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2)

1. 論虛為陰氣不足

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論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

白話文:

現在很多人在春末夏初的時候,會出現頭痛、腿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的症狀。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到,春夏病情加重,秋冬好轉,脈象弦大有力者,這正是民間所說的「中暑」。

2. 論虛為勞倦所傷

東垣曰經云陰虛生內熱(云云見熱門)又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之,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

以甘寒瀉其火熱,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以黃耆建中湯治之之意也。

謹按丹溪先生曰:治病之方,先顧原氣。蓋謂諸病多因虛致故也。是以勞倦之證,其因甚多。東垣丹溪論治詳矣。然比之虛損證不同。有因病致虛者,如傷寒暑飲食後,或久病所致之類是也。因虛致損者,如病後形瘁痿弱,勞瘵之類是也。此則虛損皆與勞倦不同。大抵因病致虛則為輕,蓋病勢尚淺,原氣未虛也。

至病初愈而復勞,或復飲食勞倦,或房勞七情六慾,陽瘁陰弱,加至羸損。此因虛致損則為重,病勢已過,原氣已索故也。愚謂此當分治。如因病致虛及勞倦不足,與以下諸證兼虛者,宜從東垣丹溪之論治之。因虛致損者,又當於東垣丹溪論治而推充行之可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根據經典所述,陰虛會導致體內產生熱氣,勞累會消耗元氣,讓人喘息且出汗,身體內外都超出負荷,因此元氣會被耗盡。若情緒起伏不定,作息時間不規律,過度勞累,都會損耗元氣。元氣衰弱,火氣就會旺盛,火氣旺盛就會影響脾臟功能。脾臟主管四肢,所以會感到疲倦、無力,懶得說話和活動,呼吸困難,表面皮膚發熱且自發性出汗,心裡煩躁不安。在患病期間,應保持心情平靜,靜坐養神,以此來滋養元氣。

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降火,用酸性的食物來收斂散失的元氣,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中焦之氣。經典上說,對疲憊的人要溫補,對於受損的人也要溫補,就是這個道理。《要略》上說:健康人的脈象如果變大,可能是勞累所致,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這也是同樣的意思。

嚴肅地按照丹溪先生的理論來說,治療疾病的方法,首先應考慮保護元氣。這是因為大多數的疾病都是由虛弱導致的。因此,疲憊和勞累所引起的症狀,原因非常多。東垣和丹溪對此的治療理論已經很詳細了。然而,這些和一般的虛損症狀是不同的。有的是因為生病導致虛弱,比如在感冒、中暑或飲食後,或者長期患病所導致的。有的是因為虛弱導致損傷,比如病後形體憔悴,身體虛弱,或者是勞疾等。這些虛損症狀和疲憊勞累所引起的症狀是不同的。大體來說,因為生病導致虛弱的情況較輕,因為病情還不算嚴重,元氣尚未完全耗盡。

然而,如果在病初癒後再次勞累,或者再次飲食過量,疲憊勞累,或者過度房事,情緒起伏,陽氣耗盡,陰氣衰弱,導致身體極度虛弱。這種情況是由虛弱導致的損傷,病情嚴重,元氣已經耗盡。我認為,這種情況應該分別治療。如果是因為生病導致虛弱,或者疲憊勞累不足,或者和其他虛弱症狀一起出現,可以按照東垣和丹溪的理論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虛弱導致的損傷,應該在東垣和丹溪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擴展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