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6)

1. 論癍疹證治

王海藏云:夫癍之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時,浸漬食母血穢蘊而成毒,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因小兒真氣既盛,正氣又旺,邪無所容,或因天寒傷表,或傷里,癍由是而生焉。治當外者外治,內者內治,中外皆和,其癍自出。至於惡寒者,發之表;大熱者,奪之;渴者,清之;秘者,通利之;驚者,安之;泄者,分之,不可執一。一大抵傷寒同治,隨經用藥,最為高論。

假如五日以里諸病與癍疹不能別辨者,不可疑似,必須發之,但各從其所傷,應見治之,皆不妨癍出。若強發之,其變不可勝數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癍未顯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癍毒已顯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證,下之則癍氣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溫暖不令通風。

白話文:

王海藏說:所謂「癍」這種疾病,都是由於孩子在母親腹中時,浸泡在母親血穢之中,積累成毒,這是由於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所致。由於小兒真氣旺盛,正氣也强,邪氣無處可容,或是因為天寒傷表,或是傷里,癍因此而產生。治療時,應當外者外治,內者內治,中外皆和,癍自然就會消退。至於惡寒者,就發散表邪;大熱者,就奪其熱;口渴者,就清熱解渴;便秘者,就通利大便;驚恐者,就安撫其心;腹瀉者,就分清其原因,不可执着于一种方法。总而言之,伤寒的治疗方法相同,根据经脉选用药物,是最為高明的論述。

假如五天之内,里證和癍疹无法区分,不可怀疑是否患有癍疹,必須發散它,但要根据其所受的损伤,對症下药,這樣都不會影響癍疹的出現。如果强行發散,其變化不可胜数。古人说首尾俱不可下,這是為什麼呢?回答:首不可下,是因为癍疹尚未显现于外,下泻就会使邪气无法伸展。这时的脉症有表证而无里證,所以禁止首不可下。尾不可下,是因为癍毒已经显现于外,内部没有根蒂,大便不实,没有一切里證,下泻就会使癍气逆陷,所以禁止尾不可下。又说溫暖不令通風,就是这个道理。

癍若已出身熱,天暄,何必蓋覆,不使之通風乎?後人執此二句,不知天令人事通變,致誤者多。大抵以脈為主,浮中沉之診,平舉按之,候察其虛實,定其中外,則可以萬全矣。

白話文:

如果病患出現發熱症狀,當天氣炎熱時,就不必蓋著被子,讓病患能流通空氣嗎?後代人執著這兩句話,不知道天意讓人與環境相互應變,因此誤解的人很多。總體來說,應該以脈象為主導,進行浮、中、沈的診斷,輕抬和按壓的方式來觀察,判斷其虛實,確定是內因還是外因,這樣就能確保診斷的萬無一失了。

2. 論未顯癍證所用之藥

外傷升麻湯;內傷枳實丸;大便蟧者枳朮丸;傷冷者溫之神應丸;惡寒者發之防風蒼朮湯;表大熱者奪之,此表者通言三陽也,夫陽盛則氣必上行,言奪者治之不令上行也;大便秘結者下之桃仁承氣四順飲柴胡飲,選用察其在氣在血;渴者清之,大渴者白虎湯,小渴者涼膈散;小便不通者利之,導赤散八正散之類,當求上下三焦何經而用藥,驚者分輕重安之;泄者察寒熱分之

白話文:

外傷可以用升麻湯治療;內傷可以用枳實丸治療;大便不通暢可以用枳朮丸治療;受寒者可以用神應丸溫暖身體;怕冷者可以用防風蒼朮湯發汗;體表熱盛者要抑制陽氣上行,因為三陽經都屬於體表,陽氣過盛就會上行,抑制陽氣上行就可以治療。便秘者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四順飲、柴胡飲治療,要根據病症判斷是氣機郁滯還是血瘀不通;口渴者要用清熱解渴的藥物,大渴者用白虎湯,小渴者用涼膈散;小便不通者要用利尿的藥物,導赤散、八正散之類,要根據上下三焦及所屬經脈來選擇藥物;驚恐者要根據輕重程度安撫;腹瀉者要根據寒熱證候分清用藥。

