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五十
2. 小兒門
3. 論色脈法
脈經曰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小兒脈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診小兒脈法多雀關,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為風癇,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氣;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而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哯者,脈亂無苦也;小兒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冷清也;小兒大便赤青瓣飧泄,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小兒病困,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小兒病其頭毛皆上逆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瘈痛;小兒病而腮限其口唇乾,目皮反,口中氣出冷,手足四垂,其臥如縛,掌中冷,皆死不治。
脈訣啟蒙曰凡診小兒脈,當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為平和,八九至為發熱,五至為內寒,弦脈為風癇,沉緩為傷食,促急為虛驚,弦急為氣不和,沉細為冷,浮為風,大小不調為鬼祟,浮大數為風熱,伏結為物聚,單細為疳癆風,腸痛多喘嘔而脈洪為有蟲,浮而遲,潮熱者胃寒也。
按此本錢氏脈法也頗詳。
虎口脈歌曰:紫風,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時因中惡,黃即困脾端。
按全嬰等書云:小兒三歲以前,虎口第二指上寅卯關有脈紋見者,可驗病狀,男左女右視之,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病易治,若連於卯關者,有病難治,如寅連卯,卯侵過辰關者,十難救一,若脈紋小或短者,病易治也,宜參視之。
錢氏曰: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目內證,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潔古曰:青是腹痛,桂芍藥。
潔古曰:肝病面白;肺病面赤;脾病面青;腎病面黃;心病面黑。若肝病驚搐而又加面白,痰涎喘急之類,此皆難治,余皆仿此推之。叔和云:春得秋脈,定知死,亦此意也。
按錢氏云者,本病也。潔古則兼勝已制化言之,故後五臟形證不容不辯也。
白話文:
【脈經討論小孩脈象法】
《脈經》指出,對於四五歲的小孩,如果脈搏每呼吸一次跳動八次且細微快速,這是一個好徵兆;小孩脈搏每呼吸一次跳動八次為正常,跳動九次表示受損,跳動十次則表示病情嚴重。在診斷小孩的脈象時,多會注意到「雀關」現象,但最重要的是要以寸、關、尺三部脈為主。如果脈象緊繃可能是風癇,脈象下沉可能代表消化不良,脈象弦急可能是受到外來的衝擊或氣滯。
當小孩在成長的某個階段,身體發熱且脈象紊亂,不出汗,不想吃東西,吃下去的食物很容易就吐出來,這種脈象雖亂但並無痛苦。如果小孩脈象下沉且頻率快,可能代表骨頭間有熱度,需用腹部冷敷的方式來降溫。小孩若大便呈紅色或綠色,且像未消化的食物一樣,脈象微弱,四肢冰冷,病情難以痊癒;但若四肢溫暖,脈象微弱的情況較容易恢復。小孩若病情嚴重,汗水如珠附著在身上不會流下,則可能危及生命。小孩若頭髮都豎立,且耳邊出現青色的靜脈,可能會有抽搐疼痛。小孩若病重,雙頰凹陷,嘴脣乾燥,眼皮翻轉,口中的氣息冰冷,四肢垂落,睡姿僵硬,手掌冰冷,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症狀。
