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七 (1)
卷十七 (1)
1. 卷十七
2. 血證門
3. 諸經敘血證所因
內經厥論雲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溫淫汗出鼽衄。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氣厥論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舉痛論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陰陽別論云結陰者便血(云云見下)。針經云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後則血(云云見積聚門)。
脈經云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近血也。先見便後見血,此遠血也。
白話文:
【對於各種經絡中血癥的原因敘述】
《黃帝內經》的「厥論」篇章提到,當陽明經脈發生逆亂時,會出現喘息、咳嗽、身體發熱、容易受驚嚇、鼻出血或吐血的症狀;當人過度溫熱出汗,也可能導致鼻出血。
在「生氣通天論」中說到,人的陽氣如果受到極度憤怒的影響,可能會導致身體氣息斷絕,血液聚集於頭部。
在「氣厥論」中指出,當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肝臟時,會引發驚嚇和鼻出血;若熱氣從子宮轉移到膀胱,就會造成排尿困難及尿血。
「舉痛論」中提到,當人極度憤怒時,氣息會逆流,嚴重時甚至會嘔血,這是因為氣息上升所導致的。
「陰陽別論」中表示,當陰氣阻塞時,會導致便血的情況。
在針灸學中提及,當厥氣生成,會引起腳部悶悶不適,進一步發展可能導致腳冷,最終可能引發血瘀。
「脈經」中說到,若是先看到血跡再看到排泄物,這表示出血位置靠近肛門,稱為近血;反之,若是先看到排泄物再看到血跡,出血位置較遠,稱為遠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