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4)

1. 論治血證大法

東垣曰: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之類主之。

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血證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逆也。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證下血者當自愈也,與此意同。

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在治療傷寒患者鼻出血的情況下,張仲景認為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這主要是因為患者的脈象顯示微弱。如果脈象呈現浮緊,可用麻黃湯;若是浮緩,則應使用桂枝湯。但當脈象已顯示微弱時,上述兩種藥物都不適宜使用,應該使用黃芩芍藥湯來治療。

對於一般疾病出現出血症狀,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是由熱引起的。比如,鼻出血通常源於肺部,可用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等藥物來治療。咯血或吐血的情況,多是出自腎臟,可用天門冬、麥門冬、貝母、知母、桔梗、百部、黃柏、遠志、熟地黃等藥物來處理。

若是痰中帶血,通常源於脾臟,可用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等藥物來治療。胃部出血,如果是實證,可用犀角地黃湯;如果是虛證,可用小建中湯加黃連來治療。血液向上行,無論是咯血、吐血還是鼻出血,都是逆證。但如果病情轉化,血液下行成為嚴重的痢疾,那就是順證了。血液上行是逆證,治療難度較大;下行是順證,治療相對容易。所以,張仲景曾說:有蓄血癥狀的患者,如果開始自行排出血便,那他的病情應該會自愈,這和上述道理是一致的。

如果一個健康的人突然開始拉肚子,這表示他的病情正在發展。現在,對於原本有上行出血症狀的患者,如果他開始出現嚴重的痢疾,這表示體內的邪氣想要排出,這是一個好兆頭。經典上說:看到患者出血,身體發熱,脈象強大的,治療起來比較困難,這是因為火邪過盛。相反,如果患者身體冷靜,脈象平穩,治療起來就比較容易,這是因為正氣正在恢復。因此,脈訣中有這樣的描述:鼻出血或吐血,脈象沉細是好的徵兆;但一旦脈象忽然變得浮大,那就非常危險了,這正是上面所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