根本原因是熱,只是程度深淺不同罷了。依照治療原則,如果排泄時感到劇烈疼痛,有強烈的便意,尿液呈現紅色且排出困難,這些都是燥熱的表現,而下痢物質為白色的狀況必然存在。由此可知,這是由熱造成的。

根據河間學派的理論,下痢物質的紅白不是用來區分冷熱,而是屬於肺金心火的化生過程,又認為五種顏色各自代表五臟,根本原因都是熱,這個理論非常正確。但是,實際上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紅白相間的下痢物質最常見。既然我們已經明白紅白不能用來區分冷熱,如果專門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這是治療根本的方法。所謂的心火肺金的化生過程,是否還有其他解釋呢?心臟主管血液,肺部主管氣息。白色屬於肺金,表示氣息受病影響;紅色屬於心火,表示血液受病影響。紅白相間,表示血氣都受到病害影響。瞭解這一點,就能理解肝臟的青色,脾臟的黃色,腎臟的黑色,這些說法也能相互印證。

2. 論熱藥治痢之誤

原病式云或曰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流通,濕潤燥氣和而已。蓋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

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

按治痢用辛苦寒之劑,開鬱燥濕勝熱三法俱備。世之用辛熱金石毒藥者,誠非也。然亦有久痢腸胃虛滑者,亦當求責。

白話文:

在討論關於用熱性藥物治療痢疾的誤區中,有人問,既然白痢是熱性疾病,為什麼服用辛辣熱性的藥物也能痊癒呢?事實上,辛辣熱性的藥物能幫助打開腸胃的鬱結,讓氣血順暢流通,達到濕潤與燥氣的平衡。然而,這種療法只適用於病情較輕的患者,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如果腸胃鬱結無法打開,病情反而會加重,甚至導致死亡。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治療熱性嘔吐和腹瀉。

在治療各種痢疾時,最好使用具有辛、苦、寒特性的藥物,或者稍微添加一些辛辣熱性的輔助藥物。因為辛辣可以促進氣血的流通,苦味可以減少濕氣,寒性可以抑制熱度,使身體達到平衡狀態。

例如,像錢氏香連丸這類藥物就是很好的選擇。黃連和黃柏是主要成分,它們具有極大的苦寒特性,非常適合用來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疾病。雖然有些人傳說使用辛辣熱性甚至有毒的礦物質藥物可以治療嘔吐、腹瀉和痢疾,而且確實有些案例顯示這種療法有效,但是這種療法的風險遠大於收益。

根據治療痢疾的原則,應該使用具有辛、苦、寒特性的藥物,以打開鬱結、去除濕氣和抑制熱度。那些使用辛辣熱性甚至有毒的礦物質藥物的人,顯然是錯誤的。然而,對於長期痢疾導致腸胃虛弱的患者,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療法的可能性。

3. 治痢通因通用之法

子和云:夫下痢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薑棗煎,更下藏用丸,瀉訖以五苓益元散調下。又一男子瀉痢不止如傾,不敢冷坐,諸醫皆以為寒治,延二十載,兩手寸脈皆滑,余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泄積水數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次以淡劑利水道。

按此用吐下以治痢,本內經通因通用之說,使腸胃虛滑者,其可下乎?中氣虛弱者,其可吐乎?今云可下者,謂有積滯在腸胃壅不通者,也可吐者,謂有痰飲在膈上氣不能降,以致大腸不能收斂者也。

丹溪曰:積濕成痰在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清其源則流自清矣,正是此意。

白話文:

子和說:對於下痢伴有膓血及腹部持續劇烈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再加入薑和棗來煎煮,之後再服用藏用丸,排便完畢後,再以五苓益元散調理。

又有一名男性患者,他的瀉痢嚴重到像是倒水一樣,甚至不敢坐在冷的地方,許多醫生都認為他是因為寒冷所致,這狀況延續了二十年。他的雙手脈象都呈現滑象,但我並未認為他是因為寒冷。因為寒冷導致的病症通常與水分過多有關,所以我用茶調散讓他嘔吐出五、七升的冷水,再用無憂散排出他體內數十次的積水,這就是所謂的「通因通用」的治療方法。之後再使用性質較溫和的藥物來利尿。

根據這種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瀉痢,是源自於《黃帝內經》中的「通因通用」理論。但如果是腸胃虛弱滑泄的人,能夠用瀉下嗎?如果中氣虛弱的人,能用催吐嗎?現在說可以瀉下的情況,是指腸胃中有積滯堵塞,無法正常排空的情況;可以催吐的情況,是指膈上有痰飲,導致氣機無法下降,進而影響大腸收斂功能的情況。

丹溪先生說:長期的濕氣積聚會形成痰,存在於肺部,這就會造成大腸功能的不穩定。若能清理根源,那麼流動自然就會變得清澈,這正是這個道理。

4. 論局方用熱藥澀藥之非

丹溪曰泄痢一證,局方用鍾乳健脾丸、朝真丹、訶藜勒丸、大溫脾丸等藥,皆用熱藥為主治,澀藥為佐使。當為腸虛感寒而成滑者設也。彼瀉痢者將無熱證耶?將無積滯耶?內經曰:「痢有膿血,多屬滯下。」夫瀉痢證其類尤多。先賢曰:「濕多成泄。」此確論也。然有挾風者固不可得而同矣。

