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滯下治法

2. 治熱之劑

仲景白頭翁湯治熱痢重下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二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服一升,不愈,再服。

按此治痢在下焦,腎虛有熱也。經云:腎欲堅,故用純苦之劑以堅之。出太陰例藥也,以其下痢屬太陰故也。

機要黃芩芍藥湯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 芍藥(各二兩) 甘草(五錢)

上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按此手足太陰經之藥也。仲景用芍藥甘草湯以復其陰,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以補陰血也。芍藥白者補,赤者瀉。出太陽芍藥甘草例。

大黃湯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大黃(一兩)

上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後服芍藥湯以和之,利止,再服黃芩芍藥湯,徹其毒也。

按此乃陽明調盪滌邪熱之藥,用酒煎者,欲其上至頂顛,外徹皮毛也。

芍藥湯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檳榔 木香(各二錢) 桂(二錢半) 大黃(三錢) 黃芩(半兩) 甘草(二錢炙)

上咀,每服半兩,水煎食後溫服清。如利不減,加大黃。

按此行血調氣不熱之藥也。大凡用藥之雜與品味之多者,難以細分經絡,當觀其大體如何,此則太陽桂枝例藥也。

白朮黃芩湯,服前藥痢雖除,更宜此調和。

白朮(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咀勻,作三服,水煎服清。

按此去濕熱,和中活血之藥也。

錢氏芍藥柏皮丸

芍藥 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

守真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濕熱惡痢。

芍藥 黃柏(各一兩) 黃連(半兩) 當歸(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

按此二方補陰降火,下焦之藥也。出太陽例。

局方黃連阿膠丸,治冷熱不調,赤白下痢。

阿膠(炒二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上水熬阿膠膏,溲和二末為丸,米飲服。

按此補虛退熱,除濕之藥也。出太陽例。海藏云:以上苦寒之劑,元病不經內傷冷物者宜察,亦當審人之虛實,及以脈別之。仲景白頭翁湯治熱痢重下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二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服一升,不愈,再服。

按此治痢在下焦,腎虛有熱也。經云:腎欲堅,故用純苦之劑以堅之。出太陰例藥也,以其下痢屬太陰故

白話文:

[治療熱症的藥方]

張仲景的白頭翁湯用於治療嚴重的熱性痢疾。

所需藥材:

  • 白頭翁 二兩
  • 黃連 三兩
  • 黃柏 三兩
  • 秦皮 二兩

將上述四種藥材,用水七升煮至剩二升,然後去除藥渣,一次服用一升。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

解析:這方藥主要針對下焦部位,即腎臟虛弱且有熱的情況。古籍記載,腎臟需要固實,所以使用純苦的藥物來增強腎臟的功能。此方出自太陰例的藥方,因為痢疾屬於太陰病症的範疇。

黃芩芍藥湯是機要方中的藥方,用於治療腹瀉、痢疾伴隨腹痛,或者有後重感,身體發熱,長期未能痊癒,脈象洪大且快速,以及下痢伴有膿血稠黏的情況。

所需藥材:

  • 黃芩 二兩
  • 芍藥 二兩
  • 甘草 五錢

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趁溫熱時服用。

解析:這是手足太陰經的藥方。張仲景使用芍藥甘草湯來恢復陰氣,酸性的芍藥能收斂,甘草能緩和,兩者結合能補充陰血。白色芍藥具有補益作用,紅色芍藥則有瀉下作用。此方出自太陽芍藥甘草例。

大黃湯用於治療長期未愈的腹瀉、痢疾,伴有膿血稠黏,腹部緊迫感,後重感,日夜不停。

所需藥材:

  • 大黃 一兩

將藥材細切,用好酒二大盞浸泡約半天,再一起煎至剩一盞半,去除大黃,將剩下的酒分為兩次服用,立即服用。若痢疾停止,只需服用一次;如果病情未停止,可再服用一次,直到出現通便為止。接著,服用芍藥湯來調和身體,當通便停止後,再服用黃芩芍藥湯,徹底清除體內的毒素。

解析:這是陽明經的藥方,用於調節和清除邪熱。使用酒煎煮的目的是讓藥物能達到頭部,並穿透皮膚和毛髮。

芍藥湯能調理血液和氣息,古籍記載:「排尿時便有膿血,表示氣血順暢,血流停止。」調理血液,便能治癒疾病;調理氣息,則能消除後重感。

所需藥材:

