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九 (2)
卷十九 (2)
1. 論虛證為痿
詳見痿門
白話文:
在討論關於虛弱導致的痿病詳細內容,請參照專門討論痿病的部分。
2. 論虛證發熱
詳見熱門
白話文:
在討論虛證所導致的發熱這個主題上,我們應詳細參考那些被廣泛討論與重視的案例和理論。
然而,上述的語句較為簡略,具體的虛證發熱的詳細解釋,包括其症狀、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需要進一步查找和參考更詳細的醫學文獻來理解。"詳見熱門"這部分,可能是指在當時流行的醫學著作或討論中尋找更深入的解析。在現代語境下,可以理解為參考專業醫學文獻或諮詢專業醫生以獲取更多信息。
3. 論虛證惡寒
詳見《寒門》
白話文:
詳細討論關於虛證所導致的惡寒現象,請參考「寒門」一章。
4. 論虛證為瀉痢
詳見《滯下門》
白話文:
詳細內容請參閱《腹瀉篇章》。這句話在現代白話文中意思是:若想要了解關於體虛導致的腹瀉或痢疾的詳細資訊,請參考《專論腹瀉》這一部分的說明。
5. 論虛證似中風
詳見中風門
白話文:
在討論類似中風的虛弱症狀時,詳細內容請參考關於中風的專章。這句話的現代白話文翻譯即是:若要深入理解像中風般的虛弱病徵,請參閱我們專門討論中風的部分。
6. 論虛為頭痛頭眩
詳見各門
白話文:
在討論關於頭痛和頭暈是由虛弱所導致的情況時,詳細的解析和說明請參考各相關章節或單元。
7. 論虛證夾痰有似邪祟
丹溪曰: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氣俱虧,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致十二宮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焉能愈病?憲幕傅兄之子,年十七,暑月因勞而渴,恣飲梅漿,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言妄見,病似邪鬼,兩脈皆虛弦而沉數。予曰:數為有熱,虛弦是大驚,又酸漿停於中脘,補虛清熱,導去痰滯,病乃可安。
與參朮、陳皮、茯苓、芩連等濃作湯,入竹瀝、薑汁與浹旬未效,眾皆尤藥之未對。予知其虛之未回,痰之未導,仍與前藥加荊瀝,又旬余而安。外弟一日醉飽後,亂言妄見,且言伊兄生前事甚的。乃叔叱之曰:食魚肉與酒,大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大碗,吐痰一升許,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
又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回,乃姑詢其座次失序,自愧因成病,言語失倫,其中又時間一句曰:「奴奴不是。」兩脈皆弦而數。予曰:非鬼神,乃病也。但與補脾導痰清熱,數日自安。其弟不信,以數巫者噴水而咒之,旬余而死。或曰:病無鬼,以邪治之,何至於死?曰:暑月赴筵,外境蒸熱,辛辣適口,內境鬱熱,而況舊有積痰,加之愧悶,其痰與熱何可云喻?今乃驚以法尺,是驚其神而血不寧也。噴以法水,是冷密其肌,汗不得泄也。
汗不得泄則熱內燔,血不得寧則陰消而陽不能獨立,也不死何俟?或曰:外臺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廢乎?予曰:移精變氣乃小術耳,可治小病。若內有虛邪,外有實邪,自有定法,符何能也?惟符水可治膈上熱痰,一呷涼冷豈不清快?若內傷而虛,與冬令嚴寒,符水入口必冰胃而死。斯言也可與識者道。
白話文:
丹溪說:血液和氣是身體的靈魂。一旦這些生命能量衰弱,邪氣便會趁虛而入,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然而,如果血液和氣都處於虧損狀態,痰液滯留在消化系統中,阻礙了正常的運轉,使身體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身體各部位功能失調,出現各種虛弱和幻覺的症狀,如果用祛邪的方法來治療,怎麼可能治好病呢?
