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十 (4)
卷五十 (4)
1. 論咳嗽
錢氏曰: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證面赤,痰盛,身熱,法當以葶藶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十二月嗽者,乃傷風咳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以麻黃湯汗之。有熱證,面赤,飲水,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治之。
若五七日之間,其證身熱,痰盛,唾黏者,以褊銀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若傷風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主之,之後用化痰藥。有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長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補之。
痰盛者,先實脾,後以褊銀丸微下之。涎退即補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有嗽而咳膿血者,乃肺熱,食後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之。咳而痰實,不甚喘,而面赤,時飲水者,可褊銀丸下之。
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補之,更量虛實,以意增損。
按此論,小兒咳證,既有外感內因之殊,虛實之異治法外,此宜與咳門諸方約之。
白話文:
錢氏表示:咳嗽是因為肺部受到輕微的寒氣影響。在八九月期間,肺氣特別旺盛,此時患咳嗽的人,病情通常會比較實,而非長期的疾病。病徵包括臉色紅潤、痰多及身體發熱,應使用葶藶丸來治療。但如果病程較長,就不宜再使用此法。十一月至十二月的咳嗽,多是由風邪引起的咳嗽,風邪通常由背脊第三椎的肺俞穴進入人體,可用麻黃湯來發汗治療。如果併有熱症,如臉色紅潤、口渴想喝水、口水過多及咽喉不適,可以同時使用甘桔湯來治療。
如果在五至七天內,出現身體發熱、痰多及痰質粘稠,可用褊銀丸來治療。對於肺氣旺盛的人,他們會先咳嗽再喘息,臉部浮腫且想喝水,有些人則不想喝水,但身體發熱,可用瀉白散來治療。如果因風邪引起的咳嗽,在五至七天內沒有熱症,只有咳嗽,可用葶藶丸來治療,之後再用化痰的藥物。
對於肺氣虛弱的人,他們咳嗽時會感到呼吸困難,常常深呼吸,喉嚨會有聲音,這是長期的疾病,可用阿膠散來補肺。
對於痰多的人,應先調理脾胃,再用褊銀丸稍微下瀉。痰消失後,再依上述方法補肺。如果咳嗽時吐出清水,或是青綠色的水,可用百祥丸來治療。如果咳嗽時吐出痰涎、乳食,可用白餅子來治療。如果咳嗽時咳出膿血,這是肺部過熱,飯後服用甘桔湯。
對於長期咳嗽的人,肺部已經喪失津液,可用阿膠散來補肺。咳嗽且痰多,但喘息不嚴重,臉色紅潤,常喝水的人,可用褊銀丸來治療。
治療咳嗽的大原則是,如果病情嚴重就應下瀉,如果病程長就應補肺,同時根據虛實的情況來調整藥物的劑量。
根據這篇論述,小兒咳嗽的治療,除了考慮外感和內因的差異,以及虛實的不同治療方式之外,還應結合其他治療咳嗽的方子一起使用。
2. 論吐瀉有傷乳食有風有熱有寒有虛
錢氏曰: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也有初生三日內或至十一日吐瀉壯熱不思食,大便乳不消或白色,是停食,當下之後和胃下,用白餅子。或食乳不消,身溫涼不思乳,大便青白色,此上實下虛也。更有兼見證。吐瀉因傷風得之,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臟君臣藥,先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
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任冉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此二證多病於春冬也。
吐瀉於五月二十五日以後,身壯熱,此熱也,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吐乳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六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溫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白黃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後,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虛羸,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後,脾胃尚弱,不能傳化穀氣,也有冷者,時時下利,唇口青白,有熱者,溫狀,身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
