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 (5)
卷五 (5)
1. 辨赤白分冷熱之誤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痢谷反為膿血,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化腐爛,潰發化為膿血也。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肺金也。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
」謂燥金之化也。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氣燥者,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而腸胃拂鬱結而又濕至於否,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
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如熱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與其在皮膚之分,屬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也在肌肉,屬脾土故作黃膿;在筋部,屬肝木故其膿色帶蒼;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出也。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其標也。
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按河間謂赤白不當分冷熱,乃屬肺金心火之化,又謂五色各屬五臟,本則一出於熱,其論至當。但世患此疾者,赤白居多。今既以不當分冷熱為治,若專以辛苦寒退熱,此則治本之法。所謂心火肺金之化者,抑有別與?蓋心主血,肺主氣。白屬肺金,此氣受病也;赤屬心火,此血受病也。赤白相雜,血氣俱受病也。知此則肝青脾黃腎黑之說,亦可得而互明矣。
白話文:
原始病症的模式提到,有人說下痢且排泄物為白色是因為體內寒冷,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真的因為寒冷,那消化系統應該無法消化食物,怎麼可能反而會轉化成膿狀物呢?所說的下痢食物轉變為膓血的情況,就像世間的食物,如穀類、肉類、水果和蔬菜,在濕熱的環境下會自然腐爛,進一步變成膓血一樣。排泄物呈現紅色熱象,是因為心火旺盛;呈現黃色濕象,是因為脾土過旺;呈現白色,代表肺金過盛。古書上說:「各種氣鬱,都歸屬於肺。」這是指肺部的燥金化生作用。
然而,所有腹瀉和下痢都伴隨著濕氣,現在卻反過來說是氣燥,這是指腸胃內的濕熱過度,導致腸胃鬱結,再加上濕氣影響,使得氣液無法順利流通,因此形成腸胃的燥熱,使人產生煩躁和口渴的感覺。例如,下痢物質呈現紅白相間,一般認為是寒熱交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要知道,水火陰陽,寒熱就像天平兩端,一邊升高,另一邊必然下降,一邊旺盛,另一邊必然衰退,怎麼可能寒熱同時在腸胃內嚴重,並共同造成下痢呢?
例如,熱瘡癬而流出白色膿液,怎麼可能因為白色就認定為寒冷呢?白色膿液是在皮膚層,屬於金屬性質,所以呈現白色;紅色血液在血脈層,屬於心火,所以是紅色;黃色膿液在肌肉層,屬於脾土,所以是黃色;青色膿液在筋膜層,屬於肝木,所以呈現青色;紫色黑色血液在骨骼層,屬於腎水,所以是紫色黑色。根據五臟的不同部位,會呈現不同的顏色,這是表面現象。
但根本原因是熱,只是程度深淺不同罷了。依照治療原則,如果排泄時感到劇烈疼痛,有強烈的便意,尿液呈現紅色且排出困難,這些都是燥熱的表現,而下痢物質為白色的狀況必然存在。由此可知,這是由熱造成的。
根據河間學派的理論,下痢物質的紅白不是用來區分冷熱,而是屬於肺金心火的化生過程,又認為五種顏色各自代表五臟,根本原因都是熱,這個理論非常正確。但是,實際上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紅白相間的下痢物質最常見。既然我們已經明白紅白不能用來區分冷熱,如果專門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這是治療根本的方法。所謂的心火肺金的化生過程,是否還有其他解釋呢?心臟主管血液,肺部主管氣息。白色屬於肺金,表示氣息受病影響;紅色屬於心火,表示血液受病影響。紅白相間,表示血氣都受到病害影響。瞭解這一點,就能理解肝臟的青色,脾臟的黃色,腎臟的黑色,這些說法也能相互印證。
2. 論熱藥治痢之誤
原病式云或曰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流通,濕潤燥氣和而已。蓋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
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
按治痢用辛苦寒之劑,開鬱燥濕勝熱三法俱備。世之用辛熱金石毒藥者,誠非也。然亦有久痢腸胃虛滑者,亦當求責。
白話文:
在討論關於用熱性藥物治療痢疾的誤區中,有人問,既然白痢是熱性疾病,為什麼服用辛辣熱性的藥物也能痊癒呢?事實上,辛辣熱性的藥物能幫助打開腸胃的鬱結,讓氣血順暢流通,達到濕潤與燥氣的平衡。然而,這種療法只適用於病情較輕的患者,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如果腸胃鬱結無法打開,病情反而會加重,甚至導致死亡。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治療熱性嘔吐和腹瀉。
在治療各種痢疾時,最好使用具有辛、苦、寒特性的藥物,或者稍微添加一些辛辣熱性的輔助藥物。因為辛辣可以促進氣血的流通,苦味可以減少濕氣,寒性可以抑制熱度,使身體達到平衡狀態。
例如,像錢氏香連丸這類藥物就是很好的選擇。黃連和黃柏是主要成分,它們具有極大的苦寒特性,非常適合用來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疾病。雖然有些人傳說使用辛辣熱性甚至有毒的礦物質藥物可以治療嘔吐、腹瀉和痢疾,而且確實有些案例顯示這種療法有效,但是這種療法的風險遠大於收益。
根據治療痢疾的原則,應該使用具有辛、苦、寒特性的藥物,以打開鬱結、去除濕氣和抑制熱度。那些使用辛辣熱性甚至有毒的礦物質藥物的人,顯然是錯誤的。然而,對於長期痢疾導致腸胃虛弱的患者,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療法的可能性。
3. 治痢通因通用之法
子和云:夫下痢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薑棗煎,更下藏用丸,瀉訖以五苓益元散調下。又一男子瀉痢不止如傾,不敢冷坐,諸醫皆以為寒治,延二十載,兩手寸脈皆滑,余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泄積水數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次以淡劑利水道。
按此用吐下以治痢,本內經通因通用之說,使腸胃虛滑者,其可下乎?中氣虛弱者,其可吐乎?今云可下者,謂有積滯在腸胃壅不通者,也可吐者,謂有痰飲在膈上氣不能降,以致大腸不能收斂者也。
丹溪曰:積濕成痰在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清其源則流自清矣,正是此意。
白話文:
子和說:對於下痢伴有膓血及腹部持續劇烈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再加入薑和棗來煎煮,之後再服用藏用丸,排便完畢後,再以五苓益元散調理。
又有一名男性患者,他的瀉痢嚴重到像是倒水一樣,甚至不敢坐在冷的地方,許多醫生都認為他是因為寒冷所致,這狀況延續了二十年。他的雙手脈象都呈現滑象,但我並未認為他是因為寒冷。因為寒冷導致的病症通常與水分過多有關,所以我用茶調散讓他嘔吐出五、七升的冷水,再用無憂散排出他體內數十次的積水,這就是所謂的「通因通用」的治療方法。之後再使用性質較溫和的藥物來利尿。
根據這種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瀉痢,是源自於《黃帝內經》中的「通因通用」理論。但如果是腸胃虛弱滑泄的人,能夠用瀉下嗎?如果中氣虛弱的人,能用催吐嗎?現在說可以瀉下的情況,是指腸胃中有積滯堵塞,無法正常排空的情況;可以催吐的情況,是指膈上有痰飲,導致氣機無法下降,進而影響大腸收斂功能的情況。
丹溪先生說:長期的濕氣積聚會形成痰,存在於肺部,這就會造成大腸功能的不穩定。若能清理根源,那麼流動自然就會變得清澈,這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