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九

2. 虛損門

3. 脈法

脈經曰脈來耎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則為虛;弱為虛;濡為虛;弦為中虛;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脈小者血氣俱少。

內經曰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

要略曰脈芤為虛;脈沉小遲者脫氣。

白話文:

【脈法】

《脈經》提到,脈搏來得軟弱無力的,表示有虛證;脈搏緩慢的,也是虛證的表現;脈搏微弱的,顯示體內有虛;脈搏弱小的,同樣表示虛證;脈搏柔弱的,亦為虛證;脈搏呈弦狀的,表明中間有虛;如果脈搏既細又微,這就代表血氣都處於虛弱狀態;脈象過小,則顯示血氣兩者都較少。

《內經》指出,脈象虛弱、氣息虛弱、尺脈虛弱,這三種情況被稱作嚴重的虛證。所說的氣虛,是指病人的呼吸氣息無常;尺脈虛弱,病人在行走時會感到心慌;脈象虛弱,表示病人陰氣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脈象滑順,還有康復的可能;如果脈象澀滯,則病情可能惡化,甚至導致死亡。

《要略》記載,脈象芤(空虛)是虛證的表現;脈象沉小且遲緩的,表示元氣已經脫離。

4. 虛損脈證

難經曰: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然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病機機要論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損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

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損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蔽,腎肺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謹按難經論損脈證者,謂因勞損其形體血脈臟腑內外因也,故治法宜調養之。以上論者,謂因虛外感也。然傷寒中暑初感必先足太陽,今歸之於手太陰足少陰者,蓋肺主皮毛,腎主骨爾。若此則因虛外感不獨傷於足經也。但足經傷寒有傳變,恐不可作損證論乎?

白話文:

【虛損脈證】

《難經》提到:致病的脈象由下向上發展,而損耗的脈象則由上向下發展。第一層的損耗出現在皮毛,皮膚緊縮,毛髮脫落。第二層的損耗影響血脈,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第三層的損耗影響肌肉,肌肉消瘦,飲食無法轉換為肌膚的養分。第四層的損耗影響筋絡,筋絡鬆弛,無法自我維持。第五層的損耗影響骨骼,骨頭萎縮,無法從牀上起身。與這些徵狀相反的情況,是致病脈象的病症。如果脈象由上向下發展,骨頭萎縮無法起牀的人,就會死亡。

如果脈象由下向上發展,皮膚緊縮,毛髮脫落的人,也會死亡。然而治療損耗的方法是,如果肺部受損,就增強其氣力;如果心臟受損,就調整其營衛功能;如果脾臟受損,就調整飲食,適應冷暖;如果肝臟受損,就緩解其壓力;如果腎臟受損,就增強其精氣。

《病機機要論》說:虛損的疾病,寒熱是由虛弱而產生的感染。感染寒冷會損耗陽氣,陽氣虛弱,陰氣就會過剩,從上而下,應該用辛甘淡的食物來治療,如果超過胃的負荷,就不能再治療了。感染熱氣會損耗陰氣,陰氣虛弱,陽氣就會過剩,所以損耗會從下而上,應該用苦酸鹹的食物來治療,如果超過脾臟的負荷,就不能再治療了。

從上而下的損耗,首先影響肺部,皮膚緊縮,毛髮脫落。其次影響心臟,血脈虛弱,無法滋養臟腑,女性月經不通。

再來影響胃部,飲食無法轉換為肌膚的養分。從下而上的損耗,首先影響腎臟,骨頭萎縮,無法起牀。其次影響肝臟,筋絡鬆弛,無法自我維持。再來影響脾臟,飲食無法消化吸收。

總結來說:心肺受損,面色晦暗;腎肺受損,形體萎靡;食物無法消化吸收,脾臟受損。受到這種疾病影響的人,都是受到損耗的疾病。長期浸泡在這種狀態下,都會成為虛勞的疾病。

謹慎地根據《難經》的描述,勞損身體的形體、血脈、臟腑,是導致損脈證的原因,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注重調養。上述的理論,指的是因為虛弱而受到外界的感染。然而,感冒和中暑最初一定會先影響足太陽經,現在歸屬於手太陰和足少陰經,因為肺部主管皮毛,腎臟主管骨骼。如果這樣的話,虛弱而受到外界感染的影響,就不僅僅是對足部經絡的傷害。只是足部經絡受到感冒的影響會有傳變,恐怕不能單純地認為是損耗的證狀吧?

