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 (1)

1. 敘癘風為病

內經曰:風氣與太陽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䐜膹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衛熱腑,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

白話文:

《內經》說:風氣隨著太陽運行於經脈的俞穴,散布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接觸。如果經脈不通暢,就會導致肌肉僵硬、潰爛生瘡。衛氣停滯不通,則肌肉失去知覺。

癘疾是一種由榮衛之氣熱盛、氣血不暢引起的疾病。由於氣血不暢,鼻子會塌陷、面色蒼白,皮膚也會出現潰瘍。

風寒侵入經脈而不散,叫做癘風。

2. 癘風治法

內經云: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間,故汗出百日,旺注泄衛氣之怫熱。刺骨髓,汗出百日,泄榮氣之怫熱。凡一百日,鬚眉生而止針。怫熱屏退,陰氣內復,故多汗出,鬚眉生也。靈樞云:癘風者,數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勿食他食,以犯其病。

白話文:

《內經》記載:患有「大風」病症,骨節沉重,鬚眉脫落,此即「大風」。針刺肌肉之間,導致汗出持續百日,是因旺盛的陽氣外泄,排出衛氣的鬱熱。針刺骨髓,汗出亦持續百日,是因泄洩榮氣的鬱熱。總共一百日後,鬚眉再生則可以停止針灸。鬱熱消退,陰氣回歸,所以多汗出,鬚眉再生。

《靈樞》記載:「癘風」患者,需多次針刺腫脹部位。上一次針刺後,用銳利的針再次刺入同一處,按壓排出惡氣,腫脹消退後即可停止。日常飲食應規律,不可隨意食用其他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3. 論癘風屬肺生蟲屬木皆血熱之病

病機云內經云脈風成為癘,俗云癩病也。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輕,再灸瘡愈。三灸之後,服二聖散,泄熱祛血中之風邪,戒房室三年,病愈。藥灸同止,述類象形。此治肺風之法也。然此疾非止肺臟有之,以其病發於鼻,俗呼為肺風也。鼻腫准赤脹大而為瘡,乃血隨氣化也。

氣既不施則血為之聚,血既聚則使肉爛而生蟲也。生蟲者厥陰主之。厥陰為風木主生五蟲。蓋三焦相火熱甚而制金,金衰故木來克侮,宜瀉火熱利風之劑,蟲自不生也。故此疾血熱明矣。當以藥緩疏泄之。煎局方升麻湯下錢氏瀉青丸。余病各隨經治。

白話文:

內經說脈風會造成癘,民間俗稱癩病。首先服用樺皮散,由少至多,連續服用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如果瘡瘍輕微,再灸一次,待瘡瘍痊癒後再灸一次。三次灸完後,服用二聖散,瀉熱祛除血中的風邪,戒房事三年,病就能痊癒。藥物和灸法都能治癒此病,說明二者有相似的功效。這治的是肺風,但這種疾病不只肺臟會發生,因為病症從鼻子發病,所以民間俗稱肺風。鼻子腫脹、顏色紅赤、又大又化成瘡瘍,這是血隨氣化所致。

氣無法正常運行,就會導致血液瘀積,血液瘀積就會使肉腐爛並生蟲。生蟲是由厥陰所主,厥陰屬風木,主生五蟲。由於三焦相火過熱,抑制了金氣,金氣衰弱,木氣就來克制侮辱金氣,所以應該服用瀉火熱利風的藥物,蟲自然就不會再生了。因此,這種疾病是由血熱引起的,應該用藥緩和地疏泄。煎服升麻湯,再服用瀉青丸,其他疾病則依循經絡進行治療。

按癘風皮毛血脈先受病,二者屬榮衛所主,故言肺風至於內壞生蟲。又陽明厥陰所屬,故其用藥皆疏泄肺氣祛逐血分之邪熱。其灸承槳一穴,乃陽明任脈之會,所以宣通血脈以散風也。

白話文:

"療治惡疾風病,首先影響皮膚、毛髮、血脈,這兩者主要由榮衛系統負責,因此提及肺風可能會引發內部疾病並生成寄生蟲。而陽明與厥陰兩經所涉及,因此治療藥物多以疏解肺部氣息、清除血液中的邪熱為主。灸治承槳這個穴位,是因為它屬於陽明任脈的聚集點,能夠流通血脈、疏散風邪。"

