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4)

1. 論咳嗽

錢氏曰: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證面赤,痰盛,身熱,法當以葶藶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十二月嗽者,乃傷風咳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以麻黃湯汗之。有熱證,面赤,飲水,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治之。

若五七日之間,其證身熱,痰盛,唾黏者,以褊銀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若傷風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主之,之後用化痰藥。有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長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補之。

白話文:

錢氏說:咳嗽是肺部受寒邪侵襲,八九月間肺氣最旺盛,患咳嗽者,病症必定實證,而非久病。其症狀為面頰發紅,痰多,身體發熱,應當用葶藶丸來瀉下治療。如果咳嗽已久,則不可用瀉下之法。

十一月十二月咳嗽,是風寒咳嗽。寒邪從背脊第三節椎骨的肺俞穴侵入,應該用麻黃湯發汗治療。若有熱證,面頰發紅,喝水時口涎發熱,咽喉不利者,宜同時服用甘桔湯治療。

若在五七日之間,症狀為身體發熱,痰多,唾液黏稠者,應當用褊銀丸來瀉下治療。若肺氣盛者,咳嗽之後喘息,面部腫脹,想喝水,但喝水後身體反而發熱,應當用瀉白散來瀉肺氣。

若傷風咳嗽,五七日沒有發熱症狀,只是咳嗽,亦可用葶藶丸治療,之後再用化痰藥。若肺氣虛弱者,咳嗽時氣息哽咽,時時長出氣,喉嚨中有聲音,這是久病,應當用阿膠散來補益。

痰盛者,先實脾,後以褊銀丸微下之。涎退即補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有嗽而咳膿血者,乃肺熱,食後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之。咳而痰實,不甚喘,而面赤,時飲水者,可褊銀丸下之。

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補之,更量虛實,以意增損。

按此論,小兒咳證,既有外感內因之殊,虛實之異治法外,此宜與咳門諸方約之。

白話文:

痰多的患者,先要健脾,之後再用褊銀丸稍微瀉下。涎液退去後就要按照上面的方法補肺。咳嗽吐清水或青綠色水,用百祥丸下之。咳嗽吐痰涎乳食,用白餅子下之。咳嗽咳出膿血,這是肺熱,飯後服用甘桔湯。久咳者,肺部失去津液,用阿膠散補。咳嗽痰多,不怎麼喘,面色發紅,時常喝水,可以用褊銀丸瀉下。

治療咳嗽的原則,痰多就瀉下,久咳就補虛,根據虛實程度,靈活調整。

根據這個理論,小兒咳嗽,除了外感內因、虛實的不同治療方法外,還要參考咳嗽的相關方劑。

2. 論吐瀉有傷乳食有風有熱有寒有虛

錢氏曰: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也有初生三日內或至十一日吐瀉壯熱不思食,大便乳不消或白色,是停食,當下之後和胃下,用白餅子。或食乳不消,身溫涼不思乳,大便青白色,此上實下虛也。更有兼見證。吐瀉因傷風得之,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臟君臣藥,先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

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任冉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此二證多病於春冬也。

白話文:

錢氏曰:

吐乳瀉黃,傷的是熱乳;吐乳瀉青,傷的是冷乳。

也有嬰兒出生後三日內或至十一日,出現吐瀉、壯熱、不思飲食、大便乳不消或呈白色,這是停食所致。應當先下後和胃,可用白餅子方劑。

或者嬰兒食乳不消,體溫偏涼,不思乳,大便青白色,這是上實下虛。

也有兼見症狀:吐瀉因傷風引起,體溫忽冷忽熱,嗜睡,呼吸急促,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偶爾咳嗽,並有五臟兼見症狀,應當煎入臟腑君臣藥,先用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果之前已經下過藥或無下證,則應慎用下藥。

這是因為脾肺受寒,無法正常進食。

傷風吐瀉,體溫偏高,嗜睡,但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這是胃虛熱渴吐瀉。應當滋養胃中津液以止渴,止渴後用發散藥繼續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則用大青膏。

傷風吐瀉,體溫偏涼,吐沫,瀉青白色,昏悶,不渴,氣短,嗜睡,眼露睛光,這是傷風侵犯任脈導致輕怯虛弱,進而引起吐瀉,應當先補脾後發散。

這兩種症狀多見於春冬季節。

吐瀉於五月二十五日以後,身壯熱,此熱也,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吐乳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六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溫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白黃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後,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虛羸,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後,脾胃尚弱,不能傳化穀氣,也有冷者,時時下利,唇口青白,有熱者,溫狀,身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

