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 (1)
卷十 (1)
1. 升散之劑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脈右關緩弱,或弦或浮數。
羌活、甘草(炙)、黃耆、蒼朮(各一兩)、升麻(八錢)、柴胡(一兩半)、人參、黃芩(各七錢)、黃連(半兩酒炒)、石膏(半兩,秋深勿用)。
上㕮咀,每服一兩或半兩,水煎。
按:此發脾胃火邪之劑,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也。
升陽散火湯,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睏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半兩)、防風(二錢半)、柴胡(八錢)、甘草(炙三錢)、人參、白芍(各半兩)、甘草(生二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稍熱服。
按:此胃膽脾肺膀胱經藥也。
千金麥門冬湯,治諸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麥門冬、桑白皮、生地黃(各一兩)、半夏、紫菀、桔梗、淡竹茹、麻黃(各七錢半)、五味子、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入姜煎。
按:此心肺藥也,然麻黃恐非病後所宜。
拔萃方地骨皮散,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茯苓(各半兩)、柴胡、黃芩、生地黃、知母(各一兩)、石膏(二兩)、羌活、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姜煎。
按:此肝心脾肺腎藥,又表裡氣血之劑也。云歧子曰:「在五臟之標本者皆可用。」
梔子仁湯,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黃芩、石膏(各二錢)、杏仁(二錢)、柴胡(二錢半)、甘草(二錢)、豉(百粒)。
上㕮咀,水煎。
按:此脾肺肝膽胃經藥也。
陽毒升麻湯,治傷寒雜病,汗吐下後,變成陽毒,發狂譫妄,喉痛下利。
升麻(五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上㕮咀,水煎。
按:此升散肺胃火熱藥也。
葛根橘皮湯,治諸熱證,溫毒成癍,或咳或心悶或嘔。
葛根(三錢)、橘皮、杏仁、知母、黃芩、麻黃、甘草(各二錢)。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肺胃膀胱經藥也。
謹按:古方治火升散之劑,其例少得,姑採以上諸方,以備其旨。
白話文:
[升散之劑]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用於治療肌肉發熱、煩躁熱感、臉色紅赤、食慾不振、喘息咳嗽且痰多,脈象顯示右關緩弱,或弦或浮數的情況。藥材包括羌活、炙甘草、黃耆、蒼朮各30克,升麻24克,柴胡45克,人參、黃芩各21克,黃連15克(酒炒),石膏15克(秋季慎用)。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30克或15克,用水煎煮服用。
此方為發散脾胃火邪的藥方,同時也是心、膽、肝、肺、膀胱相關疾病的藥方。主要功能是瀉除陰火,提升陽氣,滋養氣血。
升陽散火湯,適用於男性和女性四肢發熱、肌肉熱感、筋骨痠痛、骨髓熱感、睏倦熱感如焚,觸摸皮膚如烙鐵般熱。此病常因血液不足導致,或是胃虛時過度食用冰冷食物,抑制了脾臟中的陽氣,導致火氣鬱積而發作。藥材包括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15克,防風7.5克,柴胡24克,炙甘草9克,人參、白芍各15克,生甘草6克。將藥材切碎,每次取15克或30克,用水煎煮,趁微熱時服用。
此方為胃、膽、脾、肺、膀胱經絡的藥方。
千金麥門冬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後,火熱侵襲肺部,咳嗽帶血,胸部脹滿,上氣虛弱,五心煩熱,口渴且心情煩悶。藥材包括麥門冬、桑白皮、生地黃各30克,半夏、紫菀、桔梗、淡竹茹、麻黃各22.5克,五味子、甘草各15克。將藥材切碎,每次取15克或30克,加入薑片一起煎煮。
此方為心、肺相關疾病的藥方,但麻黃可能不適合病後使用。
拔萃方地骨皮散,適用於全身高熱,脈象長且滑,陽毒火氣旺盛,口渴。藥材包括地骨皮、茯苓各15克,柴胡、黃芩、生地黃、知母各30克,石膏60克,羌活、麻黃各22.5克(若有汗出,可省略這兩味藥)。將藥材切碎,每次取30克,加入薑片一起煎煮。
此方為肝、心、脾、肺、腎相關疾病的藥方,同時也適用於表裡氣血調節。雲歧子說:「只要與五臟標本相關的疾病,都可使用此方。」
梔子仁湯,適用於發熱、潮熱、狂躁煩躁、臉色紅赤、咽喉疼痛。藥材包括梔子仁、赤芍、大青、知母各3克,升麻、黃芩、石膏各6克,杏仁6克,柴胡6.25克,甘草6克,豆豉100粒。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
此方為脾、肺、肝、膽、胃經絡的藥方。
陽毒升麻湯,適用於傷寒、雜病等情況,在出汗、催吐、瀉下後轉變為陽毒,出現狂躁、妄語、喉嚨痛、下痢。藥材包括升麻15克,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7.5克。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
此方為提升散發肺、胃火熱的藥方。
葛根橘皮湯,適用於各種熱性症狀,溫熱毒素形成斑疹,或咳嗽、心煩、嘔吐。藥材包括葛根9克,橘皮、杏仁、知母、黃芩、麻黃、甘草各6克。將藥材切碎,加入薑片一起煎煮。
此方為肺、胃、膀胱經絡的藥方。
總結來說,古代治療火氣上升散發的藥方較少,這裡暫時收集上述幾個方子,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