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論濕痰主嗽

潔古曰嗽者秋傷於濕積於脾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甚則動於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不為痰。也有痰者,寒少熱多,各隨五臟而治之。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宜隨證而治之。

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咳而嗽者,治痰為先。故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

按此論咳因濕在於經致痰為咳,五臟亦皆有之,可謂發內經之秘矣。然至氣鬱津液不降,或停水飲所致,或腎氣虛弱火炎水涸,津液湧而為痰涎於上,此氣飲及真臟為病,非諸經之留濕致病也。故易老云半夏止能泄痰之標而不能治痰之本是矣。詳以上言枳殼等利氣下痰,恐非易老語也。

白話文:

潔古先生說,咳嗽的情況通常是在秋天時身體受了濕氣,這些濕氣會積存在脾臟的經絡裡。他提到,如果在秋天時受了濕氣,到了冬天就很可能會咳嗽。基本上,秋天的氣候應該是清爽肅穆的,但若受到幹擾,氣流就會向上衝,導致咳嗽,嚴重的話,還會引動濕氣生成痰,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他認為,如果脾臟不留存濕氣,即使肺氣受損,也不會形成痰。然而有痰的情況下,通常是寒氣較少而熱氣較多,這時候就要根據五臟的不同情況來治療。比如,濕氣在肝臟的經絡,我們稱之為風痰;濕氣在心臟的經絡,我們稱之為熱痰;濕氣在脾臟的經絡,我們稱之為濕痰;濕氣在肺臟的經絡,我們稱之為氣痰;濕氣在腎臟的經絡,我們稱之為寒痰。應根據病情進行治療。

對於乾咳無痰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辛辣甘甜的食物來滋潤肺部;對於有咳嗽又有痰的情況,我們要先治療痰。因此,我們可以使用南星和半夏來消除痰,這樣咳嗽自然就會好轉。而使用枳殼和陳皮來幫助氣流通暢,痰就會自行下降。

根據這個理論,咳嗽是由經絡中的濕氣導致產生痰,進而引起咳嗽,五臟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這可以說是對內經的深入解析。然而,當氣滯使津液無法下降,或是水飲停留,或是腎氣虛弱,火氣上炎,導致水份減少,津液湧上形成痰涎,這種情況是由氣滯和真臟疾病導致的,並不是由經絡中的濕氣導致的。所以,易老先生曾說過,半夏只能治標,消除痰的表面症狀,卻不能治本,消除痰的根源。仔細閱讀以上提到的使用枳殼等藥物來幫助氣流通暢,讓痰下降,恐怕並非易老先生的原話。

2. 論痰飲治咳(詳見痰飲門)

3. 論嗽發早晏病本不同

丹溪曰:上半日嗽者屬胃中有火;午後嗽者屬陰虛;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滯肺氣不利,諸邪或痰皆然。春是春升之氣或外感;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也。

白話文:

丹溪說:如果在上半天咳嗽,這通常是因為胃裡有火;而下午開始咳嗽,則可能是因為陰虛。在清晨五點左右劇烈咳嗽,這多半是因為胃中有食物積滯,到了這個時間,這些食物影響了肺部的正常運作,使肺氣不順,無論是邪氣或是痰都可能造成這種情況。

春天咳嗽,通常是由於春天的生長氣息,或是外來的感染;夏天咳嗽,則是因為火氣上炎,情況較為嚴重;秋天咳嗽,可能是由於濕熱影響了肺部;冬天咳嗽,則多半是由於風寒從外部侵入身體造成的。

4. 論乾咳嗽治法

原病式曰:人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

丹溪曰:咳而無痰者,此係火鬱之證,乃痰鬱火邪在中,同苦梗以開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此證不得志者有之。

謹按:咳無痰者,本肺氣傷而不清,咳久則痰鬱於中,不能上出,故當用藥以開提之,實者宣法亦可施也。凡嗽久亦有痰中兼血,有或帶血絲者,燥熱血少者,皆當取其化源,故曰滋陰降火,燥熱勞嗽是宜合而論治。

白話文:

[討論乾咳的治療方法]

原本的病情模式提到:體型消瘦的人,皮膚毛孔通常比較鬆弛,容易出汗,身體內的血液和營養物質會相對減少,導致身體乾燥且易生熱,因此常見到這類人患有勞損性的咳嗽疾病。

丹溪先生說:乾咳而沒有痰的情況,這通常是火氣鬱結的表現,即體內痰液和火氣在中焦部位鬱積。首先,我們會使用一些藥物來打開這種鬱滯,接著再使用滋補陰液、降低火氣的藥物。若不妥善處理,病情可能會轉變為勞損性病症。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那些生活壓力大、心情鬱悶的人身上。

詳細分析:乾咳而無痰,根本原因是肺部氣血受損,功能不清。長期乾咳會使痰液在中焦部位鬱積,無法順利排出,所以應使用藥物來幫助痰液排出。對於實證,使用宣散的方法也是可行的。長時間的咳嗽,有的會在痰中夾雜血絲,或是乾燥性熱氣導致血量不足的狀況,這些都需要找到其根源,所以我們會使用滋補陰液、降低火氣的方法,對於乾燥性熱氣導致的勞損性咳嗽,這種方法非常適合,可以綜合治療。

5. 論咳為肺痿

金匱方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按此言肺痿屬熱。如咳久肺癟,聲啞,聲嘶,咯血,此屬陰虛火熱甚是也。本論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乾姜。此屬寒也。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液,溫液者,用炙甘草湯。此補虛勞也,亦與補陰虛火熱不同。是皆宜分治,故肺痿又有寒熱之異也。

白話文:

