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2)

1. 論勞役傷與內傷外感不同

或因勞役,腎間陰火沸騰,事間之際,於陰涼處解脫衣裳,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還歸腎間,皮膚腠理極虛無陽,為寒涼所遏,表虛不任其風寒,自認外感風寒,求醫解表,以重絕元氣,取禍如反掌。苟幸而免者,致虛勞,氣血皆弱。其表虛之人,為風寒所遏,亦是虛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間,特與外中賊邪有餘之證頗相似處,故致疑惑,請醫者,只於氣少氣盛上辨之。其外傷賊邪,必語聲高厲而有力。

若是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懶語,其聲因弱而無力,至易見也。

上辨勞役受病,表虛不作表實治之

復有一等,乘天氣大熱之時,在於路途中勞形得之,或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更或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過甚,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病相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

白話文:

或者因為勞累,導致腎間陰火旺盛,性生活時,應選擇在陰涼的地方,脫掉衣物,甚至在背陰處坐臥,這樣陰火就能夠順利回到腎間。如果皮膚和腠理非常虛弱,缺乏陽氣,遇到寒涼的環境,就會感到虛弱不耐風寒,自己可能會認為是外感風寒,尋求醫生治療。然而這種做法反而會耗盡元氣,就像輕易地招來災禍一樣。如果不幸免於這種情況,則會導致虛勞,導致氣血雙虛。

對於表虛的人來說,如果被風寒困擾,也是虛邪侵犯表皮,開始患病的幾天內,可能與外部受到強烈邪氣的症狀有些相似,因此容易產生疑惑,尋求醫生幫助。但只要從氣少與氣盛的角度來判斷即可。如果是受到風寒的影響,聲音通常會變得高亢有力。

如果是由勞累或飲食不當導致的表虛不足,則會出現呼吸困難、語音微弱的情況,這些症狀很容易觀察到。

對於勞累引起的疾病,應該避免使用表實的治療方法。

還有一類人,在天氣炎熱時外出勞累,或者在田間勞累,或者體質虛弱、食量小、勞累過度,又經常保持素食的人,他們的胃氣長期虛弱,卻由勞累引起疾病,這類情況與陽明中熱(白虎湯)的症狀相似。會出現肌肉摸上去的高熱,焦躁、混亂,極度畏熱口渴,由於勞累過度,身體也會疼痛。開始患病時,與外感熱邪的症狀相似。如果誤用白虎湯,十天內很可能會死亡。

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足,鼻口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後,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大作譫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當待一二日而求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上辨中熱頗相似

白話文:

這個病症表現為脾胃嚴重虛弱,元氣不足,鼻孔與口腔中的氣息都顯得急促,並伴有上喘的症狀。到了黃昏時分,這時陽明經脈得到應季的影響,病情會有所減輕。如果是由於外在熱邪所導致的病症,通常會在黃昏時分,開始出現神志錯亂,熱度增加,渴求大量飲水,並且感到煩躁不安。勞累不足的人通常不會出現這種病症,並且較容易診斷。如果有難以確定是否疑似其他病症的情況,一定等到一兩天後再尋求醫療治療,這樣不會出錯。

以上對於中熱的辨識有著一定的相似性。

2. 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又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因飽食筋脈橫解,則腸癖為痔。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之類主之。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

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之類主之。尤重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營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至真要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無毒治病十去其八,常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

白話文:

《痹論》提到,陰氣在安靜時能讓精神藏匿,但若躁動,就會導致神氣消失。飲食過量會傷害腸胃。這是在泛泛地描述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分開來說,飲指的是無形之氣的消耗,應當發汗或利尿以排除體內的濕氣。可以使用如「解酲湯」、「五苓散」等藥方。食則指有形的食物,過度食用會傷害身體,應該減少食物的攝取。對於輕微的情況,可以選擇消化和導瀉的藥方,如「丁香爛飯丸」、「枳朮丸」等。對於較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進行更強力的治療,如「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等。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需要使用吐瀉的方法,如「瓜蒂散」、「備急丸」等。最終目標是達到平衡狀態。如果脾臟已經受損,再加上藥物的影響,會使得身體運行的氣息減弱,進而使得飲食更難以消化。因此,《至真要論》提到,使用大毒藥物時,可以去除病徵的六分之四,使用小毒藥物時,可以去除病徵的七分之四,使用無毒藥物時,可以去除病徵的八分之四,使用常毒藥物時,可以去除病徵的九分之四。飲食、肉類、果實、蔬菜等,都是用來調養身體的,但必須避免過量,以免傷害身體的正常功能。

