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三十八
卷三十八
1. 論吐酸屬熱
內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嘔酸。
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勝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也。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硬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熱在表,以麻黃湯熱藥發散,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
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搏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汗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吐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
宜食糲食菜疏,能令氣通利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各種嘔吐和泛酸都屬於熱症,又說:少陽過勝會導致嘔吐泛酸。
病因分析:酸味是肝木的特性,火氣過旺克制金氣,無法平抑木氣,就會導致肝木過盛而產生酸味。就像吃了熱的東西更容易泛酸一樣,肝熱就會導致口酸。有人說泛酸是寒症,其實是指吃了生冷硬的食物而喜歡打嗝、吞口水,這只是民間醫生的看法,他們注重溫和脾胃,卻不知道人體受寒也會導致熱症。這是因為寒氣傷了皮毛,就會使毛孔閉塞,陽氣鬱結而產生熱。所以傷寒初期熱在表,要用麻黃湯這種熱藥發散,使毛孔通暢,發汗排出熱氣,就能痊癒。
凡是內傷冷物的人,有的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而導致寒症;有的是寒熱相互搏鬥,導致腸胃陽氣鬱結而產生熱症;還有一種情況是內傷冷物反而導致熱症,發汗後身體變涼就痊癒了。如果只是輕微泛酸,俗稱「醋心」,應該用溫藥散寒,道理和解表藥物一樣。如果長期嗜酸,就不適合溫熱藥物,應該用寒藥瀉下,然後用涼藥調養,散結祛熱之後氣血就能調和。所以泛酸的人不宜吃黏滑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導致氣血鬱結不通暢。
應該吃粗糧和清淡的蔬菜,這些食物可以使氣血暢通。
2. 論雜病吐酸與病機外邪不同
發明云:病機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藥療之,必減吐酸水嘔出也。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以病機作熱攻之誤矣。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按:吐酸原病式為熱,而此作寒論治者,蓋東垣以內傷不足之病,末傳寒中濁氣不降,不宜用寒藥治療,乃指為寒卻,以素問病機之說作外感客邪論,與諸腹脹大論分寒熱脹義相同。以下文丹溪之論觀之,其說方備。
白話文:
古人認為,各種嘔吐和胃酸都是由於熱症引起的,這屬於上焦受到外來病邪入侵。胃氣不受外邪影響就會嘔吐,張仲景用生薑和半夏來治療。根據雜病理論,嘔吐酸水,嚴重者酸水浸入心臟,難以忍受痛苦;其次則會吐出酸水,導致上下牙齒酸澀不能合攏。用辛熱藥物治療,必定可以減少嘔吐酸水。酸味收斂氣息,西方屬肺金旺盛,寒水是金的兒子,兒子能使母親充實,所以用大鹹熱藥物瀉去寒水,並用辛熱藥物輔助以瀉去肺部的實證。這樣用熱症治療,其實是誤診了病機。因為雜病的醋心濁氣不降,想要導致腹脹,寒藥怎麼能治療呢?
3. 辯素問東垣論酸不同
丹溪云:或曰吐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子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鬱積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
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濕熱鬱結之法,為未合經意。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隨時令迭其佐使,蒼朮茯苓為輔佐,湯浸炊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菜自養,則病易安。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有人問為什麼吐酸,《素問》認為是熱,而東垣卻說是寒?我說,吐酸和吞酸不一樣。吐酸是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平時津液隨著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久了,濕氣中就會生熱,所以從火化而產生酸味,怎麼會不是熱呢?如果鬱積久了,不能自己湧出來,就伏在肺胃之間,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遇到風寒,內熱就會更加鬱積,酸味就刺痛心臟,肌表溫暖,毛孔開張,或者喝了香熱的湯丸,津液得以流通,也可以暫時緩解,怎麼會不是寒呢?《素問》說熱,是說它的本質;東垣說寒,是說它的末端。
但是東垣沒有提到外感風寒而導致收氣的說法,想要瀉肺金的實熱,又說寒藥不能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都含有丁香,而且沒有治療濕熱鬱結的方法,這就不符合經文的意思了。我曾經治療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根據季節來調整佐使藥,蒼朮、茯苓作為輔佐藥,用湯浸泡炊餅做成小丸吞服,同時教病人吃粗糧蔬菜來滋養身體,這樣病就好了。
謹按吐酸一證,以病機言之,則屬於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以內邪言之,則痰飲宿食之所為,故治法熱者寒之,脾惡濕以苦燥之,有痰飲者清之散之分利之,有宿食者消之導之驅逐之,局方不察斯故,以噫醋吞酸醋心吐酸水之證併入於諸氣門中,率用溫熱之藥,豈吐酸專主於寒而無他證也?故此一門以敘河間東垣丹溪之論,其病源治法無餘蘊矣。
吐酸治法
白話文:
吐酸這症狀,從病理機制來看,屬於熱證;從臟腑來看,是脾胃出了問題;從內邪來看,是痰飲積食作祟。因此,治療原則是熱證用寒藥降溫,脾胃喜燥惡濕,用苦燥之藥化濕,有痰飲的就要清化散利,有積食的就要消導驅逐。但有些方劑不了解這些道理,把噯氣、吞酸、醋心、吐酸水等症狀都歸入諸氣門中,一律用溫熱藥物治療。難道吐酸只跟寒證有關,沒有其他病因嗎?因此,本章節整理了河間、東垣、丹溪三家的論述,關於吐酸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可以說非常完整了。
4. 治寒溫胃之劑
發明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參(各二錢半) 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入生薑
按此手太陰足陽明太陰經藥也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一兩) 半夏 陳皮(各五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半)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嘔吐、消化不良的藥方,由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陳皮(五錢)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服,加入生薑。這個藥方主要針對手太陰、足陽明、太陰經。
「加減二陳湯」則是用來治療痰飲、嘔吐、頭昏、心悸,或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不和的藥方,由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組成。
上㕮咀四錢水煎入生薑煎服
按此出太陰嘔噦例藥也
三因曲末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 蒼朮(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 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麯糊為丸薑湯送下
按此足陽明足太陰經藥也
謹按吐酸諸方前人作寒藥治之甚多茲不詳載至於治熱之藥前人既以斯證為寒所以絕無其方也若夫消痰去食解外寒治鬱熱之法又當隨證用焉
白話文:
上藥四錢用水煎服,加入生薑煎。此為太陰嘔吐的藥方。
三因曲末丸用於治療中脘積食留飲,導致酸痛、心痛、口吐清水的症狀。
將神麴(炒三兩)、蒼朮(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陳皮(一兩)研磨成末,用生薑汁煮神麴糊為丸,用薑湯送服。此方針對足陽明、足太陰經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治療嘔吐酸的方劑,古人多用寒性藥物,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至於治療熱證的藥物,古人認為此症屬於寒證,因此沒有相關方劑。消痰去食、解外寒、治鬱熱的藥物,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