況風與濕之外,又有雜合受邪,似難例用澀熱之藥。局方出證,有兼治裡急者,有兼治後重者,有兼治裡急後重者。此豈非滯下病乎?今瀉痢與滯下袞同論治,實實虛虛之患,將不俟終日矣。經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暴注皆屬火。」又曰:「下痢清白屬於寒。

」屬火熱者二,屬水寒者一。瀉痢一證,似乎屬熱者多,屬寒者少。局方專以澀熱為用。若用之於下痢清白為寒者或可矣。所謂下迫者,即裡急後重之謂也。其病屬火,相火所為,具毒甚於熱矣。投以澀藥,非殺而何?

白話文:

丹溪指出,對於腹瀉和痢疾這類症狀,古方常用鍾乳健脾丸、朝真丹、訶藜勒丸、大溫脾丸等藥物,這些藥物都以溫熱性質的藥材作為主藥,輔以收斂性的藥材。這些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腸胃虛弱且感受寒氣導致的滑瀉情況。但是,難道腹瀉和痢疾就不會有熱性病症嗎?難道就不會有食物積滯的情況嗎?《內經》中曾提到:「痢疾伴有膿血,多是由於食物積滯引起。」而事實上,腹瀉和痢疾的種類繁多。前人說過:「濕氣過重容易引發腹瀉。」這是一個明確的觀點。然而,對於夾雜著風邪的病情,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更何況,在風邪和濕邪之外,還有各種複合的病因,這樣的情況下,很難統一使用收斂性和溫熱性的藥物。古方在處理病情時,有的會同時治療緊迫感,有的會同時治療排便困難,還有的會同時治療緊迫感和排便困難。這難道不是食物積滯導致的病症嗎?如今,將腹瀉、痢疾和食物積滯一起討論治療,這種混淆病情的問題,可能不用等到一天結束就會顯現出來。《內經》提到:「突然發生的腹瀉和緊迫感,都屬於熱性病。」又說:「突然發生的腹瀉,都是由於火邪引起。」又說:「腹瀉排出清白液體,屬於寒性病。」

其中,兩次提到火熱導致的病情,一次提到水寒導致的病情。由此看來,腹瀉和痢疾這類症狀,熱性病的佔比較大,寒性病的佔比較小。古方專門使用收斂性和溫熱性藥物。如果用在寒性病的清白腹瀉上或許還可以。所謂的緊迫感,就是指的緊迫感和排便困難。這種病情屬於火邪,是由於體內的相火所致,其毒性遠超過一般的熱性病。如果使用收斂性的藥物,豈不是在害人?

5. 滯下亦有挾虛挾寒

丹溪曰:或問河間之言,滯下似無挾虛挾寒者乎?否乎?予曰:泄痢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似乎皆熱證實證也。予近年涉歷,亦有大虛大寒者,不可不知,敢筆其略,以備採覽。

予從叔年逾五十,夏間患滯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後重頻並,穀食大減,時有微熱。察其脈皆弦而澀,似數而稍長,卻喜不甚浮大,兩手相等,視其神氣大減。予曰:此滯下憂慮所致,心血虧,脾氣弱耳。遂以參朮為君,當歸陳皮為臣,川芎炒芍藥茯苓為佐使,時暄熱甚,加少黃連,兩月而安。

婁長官年三十餘,奉養厚者,夏秋間患滯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單煮乾姜與一帖,則痛定,少頃又作,又與之定,由是服乾薑至三斤八日,視之,左脈弦而稍大,似數,右脈弦而大,稍減,亦似數,重取之,似緊。予曰:此必醉飽後吃寒涼太過,而當作虛寒治之。因其多服乾薑,遂教用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入生薑汁飲之,至一月而安。

金氏婦年近四十,秋初尚熱,患滯下,腹但隱痛,夜重於書,全不得睡食,亦稍減,口乾不飲,已得治痢靈砂二帖矣。予觀之,兩手脈皆澀且不勻,神思倦甚,飲食全減,因與四物湯倍加白朮,以陳皮佐之,與十數帖而安。此三病者,若因其逼迫而用峻劑,豈不誤人?

