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回本書目錄

1. 卷八

2. 咳嗽門

3. 諸經敘咳

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之咳久乃移於六腑。

本文腑臟咳狀,見後湯液方下。

按咳論五臟六腑,千金方又引心主咳,然則十二經皆有咳證也。

千金方曰:論云有風咳,有寒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腎咳,有膽咳,有厥陰咳,有肢咳,十咳之異。欲語因咳,言不得竟,謂之風咳。飲冷食寒,因之而咳,謂之寒咳。心下堅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肢咳。咳則引脅下痛,謂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

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少腹,謂之脾咳。咳引頸項,而唾涎沫,謂之肺咳。咳則耳無所聞,引腰並臍中,謂之腎咳。咳而引頭痛,口苦,謂之膽咳。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風咳者不下之。寒咳、肢咳、肝咳,刺足太衝。心咳刺手神門。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腎咳刺足太谿。

膽咳刺足陽陵泉。厥陰咳刺手太陵。

按此論五臟泊風寒肢膽厥陰經為十咳,其引現證與經論臟腑咳證皆稍異。詳肢咳即氣與支飲證也。經有三焦咳而無心主,此有心主而無三焦,然已發其秘矣。惜乎胃、大小腸、膀胱咳及針治皆略之不議。

白話文:

【內經指出,五臟六腑都能導致咳嗽,並不只是肺部單獨造成。皮毛與肺相合,當皮毛受到邪氣侵襲時,邪氣就會影響到肺。長期下來,五臟的咳嗽可能會轉移到六腑。

本文將在後面的湯液方下詳細說明各臟腑導致的咳嗽狀況。

根據咳嗽理論,五臟六腑,甚至是千金方中提及的心包,也就是心臟外的膜,都可能引起咳嗽。因此,十二條經絡都有可能出現咳嗽的症狀。

千金方記載:有風引起的咳嗽,有寒冷引起的咳嗽,有肝臟引起的咳嗽,有心臟引起的咳嗽,有脾臟引起的咳嗽,有肺部引起的咳嗽,有腎臟引起的咳嗽,有膽囊引起的咳嗽,有厥陰經引起的咳嗽,以及肢體引起的咳嗽,總共十種不同類型的咳嗽。如果說話時因咳嗽無法順利表達,這被稱為風咳。如果因為飲食寒涼而引起咳嗽,這被稱為寒咳。如果咳嗽時心下感到堅硬飽滿,且脈搏變得緩慢,這被稱為肢咳。如果咳嗽時肋側感到疼痛,這被稱為肝咳。如果咳嗽時會吐血,且影響手少陰心經,這被稱為心咳。

如果咳嗽時會流口水,且持續不斷,同時影響小腹,這被稱為脾咳。如果咳嗽時會牽扯到頸部,且會吐出泡沫,這被稱為肺咳。如果咳嗽時耳朵聽不到聲音,且影響腰部和肚臍周圍,這被稱為腎咳。如果咳嗽時會引起頭痛,且口中有苦味,這被稱為膽咳。如果咳嗽時會影響舌根,這被稱為厥陰咳。風咳不需要使用下法治療。對於寒咳、肢咳和肝咳,應刺足太衝穴。對於心咳,應刺手神門穴。對於脾咳,應刺足太白穴。對於肺咳,應刺手太淵穴。對於腎咳,應刺足太溪穴。

對於膽咳,應刺足陽陵泉穴。對於厥陰咳,應刺手太淵穴。

根據以上理論,五臟和風寒、肢體、膽、厥陰經等十個因素都能引起咳嗽,這些咳嗽的具體症狀與經典理論中描述的臟腑咳嗽症狀略有差異。進一步分析,肢咳實際上是氣和支飲的症狀。雖然經典中有三焦咳嗽的描述,但這裡卻沒有提及,反而提到了心包。然而,這裡已經揭示了一些祕密。遺憾的是,胃、大腸、小腸、膀胱引起的咳嗽以及針灸治療方法在這裡都沒有討論。】

