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2)

1. 論五臟相勝虛實之邪

錢氏曰:五臟相勝輕重,肝臟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為肝怯,當目淡青色也。

心病見冬火旺,心強勝腎,當補腎治心,輕者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怯虛也。

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治腎,輕者病退,重者悸動,當搐也。

脾病見四旁,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目赤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又曰: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煩悶者,難治,蓋肺病久則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也。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潔古曰:肝勝肺則肝病身熱發搐,又見肺虛喘而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是肝真強也。內經曰:受所制而不能制,謂之真強。法當補脾肺而後瀉肝,導赤散,瀉黃散。肺勝肝則肺病喘嗽氣盛,見於寅卯辰時,木之位,又以見肝怯少力,正為鬼賊所克,法當補肝瀉肺。若肺病嗽久虛羸無實,不得瀉肺,只宜用地黃丸補之,不可服瀉白散,何謂也?經云:虛則補,實則瀉之。

按此謂五臟相勝病機,不離五行生剋制化之理者,蓋小兒初在襁褓,未有七情六慾,只是形體脆弱,血氣未定,腑臟精神未完,所以有臟氣虛實勝乘之病。但世俗不審此理,往往遇是,率指為外感內傷,而用藥致枉死者多矣,悲夫!矧錢論脫略,幸而潔古補之,今特參附,誠所謂無窮之惠也。

潔古曰:五臟子母虛實鬼賊微正,若不達旨意,不易得而入焉。

在前者為實邪。

子能令母實,拒鬼賊不敢傷於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相助,故曰實邪也。

在後者為虛邪。

母引子之鬼賊至,由此母能使子虛也。內經曰:子能令母實,每能令子虛,此之謂也。

妻來乘夫為微邪。

未來乘妻為賊邪。

法當瀉鬼,補本臟。

本臟自病為正邪。

法當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內經曰: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逆其根則伐其本,伐其本則敗其真矣。按此以五行生剋之道論也。義見難經五十難及後五臟治要論,宜參考之。

心主熱,自病或大熱,瀉心湯主之。

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主之。

虛則驚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微邪。

喘而壯熱,瀉白散。

肝乘心虛邪。

風熱煎大羌湯下大青丸。

脾乘心實邪。</p

白話文:

錢氏指出:五臟間的相互剋制關係及病症輕重程度。肝臟疾病在秋季表現出肝氣旺盛,這是因為肝氣過強剋制了肺氣,治療應當補肺氣而泄肝氣,病情輕的肝病會減退,病情重的則會出現嘴脣變白甚至死亡。

肺部疾病在春季表現出肺氣旺盛,肺氣剋制肝氣,應當泄肺氣,病情輕的肺病會減退,病情重的則眼睛會呈現淡青色並可能產生驚嚇,這表示肝氣怯弱。

心臟疾病在冬季表現出心氣旺盛,心氣剋制腎氣,應當補腎而治心,病情輕的會病情退縮,病情重的則會出現無法說話的症狀,這是腎氣怯弱的表現。

腎臟疾病在夏季表現出腎氣剋制心氣,應當治療腎臟,病情輕的會病情退縮,病情重的則會心悸,需要進行治療。

脾胃疾病在四季均有可能出現,其治療原則類似上述,順從生理規律的較易治療,逆反生理規律的則較難治療,脾胃怯弱會導致面色赤黃,對於五臟相互剋制的狀況,應根據具體病症進行治療。

如肺部疾病同時出現肝臟病症,例如咬牙和打哈欠,這種情況較易治療,因為肝氣虛弱無法剋制肺氣。但如果出現目光呆滯、大聲呼叫哭泣、頸項緊張煩悶的情況,則較難治療,因為長期肺病會導致虛冷,肝氣強壯反而剋制肺氣。判斷病情的新舊、虛實,虛則補其母,實則泄其子。

