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3)

1. 論傷食宜吐

解云:盛食填塞於胸中,為之窒塞。兩手寸脈當主事,兩尺脈不見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也。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傷。肺者手太陰金也,金主殺伐也,與坤土俱在於上而旺於天。金能剋木,故肝水生髮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

食塞於上,脈絕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違此至理。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天地之別名也。故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矣。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矣。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

白話文:

解說如下:

食物過量,會堵塞在胸部,造成呼吸困難。兩寸脈代表主事,兩尺脈則看不到正常運作。胸部有食物堵塞,所以需要嘔吐排出。食物是物質,物質代表坤土,也就是足太陰經的標誌。胸部代表肺部,被物質傷害。肺屬手太陰金,金代表殺伐。坤土和金都處於上部,且在天氣旺盛。金能剋制木,所以肝水生髮的氣息被抑制在地下。如果不是因為木氣鬱結,怎麼會吐出上焦的陰土物質?當木氣得到舒暢,鬱結自然消除。

食物阻塞在上方,脈搏在下方消失。如果不瞭解天地的運作規律,就無法違反這深層的道理。水和火代表陰陽的特徵,是天地的不同名稱。所以說,獨自的陽氣不能生長,獨自的陰氣不能發育。天的運作在地下,萬物就能生長。地的運作在天上,萬物就能收藏。這是天地交合萬物流通的道理。這是天地相互依存的原理。因此,陽火的根本在地下,陰水的源泉在天上。

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上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在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竭絕。此其理也。何疑之有?

白話文:

因此說道:水流出自高山。所以人之五臟主管形質之物。物是指陰性,陰性就是指水。上三部脈主管這些事物。偏重在寸口上表現。食道阻塞在上部,這就斷絕了五臟的水源。水源斷絕,則水分無法向下流動,兩尺處的脈象乾涸。這就是其中的道理,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2. 論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內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瑣末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營氣也、衛氣也、穀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髮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

飲食一傷,若消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既消,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精氣神氣皆強盛也,七神衛護,生氣不乏,增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

此一藥之用,其利博哉!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藥必有情性,病去之後,脾胃安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常時用枳朮丸一藥,消化胃中所傷,下胃不能即去,須待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

白話文:

內傷飲食,對於開藥者與服藥者來說,往往被視為小事一樁,因此,本該看重的事物卻被輕視了。實際上,胃氣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包括營氣、衛氣、穀氣、清氣,以及少陽生髮之氣。一個人的真正氣息的強弱,都在於飲食進入胃部的情況。當胃氣調和,穀氣就能上升,這指的是向上運行的氣息,是少陽元氣開始生長和變化的基礎。

一旦飲食傷害到胃部,使用消導藥物後,雖然所傷之物得到了消除,但胃氣反而更加旺盛,五穀的精華會向上騰昇,成為清氣,這代表著精氣神氣都變得強壯,七神護衛著身體,生命活力不斷,氣血得以流通,百病也就難以侵襲,即使遇到強烈的風邪或毒害也不會受到傷害。

這藥物的效用真是廣闊啊!易水張先生曾經提醒,不可使用過於峻厲的食藥,因為這些藥物進入體內,藥力尚未充分發揮,其表面的作用已經產生,說起來讓人感到舒暢,但所傷之物已經去除。如果再等待一二個時辰,藥物完全化開,那麼峻厲的藥物必定有其特定的性質,疾病去除後,脾胃又怎能不受損傷呢?脾胃一旦受損,就等於真氣和元氣遭到破壞,加速了人的衰老。為了常時消化胃部受傷的食物,可以使用「枳朮丸」這種藥物,這樣可以先補養脾胃,再慢慢消化所傷之物,避免使用過於峻厲的藥物。

因用荷葉燒飯為丸,荷葉一物,中央空虛,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髮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

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

白話文:

古人運用荷葉燒飯製成藥丸,荷葉本身中間空洞,形狀象徵震卦的體態,震卦代表的是動態,人受到這種影響,會產生足少陽甲膽的能量,甲膽主風,是生物萬物生成的根本。根據《左傳》的記載,飲食進入胃部後,營養氣體向上運行,這就是少陽甲膽的氣息。其手少陽三焦經,是人體的基本能量,手腳的經脈同樣遵循這個原則,就是少陽元氣的生長和發育。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的氣息,其實是一體的,只是名字不同,歸根結底是胃氣上升的表現。