  • 芍藥 一兩
  • 當歸 半兩
  • 黃連 半兩
  • 檳榔 二錢
  • 木香 二錢
  • 桂 二錢半
  • 大黃 三錢
  • 黃芩 半兩
  • 甘草 二錢(炙)

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若通便情況沒有改善,可增加大黃的份量。

解析:這是調理血液和氣息的藥方,但不會引起過熱。一般來說,複雜的藥方或藥材種類較多的情況下,很難詳細區分經絡,應觀察整體效果。此方出自太陽桂枝例。

白朮黃芩湯,服用前述藥方後,即使痢疾已經消除,仍建議服用此方進行調和。

所需藥材:

  • 白朮 一兩
  • 黃芩 七錢
  • 甘草 三錢

將藥材研磨均勻,分成三次服用,用水煎煮服用。

解析:這是去除濕熱,調和中氣,活血化瘀的藥方。

錢氏芍藥柏皮丸

所需藥材:

  • 芍藥 等分
  • 黃柏 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末,用水製成丸狀。

守真芍藥柏皮丸,用於治療所有由濕熱引起的惡性痢疾。

所需藥材:

  • 芍藥 一兩
  • 黃柏 一兩
  • 黃連 半兩
  • 當歸 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末,用水製成丸狀,大小如同小豆。

解析:以上兩方都是補益陰氣,降火的藥方,適用於下焦部位。出自太陽例。

局方黃連阿膠丸,用於治療冷熱失調,赤白痢疾。

所需藥材:

  • 阿膠(炒)二兩
  • 黃連 三兩
  • 茯苓 二兩

將阿膠用水熬成膏狀,加入其他藥材粉末,製成丸狀,用米湯送服。

解析:這是補虛退熱,除濕的藥方。出自太陽例。海藏提到:以上所列的苦寒藥方,對於原本並無內傷或寒冷食物攝入的患者,應仔細評估。此外,在開藥時也應考慮患者的虛實狀況,並通過脈象來判斷。張仲景的白頭翁湯用於治療嚴重的熱性痢疾。

所需藥材:

  • 白頭翁 二兩
  • 黃連 三兩
  • 黃柏 三兩
  • 秦皮 二兩

將上述四種藥材,用水七升煮至剩二升,然後去除藥渣,一次服用一升。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

解析:這方藥主要針對下焦部位,即腎臟虛弱且有熱的情況。古籍記載,腎臟需要固實,所以使用純苦的藥物來增強腎臟的功能。此方出自太陰例的藥方,因為痢疾屬於太陰病症的範疇。

3. 治寒之劑

局方桃花丸治冷痢腹痛下如魚腦白物

赤石脂(煆) 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末蒸餅糊丸米飲下三四十丸,日三服。

按此出陽明例藥方。

丹溪曰:桃花丸即要略桃花湯也。仲景以治便膿血用赤石脂丸者,乾薑粳米同煮作湯,一飲病安便止。後藥意謂病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粳米味甘,引入腸胃,不使重澀之體少有凝滯,藥行易散,餘毒亦無。局方不知深意,改為丸藥劑以麵糊,日與三服,果能與仲景之意合否也?

嚴氏當歸丸治冷留腸胃下痢純白腹痛

當歸(酒洗) 芍藥 附子(炮去皮臍) 白朮 乾薑(炮) 厚朴 阿膠(各一兩) 烏梅肉(二兩) 蛤粉(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

局方訶藜勒散治腸胃虛弱泄利水穀漸成痢疾

青皮(去穰) 肉豆蔻(麵裹煨) 肉桂(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訶子仁(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服。

按局方以白痢為寒,多用辛熱燥毒之藥。若用之於下痢清穀腸虛感寒者,或可矣。若膿血稠黏屬火之證,用之非殺而何?但感寒之證,吾恐什百而一二也。

白話文:

【治療寒症的藥方】

使用局方桃花丸來治療冷痢,也就是因寒冷引起的腹瀉,其特徵是排泄物像魚腦般的白色物質。主要成分包括赤石脂(需煅燒過)和乾薑(需炮製),兩者份量相同。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再以蒸餅和成丸狀,用米湯吞服,每次服用三四十顆,每日三次。