4. 脈法

脈經曰:關上脈微為咳;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咳而脈弦澀為少血;脈緊者肺寒,雙弦者寒,浮緊者虛寒;脈浮而緩傷風;脈細傷濕;數則為熱,沉數者為實熱;脈弦為水,偏弦為飲,脈沉為留飲,洪滑多痰;咳脈浮直者生,浮軟者生。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如果關上的脈象微弱,這表示有咳嗽的症狀;若肺部的脈象呈現微急,則是咳嗽且會吐血的徵兆;咳嗽時脈象顯得弦澀,這顯示身體可能血液不足;脈象緊,代表肺部受寒;雙弦的脈象顯示身體有寒氣;脈象浮緊,則表示有虛寒的情況;脈象浮而緩,這顯示受到風邪影響;脈象細微,代表被濕氣所困;脈象快速,通常是有熱氣;脈象沉且快,表示實熱存在;脈象呈弦狀,可能是水濕停留;脈象單側弦,可能有飲邪;脈象沉,表示飲邪停留在體內;洪滑的脈象,通常伴有多痰的情況;對於咳嗽,如果脈象浮且直,或者浮而軟,這些都是有恢復希望的徵兆。

5. 咳證死脈

咳而脈緊者,小沉伏匿者;咳而羸瘦,脈形堅大者;咳而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肌瘦下脫,形熱不去,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者,皆死不治。

白話文:

【咳嗽的致命徵兆】

如果咳嗽時,脈搏呈現緊繃狀態,或是脈象顯示出微弱且隱藏深處的情況;若咳嗽的人身體消瘦,但脈搏卻堅硬而大的;若咳嗽導致人體重下降,伴有發燒,而脈搏又小又堅硬且急促的;若肌肉消瘦,下肢無力,體溫持續高熱,咳嗽同時還會嘔吐,腹部脹痛並且有腹瀉,其脈象呈弦且急的,這些情況都屬於無法治癒的致命徵兆。

6. 論咳與嗽本一證

子和曰:內經《陰陽應象論》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五臟生成篇》云:「咳嗽上氣。」《診要經終篇》云:「春刺秋分環為咳嗽。」《示從容篇》云:「咳嗽煩冤者,腎氣之逆也。」此四篇中連言「咳嗽」,其餘篇中止言「咳」,而不言「嗽」,如《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與《大象論》文義同而無「嗽」字。乃知「咳」即「嗽」明矣。

謹按「咳」與「嗽」本兩字義,內經已作一證,連言之。愚詳大抵「咳」者,氣動也,陽也;「嗽」者,兼血也,陰也。況是證,其本雖殊,其標則一。故世俗不以為疑。唯潔古發內經微旨,其義見下。

《病機機要》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聲有痰也,因傷肺氣動於濕,因咳而有嗽也。」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痰嗽」,小柴胡四兩,加石膏一兩、知母半兩,用之。冬月嗽而發寒熱者,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服之。蜜煎生薑湯、蜜煎橘皮湯、燒生薑胡桃,皆治無痰而嗽者。此乃大例,更當隨時隨證加減之。痰而能食者,大承氣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子和說:在《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論》中提到:「秋天如果受了濕氣的傷害,到了冬天就會產生咳嗽。」而在《五臟生成篇》則說到:「咳嗽會引起上氣。」《診要經終篇》寫著:「春天時進行秋分環的針刺治療可以預防咳嗽。」《示從容篇》則說:「咳嗽且感到煩躁的人,是因為腎氣逆流。」這四篇中連接使用「咳嗽」這個詞,但在其他篇章中只提「咳」,未提及「嗽」,例如《生氣通天論》寫著:「秋天受了濕氣的傷害,氣息就可能逆流導致咳嗽。」這和《大象論》的含義相同,只是沒有「嗽」這個字。由此可知,「咳」就是「嗽」的證據。

仔細研究,「咳」與「嗽」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字義,但《黃帝內經》已經把他們當作同一個症狀,一起使用。我的理解是,「咳」是氣流的運動,屬陽;「嗽」則涉及血液,屬陰。然而,對於這種症狀,雖然根本原因可能不同,但表徵卻是一樣的,因此一般人不會有疑問。只有潔古深入挖掘《黃帝內經》的深層意義,具體解釋如下。

