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九

2. 熱門(發熱附)

3. 內經敘熱為諸證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汙,皆屬於熱。

按此病機皆內經「氣交變論」、「五常政論」、「至真要論」等文,河間劉守真撮而為「六氣為病」,今但以身熱、發熱分,例如以下經言有諸病本之不同,故茲病機不復參附,一一見各類云餘證仿此。

白話文:

各種疾病如喘息困難、噁心嘔吐伴隨酸水、突然嚴重的腹瀉、肌肉抽搐、小便混濁、腹部脹大到敲擊會發出像鼓一樣的聲音、膿包、皮膚疹、腫瘤、氣滯形成的結節、嘔吐或瀉肚、霍亂、精神壓抑、全身浮腫、鼻塞、鼻炎、鼻出血、血液外溢、血便、尿血、小便疼痛、排尿困難、體溫升高、畏寒、寒顫、驚嚇困惑、悲傷笑哭、胡言亂語、鼻出血、皮膚出血、血塊,這些都歸屬於熱症。

根據這些疾病的運作機制,都是《黃帝內經》中的「氣交變論」、「五常政論」、「至真要論」等篇章所討論的,後世的劉守真將其歸納為「六氣致病」理論。現在我們主要以身體發熱和產生熱度來區分疾病。例如在下面的經典中,各種疾病的根源各有不同,所以這裡不再詳細探討每種疾病的機制,具體詳情可參考各類疾病的說明,其他的病症也依此類推。

4. 敘陰陽虛盛為熱

經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陽勝則熱,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於火者,是人陰氣虛陽氣盛也。人身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三陽之病發寒熱。病熱而有所痛者,是三陽之動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所謂的熱性疾病,其實都屬於傷寒的一種類型。當體內的陽氣過剩,就會導致身體發熱;如果陰氣不足,身體內部就會產生熱感;若陽氣過旺,則會感到外部的熱度。當內外皆熱時,人會出現喘息和口渴的症狀,因此會想喝冰冷的飲料。若陽氣太盛,身體會感到發熱,皮膚毛孔閉塞,呼吸急促,需頻繁地做深呼吸,但卻無法出汗來降溫,牙齒會感到乾燥,並伴有腹部脹滿的不適感,這種情況在冬天可能還能勉強應付,但在夏天可能就會致命。有些人四肢會感到熱,即便在寒冷的風中,他們也會覺得像被火烤一樣,這表明他們的陰氣不足,陽氣過旺,他們的體溫實際上並不是非常高,但他們卻會感覺到熱和不適,這是因為他們的陰氣較少,而陽氣過盛所致。

當人體的三個陽脈出現問題,就會發生寒熱交錯的情況。如果在發燒時伴隨著某部位的疼痛,這就表示三個陽脈已經開始失調了。

5. 脈法

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內經》曰: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尺寸脈俱虛,是謂重虛。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王注云:粗大,謂脈洪大也。脈洪為熱,脈緩而滑,脈尺粗常熱者,皆熱中也。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脈反澀者,為太過,血少陰虛也。

謹按:經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王注云: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又曰: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傷寒論》曰: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與《難經》言覆溢相乘,及六難浮損沉實義,皆診法之至要,於熱證大宜諳識。

《難經》曰: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脈經》曰:弦數多熱;數為熱極;數脈為虛為熱;數洪熱煩;脈來如懸鉤而浮為熱;滑數心下結熱盛;緊而數,寒熱俱發;沉細滑疾者熱;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內不通;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若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寸口脈實,熱在脾肺;數為吐,為熱在胃口;關脈滑數,胃中有客熱;緩而滑為熱中;牢脈為脾胃盛熱;尺脈實為身熱,心痛;數為臍下熱痛;浮為下熱風。凡脈洪大,傷寒熱病也。

謹按:經曰:脈浮緊發熱為傷寒卒病;脈浮而大者,風;脈浮數無熱者,為風;脈浮如數而有熱者,氣也。皆與熱證脈相類。

《脈經》曰:熱病脈小或細,喘逆,不得大小便,腹大而脹,汗出而厥逆,泄注,脈大小不調,皆難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熱病不得汗,而脈躁盛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白話文:

[脈法]