5. 論虛為陰氣不足

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故人身之陰陽,其消長亦視月之盈虧焉。

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也。錢仲陽腎有補無瀉,正是此意。又按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非吾之過論也。或曰:仰觀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溫涼之見於四時者又如此之相等而無降殺也?曰:動極復靜,靜極復動,猶人之噓吸也。

寒者吸之極,氣之沉也;熱者噓之極,氣之浮也;溫者噓之微,氣之升也;涼者吸之微,氣之降也。一噓一吸,所乘之機,有以使之宜,其相等而無降殺。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虛實言者,蓋其對待之體也。或曰:遠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女之身,曰有餘曰不足,吾知之矣。

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漏矣。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

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然資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謹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大氣潛伏,閉臟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生之本。若於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焉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大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電飛雹,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

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論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人是受到天地之氣而生存的,其中天之氣是陽性的氣,地之氣是陰性的血,因此人的氣通常有多餘,但血常常不足。為什麼這樣說呢?天地對於萬物來說是父母,天比較大,屬陽,在地的外部運轉,地處在天的中心,屬陰。天的大氣是實的,屬陽,運轉在月之外,月是虧缺的,屬陰。我們從日光中得到光明,所以人體內的陰陽,其消長也跟著月亮的盈虧變化。

人出生後,男性在十六歲時精開始通,女性在十四歲時開始行經,這是在有形體後,還需依靠乳汁和食物的滋養,陰氣才得以形成,並能與陽氣匹配,使人能夠成長為人,並成為父母。古人一定要等到三十或二十歲才會結婚,可以看出陰氣形成不易,古人很懂得保養。錢仲陽認為腎只有補沒有瀉,就是這個道理。再根據禮記的註解,只有到五十歲才開始養陰,這是因為內經說,到了四十歲,陰氣就已經減半,生活也開始衰退。

再說,男性六十四歲時精會完全耗盡,女性四十九歲時會停止行經。如果陰氣的形成只能供應三十年的使用,那早就已經損失了。人的慾望無窮,這種難以形成、容易損失的陰氣,怎麼可能縱容慾望呢?經典說,陽是天氣,主外,陰是地氣,主內,所以陽道實,陰道虛,這不是我過度的論述。

有人問,仰望天空,俯瞰大地,既然天與地,日與月之間有這麼大的不同,那麼為什麼四季中的寒冷、酷熱、溫暖、涼爽又如此平等,沒有高低之分呢?我回答,當活動達到極限時,就會轉為靜止,當靜止達到極限時,又會轉為活動,就像人呼吸一樣。

寒冷是吸氣的極致,氣沉;酷熱是呼氣的極致,氣浮;溫暖是輕微的呼氣,氣升;涼爽是輕微的吸氣,氣降。一次呼氣和一次吸氣,所乘載的機制,使其適宜,所以四季的溫度才能保持平衡。前面說的是大小虛實的關係,這是它們相互對立的本質。有人問,從遠處觀察天地日月,從近處觀察男女性別,說有餘,說不足,我明白了。

人在氣交中,現在想要順應陰陽的原理,制定養生的方法,該怎麼做呢?我回答,主管封閉和儲藏的是腎,負責疏通和排泄的是肝,這兩個臟器都有相火,並且連接到心,心是君火,受到外界的影響就容易被激發,心動時相火就跟著動,即使不交合也會有暗流洩漏。所以聖賢只教人收斂心神,養性,他們的意圖非常深遠。天地用五行的交替衰旺形成四季,人體的五臟六腑也應之而衰旺。

