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四 (5)
卷十四 (5)
1. 溫中之劑
真武湯治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
茯苓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白朮(二錢) 附子(一錢半)
上㕮咀水煎
附子湯治感寒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疼,惡寒,脈沉弱
附子 人參(各二錢) 茯苓 白芍(各二錢) 白朮(四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二方少陰例藥也,治寒濕之劑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
韓氏溫中湯
丁皮 厚朴(各一兩) 乾薑 白朮 陳皮 丁香(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蔥白荊芥穗煎
按韓祗和云凡病人兩手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脈短小及力小於關尺者,此陰盛陽虛也,或胸膈滿悶,腹中脹滿,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然寒盛體虛者宜從少陰例,此止可作溫中藥姑存之
海藏黃耆湯
人參 黃耆 茯苓 白朮 白芍(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乾薑 陳皮 藿香(各半兩)
上㕮咀入生薑煎
按以上三方出理中例法也
寶鑑鐵刷湯治寒積上焦嘔吐不止,痰飲胸膈不快,食不下
半夏(四錢) 草豆蔻 丁香 乾薑(炮) 訶子皮(各三錢) 生薑(一兩)
上散作三服水煎
附子理中丸治中焦有寒腹痛,或感寒頭痛發熱,惡寒腹痛不飲水
理中湯(三兩) 附子(一枚)
上為末蜜丸如雞黃大,每一丸溫湯化下
元戎苦楝丸治下焦有寒積,小腹急痛,奔豚等證
川苦楝 茴香 附子(各一兩,三味酒煮乾再焙) 玄胡(半兩) 全蠍(十八個炒) 丁香(十八個)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當歸湯下
按以上諸方治寒積或食寒物等致者,雖分三焦等用,則不離乎溫中法也,然寒冷之物停蓄於中,則當溫劑下之者,又不必拘此,如氣分寒宜仲景桂枝附子湯選用,血分寒宜當歸四逆湯之類,要在臨時通變可也
白話文:
[溫中之劑]
【真武湯】治療因感受寒邪導致的腹痛、小便不通暢、四肢沉重疼痛以及下痢。配方包括茯苓、白芍、生薑各三錢,白朮二錢,附子一錢半。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附子湯】治療因感受寒邪導致的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怕冷且脈象沉弱。配方包括附子、人參各二錢,茯苓、白芍各二錢,白朮四錢。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這兩個方子是針對少陰經的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症狀。
【理中湯】配方包括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各等份。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韓氏溫中湯】配方包括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白朮、陳皮、丁香各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加入蔥白、荊芥穗一同煎煮。
韓祗和指出,病患如果雙手脈象沉遲或緊繃,通常表示胃部寒涼;若寸脈短小且力量小於關尺,則可能是陰盛陽虛。如果胸膈悶滿、腹部脹滿、身體僵硬、手腳冰冷,應立即採用溫補方法。然而對於體質虛弱且寒氣過重的人,應按照少陰經的原則,這些藥方僅能作為溫補中焦的輔助。
【海藏黃耆湯】配方包括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白芍各一兩,炙甘草七錢半,乾薑、陳皮、藿香各半兩。將這些藥材切碎後加入生薑一同煎煮。
以上三個方子出自「理中」的範疇。
【寶鑑鐵刷湯】治療上焦寒積導致的不停嘔吐、胸膈不適、無法進食。配方包括半夏四錢,草豆蔻、丁香、炮乾薑、訶子皮各三錢,生薑一兩。將這些藥材混合後分成三次,每次用水煎煮。
【附子理中丸】治療中焦寒邪導致的腹痛,或因感受寒邪導致的頭痛、發燒、怕冷且腹痛、不想喝水。配方為理中湯三兩,附子一枚。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後加入蜂蜜製成雞蛋黃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溫水送服。