如果因內傷脾胃,食用瞭如辛熱的酒肉等食物,會感到不適,尋求醫生治療。這種風俗被視為常態,但醫生們往往不問明原因,只是給予如「集香丸」、「巴豆」等強烈熱性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樣的治療方法,會導致大便排出,但同時也會留下食物和熱性藥物的熱性,進一步傷害人的基本能量,使得七種重要的生命力無法旺盛,正如《經》中所述的「熱傷氣」,就是指這種情況。這樣的人會失去活力,身體感到熱邪困擾,四肢無力,疾病接踵而來,不勝枚舉,人的真氣也因此逐漸衰弱。

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人要大論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似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正氣,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脾胃受邪,當以苦味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

白話文:

如果傷害到生冷堅硬的食物,一般的醫生可能會使用大黃和牽牛這兩種大寒性的藥物,把食物連同藥物一起排出體外,這樣就能清除掉傷害。然而,這種方法會留下藥物的寒性,導致體內陽氣過度流失,陽氣一旦消失,皮膚、筋肉、血管等部位就沒有依託,就會產生虛弱的症狀。討論到這一點時,讓人感到害怕。

辛辣氣質輕薄的藥物,沒有理由隨意服用,不僅牽牛如此,至人的要大論中提到,五味進入口中的時候,每種味道都會首先攻擊它們喜歡攻擊的部分,攻擊會導致排泄。辛辣的味道進入體內,首先攻擊並消弱肺部的正常功能,正常功能指的是真氣和元氣。牽牛的辛辣和猛烈,對人體的影響尤其嚴重。對於因為飲食而傷害到脾胃的問題,應該使用苦味來洩導腸胃纔是。肺部和元氣又犯了什麼錯呢?牽牛不能使用的理由有五個,這是其中之一。此外,胃是血液的主導器官,受到食物的傷害,這些有形的食物都對血液有害,血液有問題會導致氣體流失,這是第二點。

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治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腸胃反

白話文:

飲食對中焦造成傷害時,應該通過調節和消化食物來處理,並重新調整上焦肺部虛弱的氣息,這是其中第三個方法。當食物對腸胃造成傷害時,應當採取堵塞後再使用的方法,同時遵循在寒冷情況下使用寒冷藥物的原則。例如,枳實和大黃這種苦寒性質的藥物,用於治療具體病徵是恰當的,但卻使用辛熱的牽牛散來洩氣,這違反了四大禁忌中的第四條。實際上,針灸經典中有提到,外來的風寒邪氣會傷害人的五臟,如果誤以為需要洩掉胃氣而進行治療,那會導致死亡;同樣地,如果誤以為需要補充胃氣,也可能導致死亡。這兩種錯誤的治療方式都因為缺乏活力而導致身體靜止不動。如果腸胃受到內傷,則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

3. 消導之劑

潔古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麩炒一兩) 白朮(二兩)

上同為細末荷葉裹飯燒為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多用白湯送下

按論云用術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令人胃氣強食不復傷也

丁香爛飯丸治飲食所傷

丁香皮 甘草(炙各二錢) 砂仁 益智仁 甘松(各三錢) 丁香 京三稜(炮) 木香 廣朮(炮各一錢) 香附子(半兩)

白話文:

【潔古枳朮丸】治療腹脹、消食、強化胃部功能。

  • 枳實(一兩,麩炒)
  • 白朮(二兩)

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細粉,包裹在荷葉中燒煮成丸,大小如同桐籽。每次服用五十粒,使用清水送服。

按照理論,使用白朮的本意並非為了快速消化食物,而是為了長期強化胃部功能,使飲食不再對胃部造成傷害。

【丁香爛飯丸】治療因飲食過量導致的問題。

  • 丁香皮
  • 甘草(炙,各二錢)
  • 砂仁
  • 益智仁
  • 甘松(各三錢)
  • 丁香
  • 京三稜(炮)
  • 木香
  • 廣朮(炮,各一錢)
  • 香附子(半兩)

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製成丸狀,用於治療飲食過量所引起的問題。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三十丸白湯下或細嚼亦可不拘時候

按此寒濕勝者最宜用之

東垣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橘皮 枳實(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服

按此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益厚雖猛食多食而不傷此能用食藥者也

曲糵枳朮丸治為人所勉強食之破心腹滿悶不快

白話文:

