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五 (5)
卷十五 (5)
1. 辛熱發散之劑
托裡溫中湯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清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氣短,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羌活(三錢) 附子(炮去皮四錢) 乾薑(炮三錢) 益智仁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 陳皮(各一錢) 炙甘草(二錢)
白話文:
託裡溫中湯治療因病變轉為寒性,導致內臟陷落,出現的膿液清澈、皮膚冰涼、心下部位脹滿、腸鳴並伴有劇烈疼痛、大便略帶溏薄、進食後感到嘔吐、呼吸困難、無法安靜睡覺,時常出現昏亂的症狀。
羌活(三錢) 附子(炮製去皮,四錢) 乾薑(炮製,三錢) 益智仁 丁香 沈香 木香 蘿蔔籽(各一錢) 炙甘草(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生薑五片,煎服。
衛生寶鑑曰: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以蓋附。」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里之表,以為君。羌活苦辛溫,透關節。炙甘草溫補脾胃,行經絡,通血脈。胃寒則嘔吐,吃逆不下食。益智丁沉大辛熱,以散寒為佐。瘡氣內攻,氣聚而為滿。木香陳皮苦辛溫,治痞散滿為使。按此手足太陽、陽明、三陰經藥也。
白話文:
將以下的藥材混合後做成一份藥劑,用水煮三碗,加入五片生薑,然後服用。
「衛生寶鑑」記載:經典提到「寒邪侵入體內,應以辛熱藥物治療,並配以苦味與溫和藥物,如附子等輔助」。這藥方中,主要藥物大都具有辛熱溫和的性質,能發散體內的陽氣,從裡到外作為主藥。羌活具苦辛溫和的性質,能穿透關節。炙甘草則有溫補脾胃、流通經絡、通暢血脈的功效。若胃寒導致嘔吐或食物反流,無法正常飲食,這種情況下,使用大辛熱的益智丁沈,可以幫助疏散寒氣作為輔助藥物。如果病竈深藏體內,引起內部的積氣,形成腹脹,則需使用木香、陳皮等苦辛溫和的藥物,來消除痞塊和散除積滿,作為引導藥物。根據這藥方,它涵蓋了手足太陽、陽明及三陰經路線的藥物。
2. 辛涼攻裡之劑
機要內疏黃連湯治瘡皮色腫硬發熱而嘔大便閉脈洪實者
黃連 芍藥 當歸 檳榔 木香 黃芩 梔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兩) 連翹(二兩) 大黃(二兩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姜煎
白話文:
【機要【內疏黃連湯】】治療的症狀是:傷口的皮膚顏色呈現腫脹堅硬,伴有發熱,且有嘔吐現象,大便不通暢,脈搏洪實。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兩)【連翹】(二兩)【大黃】(二兩半)
以上藥物用剪刀剪碎後,每次服用一兩,加入薑煮沸後服用。