如果脈搏浮而且澀,而且身體有熱感,這可能是致命的。根據《內經》的說法,極度的熱病,會出現氣血過熱和脈象飽滿的現象,稱為"重實";而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呈現虛弱的狀態,則被視為"重虛"。

脈象粗大的情況,通常意味著陰氣不足而陽氣過剩,這可能導致身體過熱。王氏註解指出:粗大,指的是脈象洪大的情況。脈象洪大和緩慢滑順都是熱中症狀。

如果陽氣過剩,身體就會發熱,但沒有汗水,而且脈象反而澀,這顯示可能過度的問題,以及血液和陰氣的不足。

按照古籍所述:脈象如果符合規律,但是按下去卻沒有鼓動的感覺,這通常會發生在所有陽氣過剩的情況。王氏註解認為:如果病人體溫高且脈搏快,但按下去卻沒有鼓動的感覺,這其實是由於寒氣過盛,阻擋了陽氣的流動,並不是因為熱度。相反地,如果外表看似寒冷,但是按下去脈搏卻在手指下強烈跳動,這顯示可能因為熱度過高,陰氣無法抵擋,進而產生病症,並不是因為寒冷。

此外,如果脈象由內向外推,但是卻不能向內回縮,這表示身體可能有熱度。根據《傷寒論》的說法:如果寸口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可能會侵入陽氣所在的區域,造成寒顫和畏寒的症狀;而如果尺脈弱,則代表陰氣不足,陽氣可能會下陷進入陰氣所在的區域,進而引發發燒的症狀。這些理論和《難經》所提到的"覆溢相乘"、"六難浮損沉實"等觀點,都是診斷脈象的關鍵,對於熱病的診斷非常重要。

根據《難經》的描述:熱病的脈象,無論是陰脈還是陽脈,都會呈現浮起的現象,浮起且滑順,沉下則散亂且澀滯。而《脈經》也有類似的描述:弦數的脈象多表示熱症;數脈代表熱度過高;數洪脈象表示虛弱和熱症;數洪脈象表示煩躁和熱症;脈象像懸掛的鉤子且浮起,表示熱症;滑數脈象表示心下有結熱;緊且數的脈象,代表寒熱同時出現;沉細滑快的脈象表示熱症;脈象強大滑順且緊,表示疾病在外且伴隨熱症;脈象沉且緊,表示上焦有熱下部有寒;脈象浮緊且滑直,表示外熱內冷且內部不通暢;寸口脈象浮大且快,稱為陽中之陽,可能伴有煩悶、身體熱、頭痛、腹部熱的症狀;寸口脈象實,表示熱在脾肺;數脈代表嘔吐和胃口的熱度;關脈滑數,表示胃中有異常的熱度;緩慢且滑順的脈象表示熱中;牢脈表示脾胃有嚴重的熱度;尺脈實,表示身體熱和心痛;數脈代表肚臍下方的熱痛;浮脈表示下部有熱和風邪。總的來說,脈象洪大,通常表示傷寒或熱病。

按照古籍所述:脈象浮緊且發熱,通常表示傷寒的急性發作;脈象浮且大,通常表示風邪;脈象浮且數但無熱,通常表示風邪;脈象浮且數但有熱,通常表示氣虛。

根據《脈經》的描述:熱病脈象過小或過細,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腹部膨脹,出汗但四肢冰冷,腹瀉,脈象節奏混亂,這些情況都比較難治療;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躁動,這是陰脈的極限,預示死亡;熱病未出汗,但脈象躁動,這是陽脈的極限,同樣預示死亡;脈象浮且澀,澀且身體有熱,這也是致命的徵兆。

6. 論熱在氣在血之分

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如果病人白天有發熱的現象,夜晚則相對平靜,這表示病人的陽氣自然在身體的陽性部分旺盛。

若病人白天相對平靜,到了夜晚卻開始發熱且焦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下沉進入到身體的陰性部分,這種情況被稱為熱氣進入血室。

而如果病人無論晝夜都持續發熱且焦躁不安,這代表身體內的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對於這種情況,應該盡快地減弱其過剩的陽氣,同時強烈地補充其不足的陰氣。

7. 論五臟有邪身熱各異

以手捫摸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輕手捫之不熱,重力以按之不熱,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

