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1)

1. 論色脈法

脈經曰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小兒脈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診小兒脈法多雀關,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為風癇,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氣;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而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哯者,脈亂無苦也;小兒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冷清也;小兒大便赤青瓣飧泄,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小兒病困,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小兒病其頭毛皆上逆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瘈痛;小兒病而腮限其口唇乾,目皮反,口中氣出冷,手足四垂,其臥如縛,掌中冷,皆死不治。

脈訣啟蒙曰凡診小兒脈,當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為平和,八九至為發熱,五至為內寒,弦脈為風癇,沉緩為傷食,促急為虛驚,弦急為氣不和,沉細為冷,浮為風,大小不調為鬼祟,浮大數為風熱,伏結為物聚,單細為疳癆風,腸痛多喘嘔而脈洪為有蟲,浮而遲,潮熱者胃寒也。

白話文:

《脈經》記載,四五歲的小孩,脈搏每分鐘八至次數為吉,八至次為平,九至次為傷,十至次為困。診斷小兒脈象,多以雀關脈為主,但要以三部脈為主,脈搏緊者為風癇,沉者為乳不消,弦急者為客忤氣。小兒在生長發育的階段,如果發熱脈亂,汗出不暢,不願進食,食後嘔吐,且脈象紊亂,則無解救之法;如果脈搏沉而數,則骨間有熱,可用腹按冷清之法;若大便赤青瓣狀且稀薄,脈搏微弱,手足冰冷難以恢復,則為寒症;若脈搏微弱,手足溫暖且易於恢復,則為熱症。小兒病困,汗出如珠附著在身上不流動,則必死;小兒病時頭毛全部逆立,則必死;耳間青筋突起,則為瘈痛;小兒病時腮部腫脹,口唇乾裂,眼皮翻白,口中氣息冰冷,手足四肢下垂,臥姿如被捆綁,手掌冰冷,皆為不治之症。

《脈訣啟蒙》中提到,診斷小兒脈象,應該用拇指按住三部脈,每分鐘六七次為平和,八九次為發熱,五次為內寒。弦脈為風癇,沉緩為傷食,促急為虛驚,弦急為氣不和,沉細為冷,浮為風,大小不調為鬼祟,浮大數為風熱,伏結為物聚,單細為疳癆風,腸痛且伴有喘嘔,脈搏洪大者為有蟲,浮而遲,潮熱者為胃寒。

按此本錢氏脈法也頗詳。

虎口脈歌曰:紫風,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時因中惡,黃即困脾端。

按全嬰等書云:小兒三歲以前,虎口第二指上寅卯關有脈紋見者,可驗病狀,男左女右視之,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病易治,若連於卯關者,有病難治,如寅連卯,卯侵過辰關者,十難救一,若脈紋小或短者,病易治也,宜參視之。

錢氏曰: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目內證,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潔古曰:青是腹痛,桂芍藥。

白話文:

錢氏脈法十分詳盡,虎口脈歌記載:紫脈為風寒,紅脈為傷寒,青脈為驚癇,白脈為疳積,黑脈為中惡,黃脈為脾虛。

全嬰等書中記載:三歲以下的小孩,在虎口第二指上寅卯關處有脈紋,可以根據脈紋判斷病情,男左女右觀察。脈紋從寅關起,不到卯關者,病容易治癒;若連至卯關者,則病情較難治;若寅連卯,卯又侵過辰關者,十個病人中難救一個;若脈紋小或短者,病容易治癒。

錢氏說:臉上的症狀,左腮代表肝,右腮代表肺,額頭代表心,鼻子代表脾,下巴代表腎,紅色代表熱,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眼睛裡面的症狀,紅色代表心熱,可以用導赤散治療;淡紅色代表心虛熱,可以用生犀散治療;青色代表肝熱,可以用瀉青丸治療;淺淡色則需要補益;黃色代表脾熱,可以用瀉黃散治療;無光澤代表腎虛,可以用地黃丸治療。潔古說:青色代表腹痛,可以用桂枝、芍藥治療。