已顯癍證所用之藥

出不快化毒湯;出太多犀角地黃湯;地骨皮鼠黏子湯;咽不利桔梗甘草黏子湯;煩者桔梗甘草梔子湯

肺不利紫草甘草枳殼湯

太陽出不快荊芥甘草防風湯

陽明出不快升麻加紫草湯

白話文:

已經出現斑疹的病症,所用的藥物:出疹不快,用化毒湯;出疹太多,用犀角地黃湯;出疹伴隨鼠黏子,用地骨皮鼠黏子湯;咽喉不利,用桔梗甘草黏子湯;煩躁不安,用桔梗甘草梔子湯。

肺部不利,用紫草甘草枳殼湯。

太陽經脈出疹不快,用荊芥甘草防風湯。

陽明經脈出疹不快,用升麻加紫草湯。

少陽出不快柴胡防風湯

四肢出不快防風芍藥甘草湯

白話文:

"少陽出不快"和"四肢出不快"指的是身體不適或不舒服的情況。在古代中醫學中,這些症狀可能被認為是由於體內的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

對於"柴胡防風湯"和"防風芍藥甘草湯"這兩個方劑,是古代中醫常用的一些食療或藥物治療方法。柴胡防風湯可能含有柴胡、防風等成分,用於調理體內氣血,改善不快的症狀。防風芍藥甘草湯可能含有防風、芍藥、甘草等成分,用於緩解四肢的不適感。

請注意,這些信息僅為一般性參考,並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如果出現身體不適,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3. 治風之劑

小續命湯(一名寬筋湯)治小兒吐瀉之後因虛生風瘛瘲神昏涎盛不利

麻黃(去節半兩) 防風(一分半) 芍藥 附子 人參 川芎 白朮 防己(各一兩) 黃芩(一分) 桂枝 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三歲一錢水煎入薑棗有汗者去麻黃

白話文:

小續命湯(又稱寬筋湯)用於治療小兒嘔吐腹瀉後,因虛弱而導致的抽搐、神志不清、流口水不止等症狀。

藥材包括:麻黃(去節)半兩、防風一分半、芍藥、附子、人參、川芎、白朮、防己各一兩、黃芩一分、桂枝、甘草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三歲的小孩服用一錢,水煎服,加入生薑和紅棗。若服藥後出汗,則需去除麻黃。

錢氏大青膏治小兒熱盛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依度口中氣熱當發之

天麻末(一錢) 白附子(一錢半) 蠍梢(半錢) 硃砂(一字) 麝(一字) 烏蛇肉(酒浸焙乾半錢) 青黛(一錢) 天竺黃(一字)

上同為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

天麻防風丸(見後)

白話文:

錢氏《大青膏》方,用於治療小兒熱盛生風,欲發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而發搐。大小便正常,口中有氣熱,將要發作。

方劑組成:

  • 天麻末(一錢)
  • 白附子(一錢半)
  • 蠍梢(半錢)
  • 硃砂(一字)
  • 麝香(一字)
  • 烏蛇肉(酒浸焙乾,半錢)
  • 青黛(一錢)
  • 天竺黃(一字)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為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膏狀。

用法: 每次服用半皂子大,每日服一次,以月中兒粳米大小為準。

另可參考《天麻防風丸》方(詳見後)。

按以上三方風自內因者宜此汗之可見里之表證與外因不同矧有驚風痰熱食熱等類者臨證並宜選擇

驅風膏

瀉青丸加辰砂蠍尾

按此表裡藥也

浴體法

天麻末(二錢) 蠍尾 硃砂(各半錢) 烏蛇肉(酒浸為末) 白礬(各三錢) 麝(一字) 青黛(三錢)