《脈訣啟蒙》說,診斷小孩的脈象時,應該使用大拇指按壓三部脈,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到七次為正常,八到九次為發燒,五次為體內寒冷,弦脈可能是風癇,脈象下沉緩慢可能是消化不良,脈象促急可能是虛弱驚嚇,弦急可能是氣血不和,脈象下沉微弱可能是體內寒冷,脈象浮動可能是風邪,脈象大小不一可能是靈異幹擾,脈象浮動且大且頻率快可能是風熱,脈象隱藏結實可能是體內有異物聚集,脈象單薄細微可能是疳積、消耗性疾病或風邪,腸胃疼痛、頻繁喘息、嘔吐且脈象洪大可能是腸道寄生蟲,脈象浮動且緩慢,伴隨潮熱可能是胃寒。
以上內容均來自錢氏的脈法,非常詳細。
《虎口脈歌》指出:虎口處若出現紫色可能是風邪,紅色可能是傷寒,青色可能是驚嚇,白色可能是疳積,黑色可能是中毒,黃色可能是脾虛。
根據全嬰等書籍記載,小孩三歲以前,虎口第二指的寅卯關若出現脈紋,可以藉此診斷疾病狀況。男性看左手,女性看右手。如果脈紋從寅關開始,但不到達卯關,病情較容易治療;若脈紋連接卯關,病情較難治療;如果脈紋從寅關連接到卯關,甚至延伸到辰關,十個中有九個難以救治。如果脈紋細小或短,病情較容易治療。
錢氏指出,面部症狀,左頰反映肝臟,右頰反映肺臟,額頭反映心臟,鼻子反映脾臟,下巴反映腎臟。面色紅潤表示體內有熱度,應對症下藥;眼睛內若呈現紅色表示心臟有熱度,可用導赤散;若呈現淡紅色表示心臟虛弱有熱度,可用生犀散;若呈現青色表示肝臟有熱度,可用瀉青丸;若呈現淡黃色表示脾臟有熱度,可用瀉黃散;若沒有光澤表示腎臟虛弱,可用地黃丸。
潔古指出,面色青色可能是腹痛,可用桂芍藥。
潔古指出,肝臟疾病面色會變白;肺臟疾病面色會變紅;脾臟疾病面色會變青;腎臟疾病面色會變黃;心臟疾病面色會變黑。如果肝臟疾病有驚搐的症狀,面色又變白,伴有痰液、喘息、急躁等症狀,這些情況都較難治療,其他病症可依此推論。叔和指出,春天若出現秋天的脈象,一定會死亡,意思與上述相同。
錢氏的觀點基於疾病的本身。潔古則從剋制、制化的角度來講述,因此對於後續五臟的形態和症狀,我們不能不加以辨識。
4. 論五臟形證虛實所主
錢氏曰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肝有風,目連札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風甚,身反張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肝有熱,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與有風同。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運札也。
若熱入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
潔古曰:肝主謀勇,熱則尋衣捻物,目連札,直視,不能轉視,或極則身反,強直折,皆風熱也。目者,肝之竅,屬木,木性急故如是。
錢氏曰: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心病多叫哭,手足動搖,驚悸。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涼之意,故合面臥。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搖頭,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心實則氣上下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
錢氏曰:脾主困,病則困睡,泄瀉,不思食;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肺熱,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復有風冷,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散風冷。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肺虛熱,唇深紅色,治之,散虛熱;肺臟怯,唇白色,當補。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
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澤者吉,如枯骨者死。