潔古曰:肝病面白;肺病面赤;脾病面青;腎病面黃;心病面黑。若肝病驚搐而又加面白,痰涎喘急之類,此皆難治,余皆仿此推之。叔和云:春得秋脈,定知死,亦此意也。

按錢氏云者,本病也。潔古則兼勝已制化言之,故後五臟形證不容不辯也。

白話文:

潔古說:肝病的人臉色蒼白;肺病的人臉色發紅;脾病的人臉色青色;腎病的人臉色發黃;心病的人臉色發黑。如果肝病患者出現驚厥抽搐,而且臉色更加蒼白,還有痰多喘息等症狀,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其他的病症也可以根據這個原則類推。叔和說:春天得到秋天的脈象,就知道病人必死,也是這個道理。

按錢氏所說的是本來的病症。潔古則是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勝己制化的觀點,因此後面的五臟形證(通過觀察面色來判斷臟腑病變)不可不加以辨別。

2. 論五臟形證虛實所主

錢氏曰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肝有風,目連札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風甚,身反張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肝有熱,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與有風同。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運札也。

白話文:

錢氏曰: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

錢氏說,肝臟主宰著人體的風氣,如果肝氣實證,則表現為眼睛直視、大聲叫喊、打呵欠、脖子僵硬、突然昏悶;如果肝氣虛證,則表現為咬牙、頻頻打呵欠。

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

肝氣熱時,熱氣會向外發散,如果肝氣溫熱,則熱氣會留在體內。肝熱時,患者會不停摸領口、胡亂捻弄東西,可以用瀉青丸治療。如果出現壯熱、口渴、喘悶等症狀,則可以用瀉白散治療。

肝有風,目連札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風甚,身反張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肝有熱,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與有風同。

如果肝臟有風氣,眼睛會不停地眨動,但不會抽搐,但是當心火旺盛時,眼睛就會開始抽搐。治療肝風,可以用瀉青丸;治療心熱,可以用導赤散。如果風氣很盛,患者會身體反張直立,不會抽搐,這是因為心臟不受熱氣影響。這種情況需要補腎來治療肝臟問題。肝臟有熱氣時,眼睛會直視,但不會抽搐,心火旺盛時就會抽搐。治療方法與肝風相同。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運札也。

任何疾病,無論新舊,都可能引起肝風。風氣會從體內運行,最終停留在頭部和眼睛。眼睛屬於肝臟所主之風,當風氣侵入眼睛時,就會讓眼睛不停地上下左右亂動,像是被風吹拂一般,既不輕也不重,但無法控制,這就是眼睛不停眨動的原因。

若熱入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

潔古曰:肝主謀勇,熱則尋衣捻物,目連札,直視,不能轉視,或極則身反,強直折,皆風熱也。目者,肝之竅,屬木,木性急故如是。

錢氏曰: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心病多叫哭,手足動搖,驚悸。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涼之意,故合面臥。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搖頭,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心實則氣上下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眼睛若因熱氣入侵而導致筋脈牽引,雙眼角都緊繃,無法轉動眼球,就會直視前方。若因心火上升而抽搐,是因為心與眼睛屬母子關係,都有實熱,風火互相搏擊所致。

潔古說:肝臟主管勇氣,若肝火旺盛,就會不停地摸衣服、搓東西,眼球連續眨動,直視前方,無法轉動,嚴重時甚至會身體反弓、僵直彎曲,這些都是風熱引起的。眼睛是肝臟的竅竅,屬木,木性急躁,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

錢氏說:心臟主管驚恐,心實火旺盛則會哭叫、發熱、喝水後抽搐;心虛則會昏昏欲睡、心悸不安。心病常表現為哭叫、手腳顫抖、驚恐不安。心氣熱則心胸也會發熱,想說話卻說不出來,想要找涼爽的地方,所以會把臉貼著床睡。判斷心熱,可以觀察病人睡覺時,嘴巴的氣溫是否偏高,或是否把臉貼著床睡,以及是否上竄、搖頭、咬牙,這些都是心熱的表現,可以用赤散治療。心實火旺則氣機上下澀滯,把臉貼著床睡就無法通氣,所以喜歡仰臥,這樣氣機才能上下流通,可以用瀉心湯治療。