按:滯下之證,古人多與泄瀉同論,至三因方始能另立條目,蓋實有不同。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須分六氣之異,外既受傷,腸胃鬱結,遂成赤白等證,當隨其寒熱溫涼以調之。有因臟氣發動,干犯腸胃而得者,須察其何臟相乘以平治之。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則又審其何物所傷以消克之。

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誠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病之後,腸胃拂鬱,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諸方雖有寒熱虛實之論,劉河間則以為一出於熱,然考之內經,似亦熱多而寒少也。我丹溪先生則以為亦有挾虛挾寒之證,深戒學者,須宜識此。世之局方不辨三因,專用澀熱之藥,其失甚矣。

至河間立說,專用苦寒疏下之藥,則亦未甚為當。何則?蓋病有虛實,治用先後。若病氣暴至,元氣壯實,積滯膠固,須宜下之。病久氣脫,腸胃虛滑不禁者,亦宜溫之澀之。大抵治痢當從仲景河間之法,可溫則溫,可下則下,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劉河間分別在表在裡,挾風挾熱挾寒等證,後之作者無越於斯,但氣血一條未嘗表出立論。

其於芍藥湯下有曰:「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蓋謂溲便膿血血之滯也,故曰行血自愈。奔迫後重氣之實也,故曰調氣

白話文:

標題翻譯: [瀉痢也可能夾雜虛弱和寒涼]

內容翻譯:

丹溪說:有人問我,河間派認為瀉痢似乎沒有夾雜虛弱和寒涼的現象,是這樣嗎?我回答說,瀉痢這類疾病,食物可能消化也可能不消化,患者並不會特別用力排便,只會感到疲倦。而滯下的情形就不同了,可能是膿、可能是血,或者膓血混雜,或者是腸垢,或者沒有食物殘渣,或者食物殘渣和膓血混在一起。儘管疼痛程度有輕有重,但都伴隨著裏急後重的症狀,非常讓人煩惣,看起來像是熱證和實證。但我近年來經歷,也遇到過嚴重虛弱和寒涼的病例,我們不能忽視這些情況,我冒昧地記錄下來,供人們參考。

我的堂叔五十多歲,在夏天時得了瀉痢,腹部微痛,排出的物質呈褐色,他頻繁地感到裏急後重,食慾大減,偶爾有低燒。檢查他的脈象都是弦而澀,看似快速但稍微延長,好在他脈搏不浮大,雙手脈象一樣,看他的精神氣色大不如前。我說:這是因為滯下憂慮所導致的心血虧損和脾氣虛弱。於是開了人參和白朮作為主藥,當歸和陳皮作為輔藥,川芎、炒白芍、茯苓作為佐使藥,天氣炎熱時,加了一點黃連,兩個月後病情得到了控制。

婁長官三十多歲,生活優渥,夏天到秋天期間得了瀉痢,腹部劇烈疼痛,有人建議他服用乾薑,疼痛會暫時緩解,但不久又會復發,如此反覆,他八天內吃了三斤乾薑。我檢查他的脈象,左手脈象弦而稍微粗大,看似快速,右手脈象弦而粗大,稍微減弱,也看似快速,重按下去感覺有些緊繃。我說:這一定是他在醉酒飽食後食用了太多寒涼食物,應該按照虛寒來治療。由於他已經服用了大量乾薑,所以我建議他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黃,加入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煮時加入生薑汁飲用,一個月後病情得到控制。

金姓婦女接近四十歲,初秋時天氣還很熱,她得了瀉痢,腹部隱痛,夜晚加重,完全無法入睡和進食,食慾也減退,口乾但不想喝水,已經服用過兩帖治痢的靈砂。我看她的脈象兩手都很澀且不均勻,她精神非常疲憊,食慾全無,所以我開了四物湯加倍量的白朮,並以陳皮為輔藥,她服用了十多帖後病情得到控制。這三個病例,如果因為病情急迫而使用猛烈的藥物,豈不是會誤診害人?

根據古人的記載,瀉痢和泄瀉常常被一起討論,直到三因方纔開始將它們區別開來,確實存在不同。疾病有的是由外感引起的,必須區分六氣的不同,如果外感傷害到了腸胃,導致腸胃鬱結,就會形成赤白等症狀,應根據寒熱溫涼來調理。有的是由臟腑氣機失調引起,侵犯腸胃,需要觀察是哪個臟器過度作用來平衡治療。有的是由飲食不節制引起,需要判斷是什麼食物引起的來進行消導。

現在的人們受到這種疾病的影響,原因確實不出這三種。但是,當他們生病後,腸胃鬱悶,膓血粘稠,裏急後重,雖然各種療法對寒熱虛實都有討論,劉河間認為這完全是熱症,然而,根據內經,似乎熱症多而寒症少。我丹溪先生認為,也有夾雜虛弱和寒涼的情況,嚴肅警告學者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世上的通用方法不區分三因,專門使用收斂熱性藥物,這是錯誤的。

至於劉河間的理論,專門使用苦寒疏下的藥物,也不是十分恰當。為什麼呢?因為疾病有虛有實,治療要先後有序。如果病情突然發生,體質強壯,積滯膠固,需要使用下法。如果病情持續,腸胃虛弱,則需要溫補和收斂。大體上,治療瀉痢應遵循仲景和劉河間的方法,可以溫補就溫補,可以下法就下法,或者解表,或者利小便,或者等待自然恢復。劉河間區分了表裡、夾風、夾熱、夾寒等證候,後來的醫學家沒有超越這些,只是氣血一條未嘗表出立論。

對於芍藥湯,有這樣一句話:「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這是指尿液和大便中的膓血是血瘀,所以說行血自愈。急迫後重是氣滯,所以說調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