潔古曰:肺主氣燥,熱則壯熱,飲水,喘悶,鼻乾燥,手捫眉面,瀉白散;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皆是肺氣有餘,復感風邪之所傷,謂之微邪,先瀉而復發散之。
錢氏曰: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黑陷;腎虛,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自問也),面色㿠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虛則畏明,宜補之。
潔古曰:下竄者,腎氣不足,兩足熱,不喜衣覆足。然此者,臍以下皆腎之所主,緣心氣下行於腎部也。此乃腎不足而心有餘,宜地黃丸。
白話文:
錢氏指出,肝臟主管風象,如果肝臟實熱,會出現眼睛直視、大聲呼叫、打哈欠、脖子僵硬、突然昏悶等症狀;肝臟虛弱,則會頻繁咬牙和打哈欠。氣熱會在體外表現,氣溫則在體內產生。肝熱時,人會不自主地拉扯衣領或亂摸東西,這可用瀉青丸治療。若高燒不止,口渴想喝水,呼吸困難,可使用瀉白散來治療。
肝臟有風象時,眼睛會不斷眨動,但不會抽搐,若心臟同時發熱,就會出現抽搐。治療肝風,用瀉青丸;治療心臟問題,用導赤散。若風象嚴重,身體會變得僵硬,但不抽搐,這表示心臟未受熱影響,應補腎並調理肝臟。肝臟有熱,眼睛直視不抽搐,但若心臟同時發熱,就會抽搐。治療方式與有風象時相同。無論新病或舊疾,都可能引起肝風。風象一旦啟動,主要影響頭部和眼睛。因為眼睛屬於肝風範疇,風進入眼睛,就像風吹過,不輕不重,讓兒童無法承受,所以眼睛會不停眨動。
若熱度進入眼睛,牽引眼周的肌肉和神經,兩側的眼角都會緊繃,無法轉動眼球,所以眼睛會直視。若心臟同時發熱,就會抽搐,因為心臟和肝臟同時有實熱,風火交攻所致。
潔古說,肝臟主管謀略和勇氣,熱象會讓人拉扯衣物,眼睛不停眨動,直視,無法轉動眼球,嚴重時身體會反折,這是風熱的現象。眼睛是肝臟的開竅部位,屬於木性,木性急躁,所以才會如此。
錢氏說,心臟主管驚嚇,實熱會讓人尖叫哭泣,發燒,口渴想喝水,甚至抽搐;虛弱則會疲倦嗜睡,心悸不安。心臟疾病多會讓人尖叫哭泣,手腳搖晃,驚慌失措。心臟氣熱,胸口也會熱,想說話卻不能,有尋找涼爽地方的慾望,所以會趴著睡。心臟過熱,觀察其睡眠,口中氣溫升高,或趴著睡,以及向上竄動,搖頭,咬牙,都是心臟過熱的徵兆。治療可用導赤散。心臟實熱,氣血運行不暢,趴著睡時氣血更難流通,所以喜歡仰躺,這樣氣血才能上下流通。治療可用瀉心湯。
錢氏說,脾臟主管疲倦,生病時會非常嗜睡,腹瀉,不想吃東西;實熱時,會嗜睡,身體發熱,口渴想喝水;虛弱時,會嘔吐腹瀉,產生風象。
肺臟主管喘息,實熱時,會呼吸混亂,喘息加速,有的口渴想喝水,有的不口渴;虛弱時,會有窒息感,長時間呼氣;肺熱時,會用手抓眉毛和眼睛,臉部和鼻子。肺臟實熱再加風寒,會胸悶,呼吸短促,氣急,喘咳,氣往上竄,治療時先疏散肺熱,再治療風寒。肺臟只受寒氣影響,就不會胸悶;肺臟虛熱,嘴脣會呈深紅色,治療要疏散虛熱;肺臟虛弱,嘴脣會變白,需要補充營養。若呼吸混亂,氣喘吁吁,有窒息感,很難治療,因為肺臟已經嚴重損傷;脾肺長期生病,會虛弱,嘴脣變白。
脾臟是肺臟的母親。母親和孩子都虛弱,無法互相滋養,這就是所謂的「怯」。肺臟主管嘴脣顏色,白皙有光澤是好兆頭,像枯骨一樣蒼白,則是死亡的徵兆。
潔古說,肺臟主管氣燥,熱象會讓人高燒,口渴想喝水,呼吸困難,鼻子乾燥,用手揉眉毛和臉部,可用瀉白散治療;胸悶,呼吸短促,氣急,喘咳,氣往上竄,這些都是肺氣過剩,再加上風邪侵襲所致,叫做「微邪」,先瀉肺氣,再發散風邪。
錢氏說,腎臟主管虛弱,沒有實熱。只有在皮膚疹子時,腎臟實熱,疹子會變黑凹陷;腎臟虛弱,兒童本來就虛弱膽小,因為胎氣不全,精神不足,眼睛裡白眼球較多,頭骨容易鬆動(這是自問),臉色蒼白,這些都很難養育,即使長大,也不過活到六十四歲。若過度縱欲,不到四十歲就會死亡。有些疾病導致腎虛,這不是正常情況。另外,腎氣不足,會向下竄動,因為骨骼沉重,只想向下墜落,身體蜷縮。腎水是陰性,虛弱時會畏光,應當補充。
潔古說,向下竄動是腎氣不足,雙腳發熱,不喜歡蓋被子。然而,肚臍以下都是腎臟主管的區域,因為心臟氣血下行至腎臟。這是腎臟不足,心臟過剩,適合用地黃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