以憲幕傅兄的兒子為例,他17歲,在炎熱的夏季因為勞累感到口渴,大量飲用了梅子汁,之後又連續遭受了三四次大的驚嚇,開始出現胡言亂語和幻覺,看起來像是被邪鬼纏身,雙手的脈象顯示出虛弱、弦狀和沉數。我判斷,脈象數代表有熱,虛弦代表大驚,梅子汁在胃部停留,應該補充元氣、清熱,引導痰液排出,這樣才能治好病。
我給他開了人參、白朮、陳皮、茯苓、黃芩、黃連等藥物,熬成濃湯,加入竹瀝和薑汁,但十天過去病情並沒有好轉,大家都質疑藥方不對。我知道是因為他的元氣還未恢復,痰液還未排盡,於是繼續使用之前的藥物,並加入荊瀝,十多天後,病情終於穩定下來。
有一天,我的表弟在醉酒飽餐後,開始胡言亂語和出現幻覺,並且談起了他哥哥生前的事情,非常詳細。他的叔叔斥責他:這是因為你吃太多魚肉和喝酒,痰液過多造成的。他給他灌了一大碗鹽水,吐出了大約一升的痰液,然後大汗淋漓,睡了一晚後就恢復了。
再來說一個金家婦人的例子,她在炎熱的夏天參加宴會回家,婆婆發現她座位的安排有些失當,她因此羞愧而生病,說話也變得毫無邏輯,並且時常說一句「奴奴不是」。她的脈象顯示出弦狀和數脈。我判斷,這並不是鬼神作祟,而是疾病。只要補脾、化痰、清熱,幾天後就會恢復健康。然而,她的弟弟不相信,請了好幾個巫師來施法驅鬼,結果十幾天後她就去世了。
有人問:如果病人並沒有遇到鬼怪,卻用驅邪的方法來治療,怎麼會導致死亡呢?我回答:在炎熱的夏天參加宴會,外界環境炎熱,辛辣的食物更讓人胃口大開,身體內部也充滿了鬱熱,再加上她本來就有痰液積聚,加上羞愧和抑鬱,痰液和熱氣如何能夠得到釋放?現在再用法尺來驚嚇她,這是在驚擾她的精神,讓血液無法平靜。再用法水噴灑,這是在讓她的皮膚緊閉,汗液無法排出。
汗液無法排出,熱氣就會在體內燃燒,血液無法平靜,陰氣就會消散,陽氣也無法獨自支撐,不死還能等待什麼?有人問:《外臺祕要》中有一門禁咒學科,難道可以廢棄嗎?我回答:移精變氣只是一種小技巧,只能治療小病。如果體內有虛邪,體外有實邪,自然有固定的治療方法,符咒又怎能起作用呢?只有符水可以治療膈膜以上的熱痰,喝一口涼水當然讓人感到舒爽。但如果體內受傷而虛弱,或者在冬天嚴寒的季節,喝下符水必然會冰凍胃部,導致死亡。這些話只能與有識之士分享。
8. 論原氣陷下因虛所致
內經曰「感虛乃陷下也」
謹按針經曰「陷下則灸之」夫病有邪氣陷下,正氣陷下者也。然經謂邪氣陷下者,是經虛氣少,邪入故曰「感虛乃陷下也」。故諸邪陷下在經者,宜灸之。正氣陷下者,若東垣所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藥以扶持元氣胃氣是也」。然用藥亦有輕重,輕者用升浮之劑,如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之類是也。
重者宜用劫劑,來復丹、靈砂丹之類是也。沉諸邪陷下宜灸之證,亦有標本不同,論見寒門方後。
白話文:
【對於原氣衰弱導致下沉的探討】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當身體感受到虛弱時,氣就會向下陷。」
仔細按照針灸經典的記載:「對於氣陷的情況,應採用灸療。」疾病導致氣陷的情況分為兩種,一種是由邪氣導致的氣陷,另一種是正氣本身不足導致的氣陷。然而,《內經》中提到的邪氣導致的氣陷,是指經絡中的氣力較弱,邪氣進入了身體,因此才會說:「當感受到虛弱時,氣就會向下陷。」對於這種邪氣導致的氣陷,適合使用灸療的方式進行治療。
而正氣不足導致的氣陷,就像李東垣(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所描述的:「因為飲食過度或勞累疲倦,內傷了身體的元氣,胃部的陽氣無法向上提升,同時心肺的氣也會陷入到中焦,這種情況需要通過藥物來扶助元氣和胃氣。」然而,使用藥物時也要區分輕重,對於輕微的氣陷,可以使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藥物,例如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等。
