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四 (2)

1. 論癍疹證治

王海藏云:夫癍之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時,浸漬食母血穢蘊而成毒,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因小兒真氣既盛,正氣又旺,邪無所容,或因天寒傷表,或傷里,癍由是而生焉。治當外者外治,內者內治,中外皆和,其癍自出。至於惡寒者,發之表;大熱者,奪之;渴者,清之;秘者,通利之;驚者,安之;泄者,分之,不可執一。一大抵傷寒同治,隨經用藥,最為高論。

假如五日以里諸病與癍疹不能別辨者,不可疑似,必須發之,但各從其所傷,應見治之,皆不妨癍出。若強發之,其變不可勝數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癍未顯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癍毒已顯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證,下之則癍氣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溫暖不令通風。

癍若已出身熱,天暄,何必蓋覆,不使之通風乎?後人執此二句,不知天令人事通變,致誤者多。大抵以脈為主,浮中沉之診,平舉按之,候察其虛實,定其中外,則可以萬全矣。

白話文:

王海藏說:關於癍疹這類疾病,都是因為孩子在母親肚子裡時,吸收了母親的髒污血液,積聚成了毒素。這是因為脾臟的濕氣過重,導致身體內部的火氣無法正常運行。由於小孩的體質強壯,正氣旺盛,邪氣無法容身,可能是因為天冷受涼,或是體內受到影響,才會引發癍疹。治療上,體外的問題要從體外處理,體內的問題就從體內處理,內外都調理好了,癍疹自然就會消失。

對於怕冷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排汗;對於體溫過高的人,我們要降低他的體溫;對於口渴的人,我們要讓他清涼;對於便祕的人,我們要讓他通便;對於驚嚇的人,我們要讓他安定;對於拉肚子的人,我們要調節他的腸胃,不可以一概而論。

基本上,感冒和癍疹的治療方式相同,根據病情使用合適的藥物,這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如果在五天內,各種病症和癍疹無法明確區分,不要猜疑,必須要讓它們顯現出來,只要按照他們所受的傷害,進行適當的治療,都不會妨礙癍疹的出現。如果強制讓它們顯現,可能會引發無法預料的後果。

前人說,在開始和結束時都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開始時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因為癍疹尚未在體表顯現,如果瀉下,邪氣就無法順利排出。這時候的脈象顯示有表無裡,所以禁止在開始時使用瀉下法。在結束時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因為癍疹已經在體表顯現,體內已經沒有根源,大便不成形,沒有任何裡證,如果瀉下,癍疹的氣勢就會被壓制,所以禁止在結束時使用瀉下法。又說要保持溫暖,不要讓空氣流通。

如果癍疹已經出現,體溫升高,天氣暖和,為什麼還要蓋著被子,不讓空氣流通呢?後人堅持這兩句話,不知道根據天氣和人的情況來變通,導致了很多誤解。基本上,以脈象為主要依據,觀察浮、中、沉的脈象,輕輕地按下去,觀察虛實,確定內外,這樣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了。

2. 論未顯癍證所用之藥

外傷升麻湯;內傷枳實丸;大便蟧者枳朮丸;傷冷者溫之神應丸;惡寒者發之防風蒼朮湯;表大熱者奪之,此表者通言三陽也,夫陽盛則氣必上行,言奪者治之不令上行也;大便秘結者下之桃仁承氣四順飲柴胡飲,選用察其在氣在血;渴者清之,大渴者白虎湯,小渴者涼膈散;小便不通者利之,導赤散八正散之類,當求上下三焦何經而用藥,驚者分輕重安之;泄者察寒熱分之

已顯癍證所用之藥

出不快化毒湯;出太多犀角地黃湯;地骨皮鼠黏子湯;咽不利桔梗甘草黏子湯;煩者桔梗甘草梔子湯

肺不利紫草甘草枳殼湯

太陽出不快荊芥甘草防風湯

陽明出不快升麻加紫草湯

少陽出不快柴胡防風湯

四肢出不快防風芍藥甘草湯

白話文:

