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十九 (1)
卷四十九 (1)
1. 卷四十九
2. 婦人門
3. 論經閉不行
內經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死不治。」東垣曰:「婦人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或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消瘦,時見渴躁,血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蓋氣血,經自行矣。此證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不安,為胎病者有矣。
或心包脈洪數燥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此乃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內經所謂小腸移熱於大腸為痣瘕為沉,月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利,故云為痣瘕為沉也。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安心補血,瀉火,經自行矣。
故內經云:「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令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故月事不來也。曾治驗裴澤之夫人,病寒熱而月事不至者數年矣,已加喘嗽,醫者率以蛤蚧、桂附等投之,曰不然,夫人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涼血和血之藥,則經行矣,已而果然。」
要略曰:「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證,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經候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云云)」
謹按良方言:「婦人月水不通,由勞傷血氣,致令體虛,受風寒邪氣客於胞內,損衝任之脈並手太陽少陰二經,致胞絡內血絕不通。如以上病機,皆略之不議。且血病經閉,又豈止手太陽少陰二經耶?然亦有不因寒熱或痰飲積聚疝瘕所致,如七情所動,其為氣病血從一也。況陰道常虛不足者,實多宜既血證門血屬陰,難成易虛,論及後丹溪先生等說。」
白話文:
[討論月經閉塞不通]
《內經陰陽別論》說:“如果心脾受到陽氣的病症影響,會有不能隱忍的曲度,導致女性月經不來,病情發展會變成風消症,或者變爲息賁症,這種情況下治療困難。”東垣先生說:“女性如果脾胃長期虛弱,或身體瘦弱,氣血兩虛,會導致月經斷絕,無法正常排出,或患有消渴症,胃熱,食慾好但逐漸消瘦,體內津液不再生成。月經,是由血液、津液轉化而來,一旦津液耗盡,被熱氣煎熬,肌肉會消瘦,時常感到口渴煩躁,血海乾涸,這就是所謂的血枯經絕。治療方法應該是清除胃部的燥熱,補充氣血,月經自然就會恢復正常。有時即使月經來潮時懷孕,胎兒也會不穩定,這可能是胎病的一種表現。
或者心包脈出現洪數燥熱症狀,大便乾燥,小便雖然清澈但排尿不暢,月經閉塞不來,這是血海乾涸的跡象,應該調理血脈,去除包絡中的火邪,月經就能自行恢復。《內經》提到,小腸的熱氣轉移到大腸,形成痔瘡或積塊,月經變得不順,因此月經會滯留不暢,形成痔瘡或積塊。或者因爲過度勞心,心火上炎,月經不來,這時應安心養血,瀉火,月經就能自行恢復。
所以《內經》說:“月經不來的原因是胞脈閉塞。”胞脈與心相連並貫穿於子宮中,使氣上衝肺部,心氣無法下降,所以月經不來。我曾經治療過裴澤夫人的案例,她多年未見月經,同時伴有寒熱症狀,甚至出現喘咳。醫生普遍使用蛤蚧、桂附等溫補藥物,但這並不適合她的病情,因爲她的陰虛被陽氣壓迫,過量的溫補藥物反而有害無益。我給她使用了涼血調血的藥物,結果月經真的恢復了。
《金匱要略》說:“女性疾病,常常因爲氣血虛弱,積寒凝結,表現爲月經斷絕,有的持續多年。寒氣傷害經絡,導致血寒積結在胞門,凝固在上部,引起嘔吐、吐涎,長期可演變爲肺癰。寒氣在腹部形成結塊,圍繞臍部,或形成寒疝,兩側脅肋疼痛,與臟腑相連。或在關元穴處形成熱結,引起疼痛。脈象雖數,但沒有瘡瘍,月經週期不規律,下體寒冷,抽搐疼痛,小腹怕冷,或連帶腰脊下方的氣街部位。”
按照《良方》所說:“女性月經不通,通常是由於勞累傷及氣血,導致體質虛弱,受到風寒邪氣侵襲,影響子宮內部。損害了衝任脈和手太陽、少陰兩條經脈,導致子宮內的血液無法正常流通。對於上述病因,這裏只做了簡略的討論。其實,除了手太陽、少陰兩條經脈,還有其他原因會導致月經閉塞。例如,不僅寒熱或痰飲、積聚、疝瘕等可以造成這種情況,七情波動也能引發氣血問題,導致月經失調。尤其是女性陰道常常處於虛弱狀態,確實更易出現問題。既然血液屬於陰性,難以生成卻容易消耗,這方面的論述可以參考後文丹溪先生等人關於血證的討論。”
4. 論經水不調或紫或黑
丹溪曰: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色也。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清則清,氣濁則濁,上應于丹,其行有常,名之曰經,為氣之配,因氣而行。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之甚也。今人但見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塊者,率指為風冷乘之,而行溫熱之劑,禍不旋踵矣。
良由病源論月水之病,皆曰風冷乘之,宜其相習而成俗也。或曰:黑者,北方水之色也;紫者,黑之漸也,非冷而何?予曰: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熱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甚則黑也。況婦人性執而鄙嗜欲加倍,臟腑厥陽之火無日不起,非熱而何?若曰風冷,必須外得設,或有之,吾恐千百而一二也。
按此論經病甚詳,大抵不得率指為風冷所乘者,此由良方所言,世俗往往因之誤人,故戒慎之也。然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鬱而變熱矣。且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非寒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月經是女性的陰血,陰血會跟隨陽氣運行,因此它的顏色是紅色的,這是因為紅色象徵火的色彩。血液與氣息相輔相成,氣息熱血就熱,氣息寒血就寒,氣息上升血就上升,氣息下降血就下降,氣息凝結血就凝固,氣息滯留血就淤積,氣息清澈血就清新,氣息渾濁血就污濁。月經的行經週期有固定的規律,因此稱為「經」,它是配合氣息運行的,受到氣息影響。如果月經成塊,那就是氣息凝結了;如果來之前疼痛,那就是氣息淤積了;如果來後還痛,那就是氣血都虛弱了;如果顏色淡,那也是虛弱的表現,可能還有水分混雜在其中;如果月經週期紊亂,那就是氣息混亂了;如果顏色偏紫,那就是氣息過熱;如果顏色偏黑,那就是過熱到極致了。
現在很多人看到月經顏色偏紫、偏黑、來前來後疼痛、成塊的情況,通常會認為是被風寒侵襲,然後使用溫熱藥物治療,這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這是因為從前的醫書都說月經病是由風寒引起的,所以大家都習慣這樣認為。有人說:黑色是北方水的顏色,紫色是黑色的轉變,如果不是因為寒冷,又會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經典上說:「亢進則傷害,承擔才能控制。」如果熱度過高,一定會伴隨著水化的現象,所以熱度高的時候顏色就會變紫,再嚴重一點就會變黑。而且,女性往往情緒固執,對性慾的追求比男性更強烈,她們的臟腑和厥陽部位的火氣每天都在燃燒,如果不是因為熱,又會是什麼原因呢?如果說是風寒,那就必須要有外在的因素,雖然有可能,但我認為這種情況可能千百個人裡只有一兩個。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詳細地理解月經疾病,不能隨便認為是風寒引起的。這是因為根據良方的說法,社會上經常有人因此誤解,導致病情惡化,所以我們要提醒大家謹慎對待。然而,如果是外感的寒症,初期感染經絡時會感到疼痛,如果不痛,那麼時間久了就會鬱積變熱。再說,寒冷會讓血液凝固,如果已經開始行經卻出現紫黑的顏色,那肯定不是因為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