上部的草藥被研磨成粉末,與蒸餅一起湯浸後製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十粒,用白開水吞下,或者可以細細咀嚼,沒有固定時間。

對於寒濕較重的人來說,這是最適合使用的藥方。

東垣的「橘皮枳朮丸」治療老年人和兒童,如果他們的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化,或者是內臟不調和,導致心下感到脹滿、不舒適。

橘皮(一兩)、枳實(一兩)、白朮(二兩),這些草藥研磨成粉末,用荷葉煮飯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粒,用溫水送服,並且在餐前服用。

這是一個對於內傷使用藥物的大法則,所看重的是如何強化胃氣,使它變得更厚實。即使食用大量食物,也不會造成傷害。這是能夠使用食物作為藥物的原理。

「曲糵枳朮丸」治療被他人強迫進食,導致心腹脹滿、不舒暢。

白朮(二兩) 枳實(炒) 神麯(炒) 麥櫱(麵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溫水下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木香 枳實(炒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制服如前

木香化滯湯治內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徹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木香 紅花(各三錢) 橘皮 當歸梢(各二錢) 柴胡(四錢) 草豆蔻 甘草(炙各半兩)半夏(一兩) 枳實(炒二錢)

白話文:

【白朮(二兩) 枳實(炒) 神麯(炒) 麥櫱(麵炒各一兩)】

以上成分磨成細粉,以荷葉煎煮的飯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個藥丸,用溫水送服。這是「木香枳朮丸」,用於消除積滯,消化飲食,增強胃口,促進食慾。

【木香 枳實(炒各一兩) 白朮(二兩)】

以上成分按照之前的製法進行製作。

【木香化滯湯(方程式編號:10542)治療內憂、氣食、濕面在中脘腹部的結聚,造成腹部疼痛、心下脹滿,沒有食慾,食物無法消化,常常感到脹氣。】

使用:

  • 木香(三錢)
  • 紅花(三錢)
  • 橘皮(二錢)
  • 當歸梢(二錢)
  • 柴胡(四錢)
  • 草豆蔻(半兩)
  • 甘草(炙,半兩)
  • 半夏(一兩)
  • 枳實(炒,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錢入姜煎食遠服

半夏枳朮丸治因食冷內傷

半夏(湯洗焙) 枳實(炒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五六十丸溫水下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二黃丸十粒

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草豆蔻(麵裹煨一兩) 神麯(炒半兩) 白朮(一兩) 橘皮 乾生薑 青皮(各二錢) 黃芩 麥櫱 半夏 炒鹽(各半兩) 枳實(炒一兩)

白話文: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錢入姜煎食遠服 治療因食用冷食導致內傷的問題。

半夏(用清水洗淨後再烘烤) 枳實(炒過) 白朮(各一份量,即一兩) 上述材料磨成細粉,以荷葉燒飯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約五十到六十粒,用溫水送服。若出現發燒和內臟功能失調的情況,每次可額外加服「二黃丸」十粒。

草豆蔻丸 治療秋冬季節因食用寒涼食物導致的胃部不適,表現為胃部、心口及兩側肋骨下方疼痛,影響呼吸吞嚥。

草豆蔻(包裹麵粉後以溫火煨製) 神麯(炒過) 白朮(各一份量,即一兩) 橘皮 生薑(乾燥處理) 青皮(各三分量) 黃芩 麥櫱 半夏(炒過) 鹽(各半兩) 枳實(炒過,一份量,即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按論云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除濕益氣丸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

枳實(麩炒) 白朮 黃芩(各一兩) 蘿白子

白話文: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這段描述的是製造藥丸的方法:將藥材磨成細粉,然後用湯水浸泡蒸餅,最後製成大小如綠豆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白開水送服。用量則需根據個人情況增減。

「按論雲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這是對於不同季節使用藥物的建議:在冬天時,應使用與黃芩不同的藥物,因為冬天屬陰,易受寒邪影響;若因食用寒涼食物導致身體不適,則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然而,若因熱性食物過量而引起身體不適,則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來調和,並要根據當下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的藥物。

「除濕益氣丸,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沈重。」

這是一種可以治療因濕氣引起的症狀,如面部、心腹部位的滿悶感和四肢的沈重感的藥物。

「枳實(麩炒)、白朮、黃芩(各一兩)、蘿白子。」

這是製造上述藥丸所使用的藥材:枳實經過麩炒處理、白朮、黃芩(各一兩)、蘿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