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四 (5)
卷十四 (5)
1. 溫中之劑
真武湯治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
茯苓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白朮(二錢) 附子(一錢半)
上㕮咀水煎
附子湯治感寒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疼,惡寒,脈沉弱
附子 人參(各二錢) 茯苓 白芍(各二錢) 白朮(四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二方少陰例藥也,治寒濕之劑
白話文:
【真武湯】治療傷寒引起的腹部疼痛、小便不順暢、四肢沈重且疼痛、以及下痢等症狀。
茯苓、白芍、生薑(各取三錢)、白朮(取二錢)、附子(取一錢半)。以上藥物切碎後加水煎煮。
【附子湯】治療因受寒導致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畏寒、脈搏微弱等症狀。
附子、人參(各取二錢)、茯苓、白芍(各取二錢)、白朮(取四錢)。以上藥物切碎後加水煎煮。
這兩個方子是少陰經的典型藥方,用於治療寒濕所引起的病症。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
韓氏溫中湯
丁皮 厚朴(各一兩) 乾薑 白朮 陳皮 丁香(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蔥白荊芥穗煎
按韓祗和云凡病人兩手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脈短小及力小於關尺者,此陰盛陽虛也,或胸膈滿悶,腹中脹滿,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然寒盛體虛者宜從少陰例,此止可作溫中藥姑存之
白話文:
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炙)各等份。上等分後,一起研磨成粉末,加水煎煮。
韓氏溫中湯:
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白朮、陳皮、丁香(各二錢)。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蔥白、荊芥穗煎煮。
韓祗和認為,如果病人的雙手脈搏沈遲或者緊張,這通常是胃中寒氣的表現。如果寸脈短小或者力量比關尺弱,則表示陰盛陽虛,可能出現胸部或腹部滿脹,身體緊繃,手腳發冷的情況。對於寒氣過重且體質虛弱的人,應按照少陰的原則來治療。這時,可以使用溫中藥物作為輔助治療,暫時保留它們。
海藏黃耆湯
人參 黃耆 茯苓 白朮 白芍(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乾薑 陳皮 藿香(各半兩)
上㕮咀入生薑煎
按以上三方出理中例法也
寶鑑鐵刷湯治寒積上焦嘔吐不止,痰飲胸膈不快,食不下
半夏(四錢) 草豆蔻 丁香 乾薑(炮) 訶子皮(各三錢) 生薑(一兩)
上散作三服水煎
白話文:
【黃耆湯】
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白芍(各一兩)、甘草(炙七錢半)、乾薑、陳皮、藿香(各半兩)
以上材料研磨後,加入生薑煎煮。
此方遵循理中的治療原則。
【鐵刷湯】
半夏(四錢)、草豆蔻、丁香、乾薑(炮)、訶子皮(各三錢)、生薑(一兩)
以上材料分成三份,各自加水煎煮。
【鐵刷湯】用於治療上焦寒積引起的嘔吐不停,以及痰飲堵塞胸膈,食慾不振的症狀。
附子理中丸治中焦有寒腹痛,或感寒頭痛發熱,惡寒腹痛不飲水
理中湯(三兩) 附子(一枚)
上為末蜜丸如雞黃大,每一丸溫湯化下
元戎苦楝丸治下焦有寒積,小腹急痛,奔豚等證
川苦楝 茴香 附子(各一兩,三味酒煮乾再焙) 玄胡(半兩) 全蠍(十八個炒) 丁香(十八個)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當歸湯下
按以上諸方治寒積或食寒物等致者,雖分三焦等用,則不離乎溫中法也,然寒冷之物停蓄於中,則當溫劑下之者,又不必拘此,如氣分寒宜仲景桂枝附子湯選用,血分寒宜當歸四逆湯之類,要在臨時通變可也
白話文:
附子理中丸是用來治療中焦有寒氣導致的腹痛,或者因受寒引起的頭痛發熱,以及畏寒腹痛不喜歡喝水的情況。其配方包含:
- 理中湯(三兩份量)
- 附子(一枚)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製成蜂蜜丸,大小如同雞蛋黃,每次服用時用溫開水化開即可。
苦楝丸(元戎)是用來治療下焦有寒積、小腹緊繃疼痛及奔豚等症狀。其配方包括:
- 川苦楝(一兩份量)
- 茴香(一兩份量)
