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三十九 (2)
卷三十九 (2)
1. 論產後發痓
郭稽中雲產後汗出多而變痓者,由產後血虛,肉理不密,故多汗,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痓,宜灌小續命湯,稍緩即汗出如雨,手拭不及,不可治也。
按此既云產後則血氣本虛矣,汗出既多,則衛氣亦虛,縱有風邪乘之,小續命用麻黃輩,其可服乎?況有虛象而實非風者哉?陳無擇雖嘗論其失,所用大豆
紫湯、大聖散亦未盡善也。
謹按傷寒痓病活人,以太陽中風,又感寒濕而致,則專於外邪所傷,然仲景亦有汗下過多之戒,則又出於壞證所成矣。蓋外邪所傷者,通宜解散,仲景言剛柔活人,分陰陽難知,論經絡等諸方詳矣,至於治壞證,補虛救失之法,諸方則亡也。又千金謂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痓,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痓,若此治法俱未之見也。
況此二者之外,又有血氣本虛之人,如產後汗出多而變痓者,或因七情怒氣而發痓者,或因濕熱內盛,痰涎壅遏經絡而作痓者,治各不同也。大抵傷寒有外邪之可解,宜用風藥發散風寒,又風藥亦能勝濕耳。至於邪熱入腎亦非風藥之所能療也。其內證作痓本無外邪,前人豈仍用風藥處治?惟宜補虛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濕,隨證而用,不可不察也。痓證治法
白話文:
郭稽中說,產婦在產後如果汗出太多,進而轉變為類似痙攣的病症,這主要是因為產後失血過多導致身體虛弱,肌膚毛孔不能緊密閉合,因此容易大量出汗。一旦遭遇風邪侵襲,就會引發類似痙攣的症狀,應該使用小續命湯來治療。但若病情惡化到汗如雨下,連手都來不及擦乾,那就無法救治了。
然而,既然已明確指出產後血氣原本就虛弱,再加上大量出汗,衛氣也會變得虛弱。即使風邪趁虛而入,小續命湯中的麻黃等成分,真的適合服用嗎?況且,有些病症看似風邪,實際上卻是身體虛弱所致。陳無擇雖然曾討論過這種誤解,但他所提出的使用大豆紫湯和大聖散的治療方法,也並非完全正確。
根據傷寒和痙攣病症的治療原則,這些疾病是由於感受風邪,同時又受到寒濕影響而導致,主要針對外邪的影響。然而,張仲景也曾提醒過,過度出汗或治療過度也可能導致疾病。對於由外邪引發的病症,通常應採取疏散的方法。張仲景提到的剛柔治療原則,詳細地分析了陰陽辨別的困難以及經絡相關的治療方法,但對於治療由治療失誤導致的病症,以及補充虛弱、挽救失誤的治療原則,則沒有詳細的說明。此外,《千金方》指出,溫病的熱邪進入腎臟,或是兒童因癲熱旺盛也會引發類似痙攣的症狀,但這些情況的治療方法,我們尚未見到。
除了以上兩種情況,還有一類本身血氣虛弱的人,例如產後大量出汗而轉變為類似痙攣的病症,或是因為情緒波動、怒氣沖沖而引發痙攣,或是因為體內濕熱過重,痰涎堵塞經絡而產生痙攣,這些情況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對於感受風寒的傷寒病症,應該使用具有疏散風寒效果的藥物,同時,這些藥物也能幫助去除體內的濕氣。然而,對於熱邪進入腎臟的情況,風藥就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對於內在因素導致的痙攣,前人是否仍然會使用風藥進行治療呢?對於這種情況,更適合使用補虛降火、調節脾胃和肝臟功能、清除痰涎和濕氣的治療方法,根據具體症狀選擇適當的治療,這一點必須謹慎考慮。這是關於痙攣病症的治療原則。
2. 解散之劑
金匱栝蔞桂枝湯治太陽病,其謹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痓病。
栝蔞根 甘草(炙各二兩)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按此出太陽例藥也。
葛根湯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
方見傷寒門。
海藏神術湯治剛痓
加羌活 獨活 麻黃
白朮湯治柔痓
加桂心 黃耆 白朮