也不盡行,復如法。聖人垂此嚴戒,是為萬世福。如能慎言語,節飲食,所謂治未病也。

謹按王安道曰:勞倦傷、飲食傷,二者雖俱為內傷,然不可混而為一。難經所謂飲食勞倦則傷脾者,蓋為脾主飲食,而四肢亦屬脾,故飲食失節,勞役四肢,皆能傷於脾。爾非謂二者同類而無辨也。夫勞倦傷、飲食傷,雖與風寒暑濕有餘之病不同,然飲食傷又與勞倦傷不同。

勞倦傷誠不足矣。飲食傷尤當於不足之中,分其有餘不足。何也?蓋飢餓不飲食與飲食太過,雖皆失節,然必明其有兩者之分,方盡其理。節也者,何也?無不及,無太過之中道也。夫飢餓不飲食者,胃氣空虛,此為不足,固失節也。飲食自倍而停滯者,胃氣受傷,此不足之中兼有餘,亦失節也。

白話文:

古人對於調養身心有著嚴格的規範,並強調了聖人的教導對於後世的福澤。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若能謹慎言語、節制飲食,便能預防疾病,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

王安道在這裡指出,勞累和飲食過量都對身體有害,但他們雖然都是內傷的原因,卻不能混為一談。難經提到飲食和勞累會傷害脾臟,這是因為脾臟負責消化和運輸食物,而四肢也是由脾臟所主導。因此,飲食不當或過度勞累四肢,都可能傷害到脾臟。他並不是說勞累和飲食過量是一樣的問題,沒有區別。

勞累傷害的確是存在的,但飲食過量的傷害更值得關注。飲食過量不僅僅是在不足的基礎上,還需分辨其過度或不足。為什麼呢?因為不適當地飲食(即過度飲食或完全不吃)和飲食過量,雖然都是違反了飲食規則,但必須要區分兩種情況,才能全面理解其中的道理。不適當地飲食(即完全不吃)會導致胃部氣息虛弱,這是不足的情況,當然違反了飲食規則。飲食過量且停滯不前,則會導致胃部受到傷害,這是在不足的基礎上又出現了過度的情況,同樣違反了飲食規則。

以受傷言,則不足;以停滯言,則有餘矣。惟其不足故補益,惟其有餘故消導。亦有物滯氣傷,必補益、消導兼行者;亦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宜消導獨行,不須補益者;亦有既停滯而復自化,不須消導,但當補益,或亦不須補益者。潔古、東垣枳朮丸之類,雖曰消導,固有補益之意存乎其間。

其它如木香分氣丸、導氣枳實丸、大枳殼丸之類,雖無補益,然施之於物暫滯,氣不甚傷者,豈不可哉?但宜宜視為通行之藥爾。且所滯之物,非枳朮丸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於消導而弗知變乎?故備急丸、煮黃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潔古、東垣亦未嘗委之而弗用也。故善用兵者,攻亦當守,亦當不善者,則宜攻而守,宜守而攻。

白話文:

關於傷害,不足是主要問題;關於阻礙,過剩纔是問題。因此,對不足的狀況我們需要補充,對於過剩的狀況我們需要導引。有時候,物質阻礙了氣息,我們需要同時進行補充和導引。有時候,物質只是暫時阻礙了氣息,並且氣息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要導引,而不必進行補充。也有物質阻礙氣息的情況下,氣息能夠自行恢復,這種情況下我們甚至不必進行導引,只需要進行補充。潔古和東垣的枳朮丸類藥方,雖然被稱為導引藥,實際上其中包含著補充的意思。