對於嚴重的氣陷,則應該使用強效的藥物,例如來復丹、靈砂丹等。對於由邪氣導致的氣陷,適合使用灸療的症狀,也會有表裡之分,詳細的討論可以參考寒症相關的方劑後面的說明。
9. 論精氣奪則虛(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出內經通評虛實論)
謹按人稟沖和之氣而生身,有三曰元精、曰元氣、曰元神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氣、真脈也。夫精乃腑臟之真,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氣乃腑臟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委和之一氣,經謂其名,有三曰命之本、氣之神、形之道。其機運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
精氣資始相生不失,以養一身,為人之司命,形質之體用也。至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營,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則氣血精神無所稟命矣。是以相生長養之道,精化氣,氣生神,而皆稟乎身中臟腑之真也。夫氣血從乎榮衛,榮衛又宗乎經隧。榮衛者,精氣之化,為先天清濁之始;經隧者,胃之水穀氣化。
此經隧不能不生榮衛,榮衛不能不散而養經脈,經脈不能不順而資天真,為生養涵容造化形質,理之然也。凡人之視聽言動、壯壽,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瞶、關格、夭折,皆此理之失也。故有精神氣血不足則病,真脈散亂則死者,皆由平日攝養之過與及,動止之不逾常度也。
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然房勞甚則精血竭而神無所依,氣無所附,則忽致暴絕也。竊嘗第究先哲經義濟生微旨,益氣之補肺,補精之滋腎,皆滋其化源也。
蓋人之精血而常不足,加之數奪其真,資化失則榮氣乃虛,虛則衛氣不固,精亦滑奪,腎氣竭而陰微不能與胃氣上升以接清陽之氣,故病多頭重或痛,氣弱而食少,元氣下陷,脈即微弱,外散欲絕而虛洪,或見損脈,此實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賊邪之病也。
白話文:
細心考察,人的生命源自和諧的氣息,體內有三大要素:元精、元氣、元神,這些都是身體中的真正精華、氣息、和脈絡。精華是腑臟的核心,遠超血液,因此被稱為天癸;氣息是腑臟的主要通道,控制著身體的活動和靜態,因此被稱為神機;脈絡則是純淨和諧的氣息,被命名為生命的基礎、氣息的精神、形狀的導向。它們的運行和升降,都隨著氣息變動,依賴血液而繁盛。
精氣相互滋養,不斷生成,維持整個身體,是生命的主宰,也是身體的實質和功能。如果精華不足,氣息就失去滋養,氣息不足,血液就失去營養,血液不足,氣息就失去依附,純粹的本性就會散亂,氣血精神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生長和滋養的法則是,精華轉化為氣息,氣息產生精神,這一切都源自身體臟腑的真實。
氣血依賴於榮衛,榮衛又依賴於經絡。榮衛是精氣的轉化,是先天清濁的開始;經絡則是胃部水谷氣息的轉化。經絡必然會產生榮衛,榮衛必然會散開來滋養經脈,經脈必然會順利地滋養純粹的本性,這就是生長、滋養、包容、創造形狀的自然法則。
一個人的視力、聽力、言語、行動、壽命,都是遵循這種自然法則。疾病、失明、堵塞、早逝,都是違反這種自然法則的結果。所以,精神氣血不足會生病,純粹脈絡散亂會死亡,這都是由於平時保養過度或不及,活動超出正常範圍。