活人舉卿舉敗散治新產血虛痓者,汗後中風發搐亦然。荊芥穗不以多少,微炒為末。大豆黃卷熟,以酒沃之,去黃卷取汁,調細末三五錢,和渣飲之,其效如神。一方只以好酒調服。
按此太陽厥陰經藥也。按本草荊芥能發汗,破結氣,下瘀血,除風濕痹,亦是攻邪之藥。若血氣果虛之人,亦非所宜也。
白話文:
[解散之劑]
金匱栝蔞桂枝湯用於治療太陽病症,當患者身體僵硬,但脈象卻呈現爲沉遲,這被視爲痙病的一種。
藥方成分包括栝蔞根、炙甘草(各二兩),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以及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種藥材,用九升水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溫服,以求得輕微出汗。如果服後不出汗,可在半小時後喝熱粥來促進發汗。
這實際上是太陽病的常用藥方。
葛根湯用於治療太陽病,表現爲無汗且小便量少,氣上衝心,口緊閉不能說話,這是即將產生剛痙的症狀。
該藥方在傷寒門中可見。
海藏神術湯用於治療剛痙。
可加入羌活、獨活、麻黃。
白朮湯用於治療柔痙。
可加入桂心、黃芪、白朮。
活人舉卿舉敗散用於治療產後血虛導致的痙病,出汗後中風抽搐症狀同樣適用。荊芥穗不論數量,微炒後研成粉末。將熟大豆黃卷浸泡於酒中,去除黃卷取汁,調入三到五錢的細末,連同殘渣一起飲用,效果神奇。另一方則是僅用好酒調服。
這實際上是太陽經和厥陰經的藥物。據本草記載,荊芥能發汗,破結氣,下瘀血,除風溼痹,也是攻邪的藥物。但對於氣血確實虛弱的人,並不適合使用。
3. 攻下之劑
金匱大承氣湯治痓為強腦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
見本方
按此陽明經藥也。陽明總宗筋,以風寒濕熱之邪入於胃,津液不行,宗筋無所養,故急宜用此湯下濕熱,行津液。宣明云:痓病目置,口噤,背強如弓,臥搖動,手足搐搦通宜三一承氣湯下之,亦此意也。然非察證之明,有內實熱者,不可輕用。
白話文:
[攻下的藥物],金匱大承氣湯用於治療一種疾病,其症狀包含頭部緊繃感強烈,口腔關閉難開,無法平躺於牀,腳部肌肉緊繃抽筋,且常緊咬牙齒。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這個藥方。
進一步來說,這是一個針對陽明經絡的藥方。陽明經主要影響身體的筋肉系統。當風、寒、濕、熱等外來邪氣進入胃部,導致胃部的津液運行不暢,使得筋肉得不到必要的滋養,因此需要立即使用此湯藥來排除濕熱,促進津液的流通。根據醫學古籍記載,對於那些眼睛向上翻、口腔關閉、背部僵硬如弓,躺在牀上會搖晃,手腳抽搐的患者,通常推薦使用三一承氣湯來下瀉,其原理與此相似。然而,如果不是經過仔細診斷,確認患者存在內部實熱的情況下,不能隨便使用此藥方。
4. 去風養血之劑
難知防風當歸散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宜去風養血。
防風 當歸 川芎 地黃(各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謹按痓證發汗過多與夫血氣內虛之人,自當隨證用藥。古方於此等處多缺略,姑敘此方以見意爾。至於發散風寒行經之藥甚多,及活人治陰痙諸溫藥,難知分經絡用藥,茲並不載用,究本書。
白話文:
[袪風養血的藥方]
防風當歸散,適用於因出汗過多而導致發熱、頭部和麪部不自主搖晃、突然口齒不清、背部肌肉緊繃到像要反弓的情況,這種情況需要袪風並補血。
藥方成分如下:防風、當歸、川芎、熟地黃(各30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30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仔細研究後,對於那些因發汗過度或體內血氣虛弱導致的疾病,理應根據症狀使用相應藥物。在古代的藥方中,這類情況的處理方式往往被忽略,這裡暫且列舉這個藥方來表達我們的立場。然而,用來散風寒、調節經絡的藥物有很多種,以及治療陰痙和其他溫病的藥物,其使用方法需根據經絡區別,這些在此並未詳細說明,請進一步研究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