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虛損治法

2. 調理之劑

金匱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諸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交

桂枝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甘草(一錢) 大棗(一枚) 龍骨 牡蠣(各三錢)

上㕮咀水煎食前服

小建中湯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

桂枝 甘草(炙各三錢) 大棗(二枚) 白芍 生薑(二錢) 阿膠(炒一合)

上㕮咀水煎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裡急諸不足

前方加黃耆(二錢)

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二錢炙) 桂枝 生薑(各一錢半) 麥門冬(一合) 麻子仁(一合) 人參 阿膠(各一錢) 大棗(二枚) 生地黃(三錢)

上㕮咀水煎入酒些小,日作三四料服

局方人參養榮湯

方見熱門

按以上諸方並太陽例藥也十味人參散

人參黃耆散

東垣補中益氣湯

方並見熱門

益胃升陽湯,血脫益氣,古聖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谷為寶

前方加炒曲(一錢半) 生黃芩(瀉盛暑之伏庚金肺逆,每服少許,秋涼去之)

上㕮咀水煎

按以上諸方並少陽例藥也,東垣雲表虛用桂枝黃耆,裡虛用人參芍藥,以上方有兼用者,治表裡俱虛也,然觀其法有辛溫甘溫甘寒主治之別,苦寒酸苦之佐,升降奇耦之意皆異者,蓋虛中有兼寒兼熱,或氣虛血虛,陰陽氣血俱不足,或陰虛陽虛,虛脫與夫胃氣下陷,精神不足等因不同故也,用者當細分之,補氣之劑

嚴氏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蜜炙) 附子(炮等分)

上咀每四錢加生薑煎

參附湯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半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上咀分作三服加生薑煎

按此二方少陰例藥也

四君子湯治肺損皮聚而毛落,宜此益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上㕮咀水煎服

濟生茯神湯治脈虛極,或咳則心痛喉中介或腫

茯神 人參 遠志 通草 麥門冬 黃耆 桔梗 甘草(等分)

上㕮咀每半兩入姜煎

白話文:

[調整身體的藥方]

金匱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適用於各種脈象浮動且微帶緊繃的情況,特別是男性遺精,女性性夢。

藥方成分:桂枝、白芍、生薑(各約9克),甘草(約3克),大棗(1個),龍骨、牡蠣(各約9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

小建中湯用於治療虛弱、心跳加速、鼻出血、腹部疼痛、遺精、四肢痠痛、手腳煩熱、咽喉乾燥和口渴。

藥方成分:桂枝、炙甘草(各約9克),大棗(2個),白芍、生薑(各約6克),阿膠(約3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黃耆建中湯適用於虛弱導致的腹部緊繃和其他不適。

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增加黃耆(約6克)。

炙甘草湯用於治療虛弱、容易出汗、脈搏不規律、行動如常,但若一百天內未改善,可能情況危急。

藥方成分:炙甘草(約6克)、桂枝、生薑(各約4.5克)、麥門冬、麻子仁(各約30克)、人參、阿膠(各約3克)、大棗(2個)、生地黃(約9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加入少量酒,每天分三次服用。

局方人參養榮湯,具體方劑請參考其他資料。

嚴氏耆附湯適用於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疲倦。

藥方成分:黃耆(蜜炙)、炮附子(各等份)。將藥材切碎,每次使用約12克,加入生薑一起煎煮。

參附湯適用於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藥方成分:人參(約15克)、炮附子(去皮臍約30克)。將藥材切碎,分成三次服用,每次加生薑一起煎煮。

四君子湯適用於肺部受損,皮膚萎縮,毛髮脫落,可以補充元氣。

藥方成分: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

濟生茯神湯適用於脈象極度虛弱,或者咳嗽時心痛、喉嚨痛或腫脹。

藥方成分:茯神、人參、遠志、通草、麥門冬、黃耆、桔梗、甘草(各等份)。將這些藥材切碎後,每次取約15克,加入生薑一起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