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2)

1. 論虛證為痿

詳見痿門

2. 論虛證發熱

詳見熱門

3. 論虛證惡寒

詳見《寒門》

4. 論虛證為瀉痢

詳見《滯下門》

5. 論虛證似中風

詳見中風門

6. 論虛為頭痛頭眩

詳見各門

7. 論虛證夾痰有似邪祟

丹溪曰: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氣俱虧,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致十二宮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焉能愈病?憲幕傅兄之子,年十七,暑月因勞而渴,恣飲梅漿,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言妄見,病似邪鬼,兩脈皆虛弦而沉數。予曰:數為有熱,虛弦是大驚,又酸漿停於中脘,補虛清熱,導去痰滯,病乃可安。

與參朮、陳皮、茯苓、芩連等濃作湯,入竹瀝、薑汁與浹旬未效,眾皆尤藥之未對。予知其虛之未回,痰之未導,仍與前藥加荊瀝,又旬余而安。外弟一日醉飽後,亂言妄見,且言伊兄生前事甚的。乃叔叱之曰:食魚肉與酒,大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大碗,吐痰一升許,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

白話文:

丹溪說:血液和氣息是身體的精神。如果精神衰弱,邪氣就可能趁機進入,這種情況偶爾會發生。但如果血液和氣息都消耗殆盡,痰液停留在中焦,影響了身體的升舉和下降功能,導致不能正常運轉,那麼身體的十二官就可能失去各自的職責,視覺、聽覺、言語和行動都可能出現錯亂。如果用錯誤的方法治療,怎麼能夠痊癒呢?

有一位姓傅的兄弟的兒子,年僅十七歲,在炎熱的夏天勞累後開始口渴,隨意飲用了大量的梅漿,接著連續遭受幾次大驚嚇,表現出胡言亂語和幻覺,病情類似被邪鬼附體。他的脈象既虛弱又緊繃,並伴有快速的沈數節奏。我說,快速的脈象表示有熱,虛弱的緊繃脈象是大驚所致,而且他的中脘處可能有酸漿積聚。需要補充虛弱,清熱解毒,並導出痰液,這樣病情才能得到控制。

於是,我讓他服用了含有參朮、陳皮、茯苓、黃芩、黃連等的濃湯,再加入竹瀝和薑汁,但經過二十天的治療,效果不顯著,大家都認為藥物不對症。我知道他的虛弱尚未恢復,痰液也沒有被導出,因此再次給他添加了荊瀝,再經過二十餘天,他的病情終於得到了緩解。

我的表弟有一天在飲食過量和醉酒後,開始胡言亂語,並且說起他哥哥生前的事情。他的叔父斥責他說:吃魚肉和喝酒,都是因為痰液造成的。於是給他灌下一大碗鹹湯,他嘔出了大量的痰,並發出了大汗,一夜之內便恢復了健康。

又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回,乃姑詢其座次失序,自愧因成病,言語失倫,其中又時間一句曰:「奴奴不是。」兩脈皆弦而數。予曰:非鬼神,乃病也。但與補脾導痰清熱,數日自安。其弟不信,以數巫者噴水而咒之,旬余而死。或曰:病無鬼,以邪治之,何至於死?曰:暑月赴筵,外境蒸熱,辛辣適口,內境鬱熱,而況舊有積痰,加之愧悶,其痰與熱何可云喻?今乃驚以法尺,是驚其神而血不寧也。噴以法水,是冷密其肌,汗不得泄也。

汗不得泄則熱內燔,血不得寧則陰消而陽不能獨立,也不死何俟?或曰:外臺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廢乎?予曰:移精變氣乃小術耳,可治小病。若內有虛邪,外有實邪,自有定法,符何能也?惟符水可治膈上熱痰,一呷涼冷豈不清快?若內傷而虛,與冬令嚴寒,符水入口必冰胃而死。斯言也可與識者道。

白話文:

又有一位姓金的婦人,正值壯年,在炎熱的夏天參加宴會後回家,她母親詢問她座位上的秩序是否失序,金婦自責因此生病,說話變得不合常理,其中有一句是「奴奴不是」。她的脈象都是弦而數,即脈搏緊繃且頻率快。我告訴她並非鬼神作祟,而是病痛。只是需要補脾、導痰、清熱,幾天後就會康復。她的弟弟不相信,找了幾個巫師用水噴射並唸咒,結果過了十多天就去世了。有人說,病無鬼神,用邪法治療,怎麼會死呢?我回答,夏天參加宴會,外在環境酷熱,辛辣食物又適口,內在則有積熱,再加上愧疚和煩躁,痰和熱難以描述。現在用法尺驚嚇,是驚嚇了她的靈魂,卻使血氣不安。用水噴霧,是讓皮膚受冷,汗水無法排出。

