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九 (4)
卷十九 (4)
1. 論形氣不足有餘用補瀉法
東垣曰黃帝云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按釋云:聖人垂慈仁之心已詳矣,不合立言,誠恐市井莊農山野間不知文理,故以俚語開解之云: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乃邪氣騰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並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喘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瀉令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是真氣不足,急當補之。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取之。
白話文:
東垣先生引用黃帝的話說,身體狀況和氣力的逆順情況該如何判斷呢?岐伯回答說,如果身體狀況不好,氣力卻過剩,這表示邪氣佔了上風,應立即進行排泄治療。反之,如果身體狀況良好,氣力卻不足,應立即進行補充治療。如果身體狀況和氣力都處於不良狀態,這就表示陰陽兩方面都缺乏,不適合進行針刺治療。如果進行針刺,會加重這種不足的情況,導致陰陽兩種能量都耗盡,血氣全失,五臟虛弱,筋骨髓幹涸,老年人可能因此死亡,壯年人也可能無法恢復健康。如果身體狀況和氣力都處於良好狀態,這表示陰陽兩方面都過剩,應立即排除邪氣,調整虛實平衡。所以我們常說,過剩的要排掉,不足的要補充,就是這個道理。
進一步解釋,聖人以慈悲的心態詳細地說明瞭這些,但如果是一些不懂醫理的人,可能會理解困難,所以我們用通俗的話語解釋:當疾病發作時,如果病人的精神和氣力反而增強,這是氣力過剩的表現,代表邪氣旺盛,應立即使用寒涼酸苦的藥物進行排泄治療。相反,如果疾病發作時,病人的精神和氣力顯得疲憊,這是氣力不足的表現,代表正氣不足,應立即使用辛辣甘甜溫熱的藥物進行補充治療。不管是身體狀況好還是不好,都應根據氣力的過剩或不足來決定治療方式,不足的補充,過剩的排掉。
所謂身體狀況,指的是呼吸,即口鼻中的呼吸聲,而身體則指的是皮膚、肌肉、筋骨和血液。身體強壯的是氣力過剩,身體瘦弱的是氣力不足。對呼吸來說,如果口鼻中的呼吸依然如常,代表氣力過剩。如果呼吸急促,或者呼吸困難,這是氣力不足的表現。所以我們所說的身體狀況,指的是人體的形體和其中的氣血。在決定是否進行補充或排泄治療時,重點不在於此,而是在疾病發作時,如果病情加劇,這是邪氣佔優勢的表現,應立即進行排泄治療。如果疾病發作時,病人精神疲憊,說話無力,這是正氣不足的表現,應立即進行補充治療。如果病人的身體狀況不好,在疾病發作時,氣力也明顯不足,這表示陰陽兩方面都缺乏,不適合使用針灸,應使用甘味的藥物進行補充治療,不能一次服用完所有藥物,應在肚臍下1.5寸的氣海穴位上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