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八 (2)
卷十八 (2)
1. 論勞役傷與內傷外感不同
或因勞役,腎間陰火沸騰,事間之際,於陰涼處解脫衣裳,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還歸腎間,皮膚腠理極虛無陽,為寒涼所遏,表虛不任其風寒,自認外感風寒,求醫解表,以重絕元氣,取禍如反掌。苟幸而免者,致虛勞,氣血皆弱。其表虛之人,為風寒所遏,亦是虛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間,特與外中賊邪有餘之證頗相似處,故致疑惑,請醫者,只於氣少氣盛上辨之。其外傷賊邪,必語聲高厲而有力。
若是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懶語,其聲因弱而無力,至易見也。
上辨勞役受病,表虛不作表實治之
復有一等,乘天氣大熱之時,在於路途中勞形得之,或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更或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過甚,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病相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
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足,鼻口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後,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大作譫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當待一二日而求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上辨中熱頗相似
白話文:
[討論勞累與內傷及外感的差異]
有人因為勞累工作,導致腎臟部位的陰火沸騰。在工作的空檔,他們會在陰涼的地方脫下衣物休息,甚至剛洗完澡就坐在背陰處,這使得原本上騰的陰火又回歸到腎臟,使得皮膚的毛孔極度虛弱,沒有足夠的陽氣保護。因此,當受到寒冷侵襲時,表層的防禦能力無法抵擋風寒,他們會以為自己只是著涼了,尋找醫生來發汗解表,卻不知道這樣會進一步斬斷自己的元氣,帶來更大的災禍。即使僥倖逃過一劫,也會導致虛弱的狀態,氣血雙虧。對於那些表層防禦虛弱的人來說,受到風寒侵襲也是虛弱的邪氣侵犯表面,一開始的幾天,這種情況與外在邪氣過剩的症狀很相似,所以會讓人感到困惑。在尋求醫生診斷時,只需從氣息的強弱來分辨。
如果是因為過度勞累,或是飲食失節導致的表層防禦不足,必定會出現短促的呼吸、懶言少語,聲音也會顯得微弱無力,這是很容易辨別的。
上述是關於因勞累引起的病症,表層防禦虛弱但並非實質性的表實。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酷熱的天氣下長途跋涉或在田地裡勞動,或是身體本就瘦弱,食量小但勞動過度,或是素食者,由於長期的胃氣虛弱,再加上勞累而導致的疾病,這些都與陽明經熱症的白虎湯證非常相似。他們一定會有肌肉摸上去滾燙的高熱,且伴有煩躁、昏亂,對熱度極度反感,渴望喝水。因為勞累過度,身體也會感到疼痛,剛開始生病的時候,這種情況與陽明經熱症的外在過剩症狀很相似。如果誤用白虎湯治療,十天之內必然死亡。
這種病症實際上是脾胃嚴重虛弱,元氣不足,從口鼻呼出的氣息都短促且上喘。到了下午,當陽明經的活動達到高峯時,病情會稍有緩解。如果是外在熱病,到了傍晚,患者會開始胡言亂語,熱度升高,口渴難耐,煩躁不安。對於那些因勞累導致的不足症狀,都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這一點很容易分辨。如果有難以判斷的疑似症狀,應等待一兩天再尋求醫生治療,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上述是關於陽明經熱症的類似症狀的區分。
2. 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又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因飽食筋脈橫解,則腸癖為痔。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之類主之。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
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稜消積丸、木香見晛丸之類主之。尤重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營運之氣減削,食愈難消。故至真要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無毒治病十去其八,常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
也不盡行,復如法。聖人垂此嚴戒,是為萬世福。如能慎言語,節飲食,所謂治未病也。
謹按王安道曰:勞倦傷、飲食傷,二者雖俱為內傷,然不可混而為一。難經所謂飲食勞倦則傷脾者,蓋為脾主飲食,而四肢亦屬脾,故飲食失節,勞役四肢,皆能傷於脾。爾非謂二者同類而無辨也。夫勞倦傷、飲食傷,雖與風寒暑濕有餘之病不同,然飲食傷又與勞倦傷不同。
勞倦傷誠不足矣。飲食傷尤當於不足之中,分其有餘不足。何也?蓋飢餓不飲食與飲食太過,雖皆失節,然必明其有兩者之分,方盡其理。節也者,何也?無不及,無太過之中道也。夫飢餓不飲食者,胃氣空虛,此為不足,固失節也。飲食自倍而停滯者,胃氣受傷,此不足之中兼有餘,亦失節也。
以受傷言,則不足;以停滯言,則有餘矣。惟其不足故補益,惟其有餘故消導。亦有物滯氣傷,必補益、消導兼行者;亦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宜消導獨行,不須補益者;亦有既停滯而復自化,不須消導,但當補益,或亦不須補益者。潔古、東垣枳朮丸之類,雖曰消導,固有補益之意存乎其間。
