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1)

1. 敘癇病之始

靈樞云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天柱穴足太陽也)。又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陽女陰。

按潔古云,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各二七壯。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申脈穴也)。陰蹺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照海穴也)。

又按內經言癲而不言癇,古方以癲癇或並言,或言風癲,或言風癇,或言癲狂,所指不一。蓋癇病歸於五臟,癲病屬之於心,故今以風癇另立一門,而癲狂合為一門也。又癇與痓略相類而實不同,其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痓也。癇病隨其痰之潮作,故有時而醒。痓病比癇為甚,而有挾虛者,故因其昏冒而遂致亡者多矣。

2. 論癇病所因

三因云: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蓋忤氣得之外,驚恐得之內,飲食屬不內外三因不同,忤氣則一。

按此所論三因固皆切當,但胎內受驚與飲食作癇者多,而外感者間而有之。

3. 論三癇

千金方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風癇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初時先屈指如數,乃作驚癇。起於驚怖大啼,乃作食癇。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然風癇、驚癇時時有之,十兒之中未有一二。凡是先寒後熱,熱者皆食癇也。驚癇皆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霜丸佳。

按此論三癇,蓋有三因之分:風癇屬外因,驚癇屬內因,食癇屬不內外因也。

4. 論五癇

三因云古方有三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名證不同,難於備載。別錄有五癇之證:一曰馬癇,作馬嘶鳴,以馬屬在午,手少陰君火主之,故其病生於心。二曰羊癇,作羊叫聲,以羊屬未,足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脾。三曰雞癇,作雞叫聲,以雞屬酉,足陽明燥金主之,應乎胃。四曰豬癇,作豬叫聲,以豬屬亥,手厥陰心包主之,應乎右腎。

五曰牛癇,作牛吼聲,以牛屬醜,手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肺。此五癇應乎五畜,五畜應乎五臟者也。發則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背脊強直,食頃乃蘇。各隨所感施以治法。

錢氏云: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羊癇目瞪吐舌,羊叫心也。牛癇目直視腹滿,牛叫脾也。雞癇驚跳反折手縱,雞叫肺也。豬癇如屍吐沫,豬叫腎也。五癇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輕者五色丸主之。

按千金方敘六畜癇曰馬、曰牛、曰羊、曰豬、曰犬、曰雞,並不以六畜分屬五臟。今三因所引五癇無犬癇一證,錢氏敘五癇一證無馬癇一證。二書以五獸分配五臟各各不同,俱不知所由然也。三因雖有馬無犬癇及五臟有胃無腎之說,亦難據憑,無所載焉。

5. 論癇有陰陽

千金方云: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難治也。

按此論癇之陰陽,後世有認為寒熱者,誤也。蓋此疾皆以痰熱所作,而得其傷於陽分,在表而淺,則曰陽癇,故云易治;其傷於陰分,入里而深,則曰陰癇,故云難治。所論陰陽者,乃表裡臟腑淺深之謂,非寒熱之謂也。

6. 論癇證由熱

原病式云: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氣瘲,昏冒僵仆也。

7. 治癇用吐下之法

子和書云:夫癇病不至目瞪如愚者,用三聖散投之,更用火盆於暖室中,令汗吐下,三法並行,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至於目瞪如愚者,不可治。內經曰:神不守,謂神亂也。大凡此疾,乃肝經有熱,吐後可服瀉青丸下之。

按:癇病多由風痰膠固胸膈上下,故大法先宜吐之。吐後可用清熱之藥,如東垣安神丸、守真龍會丸之類,皆可服,不獨通聖散也。痰實在裡不解,宜導痰清熱,亦不獨瀉青丸也。

8. 癇分脈藥寒溫不同

難知云治洪長伏三脈風癇驚癇發狂惡人與火灸第三第九椎服局方妙香丸以針投眼子透冷水內浸少時服之。如本方法治弦細緩三脈諸癇似狂李和南五生丸

按此以脈之陰陽虛實分而用藥可謂善矣。但癇病出於風熱痰之所致而其藥有寒熱之異者由其標本虛實傳變之不同故也。

謹按癇病古方或云風癇或云驚癇或云癲癇。由此疾與中風顛狂急慢驚相類故命名不同也。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驚或因聞大驚而得。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痰涎歸之。或飲食失節脾胃有傷積為痰飲以致痰迷心竅而作者治法必當尋火尋痰而論。前人多用鎮墜清心之藥固可以治熱可以清痰。

若有頑痰膠固者此藥未易驅逐。在上者必先用吐吐後方宜服此。更有痰實在裡者亦須下之隨病輕重而用也。或曰癇有陰陽何也。予曰此與急慢驚者可同論也。陽癇不因吐下由其有痰有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聞驚亦自作也宜用寒藥以攻治之。陰癇亦本於痰熱所作醫以寒涼攻下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宜用溫平補胃燥痰之藥治之。

若曰不因壞證而有陰陽之分則是指痰熱所客表裡臟腑淺深而言。癇病豈本自有陰寒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