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西熱甚,乃皮毛之熱,其證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地骨散。

心熱者,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其間,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證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

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子。

腎熱者,輕手重手俱不熱,如重手按至骨分,其熱蒸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主之。

按此手太陰少陰足太陰厥陰少陰本病為皮毛肌肉骨分熱也,然面熱者足陽明;口中熱如膠足少陰;口熱舌乾足少陰;耳肌熱若寒手太陽;掌中熱手厥陰少陰太陰;足下熱而痛足少陰;足外熱足少陽;身熱膚痛手少陰;身前熱足陽明;灑淅寒熱手太陰;肩上熱肩似拔手太陽;中熱而喘足少陰;肩背熱及足小指外臁脛踝後皆熱足太陽;一身盡熱狂而妄聞妄見妄言足陽明,熱而筋縱緩不收陰痿足陽明厥陰手少陰,與前熱在氣血之分,皆諸經現證,腑臟陰陽是動所生之本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根據手部觸感判斷五臟(心、肝、脾、肺、腎)有無邪氣導致的身體不同部位發熱的情況。

當輕輕用手觸摸,感覺到熱度,但用力按壓時卻感覺不到熱度,表示熱度在皮膚和血液脈絡中。相反,如果用力按壓到接近筋骨時才感到熱度,輕觸時卻沒有,那表示邪氣存在於筋骨之間。若輕觸和用力按壓都感覺不到熱度,但在不輕不重的按壓下才感受到熱度,那熱度就位於筋骨上方,皮膚血液脈絡下方的肌肉層。

肺臟有熱,輕輕按壓可感受到溫熱,但到了傍晚熱度會更嚴重,這類型的熱通常伴隨喘息咳嗽、畏寒發熱的症狀。病情輕微可用瀉白散治療,較重則需用涼膈散或地骨散。

心臟有熱,輕輕按壓至皮膚下方肌肉上方可感受到熱度,但再深入按壓到皮膚下方,熱度就變少,加大力度按壓則完全感受不到熱度,表示熱度在血液脈絡中。患者可能感到心煩、心痛、手掌熱、噯氣,可使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來治療。

脾臟有熱,輕輕按壓感受不到熱度,即使用力按壓到筋骨處也同樣感受不到,但介於輕重之間的力度按壓時才感覺到熱度,表示熱度在肌肉層,夜晚時更為嚴重。患者可能會感到倦怠、嗜睡、四肢乏力,治療可用瀉黃散。

肝臟有熱,用力按壓至肌肉下方、接近骨頭處才能感受到熱度,特別是在寅時和卯時(凌晨3點到早上7點)更為嚴重。患者可能感到四肢悶脹、排便困難、轉筋、易怒、驚嚇、四肢疲乏熱痛,甚至筋萎無法起身,治療可用瀉青丸或柴胡飲子。

腎臟有熱,無論輕重按壓都感受不到熱度,但用力按壓至骨頭時,就像被火燒一樣的熱度,患者可能感覺骨頭像被蟲咬般酥麻,骨頭熱到無法承受,甚至無法起身,治療可用滋腎丸。

此外,文中還列舉了其他部位發熱的相關病症,例如臉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的問題;口腔內熱如膠黏是足少陰經的問題;口熱舌乾也是足少陰經的問題;耳朵和頸部發熱,但感覺寒冷是手太陽經的問題;手掌熱是手厥陰、少陰、太陰經的問題;腳底熱且疼痛是足少陰經的問題;腳外側熱是足少陽經的問題;全身發熱,皮膚疼痛是手少陰經的問題;前胸發熱是足陽明經的問題;全身發冷,但同時又有發熱感是手太陰經的問題;肩膀發熱,感覺像被拔掉一樣是手太陽經的問題;體內熱且喘息是足少陰經的問題;肩膀背部以及腳小趾外側、小腿後方都熱是足太陽經的問題;全身發熱,精神錯亂,聽覺、視覺、言語出現幻覺是足陽明經的問題;全身熱且筋骨鬆弛,無法控制,陰部萎縮是足陽明、厥陰、手少陰經的問題。這些都是各經絡和臟腑陰陽失調所產生的基本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