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論局方用熱藥澀藥之非

丹溪曰泄痢一證,局方用鍾乳健脾丸、朝真丹、訶藜勒丸、大溫脾丸等藥,皆用熱藥為主治,澀藥為佐使。當為腸虛感寒而成滑者設也。彼瀉痢者將無熱證耶?將無積滯耶?內經曰:「痢有膿血,多屬滯下。」夫瀉痢證其類尤多。先賢曰:「濕多成泄。」此確論也。然有挾風者固不可得而同矣。

況風與濕之外,又有雜合受邪,似難例用澀熱之藥。局方出證,有兼治裡急者,有兼治後重者,有兼治裡急後重者。此豈非滯下病乎?今瀉痢與滯下袞同論治,實實虛虛之患,將不俟終日矣。經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暴注皆屬火。」又曰:「下痢清白屬於寒。

」屬火熱者二,屬水寒者一。瀉痢一證,似乎屬熱者多,屬寒者少。局方專以澀熱為用。若用之於下痢清白為寒者或可矣。所謂下迫者,即裡急後重之謂也。其病屬火,相火所為,具毒甚於熱矣。投以澀藥,非殺而何?

白話文:

丹溪指出,對於腹瀉和痢疾這類症狀,古方常用鍾乳健脾丸、朝真丹、訶藜勒丸、大溫脾丸等藥物,這些藥物都以溫熱性質的藥材作為主藥,輔以收斂性的藥材。這些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腸胃虛弱且感受寒氣導致的滑瀉情況。但是,難道腹瀉和痢疾就不會有熱性病症嗎?難道就不會有食物積滯的情況嗎?《內經》中曾提到:「痢疾伴有膿血,多是由於食物積滯引起。」而事實上,腹瀉和痢疾的種類繁多。前人說過:「濕氣過重容易引發腹瀉。」這是一個明確的觀點。然而,對於夾雜著風邪的病情,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更何況,在風邪和濕邪之外,還有各種複合的病因,這樣的情況下,很難統一使用收斂性和溫熱性的藥物。古方在處理病情時,有的會同時治療緊迫感,有的會同時治療排便困難,還有的會同時治療緊迫感和排便困難。這難道不是食物積滯導致的病症嗎?如今,將腹瀉、痢疾和食物積滯一起討論治療,這種混淆病情的問題,可能不用等到一天結束就會顯現出來。《內經》提到:「突然發生的腹瀉和緊迫感,都屬於熱性病。」又說:「突然發生的腹瀉,都是由於火邪引起。」又說:「腹瀉排出清白液體,屬於寒性病。」

其中,兩次提到火熱導致的病情,一次提到水寒導致的病情。由此看來,腹瀉和痢疾這類症狀,熱性病的佔比較大,寒性病的佔比較小。古方專門使用收斂性和溫熱性藥物。如果用在寒性病的清白腹瀉上或許還可以。所謂的緊迫感,就是指的緊迫感和排便困難。這種病情屬於火邪,是由於體內的相火所致,其毒性遠超過一般的熱性病。如果使用收斂性的藥物,豈不是在害人?

2. 滯下亦有挾虛挾寒

丹溪曰:或問河間之言,滯下似無挾虛挾寒者乎?否乎?予曰:泄痢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似乎皆熱證實證也。予近年涉歷,亦有大虛大寒者,不可不知,敢筆其略,以備採覽。

予從叔年逾五十,夏間患滯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後重頻並,穀食大減,時有微熱。察其脈皆弦而澀,似數而稍長,卻喜不甚浮大,兩手相等,視其神氣大減。予曰:此滯下憂慮所致,心血虧,脾氣弱耳。遂以參朮為君,當歸陳皮為臣,川芎炒芍藥茯苓為佐使,時暄熱甚,加少黃連,兩月而安。

婁長官年三十餘,奉養厚者,夏秋間患滯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單煮乾姜與一帖,則痛定,少頃又作,又與之定,由是服乾薑至三斤八日,視之,左脈弦而稍大,似數,右脈弦而大,稍減,亦似數,重取之,似緊。予曰:此必醉飽後吃寒涼太過,而當作虛寒治之。因其多服乾薑,遂教用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入生薑汁飲之,至一月而安。

金氏婦年近四十,秋初尚熱,患滯下,腹但隱痛,夜重於書,全不得睡食,亦稍減,口乾不飲,已得治痢靈砂二帖矣。予觀之,兩手脈皆澀且不勻,神思倦甚,飲食全減,因與四物湯倍加白朮,以陳皮佐之,與十數帖而安。此三病者,若因其逼迫而用峻劑,豈不誤人?

