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三十九
2. 痓門
3. 論痓病屬濕強直屬風
內經曰諸痓項強皆屬於濕旺,注曰太陽傷濕。又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旺,注曰陽內鬱而陰行於外。
按內經言痓,肺腎太陽督脈與夫六氣皆能為之,大抵專生於濕,故原病式云諸痙強直,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土主安靜故也。陰痓曰柔痓,陽痓曰剛痓。亢則害,承乃制,故濕過極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實非風也。又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謂筋勁強有力不柔和也。然燥金主於緊斂短縮勁急,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
由亢則害,承乃制。又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愚謂土性安靜,木性動搖。痓病強直而安靜故主於濕。風病強直而搐搦故屬於風。況土氣之下木氣乘之,故痓之強直有似於風。又木氣之下金氣乘之,金之緊斂勁切與土相近,故風之強直有似於濕。二者有本化有虛象,不可不察也。
又按病機治痓治風之法,云諸痓項強皆屬於濕。寒濕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陽屬水而位下,所以濕可傷也。其脈下項,故主項強。太陽表中風加以濕,客於經中,內挾寒濕,則筋脈抽急,故痙項強而不柔和。當詳有汗無汗,治以流濕祛風,緩發表而愈也。強直屬風,乃厥陰風木勢甚而成千金。
以強直為風,治以瀉火補金,木能自平矣。愚謂此言痓病項強以外感風寒濕氣者言之也。風病強直以風木自病者言也。
白話文:
內經有提到,各種肌肉緊繃、脖子僵硬的情況多是由濕氣過盛引起,這是因為太陽經脈受濕氣所傷。另外,突然發生的身體僵硬、強直,通常是由風邪引起的,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被抑制,而陰氣在體外活動。
進一步來說,內經指出痙攣和強直的情況,肺、腎、太陽督脈以及六氣都能導致這種症狀,但主要還是由濕氣造成。所以,原病式中提到,各種肌肉緊繃、強直,指的是肌肉變得緊繃、強硬,失去原有的柔軟性,這和土性安定的特性有關。陰性痙攣稱為柔痙,陽性痙攣則稱為剛痙。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受到抑制,因此當濕氣過度時,反而會被風氣所剋制。然而,這種風氣的存在只是虛假的現象,實際上並不是風氣。再說,突然發生的強直,指的是肌肉變得緊繃、有力,缺乏柔軟性。然而,燥金主掌的是緊縮、收斂、短促、緊急,風木導致的疾病卻表現出燥金的特性。
這是因為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受到抑制,再者,風氣可以剋制濕氣,產生燥氣。我的看法是,土性的特性是安靜,而木性的特性是搖擺不定。痙攣的特徵是身體強直且安靜,因此主要由濕氣引起。風病的特徵是身體強直且抽搐,因此屬於風氣。再者,當土氣下降時,木氣會趁機上升,因此痙攣的強直情況有些類似風病。同樣地,當木氣下降時,金氣會趁機上升,金氣的緊縮、收斂特性與土氣接近,因此風病的強直情況有些類似濕氣。這兩種情況有其根本原因和表面現象,我們必須仔細區分。
此外,根據疾病的機制,治療痙攣和風病的方法是:各種肌肉緊繃、脖子僵硬的情況都屬於濕氣所致。寒氣和濕氣具有相似的性質,水和火可以共存。因此,足太陽經脈屬於水,位置在下方,所以容易受到濕氣的傷害。其脈絡延伸至脖子,因此主導脖子僵硬。當太陽經脈受到風寒和濕氣的侵襲,內部挾帶寒氣和濕氣,就會使肌肉和血管緊縮,導致痙攣和脖子僵硬,失去柔軟性。治療時應詳細觀察是否有汗出,然後用排濕祛風、緩解表癥的方式來治療。強直屬於風病,這是因為厥陰風木的勢力過盛,形成千金的病症。
治療強直的風病,應該用瀉火補金的方式,這樣風木就可以得到平衡了。我的看法是,上面所說的痙攣和脖子僵硬,主要是由外來的風寒和濕氣所引起的。而風病的強直,則是由風木本身的問題所導致的。
4. 論傷寒剛柔二痓
仲景云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名曰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按活人云:太陽經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而致然也。古人謂之痓,又作痙。
