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三十八

2. 吐酸門(吞酸附)

3. 論吐酸屬熱

內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嘔酸。

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勝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也。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硬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熱在表,以麻黃湯熱藥發散,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

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搏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汗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吐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

宜食糲食菜疏,能令氣通利也。

白話文:

【討論酸吐是因為體內過熱】

根據內經所述:所有嘔吐酸水的情況,都歸因於體內過熱。同時提到,當少陽之氣過盛時,也會導致嘔吐酸水。

原病式指出:酸味是肝臟的功能表現,當火氣過旺抑制了肺金的平衡作用,無法平抑肝木的亢進,這時候肝臟功能過度活躍,就會產生酸味。例如,食物過熱就容易轉化為酸。因此,肝臟熱盛時,口中就會泛酸。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受寒,實際上是指食用過多生冷、堅硬的食物後,會喜歡打嗝並嘔吐酸水,因此一般醫生會建議溫暖脾胃。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身體受寒時,反而會導致體內熱症。因為寒氣侵襲皮膚表面,使得毛孔緊閉,導致陽氣鬱積而轉化為熱。因此,在受寒情況下,熱氣會聚集在身體表面,使用麻黃湯等熱性藥物進行發汗,使毛孔打開,汗液排出,熱氣消退,病情即可緩解。

凡是因為食用冷食而導致體內陰氣過盛,可能立刻導致寒症,也可能因寒熱交戰,使得腸胃的陽氣鬱積而轉化為熱,甚至會出現食用冷食後反而產生熱症的情況,通過出汗,身體冷卻後可以得到緩解。如果輕微的吐酸,通常俗稱為"醋心"。治療方式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疏散,這與解表的原則相似。但如果長期不斷地喜愛酸味,就不適合再使用溫熱的藥物,而應使用寒性的藥物進行瀉下,之後再用涼性藥物調理,當結塊散開,熱氣消散,氣血就能達到和諧。因此,患有酸吐的人不應該食用粘滑、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讓氣血鬱積,無法順暢。

應選擇糙米、蔬菜等食物,有助於氣血流通。

4. 論雜病吐酸與病機外邪不同

發明云:病機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藥療之,必減吐酸水嘔出也。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以病機作熱攻之誤矣。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按:吐酸原病式為熱,而此作寒論治者,蓋東垣以內傷不足之病,末傳寒中濁氣不降,不宜用寒藥治療,乃指為寒卻,以素問病機之說作外感客邪論,與諸腹脹大論分寒熱脹義相同。以下文丹溪之論觀之,其說方備。

白話文:

在說明中指出,各種噁心、嘔吐酸水的情況大多是由於體內有熱,這主要是因為上焦受到外界的邪氣侵擾。胃部無法承受外來的邪氣,所以會產生嘔吐,張仲景用生薑和半夏來治療這種情況。如果從雜病的角度來看,噁心、吐酸水的情況,嚴重時酸水會刺激到心臟,讓人難以忍受其痛苦,輕微一些的情況是酸水吐出,導致上下牙齒感到酸澀,無法正常咬合。這種情況可用極具辛辣且性熱的藥物來治療,必定可以減少酸水的嘔吐。

酸的味道代表了收斂的特性,這跟肺部功能旺盛有關,而寒冷的水是肺金的產物,兒子會使母親更強壯,因此我們使用極具鹹味且性熱的藥物來調節兒子的影響,以辛辣且性熱的藥物作為輔助,來調節肺部過度的狀態,但這和病機理論中認為這是熱病的看法有所出入。實際上,雜病中的胃酸倒流是由於體內渾濁氣體無法下降所致,這種情況想要造成中焦過滿,用寒性藥物怎麼可能治療好呢?

按照說明,噁心、吐酸水原本被視為熱病,但這裡卻將其視為寒病來治療,這是因為李東垣認為內傷不足的疾病,最終會轉變為寒性病,渾濁的氣體無法下降,不適合用寒性藥物治療,所以才會被誤判為寒病。他將《黃帝內經》中病機理論的描述當作外感邪氣來討論,這與《諸腹脹大論》中區分寒熱脹的定義相同。從後面丹溪的論述來看,他的觀點纔算是完整的。

5. 辯素問東垣論酸不同

丹溪云:或曰吐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子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鬱積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

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濕熱鬱結之法,為未合經意。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隨時令迭其佐使,蒼朮茯苓為輔佐,湯浸炊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菜自養,則病易安。