按:滯下之證,古人多與泄瀉同論,至三因方始能另立條目,蓋實有不同。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須分六氣之異,外既受傷,腸胃鬱結,遂成赤白等證,當隨其寒熱溫涼以調之。有因臟氣發動,干犯腸胃而得者,須察其何臟相乘以平治之。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則又審其何物所傷以消克之。

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誠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病之後,腸胃拂鬱,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諸方雖有寒熱虛實之論,劉河間則以為一出於熱,然考之內經,似亦熱多而寒少也。我丹溪先生則以為亦有挾虛挾寒之證,深戒學者,須宜識此。世之局方不辨三因,專用澀熱之藥,其失甚矣。

至河間立說,專用苦寒疏下之藥,則亦未甚為當。何則?蓋病有虛實,治用先後。若病氣暴至,元氣壯實,積滯膠固,須宜下之。病久氣脫,腸胃虛滑不禁者,亦宜溫之澀之。大抵治痢當從仲景河間之法,可溫則溫,可下則下,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劉河間分別在表在裡,挾風挾熱挾寒等證,後之作者無越於斯,但氣血一條未嘗表出立論。

其於芍藥湯下有曰:「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蓋謂溲便膿血血之滯也,故曰行血自愈。奔迫後重氣之實也,故曰調氣

白話文:

[瀉痢也可能夾雜虛弱和寒涼]

丹溪說:有人問我,河間派認為瀉痢似乎沒有夾雜虛弱和寒涼的現象,是這樣嗎?我回答說,瀉痢這類疾病,食物可能消化也可能不消化,患者並不會特別用力排便,只會感到疲倦。而滯下的情形就不同了,可能是膿、可能是血,或者膓血混雜,或者是腸垢,或者沒有食物殘渣,或者食物殘渣和膓血混在一起。儘管疼痛程度有輕有重,但都伴隨著裏急後重的症狀,非常讓人煩惣,看起來像是熱證和實證。但我近年來經歷,也遇到過嚴重虛弱和寒涼的病例,我們不能忽視這些情況,我冒昧地記錄下來,供人們參考。

我的堂叔五十多歲,在夏天時得了瀉痢,腹部微痛,排出的物質呈褐色,他頻繁地感到裏急後重,食慾大減,偶爾有低燒。檢查他的脈象都是弦而澀,看似快速但稍微延長,好在他脈搏不浮大,雙手脈象一樣,看他的精神氣色大不如前。我說:這是因為滯下憂慮所導致的心血虧損和脾氣虛弱。於是開了人參和白朮作為主藥,當歸和陳皮作為輔藥,川芎、炒白芍、茯苓作為佐使藥,天氣炎熱時,加了一點黃連,兩個月後病情得到了控制。

婁長官三十多歲,生活優渥,夏天到秋天期間得了瀉痢,腹部劇烈疼痛,有人建議他服用乾薑,疼痛會暫時緩解,但不久又會復發,如此反覆,他八天內吃了三斤乾薑。我檢查他的脈象,左手脈象弦而稍微粗大,看似快速,右手脈象弦而粗大,稍微減弱,也看似快速,重按下去感覺有些緊繃。我說:這一定是他在醉酒飽食後食用了太多寒涼食物,應該按照虛寒來治療。由於他已經服用了大量乾薑,所以我建議他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黃,加入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煮時加入生薑汁飲用,一個月後病情得到控制。

金姓婦女接近四十歲,初秋時天氣還很熱,她得了瀉痢,腹部隱痛,夜晚加重,完全無法入睡和進食,食慾也減退,口乾但不想喝水,已經服用過兩帖治痢的靈砂。我看她的脈象兩手都很澀且不均勻,她精神非常疲憊,食慾全無,所以我開了四物湯加倍量的白朮,並以陳皮為輔藥,她服用了十多帖後病情得到控制。這三個病例,如果因為病情急迫而使用猛烈的藥物,豈不是會誤診害人?

根據古人的記載,瀉痢和泄瀉常常被一起討論,直到三因方纔開始將它們區別開來,確實存在不同。疾病有的是由外感引起的,必須區分六氣的不同,如果外感傷害到了腸胃,導致腸胃鬱結,就會形成赤白等症狀,應根據寒熱溫涼來調理。有的是由臟腑氣機失調引起,侵犯腸胃,需要觀察是哪個臟器過度作用來平衡治療。有的是由飲食不節制引起,需要判斷是什麼食物引起的來進行消導。

現在的人們受到這種疾病的影響,原因確實不出這三種。但是,當他們生病後,腸胃鬱悶,膓血粘稠,裏急後重,雖然各種療法對寒熱虛實都有討論,劉河間認為這完全是熱症,然而,根據內經,似乎熱症多而寒症少。我丹溪先生認為,也有夾雜虛弱和寒涼的情況,嚴肅警告學者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世上的通用方法不區分三因,專門使用收斂熱性藥物,這是錯誤的。

至於劉河間的理論,專門使用苦寒疏下的藥物,也不是十分恰當。為什麼呢?因為疾病有虛有實,治療要先後有序。如果病情突然發生,體質強壯,積滯膠固,需要使用下法。如果病情持續,腸胃虛弱,則需要溫補和收斂。大體上,治療瀉痢應遵循仲景和劉河間的方法,可以溫補就溫補,可以下法就下法,或者解表,或者利小便,或者等待自然恢復。劉河間區分了表裡、夾風、夾熱、夾寒等證候,後來的醫學家沒有超越這些,只是氣血一條未嘗表出立論。

對於芍藥湯,有這樣一句話:「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這是指尿液和大便中的膓血是血瘀,所以說行血自愈。急迫後重是氣滯,所以說調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