痙者強直也。古人以強直為痓,外證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狀為異耳。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柔二痓。無汗葛根湯主之,有汗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剛痓胸滿口噤,腳攣急咬齒,當行大承氣湯。愚謂剛痓柔痓並屬太陽。至於項強口噤一證,例太陽兼陽明也。
因有陽明故不宜發汗,而有用大承氣湯法者難知。云傷寒痓證五種皆屬太陽,余經不言,聖人之大意也。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痓也。若一目或左或右邪視,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痓也。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隨其經,可使必已,蓋謂此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病如果出現發燒但不出汗反而怕冷的,這叫剛痓;太陽病如果出現發燒且出汗但不畏寒的,這叫柔痓。患者身體發熱,腳卻冰冷,頸部僵硬,偶爾會覺得頭部熱、臉紅,只有頭部會搖晃,突然間口齒緊閉,背部向後弓起,這都是剛痓病的症狀。如果強行發汗,寒濕結合,表層的病況會更虛弱,畏寒的情況也會更嚴重。
古人認為這是因為太陽經脈先受到風邪影響,再感受了寒濕才導致這樣的病況,他們稱之為剛痓,也有人寫作痙。痙的意思就是強直。古人把強直的病症叫做剛痓,它的外在症狀與傷寒很像,但是脈象呈現的是沉遲弦細,而且頸背會向後反弓,僵硬的樣子像發癇,這就是它與傷寒的不同。從有沒有出汗來區分剛剛和柔剛兩種剛痓。沒有出汗的用葛根湯治療,有出汗的則用桂枝加栝蔞湯治療。對於剛剛,如果胸悶、口齒緊閉、腳抽筋、咬牙切齒,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個人認為,不管是剛剛還是柔剛都屬於太陽經的範疇。至於頸部僵硬、口齒緊閉的症狀,一般來說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共同的問題。
因為有陽明經的參與,所以不能輕易發汗,而使用大承氣湯的方法就變得難以理解。他提到,傷寒的剛痓病有五種類型,都歸屬於太陽經,其他的經脈並未提及,這是聖人的大智慧。如果頭部垂下,眼睛向下看,手腳被拉扯,肘部和膝部相互抵觸,這是陽明經的剛痓。如果一隻眼睛,無論左或右,斜視,同時一隻手或一隻腳抽搐,這是少陽經的剛痓。發汗、止汗、調和、下瀉,根據不同的經脈,可以使其必然痊癒,就是這個意思。
5. 論致痓病因
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按此謂發汗下之而致痓,則不專於風寒濕之外傳矣,是又因壞證而成也。發汗下之太過,皆亡津液損血之所由也。
白話文:
張仲景曾說,太陽病如果發汗過多,可能會導致筋肉拘急的病症(即痓病);風病如果用下法治療,也會引發痙病;發汗過度必然會導致身體拘急;即使有傷口的人身體感到疼痛,也不能發汗,因為一旦汗出,就會導致筋肉拘急的病症。
由此可見,無論是發汗或下法治療導致的筋肉拘急病症,都不單單是由風、寒、濕等外在因素引起的,這往往是因為錯誤的治療方式造成的後果。不管是過度發汗還是過度使用下法,都會導致人體失去大量的津液和血液,這是導致筋肉拘急病症的主要原因。
6. 痓病脈法
脈經云: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夫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腹暴脹大,為欲解,脈反伏弦者,痓也。痓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如蛇。
按:痓證屬風寒濕所傷,有汗者脈必浮緩,無汗者脈必浮緊。若其脈沉細者,濕所傷也。堅直上下行,皆緊之象也。發汗已如蛇,亡津液而無胃氣之象也。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當太陽病導致發燒,且脈搏呈現沉而細的狀態,這種情況被稱為「痓病」,且屬於較難治療的類型。在「痓病」的情況下,脈象摸起來會像拉緊的弦一樣,且會直上直下的跳動。在「痓病」患者的脈象中,會發現脈搏埋藏深處且堅硬,並呈現直上直下的走勢。當患者腹部突然劇烈膨脹,這可能是病情有所緩解的跡象,但如果脈象反而變得像潛伏的弦一樣,則表示這是「痓病」。