其他如「木香分氣丸」、「導氣枳實丸」、「大枳殼丸」等藥方,雖然不包含補充的成分,但在物質暫時阻礙氣息,並且氣息並沒有受到嚴重傷害的情況下使用,豈不是更合適嗎?不過,這些藥物應當視作通用藥物使用。而且,那些無法通過枳朮丸去除的物質,又怎麼能執著於導引而不考慮變化呢?因此,潔古和東垣也會使用如「備急丸」、「煮黃丸」、「瓜蒂散」等強力排逐的藥方。所以,善於用兵的人,攻擊時也需要防守,不善於用兵的人,則應該在需要攻擊時攻擊,需要防守時防守。

其敗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觀乎此,則知消導、補益、推逐之理矣。斯論本以上所辨,又推廣之,因取參附,以備其旨。

又曰:經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嗟夫,此內傷之說之原乎?請釋其義如左:夫人身之陰陽,有以表裡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余如動靜、語默、起居之類,甚多,不必悉舉。此所

白話文:

其敗壞,並不是兵器的錯,而是使用兵器的人的過錯。從這點看,我們就能明白調和、補益、驅除的道理了。這個理論基礎於之前的討論,並進一步擴展,因此我選擇了參附作為備選。

3. 論酒飲傷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蒸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

如此則陰血已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主之。」

白話文:

酒,本質上是大熱且有毒的,其氣味皆屬陽,是無法具象化的物質。如果飲酒過量導致身體受到傷害,只需發汗即可痊癒。這是治療酒害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就是利尿。這兩種方法都能夠從上下分消體內的濕氣,所以不會造成酒害。然而現在的酒病患者,往往服用酒蒸丸,使用大熱的藥物來下藥,甚至有人使用大黃這種強力的藥物來通便,這種做法等於無形的元氣受病,反而用有形的陰血來作為治療對象,這是非常錯誤的。酒性大熱,已經傷害了元氣,再加上進一步的清熱降火,這還會傷害到腎水的真正陰性以及有形的陰血,使之更加不足。

這樣的結果就是陰血已經虛弱,真正水份更加萎縮,陽毒的熱度卻變得更加旺盛,反而增加陰火的生成,這等於元氣的消失,七神失去了依附,讓人失去生命的長度。否則,就會導致虛損的疾病產生。金匱要略中提到:「如果酒疸後使用下藥治療,久而久之會變成黑色的疸病。一定要謹慎避免犯這樣的錯誤,不如讓上下分消其濕氣,解酲湯可以主導治療。」

謹按:酒者是有形之物,即水飲同體也。今言無形元氣受病,不得傷於有形陰血者,蓋謂酒者濕熱之物,入胃則臟氣俱熱,逐氣升降之際,而半有消耗之矣。至傷於腸胃,則升之不散,降之不下,鬱於氣分無形之地位,故言無形之物,非若水飲然體全降於腸胃中也。若今人之飲醇酒,則便少,此其可驗。

是以傷則宜汗之,泄之,不得用重峻下劑。蓋此等藥不能入氣分,反傷有形陰血爾。但斯意隱然,使人不能無疑,故或有辨之者,茲不復具然。然昔人有用下劑者,蓋或有酒飲傷積日久,而汗之泄之不能愈,則重峻下劑而或可哉?故用者自宜對證詳審,勿以辭害意可也。

白話文:

根據:酒是具體物質,也就是飲料和水的結合。現在說無形的元氣受到疾病影響,不能傷害具體的陰血,這指的是酒是濕熱的物質,進入胃部後,五臟之氣都變得熱了,在氣息上升下降的過程中,酒就有一部分被消耗掉了。到了傷害腸胃時,氣息上升不能疏散,下降不能下達,被困在氣息部分無形的位置,所以說無形的物質,並不像飲料那樣完全降落在腸胃中。如果是現在人飲用濃烈的酒,那麼消耗就會比較少,這是很容易看出的。

因此,如果受到傷害,應該使用發汗、排泄的方法,不能使用重複峻猛的下藥。因為這種藥物無法進入氣息部分,反而會傷害到具體的陰血。但這種想法有些隱晦,讓人難免產生疑惑,所以有些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這裡就不一一具體描述了。然而,過去有人使用下藥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喝酒造成的積聚已經持續很久,單靠發汗、排泄不能痊癒,那麼使用重複峻猛的下藥或許可以。所以使用這種方法的人應該根據自己的症狀詳細審查,不要只看表面意思而誤解了意圖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