對於尚未顯現疹子的症狀所使用的藥物如下:

若是外傷導致的問題,會使用升麻湯。如果是內傷引起的,則選擇枳實丸。若大便乾硬,可服用枳朮丸。受寒造成的傷害,用神應丸來溫暖身體。感覺惡寒時,用防風蒼朮湯來發汗。如果體表非常熱,需用藥物抑制,這裡所說的體表指的是人體的三陽經絡,因為陽氣過盛,勢必會向上流動,所謂抑制就是阻止它向上流動。若大便祕結,可用桃仁承氣、四順飲或柴胡飲等藥物,具體選擇需根據患者是氣滯還是血瘀來判斷。口渴的人需用藥物清熱,嚴重口渴時,可服用白虎湯,輕微口渴則可選擇涼膈散。小便不通暢,需用導赤散或八正散等藥物,但需根據患者上、中、下三焦及相關經絡來選擇適當藥物。對於有驚嚇反應的人,需根據其驚嚇程度選擇合適的藥物。腹瀉的人,需根據寒熱不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對於已經顯現疹子的症狀,所使用的藥物如下:

若疹子出現不順,可用化毒湯。疹子出現過多時,可用犀角地黃湯。地骨皮鼠黏子湯可用於改善喉嚨不適。若喉嚨不舒適,可用桔梗甘草黏子湯。若感到煩躁,可用桔梗甘草梔子湯。肺部不適,可用紫草甘草枳殼湯。若太陽經絡出現問題,可用荊芥甘草防風湯。陽明經絡出現問題,可用升麻加紫草湯。少陽經絡出現問題,可用柴胡防風湯。四肢出現問題,可用防風芍藥甘草湯。

3. 小兒治法

4. 治風之劑

辛(各一錢) 防風(半錢) 白芷(一錢) 薄荷(二錢) 甘草(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入薑棗服小續命湯(一名寬筋湯)治小兒吐瀉之後因虛生風瘛瘲神昏涎盛不利

麻黃(去節半兩) 防風(一分半) 芍藥 附子 人參 川芎 白朮 防己(各一兩) 黃芩(一分) 桂枝 甘草(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三歲一錢,水煎入薑棗,有汗者去麻黃。

錢氏大青膏治小兒熱盛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依度,口中氣熱,當發之。

天麻末(一錢) 白附子(一錢半) 蠍梢(半錢) 硃砂(一字) 麝(一字) 烏蛇肉(酒浸焙乾半錢) 青黛(一錢) 天竺黃(一字)

上同為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

天麻防風丸(見後)

按以上三方,風自內因者宜此,汗之可見。里之表證與外因不同,矧有驚風痰熱食熱等類者,臨證並宜選擇。

驅風膏

瀉青丸加辰砂蠍尾

按此表裡藥也。

浴體法

天麻末(二錢) 蠍尾 硃砂(各半錢) 烏蛇肉(酒浸為末) 白礬(各三錢) 麝(一字) 青黛(三錢)

上同研勻,每三錢水煎入桃枝一握並葉五七枝,溫洗之,勿浴背。

塗囟法

麝(一字) 蠍尾(半錢) 薄荷葉(半錢) 蜈蚣末 牛黃末 青黛末(各一字)

上研勻,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塗勻,貼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許,火上灸手,頻熨百日裡外兒用此法。

謹按世俗周歲上下小兒諸風搐證,用浴體掐洗法,得汗立效,殊勝火灸,蓋艾有誤加於風熱陽癇也,慎之。

局方敗毒散治小兒傷風身熱鼻塞

(方見熱門)

拔萃防風蒼朮湯治小兒邪熱在表,惡風風寒所傷

防風(半兩) 蒼朮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川芎 黃芩(各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二錢入姜薄荷葉煎。

升麻黃芩湯治小兒中風身熱頭項強,自汗表不和也

升麻 葛根 黃芩 芍藥(各五錢半) 甘草(二錢半)