據說此方出自《陽明例藥方》。丹溪先生指出,桃花丸就是《金匱要略》中的桃花湯。張仲景用它來治療便血,以赤石脂和乾薑以及粳米一同煮湯服用,一次喝完,病情就會穩定,腹瀉也會停止。後人認為此病是由於下焦的血液虛弱且寒冷,唯有乾薑的溫暖、赤石脂的收斂及重量才能止血。而粳米的甘甜可以引導藥材進入腸胃,避免藥材過度凝固,使藥效容易散發,也能清除殘餘的毒素。但局方似乎未能理解其中深意,改為丸藥的形式,並以麵糊做為粘合劑,每天服用三次,這樣的改變真的符合張仲景的原意嗎?

嚴氏當歸丸用於治療腸胃寒冷導致的腹瀉,特徵是排泄物純白且伴有腹痛。主要成分包括當歸(需酒洗)、芍藥、附子(需炮製去皮臍)、白朮、乾薑(需炮製)、厚朴、阿膠(各一兩)、烏梅肉(二兩)、蛤粉(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細磨成粉,以醋和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顆,以米湯吞服。

局方訶藜勒散適用於腸胃虛弱,導致的水穀泄利,逐漸發展成痢疾的情況。主要成分包括青皮(需去瓤)、肉豆蔻(需麵裹煨)、肉桂(五錢)、附子(需炮製去皮臍一兩)、訶子仁(各四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以三片薑煎煮後服用。

根據局方的觀點,白痢是因寒冷引起,所以多使用辛辣熱性且帶有毒性的藥物。如果用在因寒冷導致的腸虛下痢,或許可行。但如果用在膿血稠黏,屬於火熱類型的病情,這樣的治療方式豈不是在害人?然而,由寒冷引發的病情,恐怕在所有病情中只佔極小的比例。

4. 冷熱之劑

古方駐車丸治冷熱下痢腸滑赤白

黃連(六兩) 乾薑 當歸(各二兩) 阿膠

上先以醋煮膠令消入前三藥和勻眾手丸桐子大米飲下

局方香連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按此出太陰例藥也

戊己丸治胃經受熱泄痢不止

黃連 吳茱萸(去梗炒) 白芍(各五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按此出厥陰已寒例以上三方出證治冷熱下痢。蓋冷熱異氣,水火相反,豈能同在腸胃為病耶?論中辨之詳矣。但其制方亦有暗合妙理,惜乎世人莫知其深意也。三方皆以黃連苦寒之藥為君,正治濕熱之氣。佐以辛苦溫藥,所以開鬱行滯,氣血宣通,病亦自已。乾薑木香茱萸三者,各隨經合宜而用。要在學者臨機應變,又不可拘執於此也。

白話文:

[冷熱之劑]

古方駐車丸,用來治療冷熱交錯的下痢,腸胃滑瀉,便中帶有赤白黏液。

藥方成分: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二兩、阿膠。首先用醋煮阿膠使其溶解,再加入前三種藥材拌勻,揉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以米湯送服。

局方香連丸,適用於冷熱不調的下痢,便中赤白膿血混雜,伴有裡急後重的症狀。

藥方成分:黃連(去蘆)二十兩,與吳茱萸十兩一同炒至紅色,然後去除吳茱萸;木香四兩八錢,未經火烤。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服用二十丸,以米湯送服。

這方出自太陰例藥。

戊己丸,用於治療因胃經受熱引起的泄痢不止。

藥方成分:黃連、吳茱萸(去梗炒)、白芍,各五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水面糊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以米湯送服。

這方出自厥陰已寒例,以上三個方子都出自證治冷熱下痢的範疇。冷熱屬不同氣質,水火本是相對立,怎麼可能同時在腸胃中致病呢?在理論中已詳細闡述了這一點。然而,這些方子的配伍也有其巧妙之處,可惜世人多不瞭解其中的深意。這三個方子都以黃連這種苦寒的藥物作為主藥,用來直接對抗濕熱之氣。輔以辛溫的藥物,目的是為了開解鬱滯,促進氣血流通,疾病自然就會痊癒。乾薑、木香、吳茱萸這三種藥材,根據不同的病情適當地使用。關鍵在於學者要靈活應變,不能固守一成不變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