錢氏曰:脾主困,病則困睡,泄瀉,不思食;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肺熱,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復有風冷,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散風冷。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肺虛熱,唇深紅色,治之,散虛熱;肺臟怯,唇白色,當補。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白。

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澤者吉,如枯骨者死。

潔古曰:肺主氣燥,熱則壯熱,飲水,喘悶,鼻乾燥,手捫眉面,瀉白散;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皆是肺氣有餘,復感風邪之所傷,謂之微邪,先瀉而復發散之。

白話文:

錢氏說:脾臟主管困倦,生病時就會昏昏欲睡,腹瀉,不想吃東西;脾臟實證時則會困倦嗜睡,身體發熱,口渴想要喝水;脾臟虛證時則會嘔吐腹瀉,並且容易生風。

肺臟主管呼吸,實證時會胸悶心慌,呼吸急促,有些人會口渴想喝水,有些人則不會;虛證時則會喉嚨哽塞,容易嘆氣;肺熱時,手觸摸眉目、鼻面會感覺到熱;肺氣充盈但又受寒風侵襲,就會胸悶,呼吸短促,氣喘,咳嗽,上氣不接下氣,此時應先散肺氣,再散寒風。如果單純是傷寒導致的肺病,則不會出現胸悶。肺虛熱時,嘴唇會呈現深紅色,治療時應散虛熱;肺臟虛弱時,嘴唇會呈現白色,此時應補肺。如果出現胸悶心慌、呼吸粗重、呼吸急促、喉嚨哽塞等症狀,則難以治療,因為這屬於肺臟虛損造成的;脾肺病久,則會虛弱,嘴唇也會發白。

脾臟是肺臟的母親。母子都虛弱,就無法互相滋養,因此稱為怯。肺臟主管嘴唇的顏色,嘴唇發白而有光澤是吉兆,如果像枯骨一樣沒有光澤,則預示死亡。

潔古說:肺臟主管氣體的乾燥,熱證時會出現發熱、口渴、呼吸急促、胸悶、鼻子乾燥、手觸摸眉目、鼻面感覺到熱的症狀,可以使用瀉白散治療;胸悶、呼吸短促、氣喘、咳嗽、上氣不接下氣,都是肺氣過盛,又感受了風寒邪氣所致,稱為微邪,應該先瀉掉過盛的肺氣,再散發風寒邪氣。

錢氏曰: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黑陷;腎虛,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自問也),面色㿠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虛則畏明,宜補之。

潔古曰:下竄者,腎氣不足,兩足熱,不喜衣覆足。然此者,臍以下皆腎之所主,緣心氣下行於腎部也。此乃腎不足而心有餘,宜地黃丸。

白話文:

錢氏說,腎主虛,也就是說腎臟沒有實力。只有在瘡疹病症中,腎氣實則瘡疹會呈黑色凹陷;腎氣虛,孩子天生就虛弱,這是因為胎氣不足,導致神氣不足,眼睛的白眼球很多,頭骨也鬆軟(會自己搖晃),面色蒼白,這些都是難以養育的徵兆,就算長大,也活不過八十八歲。如果縱慾過度,可能不到四十歲就會死去。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疾病導致腎氣虛弱,這就不屬於此類。另外,腎氣不足,就會往下竄,因為骨頭沉重,總是想要往下墜,身體蜷縮。腎屬水陰,虛則畏光,應該補腎。

潔古說,往下竄,是因為腎氣不足,兩條腿發熱,不喜歡穿衣服蓋腳。其實,從臍以下都是腎臟主宰的部位,因為心氣往下運行到腎部。這種情況是腎氣不足,心氣有餘,應該服用地黃丸來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