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九 (2)

1. 論陰陽痙

活人書云陰陽二痙者陽痙屬剛痓陰痙屬柔痓,以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八物白朮湯可選而用之。

按仲景論剛柔二痓並屬太陽,活人論陰陽二痓既以陽痙屬剛痓陰痙屬柔痓,而乃以朮、附、薑、桂諸熱藥治陰痙,則是以陰專為寒治矣,恐非至當之論。姑伺明哲。其方茲不載,詳見本論。

白話文:

《談論陰陽痙》一文中提到:「活人的書籍上說,陰陽兩種痙,其中陽痙屬於強烈的太陽經痙,即剛痓;陰痙則屬於溫和的太陽經痙,即柔痓。針對這兩種痙,可以選擇使用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八物白朮湯等藥方。

然而,根據仲景的理論,剛柔兩種痙都屬於太陽經範疇。活人書認為陽痙是剛痓,陰痙是柔痓,但卻用術、附子、薑、桂等熱性藥物來治療陰痙,這就等於將陰痙單純視為寒性病症來治療,恐怕這種觀點未必完全正確。姑且等待更明智的見解。這些藥方在此不再詳細記載,詳細內容請參閱原論述。」

2. 論風搐反張有風火之證

子和書云呂君玉妻年三十病风搐,目眩,角弓反张,数日不食。诸医皆作惊风,暗风,风癇,治之以南星、雄黄、乌附,用之不效。戴人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先涌风痰二三升,次以寒剂下之。又以䤵针刺百会穴,出血二杯,立愈。

按风搐本与痓证不同,而痓证属湿土,极必兼风木动摇之化。风搐属木,木极必见金燥紧敛之形。要之,亦可同论。故取此条以证痓病不专于风寒湿之外,至亦有风火热之内作者也。

白話文:

子和在書中寫到,呂君玉的妻子在三十歲時得了風搐症,出現眼睛眩暈,身體僵硬如角弓反張的症狀,連續數日無法進食。許多醫生都認為這是驚風、暗風或風癇,並使用南星、雄黃、烏附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

戴人說道:各種風症導致的搖晃與眩暈,都與肝臟相關。陽性物質主動,陰性物質主靜。當火氣旺盛壓制肺金,無法平衡肝木時,肝木過度生長便會自我病變。首先應將風痰引發的症狀排出兩三升,接著再使用寒涼的藥物來調理。再進一步地,可以使用䤵針在百會穴進行針刺,讓其出血兩杯左右,病人即可立即康復。

按理來說,風搐症與痓症不同,後者屬於濕土,但極端情況下會同時伴隨風木的搖動轉化。而風搐症屬於木,但到了極端就會呈現出金屬乾燥緊縮的特徵。總而言之,兩者也可以一併討論。所以,我引用這段文字來說明,痓病不僅僅是由風寒濕外因所造成,也有由內在風火熱所引起的可能。

3. 論痓證屬內虛所致

三因方云:夫人之筋各随经络,结束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痓以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痓;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痓。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按伤寒言痓专主外邪为病,陈无择发明血气内虚一节,实与仲景所言汗下过多者相合,可谓善矣。惜乎用药未能详明也。又言阴缓阳急则太阳痓也,阳缓阴急则阳明痓也。

白話文:

在「討論到痙病是由內在虛弱導致」這段文字中提到:三因方指出,人體的筋肉會跟隨經絡分佈全身,當體內的血氣虛弱時,就會容易受到外界風、寒、濕、熱等影響,風邪侵入散亂氣機,因此出現有汗但不畏寒的現象,稱為柔痙;若寒邪凝滯血液,則會出現無汗且畏寒的情況,被稱為剛痙。追根究柢,大多是由於失血,筋肉失去營養,因此讓邪氣得以乘虛而入。因此,感冒後過度出汗或服用下瀉藥物過量,以及患有瘡病的人或產婦得到這種疾病,都是可以理解的。診斷脈象,都呈現出沉伏、弦緊的特徵,然而如果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則會長時間抽搐;相反地,如果陰氣緩慢而陽氣急迫,則會出現反張強直的現象。這兩種症狀各自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進一步分析,對於感冒引起的痙病,主要認為是外來邪氣導致,陳無擇提出血氣內虛的觀點,實際上與張仲景所述的過度出汗和服用下瀉藥物過量的觀點相吻合,可謂相當精闢。可惜的是,對於用藥的部分未能詳細說明。再者,他提到如果陰氣緩慢而陽氣急迫,這是太陽經絡的痙病;如果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則是陽明經絡的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