《病機機要》提到:「咳是指有聲音但無痰,這是肺氣受到傷害且無法清潔的表現;嗽是指有痰但無聲音,這是脾臟濕氣過盛,產生痰液的結果;咳嗽是指既有聲音又有痰,這是肺氣受傷且濕氣活動,先咳後嗽的結果。」夏天咳嗽並伴有發熱,被稱為「熱痰嗽」,可服用小柴胡四兩,加上石膏一兩和知母半兩。冬天咳嗽且伴隨寒熱,被稱為「寒嗽」,可用小青龍加上杏仁來治療。蜂蜜薑湯、蜂蜜橘皮湯、烤薑胡桃等,都能治療無痰的咳嗽。這些是大略的原則,但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和病情調整用量。如果有痰且能正常飲食,可服用少量的大承氣湯來輕微排便;如果有痰但無法正常飲食,則應使用厚朴湯。

7. 論嗽分六氣母拘於寒

子和曰:素問言皮毛者肺之合也,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後人見是,斷嗽為寒,更不參較他篇,豈知六氣皆能為嗽,然可以辨其六者之狀。

風乘肺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痰涎不利。

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

寒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

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燥,細瘡燥癢,大便秘澀,涕唾稠黏。

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坐臥濕地,或胃冷風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此非六氣之云乎?

按:此只述六氣為病,故其論中集司天勝復為咳之略,但無濕乘肺式,方治則又有之,式蓋脫簡爾然。然丹溪先生論咳,有因勞因痰因肺脹因食積作痰發熱致嗽,或嗽而聲嘶者,此因血虛受熱所致,皆內因病本之不同。

如傷寒小青龍湯治例,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真武湯所主,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而咳,加減小柴胡主之,為陽邪傳肺,加味四逆散主陰邪傳裡而咳者,此皆外因傳變之例,豈可枚舉。但咳證之標一人,故不歷求其本也。觀子和之論,然亦啟其微爾。

白話文:

子和說:《黃帝內經》提到皮毛和肺是相互關聯的,當邪氣侵入,就會引起肺部咳嗽。後世的人見到這點,就認為咳嗽是因為寒氣,卻不再去參考其他的篇章,豈不知六種氣候(風、熱、寒、燥、濕、火)都能導致咳嗽,然而我們可以分辨出這六種情況的特徵。

被風氣影響肺部的情況下,會出現日夜不停咳嗽,出汗,頭痛,且痰液排出困難。

熱氣影響肺部時,會有急促喘息並伴隨咳嗽,臉色紅潤,身體有熱感,手腳卻感覺冰冷,這種情況在兒童中也常見。

寒氣影響肺部時,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鼻涕和唾液可能帶血,嚴重時甚至七竅出血。

燥氣影響肺部時,會感到氣息不通暢,全身各部位感到疼痛,頭面部有汗,寒熱交錯,皮膚乾燥,出現小疹子且乾燥癢,大便乾硬,鼻涕和唾液變得濃稠。

寒氣影響肺部時,可能因寒冷環境或飲食過冷,冬季坐在濕地上,或是胃部受到風寒,秋冬季節在水中活動等情況,導致急促且伴隨喘息的咳嗽。這難道不是六氣所致嗎?

接下來的部分,只描述了六氣導致的病症,因此集中討論了自然界的氣候對咳嗽的影響,但是並未提及濕氣影響肺部的情況,在治療方法中則有提及,可能是遺漏了相關內容。然而,丹溪先生在討論咳嗽原因時,提到了勞累、痰液、肺部膨脹、食物積滯轉化為痰導致發熱,以及咳嗽聲音嘶啞,這些都是由血液不足受熱所致,說明瞭疾病的根本原因各有不同。

例如,感冒中的小青龍湯用於治療水飲和表面寒氣結合引發的咳嗽;真武湯用於治療水飲和內部寒氣結合的咳嗽;感冒中風,往來寒熱,胸悶心煩,喜歡嘔吐且咳嗽的情況,通過增減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是陽性邪氣傳至肺部導致的咳嗽;加味四逆散則針對陰性邪氣傳至體內導致的咳嗽。這些都是外因導致病情變化的情況,無法一一列舉。但是,咳嗽症狀在一個人身上表現一致,因此不必逐一尋找根本原因。從子和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8. 論咳分三因

陳無擇云:傷風咳者,憎寒壯熱,自汗惡風,口乾煩燥;傷寒咳者,憎寒發熱,無汗惡寒,煩躁不渴;傷暑咳者,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涎沫,聲嘶咯血;傷濕咳者,骨節煩疼,四肢重著,灑淅。此屬外因;五臟咳而不已,則六腑受之者,此屬內因。

