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5)

1. 論疳證虛實

錢氏曰:疳者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云云)疳在內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瘦弱,此冷證也。疳在外鼻不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諸瘡白粉散治之。五臟疳、筋疳、骨疳(形證詳見本論)。

潔古曰:疳者小兒病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轉過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之。胃虛而亡失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脹利色無常,漸加瘦瘁久不痊癒。可是腸胃有風積法當用宣風散導之後,各依本臟補其母。

大抵小兒疳病肌羸血氣不足,同大人癆瘵之疾。

按:疳證惟錢氏論中最詳(宜玩本文)。

白話文:

錢氏表示:所有的疳病,基本上都是脾胃功能失調,導致體內津液流失所引起的。如果疳病在內,會表現出眼睛腫脹、腹部膨脹,排泄物顏色不定,可能呈現泡沫狀且顏色偏青白,人體逐漸消瘦,這屬於寒性證狀。若疳病在外,鼻子不會紅腫但會不自覺地去揉,鼻頭上長了不易結痂的瘡,並且逐漸蔓延到耳朵周圍。治療鼻部瘡瘍,可以使用蘭香散;對於其他部位的瘡瘍,則可用白粉散來治療。至於五臟疳、筋疳、骨疳等各種疳病的具體症狀,在本書中均有詳細記載。

潔古認為:疳病是兒童容易患上的疾病,有可能是由長期嘔吐或腹瀉引起,醫者若誤用藥物,更易使病情複雜。一旦脾胃虛弱,體內津液流失,就會引發體內虛熱,並消耗肌肉。一旦某一臟器虛弱,其他臟器的功能也會隨之減弱。疳病的特徵包括眼睛腫脹、腹部膨脹、排泄物顏色不定,人體逐漸消瘦,且久病難愈。這時,應該用宣風散來疏風清熱,然後根據不同臟器的虛弱情況,採取相應的滋補方法。

總體而言,兒童患疳病後,肌肉消瘦,血氣不足,與成人患有肺結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情況類似。

根據記錄,錢氏對疳病的討論最為詳細,值得深入研究。

2. 論腹痛所因

錢氏曰:積痛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當白餅子下之後和胃。

蟲痛面㿠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安蟲散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當口淡而沫自出。

按:小兒腹痛,亦有傷冷食乳物,及濕熱欲作痢而痛,或發痧疹痛者,皆宜詳悉。

白話文:

錢氏表示:若孩子腹部疼痛是由於食物積滯引起,會表現出口氣有溫熱感,面色偏黃白,眼神無光澤,眼白部分增多,並且常嗜睡、食慾不佳,或是大便帶有酸臭味。這種情況應當消減體內的食物積滯,適合使用消積丸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應先用白餅子幫助排泄,再進一步調理胃部。

若是蟲痛,孩子的面色會呈現一種灰白,心口和腹部會感到疼痛,嘴巴會分泌泡沫或清水,且疼痛會在特定時間發生,這時候應當使用安蟲散來治療。這種疾病常見於膽小的小孩。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痛、飲食過量導致的腹痛以及體虛引起的腹痛,這些病症的表現大致相同但又有些微差異,只有蟲痛會讓人感覺口淡,且唾液分泌泡沫。

另外,小孩的腹痛也可能因為吃了冷的食物或母乳,或是身體濕熱即將引發腹瀉,甚至可能是因為正在發痧疹而引起的疼痛,這些情況都應該詳細地去了解和判斷。

3. 論小兒癖積

錢氏曰:「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水過多,即盪滌脾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白話文:

錢氏表示:「如果小孩腹部有固結的異物,只喝水而不吃東西,應逐漸使用白餅子來幫助排泄。」小孩患有腹部異物,是因為飲食消化不良,食物殘渣積存在腹部,時冷時熱,可能伴隨喝水過量、咳嗽或喘息,這些症狀和潮熱類似,如果不盡早治療,必定會發展成疳疾。因為腹部有異物,導致孩子不想進食,使脾胃虛弱並產生熱氣,所以孩子會喝過多的水,這使得脾胃功能更差,無法正常轉化食物,脈象呈現沉細,食慾更差,脾胃功能衰弱,四肢無力,各種疾病隨之而來,身體消瘦最終發展為疳疾。

4. 論痘瘡輕重

錢氏曰:凡瘡疹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肥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紫陷,睡昏,汁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疹,當乳母慎口味;凡飢及風寒歸腎,變黑難治;也有大熱,當利小便;有小熱,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看時月輕重。

