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 (7)
卷五 (7)
1. 滯下治法
2. 治熱之劑
仲景白頭翁湯治熱痢重下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二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服一升,不愈,再服。
按此治痢在下焦,腎虛有熱也。經云:腎欲堅,故用純苦之劑以堅之。出太陰例藥也,以其下痢屬太陰故也。
機要黃芩芍藥湯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 芍藥(各二兩) 甘草(五錢)
上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按此手足太陰經之藥也。仲景用芍藥甘草湯以復其陰,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以補陰血也。芍藥白者補,赤者瀉。出太陽芍藥甘草例。
大黃湯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
大黃(一兩)
上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取利為度。後服芍藥湯以和之,利止,再服黃芩芍藥湯,徹其毒也。
按此乃陽明調盪滌邪熱之藥,用酒煎者,欲其上至頂顛,外徹皮毛也。
芍藥湯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檳榔 木香(各二錢) 桂(二錢半) 大黃(三錢) 黃芩(半兩) 甘草(二錢炙)
上咀,每服半兩,水煎食後溫服清。如利不減,加大黃。
按此行血調氣不熱之藥也。大凡用藥之雜與品味之多者,難以細分經絡,當觀其大體如何,此則太陽桂枝例藥也。
白朮黃芩湯,服前藥痢雖除,更宜此調和。
白朮(一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上咀勻,作三服,水煎服清。
按此去濕熱,和中活血之藥也。
錢氏芍藥柏皮丸
芍藥 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
守真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濕熱惡痢。
芍藥 黃柏(各一兩) 黃連(半兩) 當歸(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
按此二方補陰降火,下焦之藥也。出太陽例。
局方黃連阿膠丸,治冷熱不調,赤白下痢。
阿膠(炒二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上水熬阿膠膏,溲和二末為丸,米飲服。
按此補虛退熱,除濕之藥也。出太陽例。海藏云:以上苦寒之劑,元病不經內傷冷物者宜察,亦當審人之虛實,及以脈別之。仲景白頭翁湯治熱痢重下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二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服一升,不愈,再服。
按此治痢在下焦,腎虛有熱也。經云:腎欲堅,故用純苦之劑以堅之。出太陰例藥也,以其下痢屬太陰故
白話文:
[治療熱症的藥方]
張仲景的白頭翁湯用於治療嚴重的熱性痢疾。
所需藥材:
- 白頭翁 二兩
- 黃連 三兩
- 黃柏 三兩
- 秦皮 二兩
將上述四種藥材,用水七升煮至剩二升,然後去除藥渣,一次服用一升。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
解析:這方藥主要針對下焦部位,即腎臟虛弱且有熱的情況。古籍記載,腎臟需要固實,所以使用純苦的藥物來增強腎臟的功能。此方出自太陰例的藥方,因為痢疾屬於太陰病症的範疇。
黃芩芍藥湯是機要方中的藥方,用於治療腹瀉、痢疾伴隨腹痛,或者有後重感,身體發熱,長期未能痊癒,脈象洪大且快速,以及下痢伴有膿血稠黏的情況。
所需藥材:
- 黃芩 二兩
- 芍藥 二兩
- 甘草 五錢
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趁溫熱時服用。
解析:這是手足太陰經的藥方。張仲景使用芍藥甘草湯來恢復陰氣,酸性的芍藥能收斂,甘草能緩和,兩者結合能補充陰血。白色芍藥具有補益作用,紅色芍藥則有瀉下作用。此方出自太陽芍藥甘草例。
大黃湯用於治療長期未愈的腹瀉、痢疾,伴有膿血稠黏,腹部緊迫感,後重感,日夜不停。
所需藥材:
- 大黃 一兩
將藥材細切,用好酒二大盞浸泡約半天,再一起煎至剩一盞半,去除大黃,將剩下的酒分為兩次服用,立即服用。若痢疾停止,只需服用一次;如果病情未停止,可再服用一次,直到出現通便為止。接著,服用芍藥湯來調和身體,當通便停止後,再服用黃芩芍藥湯,徹底清除體內的毒素。
解析:這是陽明經的藥方,用於調節和清除邪熱。使用酒煎煮的目的是讓藥物能達到頭部,並穿透皮膚和毛髮。
芍藥湯能調理血液和氣息,古籍記載:「排尿時便有膿血,表示氣血順暢,血流停止。」調理血液,便能治癒疾病;調理氣息,則能消除後重感。
所需藥材:
- 芍藥 一兩
- 當歸 半兩
- 黃連 半兩
- 檳榔 二錢
- 木香 二錢
- 桂 二錢半
- 大黃 三錢
- 黃芩 半兩
- 甘草 二錢(炙)
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若通便情況沒有改善,可增加大黃的份量。
解析:這是調理血液和氣息的藥方,但不會引起過熱。一般來說,複雜的藥方或藥材種類較多的情況下,很難詳細區分經絡,應觀察整體效果。此方出自太陽桂枝例。
白朮黃芩湯,服用前述藥方後,即使痢疾已經消除,仍建議服用此方進行調和。
所需藥材:
- 白朮 一兩
- 黃芩 七錢
- 甘草 三錢
將藥材研磨均勻,分成三次服用,用水煎煮服用。
解析:這是去除濕熱,調和中氣,活血化瘀的藥方。
錢氏芍藥柏皮丸
所需藥材:
- 芍藥 等分
- 黃柏 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末,用水製成丸狀。
守真芍藥柏皮丸,用於治療所有由濕熱引起的惡性痢疾。
所需藥材:
- 芍藥 一兩
- 黃柏 一兩
- 黃連 半兩
- 當歸 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末,用水製成丸狀,大小如同小豆。
解析:以上兩方都是補益陰氣,降火的藥方,適用於下焦部位。出自太陽例。
局方黃連阿膠丸,用於治療冷熱失調,赤白痢疾。
所需藥材:
- 阿膠(炒)二兩
- 黃連 三兩
- 茯苓 二兩
將阿膠用水熬成膏狀,加入其他藥材粉末,製成丸狀,用米湯送服。
解析:這是補虛退熱,除濕的藥方。出自太陽例。海藏提到:以上所列的苦寒藥方,對於原本並無內傷或寒冷食物攝入的患者,應仔細評估。此外,在開藥時也應考慮患者的虛實狀況,並通過脈象來判斷。張仲景的白頭翁湯用於治療嚴重的熱性痢疾。
所需藥材:
- 白頭翁 二兩
- 黃連 三兩
- 黃柏 三兩
- 秦皮 二兩
將上述四種藥材,用水七升煮至剩二升,然後去除藥渣,一次服用一升。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
解析:這方藥主要針對下焦部位,即腎臟虛弱且有熱的情況。古籍記載,腎臟需要固實,所以使用純苦的藥物來增強腎臟的功能。此方出自太陰例的藥方,因為痢疾屬於太陰病症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