【元戎苦楝丸】治療下焦寒積導致的小腹急痛、奔豚等症狀。配方包括川苦楝、茴香、附子各一兩(三味需先用酒煮乾再烘培),玄胡半兩,全蠍十八個(炒)、丁香十八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後加入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以當歸湯送服。
以上方子主要用於治療寒積或食用寒性食物引起的病症,雖然根據上、中、下焦的不同使用,但其核心仍然是溫中法。然而,對於體內停留的寒性物質,應使用溫補方法來排除,不必過於拘泥於上述分類。例如,氣分寒可用仲景的桂枝附子湯,血分寒可用當歸四逆湯等,關鍵在於臨時靈活運用。
2. 發表溫中之劑
小青龍湯治感寒發熱頭疼,脈沉細,或嘔,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
麻黃 白芍 乾薑 甘草(炙) 細辛 桂枝(各二錢) 五味子 半夏(各一錢半) 附子(炮二錢,脈浮不用)
上㕮咀,水煎。
海藏肉桂散治傷寒服冷藥過度,心腹脹滿,四肢逆冷,昏沉不識人,變為陰毒惡證。
肉桂(三錢) 白芍 陳皮 前胡 當歸 附子(炮) 人參(各一兩) 白朮 木香 厚朴(炒) 良薑(各三錢) 吳茱萸(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入棗三枚,水煎。
天雄散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厥。
天雄(一兩,炮去皮) 麻黃 當歸 白朮 半夏(各半兩) 川椒(一錢) 肉桂 厚朴(各一兩) 生薑 陳皮(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五錢,入生薑棗煎取汁。
按:以上二方,表裡氣血藥也,出太陽例,兼看後兩感法。
白話文:
【發表溫中之劑】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因感受寒邪導致的發燒、頭痛,脈象顯示沉細,可能伴有嘔吐、咳嗽、腹瀉、吞嚥困難、小便不順暢、下腹部腫脹,或是呼吸困難的情況。
藥物組成包括麻黃、白芍、乾薑、炙甘草、細辛、桂枝(各二錢),五味子、半夏(各一錢半),炮附子(二錢,若脈象浮動則不使用)。將這些藥材切碎,用水煎煮。
海藏肉桂散適用於服用寒性藥物過量導致的傷寒症狀,如心腹部脹滿、四肢冰冷、意識模糊、不認得人,轉變為嚴重的陰毒病徵。
藥物成分有肉桂(三錢)、白芍、陳皮、前胡、當歸、炮附子、人參(各一兩)、白朮、木香、炒厚朴、良薑(各三錢)、吳茱萸(半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取五錢,加入三枚棗子,用水煎煮。
天雄散專治陰毒傷寒,症狀包括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部劇烈疼痛、喉嚨不適、毒素影響心臟、心下部位堅硬、呼吸短促、嘔吐、嘴脣青紫、面色晦暗、四肢冰冷,脈象顯示沉細且肢端冰冷。
藥物組合為天雄(一兩,炮製去皮)、麻黃、當歸、白朮、半夏(各半兩)、川椒(一錢)、肉桂、厚朴(各一兩)、生薑、陳皮(各二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和棗子,煎煮取汁。
註解:以上兩個處方,都是針對表裡氣血的藥方,源於太陽經理論,同時應參考後續的兩感法。
3. 發表攻下之劑
桂枝加大黃湯治寒邪傳裡為大滿大實痛關脈實者
桂枝 生薑(各三錢) 白芍(四錢) 甘草(二錢半炙) 大黃(一錢) 大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
按此太陽例藥也,邪雖已傳寒未變熱故用此攻下。然既傳之後,邪已變熱而用和解下熱諸法則不用溫劑矣。故大柴胡等湯詳見熱門及本論例,茲不備錄。
白話文:
【發表攻下之劑】
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由寒邪深入體內造成的大範圍嚴重疼痛,以及脈象顯示實證的情況。
藥方成分及其分量如下:
- 桂枝:三錢
- 生薑:三錢
- 白芍:四錢
- 甘草:二錢半(炙)
- 大黃:一錢
- 大棗:兩枚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
根據分析,此方原本是太陽經方中的藥方。即使病邪已深入體內,但由於仍屬寒性並未轉熱,因此選擇此方進行攻下治療。然而,一旦病邪轉熱後,就應改用和解或清熱等方法,此時便不再使用溫性藥物了。所以像大柴胡湯等針對熱性疾病的藥方,在熱門及本論的相關章節中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重複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