熱者,胡黃連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證則少服之。
潔古曰:夏月心火用事,治吐瀉不可用溫暖藥,秋用溫藥,秋深用暖藥,更有五臟兼見證,如有風瀉,防風,羌活;有熱瀉,黃芩,大黃;有寒瀉,附子;有濕瀉,白朮,茯苓;有肺瀉,芍藥,䲑;定喘,荊芥,人參;如甚加檳榔,木香,大便不通則加大黃,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導遏,以用入臟君臣藥調之,益黃散。凡大瀉引飲者,其病不以新久,皆宜服白朮散,痢病亦同。
身熱吐瀉,咳嗽,是風木入於脾,母虛其子亦弱,法當煎檳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益黃散。身熱吐瀉,大渴,大便必少,是熱入膀胱,亡失津液,此為大逆,是陰陽相乘也,五苓散主之。身涼吐瀉,不渴,則知為寒瀉,當補之,煎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陰陽相乘,肝入於胃,故發熱而嘔,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白話文:
錢氏指出:嬰兒吐奶且拉黃色的糞便,這是由熱乳引起的傷害;如果吐奶且拉綠色的糞便,這是由冷乳引起的傷害。有些新生兒在出生三天內,或者到第十一日,出現吐瀉、高燒、不想吃東西的情況,大便中奶沒有消化完,或呈白色,這是食物停滯的症狀,應先通便,再調理胃部,可使用白餅子。如果吃奶後無法消化,身體溫涼,對奶無慾望,大便呈青白色,這是上實下虛的症狀,還會有其他併發症狀。若因為風邪導致吐瀉,身體溫度忽冷忽熱,嗜睡,呼吸粗重,大便呈黃白色,嘔吐未消化的奶食,偶爾咳嗽,這需要治療五臟的相關病症,先用大青膏,後服用益黃散。如果之前已經通便,或者沒有需要通便的症狀,就不能再進行通便。
這是因為脾肺受寒,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如果因為風邪導致吐瀉,身體熱且多睡,能吃奶,但不停喝水,吐痰,大便呈黃色水狀,這是胃虛熱渴導致的吐瀉,應該增加胃中的津液來止渴,然後使用散藥止渴,可以多服用白朮散,再配以大青膏。
如果五月二十五日後出現吐瀉,身體高熱,這是由熱邪引起的,小兒的臟腑十分中九分是熱的。如果因為熱邪導致的奶食傷害,奶食未消化就吐出,大便呈深黃色,可以用玉露散治療。六月十五日後,吐瀉且身體溫度類似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吐嘔奶食未消化,大便呈黃白色,似乎口渴,可能想吃奶也可能不想吃奶,吃奶前少量服用益黃散,吃奶後多服用玉露散。
七月七日後,吐瀉且身體溫涼,三分熱七分冷,無法吃奶,多睡,悶亂,長出氣,睡覺時露出眼睛,嘴脣發白,頻繁打嗝,想要大便,但不渴,吃奶前多服用益黃散,吃奶後少量服用玉露散。八月十五日後,吐瀉且身體冰冷,無法吃奶,乾打嗝,大便呈青褐色水狀,應該補脾,用益黃散治療,不可以通便。
虛弱,脾胃不和,無法吃奶,導致肌肉瘦削,可能是大病後或吐瀉後,脾胃仍然虛弱,無法轉化食物,也可能因為寒冷,經常腹瀉,嘴脣和嘴巴呈青白色;或者因為熱邪,身體發熱,肌肉微黃,這是冷熱虛弱的症狀。如果是寒冷,可用木香丸治療,夏天不可服用,如果有症狀可以少量服用。
如果是熱邪,可用胡黃連丸治療,冬天不可服用,如果有症狀可以少量服用。
潔古指出:夏季心火旺盛,治療吐瀉不能用溫暖的藥物,秋季可以使用溫藥,深秋可以使用暖藥。根據五臟的不同症狀,比如風瀉,可以使用防風、羌活;熱瀉,可以使用黃芩、大黃;寒瀉,可以使用附子;濕瀉,可以使用白朮、茯苓;肺瀉,可以使用芍藥、䲑;定喘,可以使用荊芥、人參;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加入檳榔、木香;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詳細診斷病情的新舊程度,新病要止住,久病可能是腸風,應該用推陳出新的方法,使用宣風散導遏,用入臟君臣藥調理,益黃散。大量腹瀉引起飲水的患者,無論病情新舊,都適合服用白朮散,痢疾也適用。
如果身體發熱,同時有吐瀉和咳嗽,這是風邪進入脾臟,母親虛弱,孩子也會弱,應該服用檳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用益黃散。如果身體發熱,吐瀉且極度口渴,大便量少,這是熱邪進入膀胱,失去津液,這是大逆,是陰陽失調,五苓散可以治療。如果身體涼,吐瀉但不口渴,這表明是寒瀉,應該補充,可以服用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陰陽失調,肝臟進入胃部,所以會發熱並嘔吐,應該服用白朮散,後服用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