如咳而發作寒熱,引腰背痛或喘滿,此因房勞傷腎;或中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此因飢飽傷脾;或咳而左脅偏疼,引小腹並膝腕疼,此因疲極傷肝;或吐白涎,口燥聲嘶,此因呼叫傷肺;或咳而煩熱自汗,咽乾咯血,此因勞神傷心。並屬不內外因也。假如尺脈浮澀而數,則知傷腎;右關脈濡,則知飲食傷脾;左關脈弦短,則知疲極傷肝。

但不應人迎氣口者,即是不內外因也。嚴氏云:咳嗽始關於肺,終則聚於胃,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治法當審脈證三因。若外因邪氣止,當發散,又須原其虛實冷熱。若內因七情,則隨其部經在,與氣口脈相應。浮緊為虛寒,洪滑為多痰。當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

有停飲而咳,又須消化之。切不可用烏梅、粟殼、澀酸之藥。其寒邪未除,亦不可使用補藥。尤忌憂思過度,房室勞傷,遂成瘵疾矣。

按此論咳證備三因,可謂詳悉。但外因現證與前子和論六氣異者,此蓋言邪氣外感,非乘客於肺之比也。惜乎諸因方治未備。所論脈證治法,極闖其微,至禁不可便用澀補,甚得大法之要。大抵此證其原實多故,不可便用澀之補之也。然不能忌憂思戒房室,而性躁及脫營之人,皆所難療。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因風邪引起的咳嗽,會有畏寒、高燒、自發性出汗、怕風、口乾及煩躁等症狀;因寒邪導致的咳嗽,會畏寒、發燒、不出汗、更怕寒、煩躁但不口渴;因暑熱造成的咳嗽,會感到煩熱且頻繁喝水,口乾或吐口水泡沫,聲音嘶啞甚至咯血;因濕邪導致的咳嗽,會感到骨節疼痛,四肢沉重,全身寒冷。這些都屬於外部因素導致的咳嗽。

如果咳嗽時伴有寒熱交替,腰背疼痛或呼吸困難,這是由於房事過度傷害了腎臟;或者有腹部脹滿、胸口劇痛、食慾不佳的症狀,這是因飢餓或暴飲暴食傷害了脾臟;或者咳嗽時左側肋骨疼痛,連帶小腹和膝蓋疼痛,這是由於過度疲勞傷害了肝臟;或者吐出白色口水,口乾聲音嘶啞,這是因過度叫喊傷害了肺臟;或者咳嗽時伴有煩熱自汗,咽喉乾燥咯血,這是因精神過度勞累傷害了心臟。這些都屬於非內外因素導致的咳嗽。

例如,如果腳踝脈搏浮澀且頻率快,就能知道是腎臟受損;右手脈搏軟弱,就能知道是飲食傷害了脾臟;左手脈搏弦短,就能知道是過度疲勞傷害了肝臟。

但如果不影響人迎脈和氣口脈,那就屬於非內外因素。嚴氏認為:咳嗽開始時影響肺部,最終會聚集在胃部,讓人產生大量口水且臉部浮腫,這是因為氣逆。治療方法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三個致病原因。如果是外部因素導致的疾病,應該發汗排邪,還需考慮虛實冷熱。如果是內部七情影響,則要看部位和經絡,以及是否和氣口脈相呼應。脈象浮緊表示虛寒,洪滑表示痰多。首先應該順氣,其次纔是祛痰。

如果咳嗽是因為體內積水,應該用消導的方法。千萬不要用烏梅、粟殼等酸澀的藥物。如果寒邪尚未消除,也不能使用補藥。特別忌諱的是過度憂慮、房事過度,這樣很容易發展成為消耗性疾病。

按照這種理論,咳嗽的病因被分為三大類,非常詳細。但是外部因素的具體表現和前人的六氣理論有所不同,這是因為這裡說的外感邪氣,不是指進入肺部的邪氣。可惜的是,對於各種病因的具體治療方法並沒有詳細介紹。所討論的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深入細微,尤其是禁止立即使用收澀補藥的規定,非常符合大法的要點。基本上,這種疾病的根源非常多樣,不能立即使用收澀補藥。然而,如果不能避免過度憂慮、戒房事,且性情急躁及身體虛弱的人,都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