大抵瘡疹屬陽,出則春夏為順,秋冬逆;冬月腎旺,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疱,夏黑陷,秋癍,冬疹,亦不順也;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寒戰噤牙,或身黃腫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骫反熱者,死,腎氣大旺也;下後身熱,飲水可治,脾旺勝腎寒去而溫熱也;先發膿胞後發疹子者順,後發癍子者逆;先發水疱後發疹子者逆;先發膿疱後發水泡多者順,少者逆;先水泡後癍子多者逆,少者順;先疹子後癍子者順;凡瘡疹只出一般者善。

潔古曰:一發便密,如針頭形勢重者,合輕其表而涼其內,連翹升麻湯;若癍已發密重,微喘飲水者,有熱證,則去風藥,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調,知其在表不在裡,當微發散,用升麻葛根湯;若青乾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則是熱在內,煎大黃湯下,宣風散;若身表大熱,表證未罷,不可下;若癍疹已出,見小熱,小便不利,當利之;已發後有餘毒未散,復有身熱瘡腫之類,當用茶粉下解毒丸;瘡疹已出後有聲音者,乃形病氣不病也;瘡疹未出先聲音不出者,乃形不病而氣病也;若瘡疹出而聲音不出者,是形氣俱病也,當清其肺氣,當用八風湯並涼膈散,去硝黃亦可。

白話文:

錢氏表示:凡是痘瘡一旦出現就全然爆發的,病情一定嚴重;痘瘡與疹子交錯出現的,病情算是半輕半重;痘瘡出現得稀疏的,病情較輕;痘瘡內外都呈現肥厚紅色的,病情較輕;外層黑色而內部赤紅的,病情稍微嚴重;外層白色而內部黑色的,病情非常嚴重;痘瘡頂端出現像針孔一樣的黑點,病情劇烈;若是痘瘡呈現青色、乾燥且紫色凹陷,病人陷入昏睡,汗液持續流出,心情煩躁,身體發熱且口渴,腹部脹滿,啼哭且喘息,大小便不通暢,這是病情危急的徵兆。對於痘瘡,母親在哺乳期間應該特別注意飲食。飢餓和風寒可能導致腎臟受損,使痘瘡轉為黑色,治療難度加大;有高熱症狀的,應當促進小便排泄;有輕微發熱的,應當解毒;若是痘瘡呈現黑色或紫色且乾燥凹陷的,可用百祥丸來治療;痘瘡沒有轉黑的,千萬不要使用瀉藥;觀察病情的時間和月份,評估病情的輕重。

基本上痘瘡屬於陽性病症,夏季和春季爆發較順利,冬季和秋季則相反;冬季腎臟功能旺盛,加上天氣寒冷,痘瘡多會影響到腎臟,轉為黑色;此外,還需區分春季的膿包,夏季的黑色凹陷,秋季的斑疹,冬季的疹子,這些也都不是好現象;痘瘡轉為黑色,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十分困難救治的;如果出現寒顫、牙關緊閉,或是全身泛黃、腫脹、紫色等徵兆,應立即使用百祥丸治療;如果寒顫不止,身體冰冷且冒汗,耳朵反而發熱,這代表腎臟功能過於旺盛,病情危急;服用瀉藥後,身體仍然發熱,喝水可以治療,這是脾臟功能強於腎臟,去除寒冷,病情開始轉暖;先出現膿包後再出現疹子是正常現象,反之則不正常;先出現水泡後再出現疹子是不正常現象;先出現膿包後再出現大量水泡是正常現象,反之則不正常;先出現水泡後再出現大量斑疹是不正常現象,反之則正常;先出現疹子後再出現斑疹是正常現象;凡是痘瘡,只出一種類型的是好的。

潔古表示:痘瘡一旦爆發,就像針頭一樣密集,這種情況下病情較重,應當使用連翹升麻湯,以減輕表皮症狀並冷卻體內熱度;若是痘瘡已經密集爆發,病人有輕微喘息且想喝水的症狀,代表有熱性症狀,則應當停用抗風藥物,並進行輕微的瀉下;若是痘瘡爆發不順暢,但大小便仍能自行調節,這代表病竈在體表而不是體內,應當進行輕微的發散,使用升麻葛根湯;若是痘瘡呈現青色、乾燥且凹陷,身體並無過度發熱,但大小便困難,代表熱度在體內,應當煎煮大黃湯進行瀉下,並服用宣風散;若是體表溫度過高,表層症狀仍未消失,不可進行瀉下;若是痘瘡已經爆發,出現輕微發熱,且小便不順暢,應當促進排尿;痘瘡爆發後仍有殘餘毒素未排出,再次出現身體發熱及痘瘡腫脹等症狀,應當使用茶粉搭配解毒丸;痘瘡爆發後出現聲音嘶啞,代表身體生病但氣力未損;痘瘡尚未爆發前就聲音嘶啞,代表身體未生病但氣力已損;若是痘瘡爆發後仍聲音嘶啞,代表身體和氣力都生病了,應當清肺,使用八風湯和涼膈散,硝黃也可省略。