按此本黃連湯加大黃手足少陽足陽明太陰手三陰之藥也丹溪曰精要以大黃治癰疽之要藥以其宣熱拔毒第二論曰瘡始作皆須以大黃等藥極轉利之又排日不廢繼又自言患癰疽者每有瀉泄皆是惡候此又不能無疑者也借曰前說用大黃恐因病體實而大腑秘結有積熱沉痼之疾者發也止可破結導滯推令轉動而已豈可謂極轉利之而且排曰不廢若利下之後又與利藥恐非防微杜漸之意瘡之始作即周禮腫瘍之時也腫在肌肉若非大滿大實堅之證自當行仲景發表之法借五香湯為例散之於外何必遽以峻下之藥奪其里自取其禍切詳河間謂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其在外盛而內行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源又謂嘔啘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硬腫發悶皮肉不變色根深而大病在內臟腑秘結當急疏利之宜黃連湯先服一二帖次加大黃未效再加二錢以利為度如有熱證只與黃連湯無熱證少煎內托復煎散時時呷之如此則內外皆通血氣流行彼加大黃者自因體實而腑秘也未當如此之多
白話文:
黃連湯和大黃是治療手足少陽、足陽明和太陰、手三陰經絡疾病的藥物。丹溪認為大黃是治療癰疽的關鍵藥物,因為它能宣散熱氣、拔出毒素。他提到,對於癰疽的初期治療,常常需要使用大黃等藥物來極力通便,並且定期使用。然而,他注意到,如果患者在使用大黃後出現腹瀉,這可能不是一個好跡象。
他指出,如果前面的理論使用大黃是因為疾病體質實而大腸祕結,有積熱沈痼的問題,這可能是對的。然而,僅僅為了打開結節、導出滯留物、讓腸道活動起來是不夠的,不能過度使用大黃以達到極力通便的效果。他強調,不應該經常使用大黃,否則在排便後再次使用通便藥,可能會違反防微杜漸的原則。
他進一步指出,癰疽剛開始出現時,就像是周禮中提到的腫瘍時期。如果腫塊是在肌肉中,且並非嚴重的腫塊,那麼可以按照仲景的發散方法進行治療,例如使用五香湯。他認為,不需要立即使用峻下之藥來清除裡部的東西,這樣可能會自取其禍。
他提醒,大地的濕氣會導致皮膚、肌肉、筋脈受到傷害。當濕氣在外表現為盛,脈象沈實時,應先疏通內部,截斷濕氣的來源。他還提到,當出現嘔吐、心臟逆轉、發熱且煩躁、脈象沈實且硬實,腫塊使人心情煩悶、皮膚顏色不變、根部深且大,病症在內臟或腑中祕結時,應該急切地疏通和利尿。他推薦使用黃連湯作為首選,服用一二帖後,再加入大黃。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增加兩錢以達到通便效果。如果有熱症狀,只需使用黃連湯;如果沒有熱症狀,可以少煎後內服,再煎散飲用。這樣做可以確保內外都得到流通,血液和氣體得以流通。使用大黃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身體實質,導致大腸祕結,但並非應該如此大量的使用。
聖濟射干散治瘡疽發背諸瘡腫痛脈洪實數者
射干 犀角 升麻 玄參 黃芩 麥門冬 大黃(各一兩) 山梔(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竹葉芒硝一錢以利為度
按此足陽明手太陰經藥也
托裡散治一切惡瘡發背丁疽便毒始發脈洪弦實數腫甚欲作膿者三服消盡
大黃 牡蠣 栝蔞根 皂角針 朴硝 連翹(各三錢) 當歸 金銀花(各一兩) 赤芍 黃芩(各二錢)
白話文:
聖濟射乾散治療癰疽、發背等各種腫痛、脈象洪實數的症狀。
射乾、犀角、升麻、玄參、黃芩、麥門冬、大黃(各一份兩)、山梔(半份兩)。這組藥物先用刀切或剪碎(叫做「㕮咀」),每次服用五錢,再加竹葉和芒硝(各一份錢),以達到通便的效果。
以上藥物都是足陽明經和手太陰經的藥物。
託裡散治療所有惡性癰疽、發背、丁疽、便毒初發時脈象洪弦實數,腫脹嚴重且接近化膿的情況。三次服用後,腫脹情況可以消除。
大黃、牡蠣、栝蔞根、皁角針、朴硝、連翹(各三錢)、當歸、金銀花(各一份兩)、赤芍、黃芩(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半兩水酒各半煎服
按此足厥陰太陰陽明經葉也
破棺丹治諸熱腫一切風熱瘡證發熱多汗大渴便閉譫語結陽之證
大黃(二兩半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半丸病重一丸至二丸食後童便入酒半盞化服之或白湯合酒化服
按此仲景正陽陽明經藥也
瀉心湯治瘡毒癰腫發躁煩渴脈實洪數者
