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3)

1. 論諸證似水氣

發明曰:夫腳氣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云云,見濕門。)河間曰:結陽病,主四肢脛腫。四肢熱勝則腫。(云云。)

白話文:

在說明中指出:腳氣這種疾病,實際上是由水濕所引起的。(其餘詳見濕氣相關章節)。河間學派指出:當身體的陽氣凝結成為疾病,主要會造成四肢小腿部位的腫脹。四肢如果熱氣過盛就會出現腫脹的情況。(其餘詳見內文)。

在詳細解釋中說到:腳氣這類病症,確實是因為水濕過重所導致的。(更多內容請參考濕氣相關章節)。根據河間學派的理論:當人體的陽氣受到阻塞形成病竈,主要會引發四肢小腿的腫脹。若四肢熱度過高,就會導致腫脹的現象。(其餘內容詳見內文)。

2. 論濕證似水氣

詳見濕門

謹按濕者水氣之漸也,故治有輕重,所殊爾。

白話文:

詳細查看關於濕邪的章節。

根據我的理解,濕邪是水氣慢慢積聚而成的,因此在治療上會有輕重之分,差別就在這裡而已。這就像處理水氣問題,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罷了。

3. 論水氣繆刺法

內經曰經脈滿則絡脈溢,絡脈溢則繆刺之,以調其絡脈,使形容如舊而不腫,故曰繆刺其處,以復其形也。

謹按繆刺謂不分隧穴而刺之也,故此水熱穴論無刺水穴分大法,水溢於表,或腹脹,或四肢雖腫而氣稍實,脈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氣孤危,脈微弱而四肢水氣盛實者,今人往往繆刺之,禍不旋踵,蓋不審經言脈滿絡溢宜繆刺之理也。

白話文:

【討論水氣繆刺法】

《內經》有言:當經脈中的血氣過於充盈時,便會導致絡脈也跟著溢出,此時應使用繆刺法來調整絡脈的狀態,使得身體外觀能恢復到原本的樣子,不再出現腫脹的情況,所以說,對這些部位使用繆刺法,是為了讓身體恢復原狀。

進一步來說,繆刺法並非針對特定穴位進行,因此在《內經》的水熱穴理論中,並未明確提及要如何針對水穴進行大法。當水氣溢出到體表,或是腹部出現脹大的情況,或是四肢雖然有腫脹但氣血仍較為充沛,脈象呈現浮洪的狀態,這時適合使用繆刺法。然而,如果病人氣血極度虛弱,脈象微弱,且四肢水氣過盛,現代人往往也會使用繆刺法,但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會迅速帶來災難,因為他們未能正確理解《內經》中提到的,只有當脈象充盈、絡脈溢出時才適合使用繆刺法的道理。

4. 論水氣證治大法

內經曰「不從毫毛,病生於內者,陰氣內盛,陽氣竭絕,不得入於腹中,故言五臟陽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廓皮中,陰蓄於內,水氣脹滿,上攻於肺,肺氣孤危,魄者肺神,腎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獨居也。夫陰精損削於內,陽氣耗減於外,則三焦閉溢,水道不通,水滿皮膚,身體痞腫,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凡此之類,皆四肢脈數急而內鼓動於肺中也。

肺動者,謂氣急而咳也。如是者,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內,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欲窮標本,其可得乎?平治權衡,謂察脈浮沉也。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在裡者泄之,在表者汗之,故云開鬼門潔淨府也。去宛陳莝,謂去積久之水物,猶如草莝之不可久留於身中也。

謹按經論水氣證治,至為機密,故云開鬼門潔淨府。然鬼門者,猶幽玄之謂,有毛竅而不見其開闔,邪氣感入,邪與正相搏,毛竅閉塞,而寒熱作為病客於表,故宜發汗遣邪氣以開鬼門也。此亦發汗之別稱,泄諸病在表之通例也。淨府者,謂膀胱內無入孔而外有出竅,為清淨津液之府,馮腎氣臟氣化水穀之精而滲入脬中,氣約成溺出也。夫腎主下焦,司開闔關竅,二陰肺脾之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水行而自清淨。

