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九 (2)
卷九 (2)
1. 治虛熱升陽之劑
小柴胡湯治潮熱身熱,默默不欲飲食,或嘔或渴或利或咳
人參 半夏 生甘草 黃芩(各二錢) 柴胡(四錢) 生薑(五片) 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少陽藥也,出太陽例主虛勞煩熱,能引清氣上行,陽道在經主氣,在臟主血,故更能入血室也
東垣升陽益胃湯治肺之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身體沉重,口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少食不消,灑淅惡寒而或微熱(方見內傷門)
按此手太陰足陽明太陰之藥,欲升浮中焦下陷之氣,故加太陽諸經藥也
補中益氣湯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一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白朮 當歸身 柴胡 升麻 陳皮(各半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少陽經藥,表裡氣血之劑也(加減見內傷門)
謹按發明曰經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夫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者有三,皆同。大熱在身,止用黃耆人參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溫,雖表裡皆熱,躁發於內,捫之肌熱於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溫能除大熱之至理也。
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虛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上,其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之生氣,使真氣旺三也。此與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法理同而證不同,學者最宜深玩
白話文:
【治療虛熱提升陽氣的藥方】
小柴胡湯適用於時熱時不熱、身體發熱,精神萎靡不想吃東西,可能伴隨嘔吐、口渴、腹瀉或咳嗽的情況。 成分包含人參、半夏、生甘草、黃芩各兩錢,柴胡四錢,生薑五片,大棗兩顆。 以上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這藥方是針對足少陽經絡的,能改善因太陽經絡問題導致的虛弱及煩熱,可以促進清氣上升。陽性經絡主管氣,臟腑則主管血,所以這藥方也能調理血液循環。
東垣升陽益胃湯用於治療肺部、脾胃虛弱,使人容易疲倦想睡,四肢乏力,身體沉重,口乾舌燥、食物乏味,排便不順,頻尿,食慾不佳且消化不良,偶爾畏寒或低燒。(配方詳見內傷門)
這藥方主要針對手太陰和足陽明太陰經絡,目的是提升中焦和下焦的氣機,因此加入了太陽經絡的藥材。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身心過度勞累,或是飲食不節制,造成勞累虛弱,身體發熱且心煩,脈搏洪大但虛弱,頭痛或畏寒且口渴,自汗且無力,呼吸急促。 成分包括黃耆一錢半,人參、炙甘草各一錢,白朮、當歸身、柴胡、升麻、陳皮各半錢。 以上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這藥方主要針對手足太陰和少陽經絡,是調理表裡氣血的良方。(具體增減方式詳見內傷門)
根據古籍記載,治療熱症應使用寒涼藥物,但要溫和進行;治療寒症則需使用溫熱藥物,但也要適量。治療熱症時,有三種情況皆可使用黃耆、人參和甘草,這三種藥材都屬甘溫性質。即使體內外都有熱氣,心煩意亂且外表皮膚發熱,這些藥材仍能達到調和效果,出汗後即可緩解。這是溫性藥物能去除大熱的基本道理。
熱症極度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此時應從肝臟著手治療,以減輕心臟負擔,讓自然界的規律順利運作,疾病得以痊癒。再者,當上焦極度發熱時,下焦很可能潛藏極度寒冷,溫性藥物可以驅寒,幫助調理胃部生氣,胃部生氣就是人體的真正活力。這是利用「熱因寒用」、「寒因熱用」的原理,雖然治療方法相同,但病因不同,學習者應深入理解。
2. 治虛熱滋陰之劑
楊氏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成勞,或嗽或寒或熱,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
柴胡(二錢),人參,鱉甲(炙),秦艽,當歸,地骨皮(各一錢半),半夏,紫菀,甘草(各一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少陽例藥,又氣血之劑也。
局方當歸補血湯,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耆,當歸。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三陰經藥也。
十味人參散,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
柴胡,甘草,人參,茯苓,半夏,白朮,黃芩,當歸,白芍,葛根(等分)。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足少陽陽明太陰經藥也。
瑞竹堂柴胡梅連散,治骨蒸勞熱,久而不痊,三服除根,其效如神,及五勞七傷虛弱皆治。
胡黃連,柴胡,前胡,烏梅(各三錢)。
上㕮咀,每二錢,童便一盞,豬胋一枚,豬脊髓一條,韭根白半錢,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足少陽厥陰手少陰太陰經藥也,出少陽例,亦是劫劑。
元戎五蒸湯,治骨蒸勞熱,自汗。
甘草,人參,知母,黃芩(各二錢),茯苓,熟地黃,葛根(各三錢),石膏(半兩),竹葉(二十片)。
上㕮咀,作一服,入粳米一合煎,加減見本論。
按:此足陽明手太陰手足少陰經藥也,以上並氣血之劑也。
白話文:
【治療虛弱發熱滋養陰氣的藥方】
楊氏秦艽扶贏湯,用於治療肺部萎縮、骨蒸導致的勞損,或是咳嗽、或是發冷、或是發熱,聲音嘶啞無法出聲,身體虛弱自發出汗,四肢疲憊乏力。
藥方包括:柴胡(6克)、人參、鱉甲(炙過)、秦艽、當歸、地骨皮(各4.5克)、半夏、紫菀、甘草(各3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足少陽經絡常規使用的藥物,也是調理氣血的藥方。
當歸補血湯,用於治療肌肉發熱、煩躁、眼睛發紅、面色紅潤、口渴想喝水,晝夜不停,脈搏雖然大但虛弱,深度按壓幾乎感受不到,這是脈搏和血液都虛弱的症狀。如果誤服了白虎湯,可能會致命,應該使用這個藥方。
藥方包括:黃耆、當歸。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
說明:這是足三陰經絡的藥物。
十味人參散,用於治療虛弱發熱和潮熱,身體感到疲倦。
藥方包括:柴胡、甘草、人參、茯苓、半夏、白朮、黃芩、當歸、白芍、葛根(等量)。將這些藥材切碎後,加入薑一起煎煮。
說明:這是足少陽、陽明、太陰經絡的藥物。
瑞竹堂柴胡梅連散,用於治療骨蒸勞熱,長期未能痊癒,服用三次即可根除,效果神奇,對於五勞七傷虛弱的情況都能治療。
藥方包括:胡黃連、柴胡、前胡、烏梅(各9克)。將這些藥材切碎後,每次取6克,加入一小杯童子尿,一塊豬腎,一條豬脊髓,韭菜根白色部分1.5克,一起煎煮至剩下三分之二,去除渣滓溫服,不限定時間。
說明:這是足少陽、厥陰、手少陰、太陰經絡的藥物,出現在少陽經絡的範疇,也可以視為強力的藥方。
元戎五蒸湯,用於治療骨蒸勞熱,自發出汗。
藥方包括:甘草、人參、知母、黃芩(各6克),茯苓、熟地黃、葛根(各9克),石膏(15克),竹葉(20片)。將這些藥材切碎後,作為一次的用量,加入一合的粳米煎煮,具體的加減方法請參考原本的討論。
說明:這是足陽明、手太陰、手足少陰經絡的藥物,以上都是調理氣血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