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1)

1. 卷二十六

2. 脹滿門

3. 諸經敘脹所因

針經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或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按論中備五臟六腑發脹為諸證,宜玩本文。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腹滿䐜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

原病式曰: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

白話文:

【對於各種經絡導致的腫脹原因的敘述】

針灸經典裡說,所謂的脹,都發生在臟腑的外部,它會推擠臟腑,使胸腔和肋骨間的空間擴大,皮膚也會跟著脹起,所以被稱為脹。有時候,腳部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營氣與衛氣停滯,寒氣就會逆流向上,此時身體正氣與邪氣相互對抗,兩種氣流互相衝突,就形成了脹的情況。

根據醫書中的理論,五臟六腑的腫脹會引發各種症狀,應該要深入研究這部分的內容。

黃帝內經提到:所有腹部的腫脹增大,通常都是因為熱氣過盛。當腹部飽滿,脹痛感強烈,且影響到胸部、脅骨下方,並有頭暈目眩的現象,這些都是太陰和陽明兩條經絡受到寒濕之氣阻塞所致。

古籍《原病式》中記載:當腹部腫脹增大,敲打起來就像鼓一樣,這是屬於陽性,也就是熱性的症狀,當體內的熱氣過旺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