否則便澀或濁或淋,為水氣溢於腠理,為膚腫諸病,若宛屈陳莝,壅滯於身中,當泄去是物而淨潔。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裡者泄之,權衡於治也。雖然經雲水病本之於肺腎二經,而古今方論並不以治水獨瀉腎氣為說者,何蓋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陰精損削於內,生氣不能運化,至為胕腫其氣索矣。

況肺弱而母氣孤危者,故東垣曰:「若治以甘淡滲泄,陽藥獨陽無陰,其欲化得乎?」此深擷以上治例之妙也。如積飲留飲傷脾,若土之於雨中,則為泥矣。或因七情所致,手足太陰俱病,身面浮腫,似水氣者,用燥脾導氣之劑,即愈。一則若泥土之得和風暖日,水濕去而陽化,自然萬物長生。

一則肺氣開泄,滲道通利,水氣不濡於脾矣。此正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而與陰陽為病,水氣機之不同,故亦不待開鬼門潔淨府而已也。

白話文:

內經有述:「如果疾病不是從皮毛進入,而是由內而生,通常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導致陽氣極度衰弱,無法順利進入腹部,所以我們可以說五臟中的陽氣已經枯竭。」津液,也就是水份,它充滿在皮膚之下,儲存在體內。當水氣過多,脹滿於體內,向上影響到肺部,肺部功能受到威脅,肺神魄受困,腎臟作為水的主宰,卻未能及時救援肺部,因此說魄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體內陰精在內部被消耗,外部陽氣也在逐漸減少,這樣會導致三焦閉塞,水道不暢,水份充斥皮膚,身體出現浮腫,因此說形體和衣服難以相容。這種情況,通常四肢脈搏緊急,且在肺部內有脈動。

肺部脈動,是指呼吸急促並伴有咳嗽。這類情況,水氣在腹膜內抵抗,導致身體外觀浮腫膨脹,想要徹底解決根本問題,實在困難。在治療上,要先判斷病情輕重,即看脈搏的浮沉。脈搏浮起表示病情在表層,脈搏下沉表示病情在內部。對於內部的病情,應採用瀉下療法;對於表面的病情,則應使用發汗療法,這就是所謂的「開鬼門潔淨府」。

「去宛陳莝」是指去除體內積存已久的水分,就像草屑一樣,不能長時間留在體內。

經典討論水氣病的治療,非常細緻,提到的「開鬼門潔淨府」,其中鬼門指的是皮膚毛孔,這些部位不易察覺,但當邪氣入侵,與正氣搏鬥,毛孔就會閉塞,進而產生寒熱等表症,因此應使用發汗法來驅除邪氣,開啟鬼門。而淨府則指膀胱,它沒有入口,但有出口,負責排泄體內的水分。

腎臟主管下焦,控制開合,而肺和脾臟的氣血能調節水道,將水分輸送到膀胱,通過氣化作用,形成尿液排出體外。若否則,便可能出現排尿困難、混濁或淋漓的狀況,這是水氣滲透到皮膚,造成膚腫等病狀,像草屑一樣阻塞在體內,必須透過瀉下法來清除,以保持身體清潔。

對於表面的病情,使用發汗療法,對於內部的病情,則採用瀉下療法,這就是在治療上的權衡考量。然而,雖然經典指出水病主要源自肺和腎兩個臟器,但在古今的方論中,並未單純以瀉腎氣來治療水病,因為腎臟的陰氣負責執行下降命令,是生命活動的源頭,而且經常處於不足的狀態。一旦體內陰精被消耗,生命力就無法正常運作,最終導致全身浮腫,氣息微弱。

再者,肺部虛弱,母氣孤危的情況下,東垣先生曾說:「如果只用甘淡滲洩的方法,陽藥缺乏陰藥的配合,如何能達到治療效果?」這正是汲取上述治療方法的精髓所在。

當積水飲留傷害脾臟,就像土地在雨中變成泥巴,可用燥脾導氣的藥物,就能使病情好轉。就像泥土在和風暖日下,水分蒸發,陽氣升騰,萬物得以生長。同時,肺部的氣道開通,水氣就不會影響脾臟。這正是濕腫滿等症狀都歸屬於脾土,氣鬱等症狀都歸屬於肺,而與陰陽病變不同,因此不一定需要「開鬼門潔淨府」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