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六 (2)
卷二十六 (2)
1. 論鼓脹屬濕熱
丹溪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一平人。
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升陰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膠,固難治。
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以制火,使肺氣得清。卻厚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醫者不察,急於作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覺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
亦須隨證加減用之。予友俞仁叔連得家難,年近五十,得此疾,自制禹餘糧丸服之。其脈弦澀而數。予曰:此丸新制,煆煉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俞笑曰: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見血,色黑骨立而死。又楊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瘧半年,患脹。
診其脈弦而澀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朮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生甘草些小,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中間須稍有加減,大意只是補氣行濕。又陳氏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春間患脹,色黑而腹大,形如鬼狀,脈數而澀重似弱。以四物湯加連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作湯與之一月而安。
一補氣,一補血,餘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或曰:氣無補法,今何補氣而獲安?予曰:氣無補法,俗論也。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自運。經曰:壯者氣行則愈,弱者則著而成病。若不補氣,邪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矣,何效之遲也?病者將厭子之迂而求速效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勢篤,難求速效。知王道者能治此病。
或曰:脹病將終不利耶?予曰:灼知其不虛,病淺,胃壯,積滯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證矣。按此論,七情內傷,六淫外侵,致脹,合東垣所謂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外入也;內傷勞倦,虛損脾胃等致不足之證自內生,也可見虛實之殊。寒熱病機互有,則用藥當有所據矣。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心肺是屬陽的器官,位置在身體的上部;腎肝是屬陰的器官,位置在身體的下部;脾臟位於中間,同樣屬於陰,但與土相關。經典中寫到:食物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微的氣,這些氣會向上傳遞至脾臟;脾臟再將這些精微的氣散發出去,上傳至肺臟;肺臟調節水液運行,向下輸送至膀胱;水精分佈全身,五臟六腑同時運行。脾臟具有坤靜的特性,但又有乾健的運轉能力,因此可以讓心肺的陽氣下降,腎肝的陰氣上升,形成天地交接的和諧狀態,這是一個健康人的狀態。
然而,當我們的情緒受到內在傷害,外界的邪氣侵擾,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導致虛弱,脾臟的陰氣就會受損,運轉功能就會失調,即使胃部能接受食物,但無法有效運化,因此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形成了天地不交的阻塞。清濁不分,通道堵塞,鬱結成為熱氣,熱氣停留形成濕氣,濕熱相生,最終形成脹滿。這就是所謂的鼓脹。雖然外表看似堅硬飽滿,但內部空洞無物,像鼓一樣,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這種疾病又被稱為蠱,就像蟲子侵蝕的意思。理論上應該補充脾臟的功能,同時要養護肺臟的金屬屬性以抑制木屬性,確保脾臟不受邪氣侵害;滋養腎臟以抑制火氣,使肺氣得以清潔。避免厚重口味的食物,斷絕不必要的念頭,遠離音樂,這樣身體自然會恢復健康。但是醫生往往為了追求快速效果而忽略了這一點,患者因為脹痛難忍,喜歡服用利尿藥物來求得短暫的舒緩。他們不知道,這樣可能只會獲得一天或半天的寬慰,但腫脹的情況會更嚴重,病邪更強烈,真氣也會受損。古方中唯有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或紫金丸,能夠抑制肝臟,補充脾臟,非常適用。
但也需要根據症狀進行適當的加減。我的朋友俞仁叔,在連續遭受家庭困難後,接近五十歲時得了這種病,他自製了禹餘糧丸服用。他的脈象呈現出弦澀而頻繁的特徵。我告訴他:這個藥丸是新製的,其中的火邪尚未完全消除,溫熱的藥物過多,你應該自行調整,不能死守固定的配方。但他笑著說:這個方子不能調整。服用一個月後,他開始從口鼻出血,顏色發黑,最後骨瘦如柴地去世。另外,楊兄也接近五十歲,非常愛喝酒,得了半年的瘧疾,並且出現了脹滿的症狀。
我檢查了他的脈象,發現他的脈象弦澀且沉重,說明他還未從大瘧中完全康復,他的手腳消瘦,腹部卻像蜘蛛一樣膨脹。我建議他以人參和白朮為主藥,當歸、川芎、芍藥為輔藥,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藥,加入少量生甘草,熬製成濃湯飲用,每天三次。他也嚴格遵守了戒忌,一個月後瘧疾痊癒,半年後小便量增多,脹滿的情況也消失了。在這期間,他需要對藥物進行一些微調,但主要還是補氣和排濕。另一個例子是陳先生,四十多歲,非常愛喝酒,大便經常帶血,春天的時候得了脹滿,臉色發黑,腹部膨脹,形狀像鬼一樣,脈象頻繁而澀重,類似於虛弱。我建議他服用四物湯,加上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熬製成湯劑,服用一個月後病情得到控制。
不管是補氣還是補血,其他藥物的使用大同小異,最終都能獲得穩定的結果。有人問:氣沒有補充的方法,現在為什麼補氣就能獲得穩定?我回答說:氣沒有補充的方法,這是常見的誤解。當人體氣機受阻,似乎很難補充,但實際上,如果正氣虛弱,身體自身就無法運轉。經典中提到:壯年人氣機順暢,病情容易好轉;體弱者氣機阻滯,容易形成疾病。如果不補充氣機,邪氣怎麼會被排除呢?有人問:你的藥方已經很準確了,為什麼效果來得這麼慢?患者可能會嫌你迂腐,尋求更快的效果!我回答說:這種疾病的發展,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甚至十幾年,根深蒂固,難以迅速改善。只有懂得王道的人才能治療這種疾病。
有人問:脹滿疾病是否無法痊癒?我回答說:如果能明確知道病情不是虛弱引起的,病程較淺,胃部功能強健,積滯不嚴重,並且存在可治療的證據,那麼就有機會痊癒。根據這個理論,情緒傷害、外界邪氣入侵導致脹滿,與東垣所謂的「八益之邪」相符,這是一種外在因素導致的過剩情況;而勞累疲倦、脾胃虛弱等因素導致的不足情況,是由內而生的,這也顯示了虛實之間的區別。寒熱病機相互影響,因此用藥應有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