四月屬巳,五月屬午,是火最旺的時期,火是肺金的丈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是土最旺的時期,土是水的丈夫,土旺則水衰。況且腎水經常依靠肺金作為母親,以補充其不足,所以內經反覆強調其化源。古人認為夏天一定要獨自睡覺,飲食清淡,小心翼翼地愛護,謹慎保養金水兩臟,正是擔心火土的旺盛。內經又說,儲存精氣的人春天不會生病。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是大氣潛伏,封閉臟器以養育其本來的真元,作為春季生長的根本。如果在這個時候不放縱慾望,自殘身體,到了春天生長的時候,根本壯實,氣不輕浮,怎麼會有溫熱的疾病呢?夏天火土的旺盛,冬天大氣的潛伏,這是討論一年的虛弱。如果在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也是一個月的虛弱。大風大霧,彩虹閃電,冰雹,急冷急熱,日月虧蝕,憂愁憤怒,驚恐悲傷,醉酒飽食,勞累疲倦,思考勞動,這些都是一天的虛弱。如果疾病剛好,創傷正在癒合,這不僅僅是一天的虛弱。

現在很多人在春末夏初時,會感到頭痛腳軟,食慾減少,體溫升高,張仲景說春夏病情加重,秋冬病情緩解,脈象弦大,這正是俗稱的夏季病。

6. 論虛為勞倦所傷

東垣曰經云陰虛生內熱(云云見熱門)又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之,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

以甘寒瀉其火熱,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以黃耆建中湯治之之意也。

謹按丹溪先生曰:治病之方,先顧原氣。蓋謂諸病多因虛致故也。是以勞倦之證,其因甚多。東垣丹溪論治詳矣。然比之虛損證不同。有因病致虛者,如傷寒暑飲食後,或久病所致之類是也。因虛致損者,如病後形瘁痿弱,勞瘵之類是也。此則虛損皆與勞倦不同。大抵因病致虛則為輕,蓋病勢尚淺,原氣未虛也。

至病初愈而復勞,或復飲食勞倦,或房勞七情六慾,陽瘁陰弱,加至羸損。此因虛致損則為重,病勢已過,原氣已索故也。愚謂此當分治。如因病致虛及勞倦不足,與以下諸證兼虛者,宜從東垣丹溪之論治之。因虛致損者,又當於東垣丹溪論治而推充行之可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根據經典所述,陰虛會導致體內產生熱氣,勞累會消耗元氣,讓人喘息且出汗,身體內外都超出負荷,因此元氣會被耗盡。若情緒起伏不定,作息時間不規律,過度勞累,都會損耗元氣。元氣衰弱,火氣就會旺盛,火氣旺盛就會影響脾臟功能。脾臟主管四肢,所以會感到疲倦、無力,懶得說話和活動,呼吸困難,表面皮膚發熱且自發性出汗,心裡煩躁不安。在患病期間,應保持心情平靜,靜坐養神,以此來滋養元氣。

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降火,用酸性的食物來收斂散失的元氣,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中焦之氣。經典上說,對疲憊的人要溫補,對於受損的人也要溫補,就是這個道理。《要略》上說:健康人的脈象如果變大,可能是勞累所致,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這也是同樣的意思。

嚴肅地按照丹溪先生的理論來說,治療疾病的方法,首先應考慮保護元氣。這是因為大多數的疾病都是由虛弱導致的。因此,疲憊和勞累所引起的症狀,原因非常多。東垣和丹溪對此的治療理論已經很詳細了。然而,這些和一般的虛損症狀是不同的。有的是因為生病導致虛弱,比如在感冒、中暑或飲食後,或者長期患病所導致的。有的是因為虛弱導致損傷,比如病後形體憔悴,身體虛弱,或者是勞疾等。這些虛損症狀和疲憊勞累所引起的症狀是不同的。大體來說,因為生病導致虛弱的情況較輕,因為病情還不算嚴重,元氣尚未完全耗盡。

然而,如果在病初癒後再次勞累,或者再次飲食過量,疲憊勞累,或者過度房事,情緒起伏,陽氣耗盡,陰氣衰弱,導致身體極度虛弱。這種情況是由虛弱導致的損傷,病情嚴重,元氣已經耗盡。我認為,這種情況應該分別治療。如果是因為生病導致虛弱,或者疲憊勞累不足,或者和其他虛弱症狀一起出現,可以按照東垣和丹溪的理論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虛弱導致的損傷,應該在東垣和丹溪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擴展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