大黃(四兩) 黃連 山梔 漏蘆 澤蘭 連翹 黃芩 蘇木(各二兩) 犀角(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五錢水煎服
按此手少陰太陰少陽藥也出足陽明例
白話文:
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以繁體中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
將粗末藉著半兩水和酒各半,煎煮服用。
這是針對足厥陰、太陰和陽明經的藥方。
破棺丹用來治療各種熱腫和所有風熱引起的皮膚病,症狀有發熱、多汗、大渴、便祕、譫語等陽結症狀。
主要成分包括:大黃(兩個半,生的和熟的各半)、芒硝、甘草(各兩兩)。
把這些藥材研成粉末,再用蜜製成丸,每次服用半丸,嚴重的情況可以服用一丸到兩丸,配合飯後,童便和半盞酒混合服用,或者用白湯和酒混合服用。
這是針對仲景和正陽、陽明經的藥方。
瀉心湯用來治療皮膚毒瘡、癰腫、發躁及煩渴,脈象實而洪數的情況。
藥材成分包括:大黃(四兩)、黃連、山梔、漏蘆、澤蘭、連翹、黃芩、蘇木(各兩兩),還有犀角(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三到五錢,加水煎煮服用。
這是針對手少陰、太陰、少陽的藥方,出自足陽明的例子。
3. 辛平攻裡之劑
郭氏瑞效丸治腸癰、胃癰、內積,兼男子、婦人積聚證
當歸、京三稜、檳榔、木鱉子、穿山甲(炒各一兩)、牡蠣(為末、炒山甲都用)、連翹、枳殼(炒各一兩半)、硇砂(焙)、琥珀(各一兩)、巴豆(二十一粒、去油)、麝香(少許)
白話文:
郭氏的「瑞效丸」可以治療腸癰、胃癰、以及內積的病症,適用於男性和女性的積聚症狀。
- 「當歸」:具有調經、補血的效果。
- 「京三稜」:能消食化積、破瘀散結。
- 「檳榔」:具有開胃、消食、殺蟲的作用。
- 「木鱉子」:具有消積、除濕、解毒的功效。
- 「穿山甲」:能通經活絡、破癥散結。
- 「牡蠣」:具有滋陰養肝、軟堅散結的效果。
- 「連翹」: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枳殼」:能理氣消食、化痰散結。
- 「硇砂」:具有化痰、散結、止痛的療效。
- 「琥珀」:安神定驚、活血化瘀。
- 「巴豆」:具有強烈的刺激性,用於消積、驅蟲。
- 「麝香」:具有醒腦開竅、活血化瘀的效用。
以上藥材按照比例混合後研磨成粉,製成丸狀供食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時應遵照醫生的指示,由於巴豆具有強烈的毒性,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需特別小心。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溫酒下,臨臥再服。如利動臟腑,減丸數。大小便有膿血出者,卻用別藥調治之。
萬靈奪命丹,郭氏又名延壽濟世膏、如意金丹、廣效保命丹、硃砂備急膏、三教濟世膏、仙授靈寶膏、聖僧慈救膏,蓋實一藥也。
治一切瘡腫、疔疽初起、脈沉實,及服汗藥後,毒氣在裡不盡者,宜此下之。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成粉末,以酒和糊狀物調製成丸,每個約如桐籽般大小,每次服用十粒至二十至三十粒,以溫熱的酒送服,臨睡前再次服用。若出現腹瀉或影響腸胃功能的情況,可以減少服用的丸數。若出現大小便帶有膿血的情況,應改用其他藥物進行調治。
萬靈奪命丹,郭氏又稱其為延壽濟世膏、如意金丹、廣效保命丹、硃砂備急膏、三教濟世膏、仙授靈寶膏、聖僧慈救膏,其實都是同一種藥物。
此藥專治各種傷口腫脹、疔毒、癰疽初期、脈搏沈實,以及服用發汗藥後,體內仍有毒素未排出的情況,適宜使用此藥來幫助排除毒素。