4. 論癩風宜汗宜下宜出血

子和書云內經論癩針二百日眉毛再生,針同發汗也。但無藥者,用針一汗可抵千針。故高供奉嘗採萍治癱瘓風出汗。張主薄病癩十餘年,戴人曰足有汗者可治之。當發汗,其汗出當臭,其涎當腥。乃置燠室中,以三聖散吐之,汗出周身如臥水中,其汗果臭,痰皆腥如魚涎,足心微有汗。

次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如此數次乃瘳。又一人病風面黑爬搔不已,眉毛脫落,到其面大出血如墨刺三次,血變色,每刺自額至頤,排針上下俱刺,每隔日一刺,至二十餘日方已。

按此論,內經用針同發汗,至於出血亦同汗也。但癩證在經在表,故宜針宜汗。有惡血留滯,故宜出血,或於腫上,或於委中皆可也。又腸胃有穢惡蟲積,故宜下。大抵皆宣泄表裡血氣邪熱之毒也。

白話文:

《子和書》中記載《內經》論及癩疾,提到用針灸治療二百日後,眉毛會再生,針灸與發汗有相同的效果。若無藥物可使用,則用針灸發汗一次,可以抵得上千次針灸。

據說高供奉曾經用萍草治療癱瘓,使病人出汗,以此治癒。張主薄患癩疾十餘年,戴人說只要能發汗就能治癒。發汗時,汗液應帶有臭味,唾液應帶有腥味。於是將張主薄置於溫暖的房間裡,用三聖散使其嘔吐,汗水流出,全身濕透,如同浸泡在水中,果然汗液有臭味,痰液也像魚涎般腥臭,腳心微有汗。

接著用舟車丸、浚川散下瀉五七行,如此反覆數次,張主薄最終痊癒。還有一個人患風疾,面部發黑,不停抓撓,眉毛脫落,甚至面部大量出血,像是墨汁一般。醫生用針刺其面部三次,血色逐漸改變,每次從額頭刺到下巴,針法上下交替,每隔一天刺一次,持續二十多天,病情才好轉。

根據以上記載,《內經》中用針灸與發汗具有相同的效果,而出血也與汗液有相似之處。癩疾屬於經絡和表面的病症,因此適宜針灸和發汗。若有惡血淤積,則應以出血的方式治療,可以選擇在腫塊處或委中穴進行針刺。此外,若腸胃積聚穢惡之物,則需用藥物下瀉。總之,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宣洩表裡血氣、邪熱之毒。

5. 論癘風所因

三因之經所載癘風,即風論所謂惡疾是也。雖名曰風,未必皆因風。大率多嗜欲,勞動氣血熱,發汗泄,不避邪風、冷濕,使淫氣與衛氣相干,致肌肉皮膚瘍潰,鼻梁塌壞。千金所謂自作不仁,極猥之業,雖有悔言而無悔心,良得其情。然亦有傳染者。原其所因,皆不內外涉外所因而成也。

治之須推其所因。凡因風寒濕熱兼勞役飲食,與夫傳染,穎然不同。若例以瀉風藥治之,則失矣。

按此云:雖名曰風,未必皆因風。此論固善。蓋此疾多由嗜欲、飲食積毒之所致。因其病證穢惡可畏,又不可不謂之風也。若夫傳染之說,世或有之。雖因其一家血脈、飲食、居處、氣味之相傳者,本無內熱積毒,亦不能染也。

白話文:

《三因之經》記載的癘風,也就是《風論》中所說的惡疾。雖然叫做風,但未必都是因為風引起的。大多是因為過度縱慾,勞動過度導致氣血熱,又經常發汗泄氣,不避邪風、冷濕,使淫氣與衛氣互相影響,導致肌肉皮膚潰爛,鼻樑塌陷。正如《千金方》所言,自作孽不可活,即使後悔也無濟於事,真是說出了癘風的真相。不過,癘風也有傳染的可能性。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內外因素交織而成的。

治療癘風必須根據病因,因為風寒濕熱、勞役飲食以及傳染,其病因各不相同。如果一味用瀉風藥治療,就錯了。

《三因之經》中提到:「雖名曰風,未必皆因風」,這個論點很有道理。因為癘風多由縱慾、飲食積毒引起,因其病症污穢可怖,不得不稱之為風。至於傳染的說法,民間也有,但即使是同一家族的血脈、飲食、住處、氣味相互影響,若本身沒有內熱積毒,也是不會染病的。

6. 論大風有上下之分

丹溪云: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以其酷烈暴悍可畏。爾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蟲於穀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異,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治此病者,須知此意。看其疙瘩與瘡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後在下也。陽明經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