潔古指出:肝氣剋制肺氣,肝病患者會身體發熱並抽搐,同時肺氣虛弱,呼吸急促且氣短,病情在申酉戌時表現最明顯,這是肝氣真正強大的表現。內經說:受到剋制卻無法剋制對方,稱之為真正強大。治療方法應當先補脾肺再泄肝,可用導赤散、瀉黃散。肺氣剋制肝氣,肺病患者會喘息咳嗽,氣息旺盛,在寅卯辰時表現最明顯,同時肝氣怯弱,這是被剋制的表現,應當補肝泄肺。如果肺病久咳虛弱無力,則不應泄肺,而是使用地黃丸補肺,不可服用瀉白散,為什麼呢?因為內經說:虛則補,實則泄。

以上論述的是五臟相互剋制的病機,其原理不離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小孩剛出生時,沒有七情六慾,只是身體脆弱,血氣未定,腑臟精神未完善,所以容易出現臟氣虛實的問題。然而社會上很多人不瞭解這些道理,遇到這種情況往往誤認為是外感內傷,導致錯誤用藥而枉死的案例很多,真是可悲!錢氏的理論稍顯粗糙,幸虧潔古補充了這些理論,現在我們特意參照附錄,這確實是無盡的恩惠。

潔古指出:對於五臟間子母虛實鬼賊微正的理論,如果不理解其深意,很難深入研究。

在前面的為實邪。

子臟能讓母臟實,抵抗鬼賊不敢傷害母臟,其子臟又引來母臟剋制的臟器相助,所以稱之為實邪。

在後面的為虛邪。

母臟引來子臟的鬼賊,由此母臟能讓子臟虛弱。內經說:子能讓母實,也能讓子虛,就是這個意思。

妻臟剋制夫臟為微邪。

未來剋制妻臟為賊邪。

治療方法應當泄鬼,補本臟。

本臟自身病變為正邪。

治療方法應當虛則補,實則泄。內經說:滋養樹苗必須鞏固其根,砍伐樹木必須枯萎其上,逆反其根則破壞其根本,破壞其根本則敗壞其真實。這是根據五行生剋的道理論述的。其意義可參考難經五十難及後續的五臟治要論,應當參考學習。

心臟主管熱,自身病變或高熱,可用瀉心湯治療。

實證則煩熱,可用黃連瀉心湯治療。

虛證則驚悸,可用生犀散治療。

肺臟剋制心臟為微邪。

喘息且高熱,可用瀉白散治療。

肝臟剋制心臟為虛邪。

風熱煎煮大羌湯,服用大青丸。

脾臟剋制心臟為實邪。

2. 論外感風寒

錢氏曰:傷風貪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證,當下大黃丸。大飲水不止,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

傷風手足冷,脾臟怯也。當先和脾,後發散。和解傷風,自利脾虛怯也。

傷風腹脹,脾虛也。補脾必不喘,後發散,仍補脾,去脹蹋氣丸。

傷風兼臟:兼心則驚悸,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嗽,兼腎則畏明,各隨補母臟虛見故也。

肝外感風,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散。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微下之餘,不可下。

謹按:傷風,亦有六經,不止。詳見傷風門。

潔古曰:小兒外傷於風,秋冬用溫熱藥,春夏用涼寒藥。若大熱,飲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黃丸,作散子服之。如身表無大熱,而小便不利,是為有濕熱結膀胱,仍用勝濕藥,白朮、茯苓之類,利小便,則其熱自退。如清便自調,慎不可妄下,恐外熱逐於內,而變結胸,危證多矣。

又曰:傷寒,依四時陰陽,升降,順剛柔而施治。氣升則順發之,氣收則下之。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緩者,風傷衛,桂枝湯。無汗發熱,惡寒,不當風而自增寒,脈浮緊者,寒傷榮,麻黃湯。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緊,無汗惡寒,脈浮緩,謂之榮衛俱傷,青龍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認其厥與不厥,量寒熱淺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陰厥,四逆湯。無汗四肢厥,脈沉滑者,名陽厥,大承氣湯加膩粉。如四肢不厥,身熱,內外皆陽,不動涼藥,三五服下之。