硃砂、鹽花(各二錢半)、雄黃、明礬(生用)、楓香(各二錢)、黃丹、赤石脂、琥珀、輕粉(各一錢半)、麝香、片腦(各一錢)、巴豆(去殼、水煮十沸)、蓖麻(另研各四十九粒)
上為末,用巴豆、蓖麻子膏和藥為丸,如和不就,加煉蜜就成膏,收瓷器內。如用時,旋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井花水下,或湯亦得。忌熱物半日。大人小兒,以意加減與服。
謹按郭氏用藥格式云:凡人患一切瘡腫,若脈在表者,先服首功玄黑散或奪命丹、蟾酥丸之類,選用汗之,繼服廣效保命膏或化毒涼劑下之。若脈在裡者,便只服延壽濟世膏或破棺丹下之。病屬裡不必汗之故也。如是有頭瘡疽,就便用硃砂備急膏一丸如黃豆大,安於瘡頭上,卻用軟黏膏藥蓋護之,其瘡必破。如瘡暈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圍敷住毒氣。
白話文:
材料如下:
硃砂、鹽花(各7.5公克)、雄黃、明礬(生用)、楓香(各7.5公克)、黃丹、赤石脂、琥珀、輕粉(各4.5公克)、麝香、片腦(各4.5公克)、巴豆(去殼、水煮十次)、蓖麻(另研各49粒)
以上混合後研磨成粉末,使用巴豆和蓖麻膏將藥粉調和成丸狀。如果混合不順暢,可以加入煉蜜讓它成為膏狀,然後儲存在瓷器中。當需要服用時,每次服用一顆,用水或湯下肚,並避免在服用後半小時內食用熱食。成人和兒童的用量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按照郭氏的藥方格式,對於所有膿包或腫脹的病症,如果脈搏在表層,應先服用首功玄黑散或其他奪命丹、蟾酥丸等藥物,選擇出汗的方式,接著服用廣效保命膏或其他清涼解毒的藥物。如果脈搏在內部,則只需服用延壽濟世膏或其他破棺丹來清熱解毒。因為熱毒在內部不一定需要發汗。對於有頭部的膿包,可以使用硃砂備急膏,其大小約如黃豆,放置於膿包上方,再用軟黏膏藥覆蓋保護,膿包就會破裂。如果膿包呈現紫黑色,可以外用宣毒散在周圍敷上,防止毒素擴散。
如瘡暈赤紅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緊峻碧雲錠子開了瘡口,次用緊緩碧霞錠子去其歹肉,稍淨卻用緩慢碧玉錠子生肌。總名青金錠子,不拘日數,直待歹肉去淨,單用膏藥貼之。候膿水盡,肌肉平方許,貼生好肌斂口之藥。若依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針烙之苦。如是無頭癰腫,待膿成,用針刺破,方依法收功也。
愚詳瘡之汗後或始有頭癰疽,便用是藥後施錠子,雖有次第,然病體亦有積熱或風毒氣鬱等證。若待開潰次第用藥及無頭癰腫待膿成用法,而又不及東垣法之通變神速也。如瘡潰動或結歹肉,疔疽堅硬,卻次第用外治之法方可。
白話文:
如果傷口呈現紅腫,可以用「水澄膏」敷上。隔天使用「緊峻碧雲錠子」來打開傷口,接著使用「緊緩碧霞錠子」去除壞死組織,等到傷口清潔後,再使用「緩慢碧玉錠子」來促進肉芽組織生成。總稱為「青金錠子」,不論時間長短,直到壞死組織清除乾淨,再單純使用膏藥貼上。等到膿水排盡,肉芽組織生長到一定程度,再貼上促進新生皮膚癒合的藥物。如果依照這個方法,可以避免讓人承受刀割、針刺、燒烙之苦。對於沒有頭部的癰腫,等到膿包形成後,使用針刺破,再依照這個方法進行治療。
我詳細地說明瞭傷口發熱後或者開始出現頭部癰腫時,便應使用這些藥物並施以錠子治療。雖然有著一定的順序,但病人的身體可能有著積熱或風毒氣滯等症狀。如果等待傷口開潰後再按順序使用藥物,或者對於沒有頭部的癰腫在膿包形成後才使用這種方法,可能會不及東垣法的靈活變通和快速療效。對於傷口活動或結成壞死組織,以及疔疽堅硬的情況,則需要依次使用外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