5. 論痘瘡用熱藥之誤

丹溪曰:讀前人之書,當知其立言之意。苟不知其意,求適於用,不可得也。痘瘡之論,錢氏為詳。歷舉源流,明經絡,分表裡虛實,開其治法,證以論辨,深得著書垂教之體。使後人如求方圓於規矩,較平直於準繩,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可謂無窮之應用也。今人不知致病之因,不求立方之意,倉卒一試,設有不應,並其書而棄之。

近因局方之學行,素問之道不明,類皆喜溫而惡涼,喜補而惡解利,忽得陳氏方論,遂以為錢氏不及也。雖然,陳氏亦可謂善求病情者。大率歸重於太陰一經。蓋以手太陰屬肺,主皮毛;足太陰屬脾,主手足。肺金惡寒而易於外感;脾土惡濕而無物不受。觀其用丁香、官桂,所以治肺之寒;用附木、半夏,所以治脾之濕。

使脾與肺果有寒與濕而兼有虛也,中病則已,何傷之有?今徒見其出遲者、身熱者、泄利者、驚悸者、氣急者、渴思飲者,例與木香散、異功散者,間有偶中之效,不思一偏之禍。若錢氏方固未嘗廢細辛、丁香、白朮、參耆輩,率有監製輔佐之藥,但有寒涼者多,而補助一法略爾。端緒,癡人不可說夢。

錢氏之慮深矣,亦將俟達者推充而用之。夫渴者用溫藥,癢塌者用補藥,自陳氏發之,迥出前輩。然其多用燥熱,或未適中,恐其立方之際,必有挾寒而痘者。余嘗會諸家之粹而用之,聊陳一二。從子六七歲時出痘,身熱微渴自利,或欲用木香散,加丁香十粒煎。予觀其出遲,固因其自利而氣弱。

察其所下皆臭滯,因熱蒸而下,恐未必寒,急止之,已投一帖矣。與黃連解毒湯加白朮,近十帖以解之,利止,痘出。其後肌常微熱,手足生癰,又與涼劑補一月,安。一人年七十歲,發熱而昏倦,其脈大而似數,與參耆、歸術、陳皮、大料濃湯飲之二十帖,痘出,又二十帖,膿胞成,身無全膚。或欲用陳氏本方與之,予曰:但虛無寒也。

又與前方至六十帖而安。至正甲申春,邑間痘瘡不越一家,率與陳氏方童幼死者百餘,雖曰天數,吾恐人事亦或未之盡也。謹按錢氏論痘瘡,形色、輕重、困劇,而用藥已具其端緒矣。至潔古又辨所兼之證,及候音聲,察形氣,為病而處治,治法可謂詳悉。但世俗不深求其意,反有疑似。

丹溪先生所以言之諜諜也。大抵世俗喜溫而惡涼,將錢氏之法不去推充,至多疑似,如雲不可妄下。蓋妄之一字,戒慎之意,當有可下之理也。若瘡疹初發,有因裡實而出,不快,渴而脈數,便秘煩躁,不下可乎?有將懨之際,裡實而渴,便秘,身熱,不下可乎?或云首尾俱不可下,或指為上吐下瀉不可下,皆非也。但自病體虛實不等,時令中治法之異,要當適中病情爾。

故錢氏云:看時月,此句關係甚妙。如冬月盛寒,便難例用涼劑。且小兒痘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在閱讀前人的著作時,我們應該理解他們寫作的意圖。如果不瞭解作者的原意,就想要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實際情況中,這是不可能的。對於痘瘡的理論,錢乙的論述非常詳細。他詳細地列舉了痘瘡的來源和發展,闡明瞭它們如何影響經絡,區分了表裡虛實,並開創了一套治療方法,以理論來支持他的論點,充分展示了寫書傳道的風範。這使得後人在學習他的理論時,可以像使用圓規和尺子一樣找到正確的方法,像使用水平儀和繩子一樣找到正確的方向,只要沿著這個方向去深入研究,就可以無窮無盡地應用到實際中去。

然而,現在的人們往往不知道導致疾病的真正原因,也不去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只是匆匆地嘗試一下,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會把整本書都拋棄掉。