「痓病」的形成,通常是由風、寒、濕三種外因所導致。如果患者有出汗的現象,其脈象必然呈現浮緩的狀態;反之,如果沒有出汗,脈象必然呈現浮緊的狀態。但若是脈象呈現沉細的狀態,則是濕邪所造成的傷害。脈象堅硬且直上直下跳動,都是緊張的表現。當汗出後,脈象若像蛇一樣滑行,代表體內津液流失,且缺乏胃氣的徵兆。
7. 論陰陽痙
活人書云陰陽二痙者陽痙屬剛痓陰痙屬柔痓,以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八物白朮湯可選而用之。
按仲景論剛柔二痓並屬太陽,活人論陰陽二痓既以陽痙屬剛痓陰痙屬柔痓,而乃以朮、附、薑、桂諸熱藥治陰痙,則是以陰專為寒治矣,恐非至當之論。姑伺明哲。其方茲不載,詳見本論。
白話文:
《談論陰陽痙》一文中提到:「活人的書籍上說,陰陽兩種痙,其中陽痙屬於強烈的太陽經痙,即剛痓;陰痙則屬於溫和的太陽經痙,即柔痓。針對這兩種痙,可以選擇使用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八物白朮湯等藥方。
然而,根據仲景的理論,剛柔兩種痙都屬於太陽經範疇。活人書認為陽痙是剛痓,陰痙是柔痓,但卻用術、附子、薑、桂等熱性藥物來治療陰痙,這就等於將陰痙單純視為寒性病症來治療,恐怕這種觀點未必完全正確。姑且等待更明智的見解。這些藥方在此不再詳細記載,詳細內容請參閱原論述。」
8. 論風搐反張有風火之證
子和書云呂君玉妻年三十病风搐,目眩,角弓反张,数日不食。诸医皆作惊风,暗风,风癇,治之以南星、雄黄、乌附,用之不效。戴人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先涌风痰二三升,次以寒剂下之。又以䤵针刺百会穴,出血二杯,立愈。
按风搐本与痓证不同,而痓证属湿土,极必兼风木动摇之化。风搐属木,木极必见金燥紧敛之形。要之,亦可同论。故取此条以证痓病不专于风寒湿之外,至亦有风火热之内作者也。
白話文:
子和在書中寫到,呂君玉的妻子在三十歲時得了風搐症,出現眼睛眩暈,身體僵硬如角弓反張的症狀,連續數日無法進食。許多醫生都認為這是驚風、暗風或風癇,並使用南星、雄黃、烏附等藥物進行治療,但效果不佳。
戴人說道:各種風症導致的搖晃與眩暈,都與肝臟相關。陽性物質主動,陰性物質主靜。當火氣旺盛壓制肺金,無法平衡肝木時,肝木過度生長便會自我病變。首先應將風痰引發的症狀排出兩三升,接著再使用寒涼的藥物來調理。再進一步地,可以使用䤵針在百會穴進行針刺,讓其出血兩杯左右,病人即可立即康復。
按理來說,風搐症與痓症不同,後者屬於濕土,但極端情況下會同時伴隨風木的搖動轉化。而風搐症屬於木,但到了極端就會呈現出金屬乾燥緊縮的特徵。總而言之,兩者也可以一併討論。所以,我引用這段文字來說明,痓病不僅僅是由風寒濕外因所造成,也有由內在風火熱所引起的可能。
9. 論痓證屬內虛所致
三因方云:夫人之筋各随经络,结束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痓以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痓;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痓。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按伤寒言痓专主外邪为病,陈无择发明血气内虚一节,实与仲景所言汗下过多者相合,可谓善矣。惜乎用药未能详明也。又言阴缓阳急则太阳痓也,阳缓阴急则阳明痓也。
白話文:
在「討論到痙病是由內在虛弱導致」這段文字中提到:三因方指出,人體的筋肉會跟隨經絡分佈全身,當體內的血氣虛弱時,就會容易受到外界風、寒、濕、熱等影響,風邪侵入散亂氣機,因此出現有汗但不畏寒的現象,稱為柔痙;若寒邪凝滯血液,則會出現無汗且畏寒的情況,被稱為剛痙。追根究柢,大多是由於失血,筋肉失去營養,因此讓邪氣得以乘虛而入。因此,感冒後過度出汗或服用下瀉藥物過量,以及患有瘡病的人或產婦得到這種疾病,都是可以理解的。診斷脈象,都呈現出沉伏、弦緊的特徵,然而如果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則會長時間抽搐;相反地,如果陰氣緩慢而陽氣急迫,則會出現反張強直的現象。這兩種症狀各自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進一步分析,對於感冒引起的痙病,主要認為是外來邪氣導致,陳無擇提出血氣內虛的觀點,實際上與張仲景所述的過度出汗和服用下瀉藥物過量的觀點相吻合,可謂相當精闢。可惜的是,對於用藥的部分未能詳細說明。再者,他提到如果陰氣緩慢而陽氣急迫,這是太陽經絡的痙病;如果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則是陽明經絡的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