白話文:

錢氏表示:若因風邪侵襲而感到極度疲倦想睡,且口中有熱氣,頻頻打哈欠,感到悶悶的,這時候應當使用發汗法,可服用大青膏來治療。如果發汗法沒有顯著效果,出現了需要瀉下的症狀,那應當服用大黃丸。如果患者大量喝水仍不解渴,且胃口好,可以適度地瀉下,但其他情況下則不宜瀉下。

受風後手腳冰冷,這是脾臟功能減弱的表現。首先應當調理脾臟,然後再進行發汗。調理風邪對身體的影響,對於脾虛及膽怯的情況也會有所幫助。

受風後腹部脹滿,這是脾臟虛弱的徵兆。補充脾臟的能量,呼吸會變得順暢,之後再進行發汗,並持續補脾,可服用去脹蹋氣丸。

受風同時影響到臟腑:影響到心臟會出現驚悸,影響到肺臟會出現悶亂、喘息、哽氣、咳嗽,影響到腎臟會出現畏光,這些都是因為相應臟腑的虛弱所致。

肝臟受到外風影響,頻頻打哈欠,感到悶悶的,且口中有熱氣,這時候應當使用發汗法。如果患者食慾好,大量喝水仍不解渴,可以適度地瀉下,但其他情況下則不宜瀉下。

進一步分析:風邪入侵人體,也有六經的理論,詳情請參閱風邪相關的章節。

潔古表示:兒童受到外風影響,在秋冬使用溫熱藥物,在春夏使用涼寒藥物。若體溫過高,大量喝水且食慾好,排便不暢,可用大黃丸,作為散劑服用。如果表面無大熱,但小便不通暢,這可能是膀胱有濕熱,應該使用勝濕藥,如白朮、茯苓等,促進小便排出,體內的熱就會自行消退。如果排泄正常,千萬不可輕易瀉下,以免外部的熱邪進入體內,形成危險的結胸,這是很危險的。

另外,處理風邪,應根據四季陰陽變化,氣候的升降,以及個人體質的不同來進行治療。如果氣機上升,應順勢發汗;如果氣機下降,應使用瀉下法。如果有汗且發熱,怕風,脈象浮緩,這是風邪傷害了衛氣,可服用桂枝湯。如果無汗且發熱,怕冷,即使不在風中也會感到更冷,脈象浮緊,這是寒邪傷害了營血,可服用麻黃湯。如果有汗且發熱,怕風,脈象浮緊,無汗且怕冷,脈象浮緩,這是營衛都受到了傷害,可服用青龍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

如果無汗且發熱,不畏風寒,脈象沉洪,可以使用瀉下法。進一步辨識是否有四肢厥冷,根據寒熱的深淺程度來進行治療。如果有汗且四肢厥冷,脈象沉微,這是陰厥,可服用四逆湯。如果無汗且四肢厥冷,脈象沉滑,這是陽厥,可服用大承氣湯加膩粉。如果四肢無厥冷,身體發熱,體內外都呈陽性,不要輕易使用涼藥,通常需服用三到五次瀉下藥。

