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4)

1. 論傷寒雜病分二科

王海藏云世之治傷寒有法,療雜病有方,是則是矣,然猶未也。吾謂治雜病亦有法,療傷寒亦有方,方即法也,法即方也,豈有異乎?要當全識部分,經絡,表裡,臟腑,豈有二哉?以其後世才智之不及古也,所以分傷寒雜病為二門,故有長於此而短於彼者,亦有長於彼而短於此者。逮夫國家取士,分科為七,宜乎愈學而愈陋,愈專而愈粗也。

試以傷寒雜病二科論之,傷寒從外而之內者,法當先治外而後治內,雜病從內而之外者,法當先治內而後治外,至於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其方法一也,亦何必分之為二哉?大抵雜病之外不離乎表,傷寒之內不離乎里,表則汗,里則下,中則和,不易之法也。劑之寒熱溫涼在其中矣。

餘風產二條目疾,瘡腫,小兒等科,各自專門,無怪其工之陋且粗也,也是以知證不知脈,知藥不知源,是豈真知而全識哉?耳熟目厭,習壞,多經涉久,誤合則病愈,不契則疾甚,所嘗見所嘗聞者,粗有曉會,其所未嘗見未嘗聞者,則有所不知也。此繼述而不及創物者遠矣。

嗚呼!天之所錫,其智識有限量故耶?哀哉!庸夫以衣食迫以口舌爭,視學業如仇讎,專妒忌為能幹,誤人性命,恬不知恤,甘為忍人,不顧陰理,其教之有所失耶?時世之有所俾然耶?抑疾者之不幸而有所自致耶?

謹按漢張仲景推充內經傷寒脈證論例立法,雖因證傳變而不離即病之傷寒也,至宋之李有托,時世之異,乃別立方,用參蘇藿香正氣之類,而遺即病之傷寒,使世俗因之,往往失仲景意,況與雜病分二科,專傷寒者尚不能備曉其通變,主雜病者而不能遍識其彷彿,宜乎其教之乖誤,為疾之不幸,使人不能無憾恨也。

噫!仲景推充內經大法,可謂無窮之惠,人猶不知其例,三百餘法,備即病傷寒之傳變,宋醫所論為時氣變法,非真傷寒也,故其方不多,且病從外而之內者,不離乎風寒暑濕其間傳變者,余傷寒皆輕,從內而之外者,不離乎內傷七情其間壞異者,非傷寒之重,故有輕重不同,因分二科。

大抵學者要於診候之際,辨內外之感,傷寒表裡之輕重,雜病傷寒脈證所異,傷寒雜病治法不殊。不殊者,雜病之外不離乎表,傷寒之內不離乎里,所異者,傷寒從外而之內,雜病從內而之外,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六氣推充乎劑張,雜病融會乎諸氏,萬法歸吾一心,一心貫乎萬法,不致得此而失彼,為二科之分遺乎世之識誚也。

白話文:

王海藏說,世人治療傷寒有其方法,治療雜病也有特定的處方,這固然不錯,然而這種區分仍有不足之處。我的看法是,治療雜病同樣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治療傷寒也要使用適當的處方,處方其實就是原則,原則就是處方,二者並無太大差異。關鍵是要全面認識病人的狀況,瞭解他們的經絡、臟腑、以及病症的表裡,這些東西本就沒有兩種。

但因為後代醫生的才智不及古人,所以將傷寒和雜病分為兩門,因此有的醫生擅長處理傷寒卻對雜病束手無策,有的醫生擅長雜病卻對傷寒一籌莫展。更何況國家選拔醫生,將醫學分為七個科目,這使得醫學越來越狹隘,越專精反而越粗淺。

以傷寒和雜病兩門來看,傷寒是由外而內的疾病,應當先治外再治內;雜病是由內而外的疾病,應當先治內再治外。對於那些既不是由內也不是由外引起的疾病,就應當針對主要病症進行治療,其原則是一樣的,又何必一定要分為兩門呢?基本上,雜病的外部症狀不會超出表證的範疇,傷寒的內部症狀也不會超出裏證的範疇,表證就該發汗,裏證就該攻下,半表半里就該調和,這是不變的原則。至於藥物的寒熱溫涼性質,就在這個過程中被考慮進去了。