汗水無法排出則熱氣在內部燃燒,血液無法安靜則陰氣消散而陽氣無法獨立存在,如果不死,還等什麼呢?有人說,《外臺祕要》中有禁咒一章,難道可以廢除嗎?我回答,移精變氣是一種小技巧,可以治療小病。但如果內有虛弱之邪,外有實邪,自有固定的方法,符咒能做什麼呢?只有符水可以治療膈上的熱痰,一口喝下涼快的符水,豈不是清涼舒適?但如果因內傷而虛弱,遇上冬天嚴寒,喝下符水會冰涼胃部而導致死亡。這些話語只適合有識之士討論。

8. 論原氣陷下因虛所致

內經曰「感虛乃陷下也」

謹按針經曰「陷下則灸之」夫病有邪氣陷下,正氣陷下者也。然經謂邪氣陷下者,是經虛氣少,邪入故曰「感虛乃陷下也」。故諸邪陷下在經者,宜灸之。正氣陷下者,若東垣所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藥以扶持元氣胃氣是也」。然用藥亦有輕重,輕者用升浮之劑,如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之類是也。

重者宜用劫劑,來復丹、靈砂丹之類是也。沉諸邪陷下宜灸之證,亦有標本不同,論見寒門方後。

白話文:

《內經》提到「感受到虛弱的情況,會導致下陷」。根據針灸經典,「如果出現下陷的情況,則應該使用灸法」。病症可能由邪氣入侵或正氣不足所導致下陷。經典指出,當邪氣入侵導致下陷時,即是因為經脈虛弱,氣血不足,所以稱為「感受到虛弱的情況,會導致下陷」。對於邪氣所導致的下陷病症,通常應使用灸法進行治療。然而,對於正氣不足導致的下陷,如東垣所說的「飲食過量,勞累過度,傷害了元氣,胃部的陽氣無法提升,加上心肺的氣體下陷至中焦,此時需要用藥來扶持元氣和胃氣」。這時的用藥選擇需根據病情輕重而定,輕度的可以使用升浮性的藥物,例如「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等。對於重度情況,則需要使用強效的藥物,如「來復丹」、「靈砂丹」等。對於因邪氣所導致的下陷病症,其治療方法也有可能存在標本不同,詳細論述請參見寒門方的相關部分。

9. 論精氣奪則虛(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出內經通評虛實論)

謹按人稟沖和之氣而生身,有三曰元精、曰元氣、曰元神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氣、真脈也。夫精乃腑臟之真,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氣乃腑臟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委和之一氣,經謂其名,有三曰命之本、氣之神、形之道。其機運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

精氣資始相生不失,以養一身,為人之司命,形質之體用也。至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營,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則氣血精神無所稟命矣。是以相生長養之道,精化氣,氣生神,而皆稟乎身中臟腑之真也。夫氣血從乎榮衛,榮衛又宗乎經隧。榮衛者,精氣之化,為先天清濁之始;經隧者,胃之水穀氣化。

白話文:

謹遵,人由先天純和之氣生成身體,有三種根本的東西:元精、元氣、元神,這是自身內的真正精氣、真正氣息、真正脈絡。其中,精是五臟六腑的真正基礎,並非營養血液可以相比,所以稱為天癸;氣是五臟六腑的大經脈,主宰著動與靜,因此稱為神機;脈是天生純和的氣息,經書中提到它的名稱,有三種,分別是生命的根基、氣息的靈魂、形體的功能。這些運轉升降的機制,都是隨著氣息而動,依賴血液來滋養。

精氣相互生長、不斷更替,以維護全身,是人的生命主宰,也是形體功能的表現。如果精氣不足,則會影響氣息的生化,氣息不足,則血液得不到滋養,血液不足,氣息也就沒有依附的基礎。當純真的氣息散亂,那麼氣血精神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基礎。因此,生長養育的道理,就是精氣化為氣息,氣息生發出神靈,並且都來自於身中五臟六腑的真正根基。氣血從營養和衛護開始,營養和衛護又源於經絡系統。營養和衛護是精氣的化生,是先天清濁的開始;經絡系統,則是胃部食物氣化的結果。

此經隧不能不生榮衛,榮衛不能不散而養經脈,經脈不能不順而資天真,為生養涵容造化形質,理之然也。凡人之視聽言動、壯壽,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瞶、關格、夭折,皆此理之失也。故有精神氣血不足則病,真脈散亂則死者,皆由平日攝養之過與及,動止之不逾常度也。

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然房勞甚則精血竭而神無所依,氣無所附,則忽致暴絕也。竊嘗第究先哲經義濟生微旨,益氣之補肺,補精之滋腎,皆滋其化源也。