3. 論諸熱證病本不同

全嬰方論曰:夫潮熱者,發歇有時,或血氣盛實,臟腑生熱,或傷寒時疫,觸受邪氣,陰陽相勝也;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旦止;餘熱者,寒邪未盡,或傳經之遺熱也;食熱者,肚背先熱;疳熱者,骨蒸盜汗,壯熱一向不止,錢氏云:不已甚則發驚癇也;煩熱,心躁不安,喘粗,甚則發癇也;積熱,頰赤,口瘡,下盛則腰腿癰腫,表裡實則身熱便澀,虛則汗下後仍熱也;風熱,汗出身熱,呵欠,面赤;虛熱,困倦少力,其有久嗽,久瀉,久痢,久血,久瘧,以致諸疾之後成者,皆虛熱也;客熱,來去不定,為陽邪干於心也,心受邪則熱形於額,故先起頭面,身熱多驚,由真氣虛而邪氣勝也;癖熱,涎嗽飲水,由乳食不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也,或痰嗽而驚,或嘔逆不定,日中嗞煎,夜則啼叫,乍熱乍涼,如潮熱也;寒熱者,如瘧狀,陰陽相勝也,先寒而後熱,陽不足,先熱而後寒,陰不足,寒多而熱,少陰勝陽也,熱多而寒,少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血熱者,每日己午間發熱,過夜則涼;疹熱,耳鼻尖冷。

錢氏曰:胎熱者,生下有血氣時,叫哭,身熱如淡茶色,目赤,大便赤黃,糞稠,急食乳浴法主之。

按以上辯諸證,可謂詳悉,但血熱證,東垣謂:夜則發熱,晝則明瞭,此血熱也,蓋晝陽夜陰也,食熱者,手心熱,噯氣,吐乳,嘔吐者,多宜隨證推格,兼玩本文。

白話文:

【全嬰方論所述】:對於潮熱這種病症,其發作有固定的時間,可能是因血氣過盛,或是臟腑產生熱氣,也可能因為感染風寒或是時節性流行病,接觸到異常病氣,是身體內外陰陽兩種力量互相較勁的結果;驚熱表現為突然的尖叫、精神恍惚,夜晚發熱,且只在晚上發作,白天正常;餘熱,是寒邪尚未完全排除,或是疾病過程中的殘留熱度;食熱,首先感到肚子和背部發熱;疳熱,骨節發熱,夜間盜汗,高熱持續不停,錢氏指出,如果不加以控制,會引發驚癇;煩熱,心煩意亂,呼吸急促,嚴重時可能引發癇癎;積熱,臉頰紅潤,口腔潰瘍,如果下半身發炎,可能會導致腰腿長膿包,如果內外都實熱,會全身發熱且排便困難,如果是虛熱,即便汗出和排便後,仍然持續發熱;風熱,出汗後仍然身體發熱,打哈欠,面色紅潤;虛熱,疲憊無力,若是長期咳嗽、腹瀉、痢疾、出血、瘧疾等疾病,其後續造成的都是虛熱;客熱,發作時間不定,是由於心臟受到陽邪幹擾,心臟受邪,額頭會發熱,所以最先從頭部和麪部開始,身體發熱且易驚,是由於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癖熱,口渴想喝水,由於食物消化不良,聚集在體內形成固結,進而形成癖塊,或者咳嗽且易驚,或嘔吐不止,白天煎熬,夜晚啼哭,忽冷忽熱,如同潮熱;寒熱,類似瘧疾的症狀,是身體陰陽兩種力量互相較勁,先是寒冷然後發熱,代表陽氣不足,反之,先發熱後寒冷,代表陰氣不足,寒冷多於熱度,代表陰氣勝過陽氣,熱度多於寒冷,代表陽氣勝過陰氣,若寒冷和熱度各半,代表陰陽兩種力量互相抗衡;血熱,每天在下午發熱,過夜後則恢復正常;疹熱,耳朵和鼻子尖端冰冷。

錢氏指出:胎熱,出生後就出現血氣,啼哭,身體呈現淡茶色,眼睛紅,大便赤黃,糞便稠厚,應立即用哺乳和沐浴的方法治療。

根據以上的各種病症分析,可說是非常詳細,但對血熱的描述,東垣認為:夜晚發熱,白天則清醒,這就是血熱,因為白天屬陽,夜晚屬陰,食熱,手心發熱,打嗝,吐奶,嘔吐,這些症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診斷,同時參考本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