根據《金匱要略》所述,如果熱邪在上焦部位,可能會導致咳嗽,進一步形成肺痿。這種情況可能由過度出汗、嘔吐、消渴(糖尿病)、頻繁的小便、便祕,或是服用猛烈的瀉藥導致嚴重流失體內津液所引起,因此在寸口脈位會出現脈數的現象。患者咳嗽時,口中伴有渾濁的唾沫痰液,這就是肺痿的病症。如果患者口乾舌燥地咳嗽,同時胸部有隱隱的疼痛感,且脈象呈現滑數,這就是肺癰,常見症狀為咳嗽帶膿血,脈象顯示脈數。若病情虛弱則診斷為肺痿,脈象數而實則為肺癰。

由此可知,肺痿的病因通常屬於熱邪。例如長期咳嗽導致肺部萎縮,聲音嘶啞,甚至咯血,這都歸屬於陰虛火旺的情況。在治療肺痿,吐涎沫但不咳嗽的患者時,他們通常不會感到口渴,反而會出現尿失禁,小便次數增多的症狀,這是因為上焦虛弱無法控制下焦所致。這表明肺部寒冷,患者會感到頭暈,口水分泌增加,治療上可使用炙甘草和乾薑。這屬於寒證。對於肺痿患者,口水分泌過多,心臟功能減弱的患者,可以使用炙甘草湯。這主要用於補虛損,與補陰虛火旺的治療方式有所不同。因此,肺痿的治療應當根據寒熱的不同來區別對待,因為肺痿本身就有寒熱兩種不同的類型。

6. 咳嗽治法

7. 治風之劑

局方消風百解散治咳嗽聲重身熱頭疼

按此手太陰陽明藥也

金沸草散治咳因感風寒頭痛聲重(方並見傷風門)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

敗毒散治痰嗽身熱鼻塞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茯苓 甘草 人參 川芎(各等分)上㕮咀水煎每一兩或半兩

按此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也

白話文:

[治療風邪的藥方]

局方消風百解散用來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咳嗽、聲音沙啞、身體發熱以及頭痛。

註:這是一個主要針對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藥方。

金沸草散用於治療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咳嗽,伴有頭痛及聲音沙啞。(此方亦可在感冒類別中找到)

註:這是一個主要針對手足太陰脾經的藥方。

敗毒散用來治療痰多咳嗽、身體發熱以及鼻塞。

藥方成分包含:柴胡、前胡、羌活、獨活、桔梗、枳殼、茯苓、甘草、人參、川芎(以上藥物用量相等)。將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每次可使用一兩或半兩的藥量。

註:這是一個主要針對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陰肺經的藥方。

8. 表裡氣血之劑

子和搜風丸(方見中風門)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足太陽藥也。

按以上諸方並出太陽解表例,但此丸下濕熱痰之劑也,實亦汗下之異。

白話文:

[表裡氣血的調理藥物]

接下來介紹的是子和搜風丸(該配方可參考中風相關章節)。

這是一種適用於手足太陰、陽明、足太陽經絡的藥物。

再者,上述的各種配方都是基於太陽解表原則所制,但這個搜風丸主要是用來排除濕熱和痰的藥物,實際上也是發汗和瀉下的另一種形式。

9. 治寒之劑

小青龍湯治感風寒表不解而咳,心下有水氣或喘(方見痰飲門)

金匱方治咳而脈浮去芍加厚朴、杏仁、石膏、小麥簡易九寶湯治咳而身熱發喘惡寒

麻黃 薄荷 陳皮 桂心 紫蘇 杏仁 甘草 桑白皮 大腹皮(各等分)

上㕮咀入蔥姜煎

按此手太陰足太陽藥也

白話文:

[治療寒症的藥方]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因感受風寒,表證未解而引起的咳嗽,以及心下有水氣的情況,或是伴有喘息的症狀。(該方子詳情請參見痰飲門部分)

《金匱要略》中的藥方用於治療咳嗽且脈象浮的情況,去除芍葯,加入厚樸、杏仁、石膏和小麥。簡易九寶湯則適用於咳嗽且身體發熱、喘息、怕冷的症狀。

藥材包含:麻黃、薄荷、陳皮、桂心、紫蘇、杏仁、甘草、桑白皮和大腹皮(各成分等量)

以上藥材切碎後,加入蔥和薑一起煎煮。

註:這些都是屬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藥物。

10. 散風寒下氣之劑

人參杏子湯止嗽散風寒逐痰飲

人參 半夏 茯苓 白芍 桂枝 乾薑 細辛 甘草(各一錢) 五味子(半錢) 杏仁(一錢)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手足太陰足太陽少陰藥也

半夏溫肺湯止嗽喘治虛寒(方見痰飲門)

局方華蓋散治感寒而嗽胸滿聲重

蘇子 陳皮 赤茯苓 桑白皮 麻黃(各一兩) 甘草(十兩)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手太陰之本藥也

白話文:

【對於疏解風寒與降氣的藥方】

人參杏子湯能止咳、散風寒、驅除痰飲。

藥材包含:人參、半夏、茯苓、白芍、桂枝、乾薑、細辛、甘草(各一錢),五味子(半錢),杏仁(一錢)。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薑煮煎。

這方藥主要針對手足太陰、足太陽和少陰病症。

半夏溫肺湯用於止咳喘,治療虛寒(該方在痰飲門中有詳細介紹)。

局方華蓋散可用於治療因感受寒氣而引起的咳嗽,以及胸悶、聲音沉厚等症狀。

藥材包含:蘇子、陳皮、赤茯苓、桑白皮、麻黃(各一兩),甘草(十兩)。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薑煮煎。

這方藥是手太陰肺經的基本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