古書上說:「進出停止,神機就消失;升降停止,氣息就孤立危險。」然而,過度勞累,精血就會枯竭,精神就無處依附,氣息就無處依附,突然就會導致猝死。我深入研究前輩的經典義理和救治生命的微妙意圖,發現補充氣息可以滋補肺部,滋補精華可以滋養腎臟,都是在滋補其根源。
因為人的精血常常不足,再加劇消耗,一旦失去滋養,榮氣就會虛弱,虛弱後,衛氣就不能固定,精華也會流失,腎氣枯竭,陰氣微弱,無法與胃氣一起上升,接觸清陽之氣,因此,許多疾病會出現頭重或疼痛,氣息衰弱,食慾減退,元氣下降,脈搏變得微弱,外散接近斷絕,呈現虛弱膨脹,或者出現損耗脈搏,這確實是由於元精不足導致的,並不是受到外部邪惡病毒的侵害。
10. 論形氣不足有餘用補瀉法
東垣曰黃帝云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按釋云:聖人垂慈仁之心已詳矣,不合立言,誠恐市井莊農山野間不知文理,故以俚語開解之云: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乃邪氣騰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並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喘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瀉令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是真氣不足,急當補之。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取之。
白話文:
東垣先生引用黃帝的話說,身體狀況和氣力的逆順情況該如何判斷呢?岐伯回答說,如果身體狀況不好,氣力卻過剩,這表示邪氣佔了上風,應立即進行排泄治療。反之,如果身體狀況良好,氣力卻不足,應立即進行補充治療。如果身體狀況和氣力都處於不良狀態,這就表示陰陽兩方面都缺乏,不適合進行針刺治療。如果進行針刺,會加重這種不足的情況,導致陰陽兩種能量都耗盡,血氣全失,五臟虛弱,筋骨髓幹涸,老年人可能因此死亡,壯年人也可能無法恢復健康。如果身體狀況和氣力都處於良好狀態,這表示陰陽兩方面都過剩,應立即排除邪氣,調整虛實平衡。所以我們常說,過剩的要排掉,不足的要補充,就是這個道理。
進一步解釋,聖人以慈悲的心態詳細地說明瞭這些,但如果是一些不懂醫理的人,可能會理解困難,所以我們用通俗的話語解釋:當疾病發作時,如果病人的精神和氣力反而增強,這是氣力過剩的表現,代表邪氣旺盛,應立即使用寒涼酸苦的藥物進行排泄治療。相反,如果疾病發作時,病人的精神和氣力顯得疲憊,這是氣力不足的表現,代表正氣不足,應立即使用辛辣甘甜溫熱的藥物進行補充治療。不管是身體狀況好還是不好,都應根據氣力的過剩或不足來決定治療方式,不足的補充,過剩的排掉。
所謂身體狀況,指的是呼吸,即口鼻中的呼吸聲,而身體則指的是皮膚、肌肉、筋骨和血液。身體強壯的是氣力過剩,身體瘦弱的是氣力不足。對呼吸來說,如果口鼻中的呼吸依然如常,代表氣力過剩。如果呼吸急促,或者呼吸困難,這是氣力不足的表現。所以我們所說的身體狀況,指的是人體的形體和其中的氣血。在決定是否進行補充或排泄治療時,重點不在於此,而是在疾病發作時,如果病情加劇,這是邪氣佔優勢的表現,應立即進行排泄治療。如果疾病發作時,病人精神疲憊,說話無力,這是正氣不足的表現,應立即進行補充治療。如果病人的身體狀況不好,在疾病發作時,氣力也明顯不足,這表示陰陽兩方面都缺乏,不適合使用針灸,應使用甘味的藥物進行補充治療,不能一次服用完所有藥物,應在肚臍下1.5寸的氣海穴位上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