其它如木香分氣丸、導氣枳實丸、大枳殼丸之類,雖無補益,然施之於物暫滯,氣不甚傷者,豈不可哉?但宜宜視為通行之藥爾。且所滯之物,非枳朮丸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於消導而弗知變乎?故備急丸、煮黃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潔古、東垣亦未嘗委之而弗用也。故善用兵者,攻亦當守,亦當不善者,則宜攻而守,宜守而攻。
其敗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觀乎此,則知消導、補益、推逐之理矣。斯論本以上所辨,又推廣之,因取參附,以備其旨。
又曰:經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嗟夫,此內傷之說之原乎?請釋其義如左:夫人身之陰陽,有以表裡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余如動靜、語默、起居之類,甚多,不必悉舉。此所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飲食過量對腸胃的傷害,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
在古代醫學理論中,認為靜態的陰氣可以使精神得以儲藏,一旦過度活動,陰氣就會消散。如果飲食攝入過量,腸胃就可能受到傷害。這裡提到飲和食應區分開來看待。
對於飲,即飲料或水分的攝入過量,會影響無形的氣,導致氣逆,應通過發汗和利尿的方式,讓身體上下都能消除濕氣,如使用解酲湯或五苓散這類藥方。
對於食,即食物攝入過量,會影響有形的物質,導致消化不良,應減少食物攝入,必要時可以使用消導的方法,如丁香爛飯丸或枳朮丸等藥方。如果情況更嚴重,可能需要使用攻化的方法,如三稜消積丸或木香見晛丸等藥方。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催吐或瀉下,如瓜蒂散或備急丸等藥方。
然而,治療的目標是恢復平衡,如果脾胃已經受損,再用藥物進一步傷害,會使脾胃的運作能力減弱,食物更難以消化。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該避免過度使用藥物,以免進一步傷害身體。食物和藥物都應該適量,過量會損害身體。
此外,勞累和飲食過量雖然都是內部傷害,但兩者不能混淆。勞累主要影響脾胃,飲食過量也會影響脾胃,但兩者的影響方式不同。飢餓和飲食過量雖然都屬於飲食失節,但兩者之間有著根本的不同。飢餓導致胃氣虛弱,屬於不足;飲食過量導致胃氣受傷,屬於不足中的過剩。因此,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前者需要補益,後者需要消導。
總之,飲食攝入應適量,過量會導致腸胃受傷,進而引發各種疾病。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既要消除過剩,又要補充不足,以達到身體的平衡和健康。
3. 論酒飲傷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蒸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
如此則陰血已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主之。」
謹按:酒者是有形之物,即水飲同體也。今言無形元氣受病,不得傷於有形陰血者,蓋謂酒者濕熱之物,入胃則臟氣俱熱,逐氣升降之際,而半有消耗之矣。至傷於腸胃,則升之不散,降之不下,鬱於氣分無形之地位,故言無形之物,非若水飲然體全降於腸胃中也。若今人之飲醇酒,則便少,此其可驗。
是以傷則宜汗之,泄之,不得用重峻下劑。蓋此等藥不能入氣分,反傷有形陰血爾。但斯意隱然,使人不能無疑,故或有辨之者,茲不復具然。然昔人有用下劑者,蓋或有酒飲傷積日久,而汗之泄之不能愈,則重峻下劑而或可哉?故用者自宜對證詳審,勿以辭害意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酒飲過量對身體的影響和治療方式。酒是屬性大熱且有毒的物質,氣味皆陽,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如果飲酒過量造成傷害,最適當的處理方式就是促進排汗,使熱氣隨汗液排出體外,這樣就可以康復了。這是最佳的療法,其次的方法就是利尿,讓酒氣從小便排出。透過上述兩種方法,分別從上(汗)下(尿)來排除體內的濕氣,哪還會有酒病呢?
然而,現在許多酒病患者常常服用酒蒸丸或大熱性的藥物,甚至使用牽牛子、大黃等強烈的瀉藥。這是把原本無形的元氣受到酒的侵害,卻反而去傷害有形的陰血,這樣的治療方式是非常錯誤的。酒的性質本來就大熱,已經傷害到元氣,再使用強烈的瀉藥,更會損耗腎臟的真陰和有形的陰血,導致身體的陰血和真水更加不足。
這樣一來,陰血虛弱,真水更弱,陽熱之毒氣勢更盛,反而會增加陰火,這就是所謂的元氣消亡。失去元氣支撐,人的精神也就無法維持,壽命也會因此縮短。否則,就會形成虛損的病症。《金匱要略》中提到:「酒疸如果使用瀉下法,久而久之會轉變成黑疸。」所以,對於酒病,應採取上下分消的方式,利用解酲湯來排除濕氣。
進一步來說,酒雖然是一種有形的物質,與水飲相同,但是當它進入胃部,會讓臟腑的氣溫都升高。在氣溫上升下降的過程中,酒的一部分會被消耗掉。當酒傷害到腸胃時,上升的氣無法散去,下降的氣又無法下達,於是酒氣就停留在無形的氣分中,所以才說酒是無形的物質,並不是像水飲那樣完全降到腸胃中。如果現在有人大量飲酒,就會發現他們的小便減少,這可以作為驗證。
因此,飲酒過量後,應該使用出汗或利尿的方法來治療,不能使用強烈的瀉下藥物。因為這些藥物無法作用在氣分,反而會傷害有形的陰血。這種觀點可能讓人感到困惑,所以有人會提出質疑,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然而,過去有人使用瀉下藥物,可能是因為有些酒病患者長期飲酒,使用出汗或利尿的方式無法痊癒,這時使用強烈的瀉下藥物或許有效。因此,使用瀉下藥物的人應該根據病情仔細判斷,不要被字面意思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