最近,由於"局方"學派的盛行,"素問"的理論被忽視,大多數人都喜歡溫熱的藥物而討厭寒涼的藥物,喜歡補藥而討厭解毒藥物。他們突然發現陳文中對痘瘡的論述,於是認為陳文中的理論比錢乙的更優秀。然而,陳文中確實可以說是善於尋找病因的人。他主要關注太陰經的問題。因為手太陰屬於肺,主皮毛;足太陰屬於脾,主手腳。肺是金屬,怕冷,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脾是土屬性,怕濕,可以接受任何東西。他用丁香、肉桂來治療肺的寒冷,用附子、半夏來治療脾的濕氣。

如果脾和肺真的有寒和濕,並且還伴隨著虛弱,那麼這些藥物在對症的情況下使用,又有什麼危害呢?然而,現在的人們只看到痘瘡出現遲緩、身體發熱、腹瀉、驚悸、呼吸急促、口渴想喝水等症狀,就一律使用木香散、異功散,偶爾會有效,但他們卻沒有考慮到這樣做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錢乙的藥方中固然也包含細辛、丁香、白朮、人參等溫補的藥材,但是通常會配以其他調節和輔助的藥物。他的藥方中寒涼的藥物比較多,而補助的藥物則相對較少。對於這種情況,愚笨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錢乙的考慮非常周到,他希望有智慧的人能夠進一步理解和應用他的理論。用溫藥來治療口渴,用補藥來治療癢塌,這是陳文中提出的,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然而,他過多地使用燥熱的藥物,或許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可能他在開創這個藥方的時候,考慮的是那些同時有寒和痘瘡的病人。我曾經將各家的精華融合在一起使用,這裡僅僅介紹一些例子。我的兒子在六七歲的時候得了痘瘡,身體發熱,微微口渴,並且有腹瀉。有人建議使用木香散,加十粒丁香煎服。我看他痘瘡出現得比較慢,可能是因為腹瀉導致氣力衰弱。

我檢查他排泄的都是有臭味的滯留物,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熱氣蒸騰所致,可能並不是因為寒冷。我立刻阻止了他們,但是他們已經給他服用了一劑藥。我讓他服用黃連解毒湯,加上白朮,連續服用了近十劑來解毒,結果腹瀉停止,痘瘡開始出現。之後,他的肌肉經常微微發熱,手腳上長出了膿包,我又讓他服用了一個月的清熱補藥,他終於康復了。

有一個人七十歲,發熱並感到昏沉疲倦,他的脈搏大而快,我給他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大料濃湯,一共二十劑,痘瘡開始出現,再服用二十劑,膿包形成,全身幾乎沒有完好的皮膚。有人建議使用陳文中的原方,我說:他只是虛弱,並沒有寒冷。我又讓他服用之前的藥方,直到六十劑,他終於康復了。在至正甲申的春天,鄉間的痘瘡並未超出一個家庭,大多數兒童和青少年使用陳文中的藥方,結果一百多人死亡,雖然這可以說是命運,但我擔心可能是人為的因素也沒有完全排除。

根據錢乙的痘瘡理論,他已經詳細地描述了痘瘡的形狀、顏色、輕重、危急,並且已經提供了藥物使用的基礎原則。到了劉完素,他又進一步分析了痘瘡可能伴隨的症狀,以及如何觀察聲音和形態,如何判斷病情,並提供了詳細的治療方法。然而,世人往往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理論,反而會產生混淆。這就是丹溪先生為什麼要反覆強調這些理論的原因。一般來說,世人往往喜歡溫熱的藥物而討厭寒涼的藥物,他們不深入理解錢乙的理論,導致了很多混淆,比如他們常常說不能隨意使用下法。這個“妄”字,實際上是提醒人們要小心謹慎,但實際上,有些情況下是需要使用下法的。例如,如果痘瘡剛剛出現,因為體內實熱而出現,病人感到不舒服,口渴,脈搏快,便祕煩躁,這種情況下,不使用下法怎麼行呢?或者,在痘瘡快要消失的時候,如果體內實熱,口渴,便祕,身體發熱,這種情況下,不使用下法怎麼行呢?有些人說,痘瘡的初期和末期都不能使用下法,或者說上吐下瀉的時候不能使用下法,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實際上,病情的虛實程度各不相同,不同季節的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關鍵是要根據病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因此,錢乙說:“要看季節。”這句話非常重要。例如,在嚴寒的冬天,就不能簡單地使用寒涼的藥物。對於小孩的痘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