- 附子(一兩份量,這三個材料用酒煮乾後再烘烤)
- 玄胡(半兩份量)
- 全蠍(十八個,炒過)
- 丁香(十八個)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顆,需在飯前使用當歸湯下服。
根據上述方子來治療寒積或食用寒涼食物所引發的病症,雖然按照三焦等進行分類使用,但主要還是要運用溫中法。然而,如果寒涼的食物停留在中焦,使用溫和的藥物來進行排解,並不一定受到這些規則的限制。例如,氣分有寒的狀況適合使用仲景的桂枝附子湯,而血分有寒的狀況則可以選擇當歸四逆湯類似的藥物,關鍵是要在臨牀情況下靈活應對。
2. 發表溫中之劑
小青龍湯治感寒發熱頭疼脈沉細或嘔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
麻黃 白芍 乾薑 甘草(炙) 細辛 桂枝(各二錢) 五味子 半夏(各一錢半) 附子(炮二錢脈浮不用)
上㕮咀水煎
海藏肉桂散治傷寒服冷藥過度心腹脹滿四肢逆冷昏沉不識人變為陰毒惡證
白話文:
【小青龍湯】治療因受寒而引起的發燒、頭痛,脈搏沈細,或者出現嘔吐、咳嗽、腹瀉、噎食、小便不利、腹部脹滿,或者呼吸困難等症狀。
- 麻 黃:發汗解表。
- 白 芍:調和肝脾,緩急止痛。
- 幹 薑:溫中散寒,健胃消食。
- 甘 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 細 辛:散寒解表,宣肺止咳。
- 桂 枝:發汗解表,調和營衛。
- 五 味 子:收斂止汗,安神定志。
- 半 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以上各味藥物均需切碎後加水煎煮。
【肉桂散】用於治療因服用過多涼藥導致的傷寒病,表現為心腹脹滿,四肢冷,意識模糊,無法辨認周圍事物,轉變為陰毒惡疾。
肉桂(三錢) 白芍 陳皮 前胡 當歸 附子(炮) 人參(各一兩) 白朮 木香 厚朴(炒) 良薑(各三錢) 吳茱萸(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入棗三枚水煎
天雄散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厥
白話文:
材料:
- 肉桂:三錢
- 白芍:各一兩
- 陳皮:各三錢
- 前胡:各一兩
- 當歸:各一兩
- 附子:炮製後的一兩
- 人參:各一兩
- 白朮:各三錢
- 木香:各三錢
- 厚朴:炒後的一兩
- 良姜:各三錢
- 吳茱萸:半兩
做法: 所有材料磨成粗粉。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上三顆大棗,用清水煎煮。
天雄散方治療陰毒傷寒,症狀包括身體沈重、背部僵硬、腹部疼痛、咽喉不暢、內毒氣攻擊心臟,導致心下堅硬、呼吸困難、嘔吐、嘴脣發青、臉色晦暗、四肢冰冷。脈搏沈細且伴有寒厥。
天雄(一兩炮去皮) 麻黃 當歸 白朮 半夏(各半兩) 川椒(一錢) 肉桂 厚朴(各一兩) 生薑 陳皮(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五錢入生薑棗煎取汁
按以上二方表裡氣血藥也出太陽例兼看後兩感法
白話文:
- 天雄(一兩炮去皮):天雄(經過炮製並去除外皮的一兩份量)
- 麻黃:麻黃
- 當歸:當歸
- 白朮:白朮
- 半夏(各半兩):半夏(每種各半兩份量)
- 川椒(一錢):川椒(一錢份量)
- 肉桂:肉桂
- 厚朴(各一兩):厚朴(每種各一兩份量)
- 生薑:生薑
- 陳皮(各二錢):陳皮(每種各二錢份量)
以上為粗磨的草藥粉末,每五錢加入生薑和大棗煎煮取汁。
按照以上兩個方子,是針對表裡氣血的藥物,根據太陽理論,同時適用於後兩種感染方法的診斷。
3. 發表攻下之劑
桂枝加大黃湯治寒邪傳裡為大滿大實痛關脈實者
桂枝 生薑(各三錢) 白芍(四錢) 甘草(二錢半炙) 大黃(一錢) 大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
按此太陽例藥也,邪雖已傳寒未變熱故用此攻下。然既傳之後,邪已變熱而用和解下熱諸法則不用溫劑矣。故大柴胡等湯詳見熱門及本論例,茲不備錄。
白話文:
【桂枝加大黃湯】是治療因寒邪深入體內所導致的大規模、全面性的腹脹、疼痛,且脈搏強實的病症。
- 桂枝:三錢(相當於約9公克)
- 生薑:三錢(相當於約9公克)
- 白芍:四錢(相當於約12公克)
- 甘草:二錢半(相當於約7.5公克,炙製)
- 大黃:一錢(相當於約3公克)
- 大棗:二枚(相當於約6公克)
以上藥材需先切碎,加水煮沸後再煎煮。
此方遵循了太陽經的藥理原則,雖然邪氣已經傳入體內,但寒邪尚未轉化為熱邪,因此使用此方進行攻下法療效。然而,當邪氣已經由寒轉化為熱,並使用其他清熱、解熱的方法時,就不適合再使用溫暖的藥物了。例如,大柴胡湯等方劑在熱性疾病或本論中的例子有詳細的描述,在此不再一一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