謹按吐酸一證,以病機言之,則屬於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以內邪言之,則痰飲宿食之所為,故治法熱者寒之,脾惡濕以苦燥之,有痰飲者清之散之分利之,有宿食者消之導之驅逐之,局方不察斯故,以噫醋吞酸醋心吐酸水之證併入於諸氣門中,率用溫熱之藥,豈吐酸專主於寒而無他證也?故此一門以敘河間東垣丹溪之論,其病源治法無餘蘊矣。

吐酸治法

白話文:

丹溪說:有人問,關於吐酸的問題,《黃帝內經》明確認為是由於熱,而李東垣卻認為是由於寒,這是為什麼呢?他回答:吐酸和吞酸是兩回事,吐酸是指吐出像醋一樣酸的水,這是因為平時的津液隨著上升的氣鬱積所形成的。鬱積久了,濕氣中產生熱氣,所以轉化為火性,形成酸味,這怎麼能不是熱呢?然而,如果鬱積的津液久久無法自行湧出,潛藏在肺和胃之間,既無法向上咳出,又無法向下到達肌膚,一旦遇到風寒,內熱就會更鬱積,酸味就會刺痛心臟。但當肌膚受到溫暖,毛孔開放,或是喝到香熱的湯丸,津液得以流通,也能暫時緩解,這又怎能不是寒呢?《黃帝內經》提到的熱,是在講根本原因,而東垣提到的寒,則是在講最終表現。

但是,東垣並未說明因外感風寒而導致氣鬱的理論,只想排泄肺部的實熱,又說冷藥不能治療酸味,使用了安胃湯和改良的二陳湯,都加入了丁香,而且沒有治療濕熱鬱結的方法,這與經典的意旨不合。我曾治療過吞酸的病症,使用炒黃的黃連和山茱萸,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輔助藥物,蒼朮和茯苓作為輔佐,用水浸泡的炊餅做成小丸,讓人服用,同時教他們食用粗糧和蔬菜來自我調養,這樣病情就能得到控制。

按照吐酸這一症狀來看,從病理機制來說,它屬於熱,從臟腑的角度來看,脾胃受到影響,從內邪的角度來看,是由於痰飲和食物殘留所造成的。因此,治療方法是對於熱,就用寒涼的藥物,對於脾臟惡濕,就用苦燥的藥物,對於有痰飲的人,就用清熱和散熱的藥物,對於有食物殘留的人,就用消化和驅除的藥物。然而,一般的治療方式並未注意到這些,將嘔吐酸水的症狀統一歸類在各種氣病中,大多使用溫熱的藥物,難道吐酸只由寒引起,而沒有其他症狀嗎?所以,這一章節詳細闡述了河間、東垣和丹溪的理論,對於病源和治療方法,已無遺漏。

以上就是對吐酸的治療方法。

6. 治寒溫胃之劑

發明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參(各二錢半) 陳皮(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入生薑。

按此手太陰、足陽明、太陰經藥也。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一兩) 半夏 陳皮(各五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半)

上㕮咀四錢,水煎入生薑煎服。

按此出太陰嘔噦例藥也。

三因曲末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 蒼朮(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 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麯糊為丸,薑湯送下。

按此足陽明、足太陰經藥也。

謹按吐酸諸方,前人作寒藥治之甚多,茲不詳載。至於治熱之藥,前人既以斯證為寒,所以絕無其方也。若夫消痰去食、解外寒、治鬱熱之法,又當隨證用焉。

白話文:

[治療寒涼溫養胃部的藥方]

發明瞭藿香安胃散來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以及食物未完全消化就出現的嘔吐現象。

藥方成分包括藿香、丁香、人參(各約7.5克),以及陳皮(約12.5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6克,用水煎煮後加入生薑一同服用。

該藥方適用於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與太陰脾經的治療。

加減二陳湯用於治療因痰飲引起的疾病,如嘔吐、頭暈、心悸,或是食用生冷食物後導致脾胃不調。

藥方成分包括丁香(約30克)、半夏、陳皮(各約60克)、茯苓(約90克)以及甘草(約45克)。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約12克用水煎煮,加入生薑一同服用。

此藥方出自治療太陰經嘔吐的典例。

三因曲末丸可用於治療胃部食物殘留、飲水滯留引發的痠痛,以及口吐清水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炒過的神麯(約90克)、以米泔水浸泡三天並清洗乾淨後炒製的蒼朮(約45克),以及陳皮(約30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使用生薑汁另煮神麯,再混合成丸狀,服用時以薑湯送下。

此藥方適用於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的治療。

詳細說明,對於治療胃酸的各種方法,前人多採用寒性藥物進行治療,這裡就不一一列舉。至於治療熱性疾病的藥物,由於前人將這種症狀視為寒性,因此並無相關方子。然而,對於消除痰飲、幫助消化、解除外寒以及治療鬱熱的方法,應根據實際病情來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