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1)

1. 論脹分三因

陳無擇云臟氣不平勝乘相因為病,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憂思結聚,本臟氣鬱,皆內所因。或冒寒暑風濕,隨經絡傳至陽明,致脹者,屬外因;飲食飢飽,生冷甜膩,聚結不散,或作胚塊,膨脹滿悶,屬不內外因也。

按此論,肝木勝乘脾肺為脹滿,即東垣所謂脾胃之上不足,火木大勝致脹也。此不言火,況怒傷肝者豈無火動耶?所出大半夏湯,以桂附中加參歸以調血氣,言其脈弦遲,恐非肝氣克脾臟閉腑郁病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當臟腑的氣機失調,一臟過度剋制另一臟,就會導致疾病。例如,生氣傷害了肝臟,肝臟又去剋制脾臟,導致脾臟的功能紊亂,進而使胃部產生脹滿感,這種情況被稱為「勝克」。生氣如果影響到肺部,肺氣無法正常運行,必然會在大腸引起脹滿,這種情況被稱為「乘克」。長期的憂慮和思慮過度,也會使得該臟腑的氣機鬱結,這就是內因。

或者遭受了寒冷、高溫、風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異常的氣候會沿著經絡傳遞,最終到達陽明經,引發脹滿的症狀,這就是外因。飲食不節制,吃太多生冷、甜膩的食物,食物在體內積聚無法消散,可能形成塊狀物,造成腹部脹滿和悶痛,這種情況則是既非內因也不是外因。

根據以上的理論,肝臟剋制脾臟和肺臟,導致脹滿的情況,就是李東垣所謂的脾胃功能不足,肝臟和心臟的火氣過盛,導致脹滿。這裡並未提到火氣,但生氣傷肝難道不會有火氣上湧嗎?他開出的大半夏湯,是在肉桂和附子中加入人參和當歸來調理血氣,說脈象呈現弦遲,恐怕不是肝氣剋制脾臟,導致腑臟鬱閉的病症。

2. 論腹脹屬濕

內經云:太陰所至為蓄滿,又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按發明辨云:脾為陰中之太陰,又云:脾為陰中之極陰,乃為坤元,亙古不遷之土。天為陽也,火也,地為陰也,水也在人則為脾,同陰水之化。脾有餘則腹脹,食不化,故無陽則不能化五穀。脾盛乃大寒為脹滿,故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大抵此病皆水氣寒濕為之也。治宜大辛熱之劑。

如土久於雨水中則為泥矣,豈能生化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長生矣。脾濕有餘無陽則不能化五穀,所以宜辛熱治之,必愈然亦有輕重。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當太陰影響到人體時,會導致腹部積聚脹滿,也會引起中上腹部飽脹感,甚至引發霍亂、嘔吐和腹瀉。另外,所有因濕氣引起的腫脹和飽脹都歸屬於脾臟功能失調。

進一步解釋,脾臟在陰臟中被視為太陰,也被稱為極陰,它是大地的本源,自古以來就穩定存在。在自然界中,天是陽性的象徵,就像火一樣,而地則是陰性的象徵,就像水。在人體中,脾臟就扮演著陰水的角色。當脾臟功能過剩,就會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因此,沒有陽性能量的協助,脾臟就無法消化五穀。當脾臟過度寒涼時,就會導致腹部脹滿,這也與胃部受寒有關。總的來說,這些疾病都是由水氣、寒氣和濕氣引起的。治療上應使用辛熱的藥物。

就像土地長期浸泡在雨水中,就會變成泥濘,無法生長萬物。必須等到和煦的風和溫暖的陽光,濕氣散去,陽性能量恢復,才能重新生機勃發。脾臟濕氣過多,缺乏陽性能量,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所以適合用辛熱的療法治療,病情一定會好轉,但也要考慮病情的輕重程度。

3. 論腹脹有熱有寒屬外感

東垣曰經云諸腹脹大屬熱,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作胃實,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病,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五常正大論云,下之則脹已是也。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已,局方交加飲子是也。

豈不聞素問及靈樞經中說,內虛不足,中寒濕令人中滿,及五臟六腑俱有脹滿,更以脹家寒熱多少較之,胃中寒則脹滿,陰陽應象論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針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通評虛實論中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正,同五臟生成論云,腹滿䐜脹(云云見前),胃中寒濕菀遏故也,脈經所謂胃中寒則脹滿也,又厥論云,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所說寒脹多如此。