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之則在下多,血氣俱受者甚重,自非醫者有神,病者有鐵心,罕有免者。夫或從上或從下,以漸而來者,皆可治。病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脫體,若不能絕味絕色,後必發。再發則終於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間唯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無物可吃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大風病是受了天地間具有殺傷力的風。古人稱之為癘風,因為它凶猛暴烈,令人懼怕。患病的人,需要區分是上風還是下風。

在上者,可用醉仙散將臭涎惡血從齒縫中逼出;在下者,可用通天再造散將惡物陳蟲從肛門中排出。雖然排出部位有上下之分,但都屬於陽明經絡。治療此病的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觀察疙瘩和瘡,先在上面出現的,則上體發病較多;先在下面出現的,則下體發病較多;上下同時出現的,則先在上,後在下。陽明經絡包括胃和大腸,任何部位都可能受到此風的侵襲。

如果以氣受風,則上體發病較多;如果以血受風,則下體發病較多;如果血氣都受風,則病情非常嚴重,除非醫者技藝高超,病人意志堅定,否則很難痊癒。

如果病風從上或從下逐漸發作,都可以治療。病人往往因為病情緩慢而掉以輕心,即使按照此法治療,病症完全消失,但如果不能戒絕美味佳餚,日後必然復發。復發之後,就幾乎無法救治了。

我曾治療過五個大風病人,其中只有一位婦女痊癒,因為她非常貧窮,沒有美味佳餚可以吃。

餘四人三兩年後皆再發。孫真人曰: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於死。非孫真人之不能治也,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一婦治本病外,又是千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方得月經行而十分安全。

謹按:癘風,古方謂之大風惡疾,以其瘡痍荼毒,膿汁淋漓,眉須墮落,手足指脫,頑痹痛癢,鼻塌眼爛,齒豁唇揭,病勢之可畏耳。若專以房勞嗜欲,飲食積毒之所致,何為遽至於是故?故丹溪先生亦謂之受得殺毒之風也。蓋其風毒之傷與夫內毒所致,人皆安得而知之?及其病證顯露,方始歸咎於此。

其於外受之風,內積之毒,豈可得而分治之也?故內經刺肌肉,刺骨髓,以泄榮衛之怫熱;靈樞以銳針刺腫上按出惡氣惡血;子和用汗吐下出血之法;河間用疏風泄熱之劑,俱不分病之所因,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至於丹溪分在上在下,氣血受病多少,其用藥取涎下毒,雖皆前人之法,亦可謂深得病情而善用其法者矣。學者宜細觀之。

白話文:

我所治療的四個人,過了三兩年後都再次發病。孫真人說:「我曾經治療過四五百人,最終沒有一個能逃過死亡。這不是因為我醫術不精,而是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遵守禁忌。這個婦人除了治療本病之外,還連續半年服用上千帖加減四物湯,才得以月經來潮,並且十分安全。」

古方稱癘風為大風惡疾,因為它會造成瘡痍遍體、膿汁流淌、眉毛鬍鬚脫落、手足指頭脫落、頑固的麻痺疼痛和搔癢、鼻子塌陷、眼睛潰爛、牙齒鬆動、嘴唇裂開,病勢十分可怕。如果只認為是房事過度、貪圖享樂、飲食積毒所導致,那為什麼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呢?所以丹溪先生也稱之為「受得殺毒之風」。

因為風毒的傷害和內毒引起的病症,人們怎麼能夠分辨呢?等到病症顯露出來,才開始歸咎於此。

對於外受的風邪和內積的毒素,難道可以分別治療嗎?所以內經主張刺肌肉、刺骨髓,以泄去榮衛的鬱熱;靈樞主張用銳利的針刺腫脹部位,按壓排出惡氣和惡血;子和使用汗法、吐法、下法和出血法;河間則用疏風泄熱的藥物,他們都沒有區分疾病的根源,而是根據病症所在進行調節。

至於丹溪先生將癘風分為上癘和下癘,根據氣血受病的程度,用藥取涎下毒,雖然都是前人的方法,但也算得上是深入了解病情的基礎上,善於運用方法。學習者應該仔細觀察這些方法。

若夫用藥之外,守禁忌,謹調養,清心寡慾,獨淡內觀,又在乎人而不在乎醫也。孫真人戒之深矣,其可忽乎?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之外,還需要遵守禁忌,謹慎調養,清心寡慾,獨自內省,這都取決於人而非醫生。孫真人對這些事的告誡非常深刻,我們不能輕視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