白話文:

五月二十五日以後,如果孩子吐瀉,身體發熱,這表示孩子內臟的熱氣很重,幾乎佔了九成。可能是因為受熱或吃乳食過多,導致吐奶不消化,拉出深黃色的便,可以用玉露散治療。六月十五日以後,孩子吐瀉,身體溫溫的像是發熱,但內臟的熱氣只佔六成,剩下的四成是寒氣,會吐奶不消化,拉出白黃色的便,看起來好像口渴,有時想吃乳食,有時不想吃。吃乳食前少喝點益黃散,吃乳食後多喝點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後,孩子吐瀉,身體溫涼,內臟的熱氣只佔三成,剩下的七成是寒氣,不想吃乳食,經常嗜睡,昏沉、氣喘、呼吸急促,睡覺時眼珠外露,嘴唇發白,經常打嗝,想大便,卻不渴,吃乳食前多喝點益黃散,吃乳食後少喝點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後,孩子吐瀉,身體冰冷,沒有陽氣,不想吃乳食,乾嘔,拉出青褐色的水,需要補脾,用益黃散治療,不能再服用瀉藥。

如果孩子虛弱瘦弱,脾胃不和,無法吃乳食,導致身體消瘦,可能是因為大病或吐瀉後,脾胃仍然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有些孩子體質偏寒,經常腹瀉,嘴唇和嘴巴發青發白;有些孩子體質偏熱,身體發熱,肌肉略微發黃,這些都是虛弱、寒熱交雜的症狀。體質偏寒的,可以用木香丸治療,夏季不能服用,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少量服用。

熱者,胡黃連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

潔古曰:夏月心火用事,治吐瀉不可用溫暖藥,秋用溫藥,秋深用暖藥,更有五臟兼見證,如有風瀉,防風,羌活;有熱瀉,黃芩,大黃;有寒瀉,附子;有濕瀉,白朮,茯苓;有肺瀉,芍藥,䲑;定喘,荊芥,人參;如甚加檳榔,木香,大便不通則加大黃,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導遏,以用入臟君臣藥調之,益黃散。凡大瀉引飲者,其病不以新久,皆宜服白朮散,痢病亦同。

白話文:

如果患者體內有熱症,可以用胡黃連丸來治療,但冬天不能服用,如果有症狀需要服用,也要少量使用。

潔古說:夏天心火旺盛,治療吐瀉症時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秋天可以使用溫藥,深秋則可以使用暖藥。如果有五臟兼見的症狀,像是風瀉,可以用防風、羌活;熱瀉,可以用黃芩、大黃;寒瀉,可以用附子;濕瀉,可以用白朮、茯苓;肺瀉,可以用芍藥、䲑;定喘,可以用荊芥、人參;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加用檳榔、木香,大便不通則加大黃。還要仔細觀察病情的新舊,如果是新病症,就應該止瀉,如果是久病,就可能是腸風病,需要推陳致新,可以使用宣風散來導引調節,再配合君臣藥物,以及益黃散來調理。凡是大瀉引飲的患者,不論是新病還是久病,都應該服用白朮散,痢疾患者也是一樣。

身熱吐瀉,咳嗽,是風木入於脾,母虛其子亦弱,法當煎檳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益黃散。身熱吐瀉,大渴,大便必少,是熱入膀胱,亡失津液,此為大逆,是陰陽相乘也,五苓散主之。身涼吐瀉,不渴,則知為寒瀉,當補之,煎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陰陽相乘,肝入於胃,故發熱而嘔,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白話文:

身體發熱、嘔吐、腹瀉、咳嗽,是風邪和木氣入侵脾臟,脾氣虛弱,導致母體虛弱,孩子也跟著虛弱。應該煎煮檳榔、豆蔻湯,並敷用大青膏,之後服用益黃散。身體發熱、嘔吐、腹瀉,口渴,大便減少,這是熱氣進入膀胱,導致津液損失,這是陰陽失調的表現,應該服用五苓散。身體發涼、嘔吐、腹瀉,不口渴,是寒邪入體導致腹瀉,應該服用溫補藥物,煎煮附子、桂枝湯,敷用大青膏。陰陽失調,肝氣入侵胃部,因此發熱嘔吐,應該服用白朮散,之後煎煮檳榔、木香湯,敷用大青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