湯液醪醴論中說,中滿治法當開鬼門,謂發汗也,潔淨府,利小便也,又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今上下分消其氣,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

白話文:

東垣先生曾引用經典說過,各種腹部脹大的病症多屬於熱症,這是由於外來的邪氣侵擾,身體內部能量過剩所導致的症狀,這種邪氣自外界進入人體,感受了風寒,進而傳入體內,使寒氣轉化為熱氣,造成胃部實熱,出現每天下午發熱如潮、極度口渴想喝水、胡言亂語等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患病的症狀。對於極度實熱和腹部脹滿的情況,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若病情較輕,僅有微弱的實熱和腹部脹滿,則應使用小承氣湯進行治療。依據《五常政大論》的理論,通過排便可以消除腹部脹滿的問題。

假設瘧疾引發腹部脹滿,也會有寒性脹滿和熱性脹滿的區別,這是因天氣的邪氣影響,受暑熱所導致,但不會立即發病,等到秋季暑氣消失後,瘧疾才會發作。如果判斷出是寒性脹滿,可使用局方交加飲子進行治療。

難道你沒聽過《黃帝內經·素問》和《靈樞》中的說法嗎?內在虛弱不足、寒濕入侵,都會使人感到腹部脹滿,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出現脹滿的現象。我們要根據腹部脹滿伴隨的寒熱程度來判斷病情,胃部寒涼就會引起脹滿。《陰陽應象論》中提到,渾濁的氣體上升到上部,會產生脹滿的症狀。《針灸經》中指出,治療脹滿應選擇三陽經絡,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的寒水所導致的脹滿,與《通評虛實論》中的理論相符,腹部突然脹滿且按壓不退,應選擇太陽經絡的穴位進行治療,這是胃部的募穴。《五臟生成論》中也提到了腹部脹滿的問題,這是因為胃部寒濕阻塞所致,正如《脈經》中所說,胃部寒涼就會產生脹滿。此外,《厥論》中也提到,太陰厥逆就會產生腹部脹滿,排便困難,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嘔吐,無法安睡,這些都是寒性脹滿的典型症狀。

《湯液醪醴論》中提到,治療腹部脹滿的方法是「開鬼門」,即促進排汗,以及「潔淨府」,即利尿。還有一種方法是「內瀉」,指的是治療脾胃疾病時,應該上下分開消散氣機,讓下焦像瀆水一樣暢通,這樣氣血就能自然分離,不需要刻意排泄糞便。然而,如果腹部脹滿非常嚴重,大小便都無法順利排出,則需要使用寒熱藥物來幫助排便。

4. 論腹脹屬內傷所致

東垣曰:或傷酒、濕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亦是熱脹。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此寒濕鬱遏而脹也。醪醴論中治法謂: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氣血平,陽布,神清,此治之正也。

或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辯之。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有的人因為過量飲酒,或是食用了太多濕潤的麵食和味道濃厚的食物,尤其是那些常吃精緻食物的人,或者是飯後立即躺下,導致身體內的濕熱之氣無法正常代謝,進而造成腹部脹滿,這就是所謂的熱脹。在調經篇中有提到,因為飲食不節制和過度勞累,損害了脾胃的功能,開始時是受到熱邪的侵襲,到了後來轉變成寒邪的困擾,這都是由於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有效運化吸收食物中的精華,結果導致食物堆積無法消散,從而形成腹部脹滿,這是寒濕鬱結所引起的脹滿。在醪醴論中對治療方法的描述是:首先應當清除血液中的瘀滯,然後調整體內的真氣循環,等到氣血平衡,陽氣佈散,精神清爽,這樣纔是正確的治療方式。

有人問:為什麼所有的腹部脹大都歸屬於熱的原因呢?這其實是疾病機制的總括性描述。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人體受到外部風寒的侵襲,且風寒之邪過剩,由體表傳入體內,寒邪轉變為熱邪,造成胃部實滿,仲景使用承氣湯來治療。另外,有的常吃精緻食物的人,體內的濕熱鬱結,也會形成腹部脹滿,這就是熱脹。通常情況下,寒脹的情況較多,而熱脹的情況較少,因此在治療時應詳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