上㕮咀,每二錢水煎。

按此二方陽明經藥也。

大羌活湯治風熱

(方見寒門)

錢氏塌氣丸治脾風腹脹

胡椒(一兩) 蠍尾(半兩)

上糊丸粟米大,每五七丸至一二十丸。

按此宣風補脾藥也。

羌活膏

(見後驚劑)

全嬰方加減惺惺散治小兒傷風風熱及傷寒鼻塞發熱驚悸頭痛咳嗽,時行風熱

蒼朮 川芎 細辛(各一錢) 防風(半錢) 白芷(一錢) 薄荷(二錢) 甘草(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入薑棗服。

白話文:

[治療風症的藥方]

藥方一:將辛夷、白芷各一錢,防風半錢,薄荷二錢,甘草二錢混合製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加入薑和棗一同服用。這是小續命湯,又名寬筋湯,用來治療兒童在嘔吐或腹瀉後,因體虛而引發的風症,如痙攣、神智昏迷和口吐大量泡沫。

藥方二:將去節的麻黃半兩、防風一分半,芍藥、附子、人參、川芎、白朮、防己各一兩,黃芩一分,桂枝、甘草各半兩混合製成粗末。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煮,加入薑和棗。如果有汗,則去除麻黃。

錢氏大青膏:適用於兒童因熱度過高而引發風症,可能導致抽搐。由於血液和氣力尚未充足,無法抵禦邪氣,因而抽搐。如果大小便正常,口氣熱,預示可能會發作。

藥方三:將天麻、白附子各一錢,蠍梢半錢,硃砂、麝香各微量,烏蛇肉(需先酒浸泡再烘乾)半錢,青黛一錢,天竺黃微量混合製成末,再用蜂蜜和成膏狀。每次服用量視年齡調整,嬰兒每次使用量約為米粒大小。

天麻防風丸的配方將在後面介紹。

以上三個藥方,適合因體內因素產生的風症,透過出汗可以得到緩解。但要特別注意,體內的風症與由外界因素引起的風症不同,尤其是對於驚風、痰熱、食熱等情況,醫生在診斷時應進行適當的選擇。

驅風膏:在瀉青丸的基礎上添加辰砂和蠍尾。

此方適用於表裡同治的情況。

浴體法:將天麻、蠍尾、硃砂各半錢,烏蛇肉(酒浸泡製成末)、白礬各三錢,麝香微量,青黛三錢混合研磨均勻。每次取三錢,用水煎煮,加入一把桃枝和五六枝桃葉,溫暖後清洗身體,但避免沐浴背部。

塗囟法:將麝香微量,蠍尾半錢,薄荷葉半錢,蜈蚣末、牛黃末、青黛末各微量混合研磨均勻,用熟棗肉和成膏狀,塗抹在新的棉布上,敷在囟門上,四周可延伸約一個手指的長度,然後在火上溫熱手,頻繁地搓揉,對於不同年齡的兒童都適用。

根據經驗,對於周歲左右的兒童,各種風症和抽搐症狀,使用浴體和掐洗的方法,一旦出汗即刻見效,遠優於使用火灸,因為火灸可能在風熱和陽癇情況下產生誤導,必須小心。

局方敗毒散:適用於兒童因風邪導致的身體發熱和鼻塞。

拔萃防風蒼朮湯:適用於兒童因邪熱在表層,受到風寒影響而感到寒冷。

升麻黃芩湯:適用於兒童中風後身體發熱、頭頸部僵硬、自汗,以及表面不協調的症狀。

大羌活湯:適用於風熱情況。(詳細配方請參考寒門部分)

錢氏塌氣丸:適用於脾風引起的腹部脹大。

羌活膏:將在後面的驚嚇藥方中介紹。

全嬰方加減惺惺散:適用於兒童因風邪導致的風熱、傷寒、鼻塞、發熱、驚悸、頭痛和咳嗽,以及流行的風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