上同研勻每三錢水煎入桃枝一握並葉五七枝溫洗之勿浴背

塗囟法

白話文:

按照上面三種情況,風寒由內因引起者,應該採用這種發汗療法,可以看出表證與外因導致的風寒有所不同,何況還有驚風、痰熱、食熱等類型的風寒,臨證時更應當仔細辨證,選擇適當的療法。

可以使用驅風膏,再加瀉青丸(加入辰砂、蠍尾)。

這兩種藥物屬於表裡藥。

可以用浴體法,將天麻末(兩錢)、蠍尾、硃砂(各半錢)、烏蛇肉(用酒浸泡成末)、白礬(各三錢)、麝香(一字)、青黛(三錢)研磨混合,每次取三錢用清水煎煮,加入桃枝(一握)連葉五七枝,溫水洗浴,切勿洗背部。

也可以用塗囟法。

麝(一字) 蠍尾(半錢) 薄荷葉(半錢) 蜈蚣末 牛黃末 青黛末(各一字)

上研勻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塗勻貼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許火上灸手頻熨百日裡外兒用此法

謹按世俗周歲上下小兒諸風搐證用浴體掐洗法得汗立效殊勝火灸蓋艾有誤加於風熱陽癇也慎之

局方敗毒散治小兒傷風身熱鼻塞

(方見熱門)

拔萃防風蒼朮湯治小兒邪熱在表惡風風寒所傷

防風(半兩) 蒼朮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川芎 黃芩(各二錢半)

白話文:

將麝香、蠍尾、薄荷葉、蜈蚣末、牛黃末、青黛末各取少許,研磨均匀,加入熟棗肉,製成膏狀,再塗抹在嬰兒囟門周圍,留出一指寬,用火灸,並用手反覆熨燙。持續一百天,内外兼治。

需要注意的是,民間常在嬰兒周歲前後,用洗澡、掐捏等方法,讓嬰兒出汗來治療各種風搐症狀,效果十分显著。但火灸需谨慎使用,因為艾灸容易加重风热阳痫。

另外,败毒散可治疗小儿伤风、发热、鼻塞,防风苍朮汤则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邪热、恶风寒等症状。防风苍朮汤的配方为:防风半两,苍朮、石膏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川芎、黄芩各二钱半。

上為粗末每二錢入姜薄荷葉煎

升麻黃芩湯治小兒中風身熱頭項強自汗表不和也

升麻 葛根 黃芩 芍藥(各五錢半) 甘草(二錢半)

上㕮咀每二錢水煎

按此二方陽明經藥也

大羌活湯治風熱

(方見寒門)

錢氏塌氣丸治脾風腹脹

胡椒(一兩) 蠍尾(半兩)

上糊丸粟米大每五七丸至一二十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兩錢,加入生薑和薄荷葉煎服。升麻黃芩湯用於治療小兒中風,症狀為發熱、頭項強直、自汗、表不和。升麻、葛根、黃芩、芍藥各五錢半,甘草二錢半,將藥材切碎,每次取兩錢水煎服。這兩個方子都屬於陽明經藥。大羌活湯用於治療風熱,方劑請參考寒門。錢氏塌氣丸用於治療脾風腹脹,胡椒一兩,蠍尾半兩,混合成糊狀丸,用粟米大小,每次服用五到二十丸。

按此宣風補脾藥也

羌活膏

(見後驚劑)

全嬰方加減惺惺散治小兒傷風風熱及傷寒鼻塞發熱驚悸頭痛咳嗽時行風熱

蒼朮 川芎 細

白話文:

這是一個宣風補脾的藥方,叫做「羌活膏」,出自「後驚劑」這本書。

全嬰方「加減惺惺散」可以治療小兒傷風風熱、傷寒鼻塞發熱、驚悸頭痛、咳嗽及時行風熱。

藥方組成:蒼朮、川芎、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