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2)

1. 論結陰便血

衛生寶鑑云:真定史,年四十二,形體本瘦,秋時因勉強飲酸酒數杯,少時腹痛,次傳下利無度,待十餘日,便後見血,或紅或紫,腹鳴時痛。諸醫以為血熱,用芍藥柏皮丸治之,未效,仍不欲食,食則嘔酸,形體愈瘦,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燥,不得安臥。診時脈弦細而微遲,手足稍冷。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按此治例,實內傷法也,宜與積聚門敘積之始兼看。

白話文:

根據《衛生寶鑑》記載,真定有一位名叫史的男子,年齡四十二歲,原本就體型消瘦。秋季時勉強飲了幾杯酸酒後,不久便感到腹部疼痛,隨後出現嚴重腹瀉,持續十多天後,排便時開始見血,血色或紅或紫,腹部時常鳴響並伴有疼痛。

多位醫生診斷爲血熱,使用了芍藥柏皮丸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患者食慾減退,進食則會嘔吐酸水,體型更加消瘦,面色青黃無光澤,心下有痞滿感,厭惡冷食,口乾且時常煩躁,無法安睡。就診時脈象顯示弦細略遲,手足稍微冰冷。

經文有言:“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意思是如果邪氣在五臟內,則陰脈不能和諧運行,陰脈不和諧會導致血液滯留。結陰病症,即陰氣在體內凝結,無法向外發散,無處宣泄,滲入腸道間,因此出現便血現象。治療上,外部可灸中脘、三里、氣海等穴位,內部服用平胃地榆湯,最終得以痊癒。

根據這個治療案例,實則是遵循了內傷的治療方法,應與積聚門關於積病初期的描述一起參閱。

請注意,以上翻譯僅用於參考,具體病症的治療需遵循現代醫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