蓋人之精血而常不足,加之數奪其真,資化失則榮氣乃虛,虛則衛氣不固,精亦滑奪,腎氣竭而陰微不能與胃氣上升以接清陽之氣,故病多頭重或痛,氣弱而食少,元氣下陷,脈即微弱,外散欲絕而虛洪,或見損脈,此實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賊邪之病也。

白話文:

此經隧之道,不能不生榮衛之氣,榮衛之氣不能不散佈以養護經脈,經脈不能不順暢以資助生命的根本,這是一種自然的生成和維護生命的方式。所有人的視覺、聽覺、語言和動作、壯年與壽命,都是遵循這種自然規律的常態。而疾病、失明、關閉阻塞、早逝,則是這種自然規律失去平衡的結果。因此,當人的精神、氣血不足時,就會生病;當真正的脈象散亂無序時,就可能死亡,這都是由於日常調養失當以及行動不符合常規造成的。

古籍中說:「出入功能的停止會使靈魂的活力消逝,氣息的升降停歇會使氣體孤立而處於危險之中。」然而,過度的房事勞累會耗盡精血,使靈魂無所依附,氣息無所依附,這樣可能會突然導致死亡。我曾深入研究古代哲學家的經典義理,並理解到補充肺部的氣力、滋養腎臟的精血,實際上是在滋養生命的本源。

因為人的精血常常不足,再加上經常消耗其真髓,養生失衡後,榮氣(營養血液)就會虛弱,虛弱的情況下,衛氣(保護身體的氣)就不夠牢固,精血也會被大量消耗,腎氣乾涸而陰性力量減弱,不能與胃氣上升相結合,以接觸清新的陽氣,所以經常出現頭暈、頭痛、氣力薄弱、食量減少的情況,元氣下降,脈搏也就變得微弱,外散欲絕,脈象虛大,或者出現脈象的損傷,這些都是由於元精不足所導致的結果,而非受到外部感染或邪氣的影響。

10. 論形氣不足有餘用補瀉法

東垣曰黃帝云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按釋云聖人垂慈仁之心已詳矣不合立言誠恐市井莊農山野間不知文理故以俚語開解之云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乃邪氣騰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並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

白話文:

東垣認為黃帝曾提到如何判斷形體與氣息的順序或逆轉。岐伯回答說,當形體和氣息不足時,而疾病的情況卻有過剩的氣息,這表示邪氣佔上風,應該立即排泄掉。當形體和氣息都有過剩時,而疾病的情況卻有不足的氣息,這表示真氣不足,應該急著補充。當形體和氣息都不足,而疾病的情況也有不足的氣息,這表示陰陽兩方面都不足,不能進行針刺治療,否則會加重不足的狀態,使陰陽雙方都衰竭,血液和氣息全部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質乾枯,導致老年人死亡,壯年人也無法恢復。

按語解釋說,聖人已經詳細地表達了慈愛和仁愛的心態,但為了防止人們誤解,特別用通俗語言加以解釋。當疾病來臨時,如果病氣和精神增加,這是病氣有餘,是邪氣興旺的表現,應使用寒涼、酸苦的藥物進行清瀉。如果疾病來臨時,神氣疲憊,這是病氣不足,是真氣缺乏的表現,應使用辛甘、溫熱的藥物進行補充。無論形體和氣息是否有餘或不足,只要疾病的情況有餘或不足,就應對症下藥,有餘的就瀉去,不足的就補充。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喘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瀉令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是真氣不足急當補之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取之

白話文:

"形氣"這兩個詞,氣是指呼吸,也就是我們通過口和鼻進行的呼吸動作;形則是指身體的組織結構,包括皮膚、肌肉、筋骨、血管等。如果一個人的形態(身體組織)表現出有餘,可能是體重過輕;如果表現出不足,則可能是體重過重或營養不良。

氣的狀態,可以通過觀察口和鼻的呼吸來判斷。如果一個人在勞累後,呼吸仍然如常,這表示氣有餘。反之,如果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或者只能勉強呼吸,這就是氣不足的表現。所以,「形氣」就是描述一個人的身體和呼吸的狀態。

在人的身體中,「形氣」指的是身體和血液的狀態。根據病情,我們需要決定應該補充還是排泄,讓身體處於平衡狀態。如果病情突然加重,這是因為邪氣佔優勢,我們需要立即進行排泄。如果一個人在病情加劇時,表現出精神疲憊、說話無力或語速緩慢,這是因為真氣(體內的正氣)不足,需要立即進行補充。

如果一個人的「形氣」表現出不足,且病情突然加劇,這表示陰陽兩方面都處於不足狀態。這種情況下,不應使用針灸治療,而是應該使用甘味的藥物進行補充。不能僅僅使用藥物,而要長期服用。氣海穴(位於肚臍下1.5寸的位置)是常用的穴位,可以進行按壓或針刺來調節體內的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