其他如風產、瘡腫、小兒等科目,都各自有其專業領域,這就不奇怪他們的手藝為何如此粗淺。因此,只知道病症而不知道脈象,只知道藥物而不知道其來源,這難道真的是全面的知識嗎?聽多了,看多了,習慣了,經歷久了,如果用藥恰當,病人就會好轉,如果不合適,病情就會加重。對於自己見過或聽過的病症,可能還能有些理解,但對於自己未曾見過或聽過的病症,就無法理解了。這與那些只是模仿前人而無法創新的人相比,差距就很大了。

唉!天賦的智慧和知識是否真的有限呢?可悲啊!庸醫為了生活,為了利益,把學業視為仇敵,專門嫉妒他人,對他人的生死毫不關心,甘願做殘忍之人,不顧道德,這是教育的失敗,還是時代的問題,還是病人自身的不幸?

根據漢代的張仲景,他依據《黃帝內經》中的傷寒脈證理論制定出法則,雖然隨著病症的變化,但始終不離傷寒的本質。到了宋代的李有託,由於時代的改變,另立新法,使用如參蘇、藿香正氣等藥物,卻忽略了傷寒的本質,導致世俗跟隨,常常曲解了張仲景的原意,更何況將雜病和傷寒分為兩門,專門研究傷寒的醫生甚至無法全面理解其變化的微妙,專門研究雜病的醫生更無法完全認知其相似之處,這就是教育的錯誤,病人的不幸,讓人無法不感到遺憾。

嘆息!張仲景根據《黃帝內經》的大法,可謂無窮的恩惠,然而人們仍不懂得其原則,三百多種法則,涵蓋了所有傷寒的傳變,宋代醫生所論述的是時氣的變法,並非真正的傷寒,所以他們的處方並不多。疾病由外而內,不會離開風、寒、暑、濕的影響,其間的變化,其他的傷寒都比較輕微,由內而外的疾病,不會離開內傷七情的影響,其間的變化,並非傷寒的重病,因此有輕重的不同,因此才會分為兩門。

總的來說,學習醫學的人在診斷病人時,應當分辨內外的感染,傷寒表裡的輕重,雜病和傷寒的脈證有何不同,傷寒和雜病的治療原則並無二致。所謂的「並無二致」,就是雜病的外部症狀不會超出表證的範疇,傷寒的內部症狀不會超出裏證的範疇,所謂的「不同」,就是傷寒是由外而內的疾病,雜病是由內而外的疾病,對於外感的治療,應當遵循張仲景的原則,對於內傷的治療,應當遵循東垣的原則,六氣的變化可以應用到各種藥物上,雜病的治療可以融合各家之長,所有的法則都歸納到我們心中,我們的心中貫穿著所有的法則,這樣就不會得到這個而失去那個,不會因為將兩門分開而受到世人的嘲笑。

2. 寒證治法

3. 發表之劑

汗者,非也。麻黃湯治傷寒惡風寒,發熱身疼無汗。

麻黃(六錢) 桂枝(四錢) 甘草(炙二錢) 杏仁(二十個)

上㕮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太陽經藥也。

葛根湯治傷寒惡寒,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或下利。

葛根(四錢) 麻黃 生薑(各三錢) 桂枝 芍藥(各二錢) 甘草(炙二錢) 大棗(三枚)

上㕮咀,水煎,如法服之。

按:此出太陽例陽明藥也。

柴胡桂枝湯治傷寒,發熱潮熱,脈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錢) 黃芩 人參 白芍(各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半夏(一錢) 生薑(一錢) 柴胡(四錢) 大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服。

按:此出太陽例少陽經藥也。

桂枝湯治傷風寒,發熱自汗,鼻鳴乾嘔者。

桂枝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大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出太陽例太陰經藥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感寒,脈沉或微細,反發熱,或但欲寐者。

麻黃 細辛(各四錢) 附子(炮二錢半)

上㕮咀,水煎。

按:此少陰經藥也。

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當歸 桂枝 白芍 細辛(各三錢) 大棗(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厥陰經藥也。

以上六經治寒之例,隨脈證加減變法,自有仲景論例,茲不詳錄。

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傷寒,見風脈發熱,自汗或無汗。

桂枝(二錢) 白芍 生薑 甘草(炙) 麻黃(各一錢半) 大棗(二枚) 杏仁(十二個)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太陽,手足太陰,手少陰經藥,出太陽例,治風寒之劑也。

