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治寒之劑

局方桃花丸治冷痢腹痛下如魚腦白物

赤石脂(煆) 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末蒸餅糊丸米飲下三四十丸,日三服。

按此出陽明例藥方。

丹溪曰:桃花丸即要略桃花湯也。仲景以治便膿血用赤石脂丸者,乾薑粳米同煮作湯,一飲病安便止。後藥意謂病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粳米味甘,引入腸胃,不使重澀之體少有凝滯,藥行易散,餘毒亦無。局方不知深意,改為丸藥劑以麵糊,日與三服,果能與仲景之意合否也?

嚴氏當歸丸治冷留腸胃下痢純白腹痛

當歸(酒洗) 芍藥 附子(炮去皮臍) 白朮 乾薑(炮) 厚朴 阿膠(各一兩) 烏梅肉(二兩) 蛤粉(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

局方訶藜勒散治腸胃虛弱泄利水穀漸成痢疾

青皮(去穰) 肉豆蔻(麵裹煨) 肉桂(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訶子仁(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服。

按局方以白痢為寒,多用辛熱燥毒之藥。若用之於下痢清穀腸虛感寒者,或可矣。若膿血稠黏屬火之證,用之非殺而何?但感寒之證,吾恐什百而一二也。

白話文:

【治療寒症的藥方】

使用局方桃花丸來治療冷痢,也就是因寒冷引起的腹瀉,其特徵是排泄物像魚腦般的白色物質。主要成分包括赤石脂(需煅燒過)和乾薑(需炮製),兩者份量相同。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再以蒸餅和成丸狀,用米湯吞服,每次服用三四十顆,每日三次。

據說此方出自《陽明例藥方》。丹溪先生指出,桃花丸就是《金匱要略》中的桃花湯。張仲景用它來治療便血,以赤石脂和乾薑以及粳米一同煮湯服用,一次喝完,病情就會穩定,腹瀉也會停止。後人認為此病是由於下焦的血液虛弱且寒冷,唯有乾薑的溫暖、赤石脂的收斂及重量才能止血。而粳米的甘甜可以引導藥材進入腸胃,避免藥材過度凝固,使藥效容易散發,也能清除殘餘的毒素。但局方似乎未能理解其中深意,改為丸藥的形式,並以麵糊做為粘合劑,每天服用三次,這樣的改變真的符合張仲景的原意嗎?

嚴氏當歸丸用於治療腸胃寒冷導致的腹瀉,特徵是排泄物純白且伴有腹痛。主要成分包括當歸(需酒洗)、芍藥、附子(需炮製去皮臍)、白朮、乾薑(需炮製)、厚朴、阿膠(各一兩)、烏梅肉(二兩)、蛤粉(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細磨成粉,以醋和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顆,以米湯吞服。

局方訶藜勒散適用於腸胃虛弱,導致的水穀泄利,逐漸發展成痢疾的情況。主要成分包括青皮(需去瓤)、肉豆蔻(需麵裹煨)、肉桂(五錢)、附子(需炮製去皮臍一兩)、訶子仁(各四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以三片薑煎煮後服用。

根據局方的觀點,白痢是因寒冷引起,所以多使用辛辣熱性且帶有毒性的藥物。如果用在因寒冷導致的腸虛下痢,或許可行。但如果用在膿血稠黏,屬於火熱類型的病情,這樣的治療方式豈不是在害人?然而,由寒冷引發的病情,恐怕在所有病情中只佔極小的比例。

2. 冷熱之劑

古方駐車丸治冷熱下痢腸滑赤白

黃連(六兩) 乾薑 當歸(各二兩) 阿膠

上先以醋煮膠令消入前三藥和勻眾手丸桐子大米飲下

局方香連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按此出太陰例藥也

戊己丸治胃經受熱泄痢不止

黃連 吳茱萸(去梗炒) 白芍(各五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按此出厥陰已寒例以上三方出證治冷熱下痢。蓋冷熱異氣,水火相反,豈能同在腸胃為病耶?論中辨之詳矣。但其制方亦有暗合妙理,惜乎世人莫知其深意也。三方皆以黃連苦寒之藥為君,正治濕熱之氣。佐以辛苦溫藥,所以開鬱行滯,氣血宣通,病亦自已。乾薑木香茱萸三者,各隨經合宜而用。要在學者臨機應變,又不可拘執於此也。

白話文:

[冷熱之劑]

古方駐車丸,用來治療冷熱交錯的下痢,腸胃滑瀉,便中帶有赤白黏液。

藥方成分: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二兩、阿膠。首先用醋煮阿膠使其溶解,再加入前三種藥材拌勻,揉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以米湯送服。

局方香連丸,適用於冷熱不調的下痢,便中赤白膿血混雜,伴有裡急後重的症狀。

藥方成分:黃連(去蘆)二十兩,與吳茱萸十兩一同炒至紅色,然後去除吳茱萸;木香四兩八錢,未經火烤。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服用二十丸,以米湯送服。

這方出自太陰例藥。

戊己丸,用於治療因胃經受熱引起的泄痢不止。

藥方成分:黃連、吳茱萸(去梗炒)、白芍,各五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水面糊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以米湯送服。

這方出自厥陰已寒例,以上三個方子都出自證治冷熱下痢的範疇。冷熱屬不同氣質,水火本是相對立,怎麼可能同時在腸胃中致病呢?在理論中已詳細闡述了這一點。然而,這些方子的配伍也有其巧妙之處,可惜世人多不瞭解其中的深意。這三個方子都以黃連這種苦寒的藥物作為主藥,用來直接對抗濕熱之氣。輔以辛溫的藥物,目的是為了開解鬱滯,促進氣血流通,疾病自然就會痊癒。乾薑、木香、吳茱萸這三種藥材,根據不同的病情適當地使用。關鍵在於學者要靈活應變,不能固守一成不變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