夫仲景論以上六經藥,然其中有發表解肌,溫經不同,蓋風寒有淺深,榮衛有虛實故也。學者審此,則用藥湯液之源可得而悉。又表裡變誤,詳見小兒門葛根升麻湯下。

謹按:傷寒與夫時行寒疫,皆宜從仲景以上法。然立春以後,立秋以前,非有時行暴寒而致病者,宜從韓祗和法,較脈證治之。元戎云:韓氏十四藥,以經絡求之,各有部分,輕重緩急,自有所宜,運氣加臨,各極其當,因時在其中矣。不必分至之遠近,寒暑之盛衰,而謂之因時也。但方世俗罕用,今附入濕門。

海藏云:韓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時法。言傷寒之脈,頭小尾大;傷風之脈,頭大尾小。李思訓保命新書亦分寸尺,與韓氏同。非若前人,總言尺寸脈俱浮而緊,尺寸脈俱浮而緩,緊則為傷寒無汗,緩則為傷風自汗。又有傷寒有汗者,有傷風無汗者,非也。

白話文:

【發表之劑】

汗,並非治療所有病症的方法。麻黃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惡寒發熱,身體疼痛且無汗的情況。

麻黃(六錢)、桂枝(四錢)、炙甘草(二錢)、杏仁(二十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依正確方式服用。

說明:這是太陽經的藥物。

葛根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頸部與背部僵硬,無汗惡風或伴隨腹瀉的情況。

葛根(四錢)、麻黃、生薑(各三錢)、桂枝、白芍(各二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三枚)。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按照正確方式服用。

說明:這屬於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藥物。

柴胡桂枝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出現發熱、潮熱,脈象弦,自汗或口渴或腹瀉的情況。

桂枝(二錢)、黃芩、人參、白芍(各一錢半)、炙甘草(一錢)、半夏(一錢)、生薑(一錢)、柴胡(四錢)、大棗(二枚)。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並服用。

說明:這屬於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藥物。

桂枝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發熱自汗,鼻塞乾嘔的情況。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二枚)。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依正確方式服用。

說明:這屬於太陽經和太陰經的藥物。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感受寒邪,脈象沉或微細,反而發熱,或只想睡覺的情況。

麻黃、細辛(各四錢)、炮附子(二錢半)。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少陰經的藥物。

當歸四逆湯用於治療感受寒邪,手足冰冷,脈象細微的情況。

當歸、桂枝、白芍、細辛(各三錢)、大棗(三枚)、炙甘草、通草(各二錢)。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厥陰經的藥物。

以上六經治療寒邪的原則,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加減變化,自有張仲景的論述,這裏不再詳述。

桂枝麻黃各半湯用於治療感受風寒,見風脈發熱,自汗或無汗的情況。

桂枝(二錢)、白芍、生薑、炙甘草、麻黃(各一錢半)、大棗(二枚)、杏仁(十二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這屬於足太陽、手足太陰、手少陰經的藥物,屬於太陽經的治療風寒的藥劑。

張仲景論述以上的六經藥物,其中發表解肌、溫經的作用各不相同,這是因爲風寒的程度以及人體的虛實狀態存在差異。學習者應仔細理解這一點,就能掌握用藥的原理。關於表裏變誤的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小兒門葛根升麻湯下的說明。

謹慎地說,無論是傷寒還是流行性感冒,都應遵循張仲景上述的方法。然而,在立春之後,立秋之前,如果不是因爲突發的寒冷而導致疾病,應採用韓祗和的方法,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治療。元戎說:韓氏的十四種藥物,根據經絡的不同,各自有適用的部位,輕重緩急,都有適合的使用時機,根據運氣加臨,各自達到最恰當的效果,這都是基於時間的變化。不一定非要等到分至之日或寒暑的盛衰,才說是根據時令。但是,這些方法在民間很少被應用,現在附錄在溼門中。

海藏說:韓氏有一篇關於可以發汗的微旨,提出了和解因時的方法。他提到,傷寒的脈象是頭小尾大;傷風的脈象是頭大尾小。李思訓的保命新書也區分了寸尺脈,與韓氏的說法相同。這不同於前人的說法,他們總是一概而論,說寸尺脈都浮緊是傷寒無汗,寸尺脈都浮緩是傷風自汗。還有說傷寒有汗,傷風無汗,這些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