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氣屬陽動作火論

詳見氣門

白話文:

詳細查看了關於「氣」的學說後,可以這麼理解:在中醫理論中,「氣」被歸類為屬性為陽的能量,其運作方式猶如火一般。換句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氣」在人體內是屬熱性的,它的運作模式就像火一樣,能產生溫暖並促進身體各項機能的運轉。

2. 論陰虛火動

詳見熱門

白話文:

在討論關於陰虛而導致的火旺現象中,詳細的解釋可以參考熱門的相關內容。這句話現代白話文的翻譯即是:對於因陰虛所引起的身體機能過於亢奮(通常指代一些炎症或上火的症狀),更深入的理解和解釋,你可以查看最受歡迎的相關資訊或討論。

但由於「熱門」在這裡可能是指特定的資料來源或討論區塊,在沒有具體上下文的情況下,無法進一步確定其現代白話文的具體對應詞彙。

3. 論積溫蓄熱成火宜汗吐下法

子和曰李屏山素飲酒一日得病,醫用酒蒸丸,熱後目睹天地,但見紅色,遂成龍火,卒不能救。 棠溪李濟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補肝散,以致睛脹,但見窗檻橫排,幾至喪明,令湧泄五七次,繼服涼劑,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代章宗出家,既病三陽蓄熱,常居靜室,不敢見明,明則頭疼如錐,每置冰於頂上,不能解其熱,歷諸醫莫能辯其病,後治之七日而愈。其法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後用涼物清鎮之,平復如故。

謹按以上病例,非汗吐下法則不能已。人惟陰平陽秘,神氣以寧。蓋昧者徇情縱欲,因致積熱之證,非一朝一夕故也。治當如此,其為治不能究其源委,豈得不遂致誤人者哉?今以積熱沉寒論附錄於下。

王安道曰:人之所藉以生者氣也,氣者何?陰陽是也。夫陰與陽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攝與否,吉凶於是乎定。夫惟攝之不能以皆善也,故偏寒偏熱之病,始莫逃於乖否之餘矣。雖然,寒也,熱也,苟未至於甚,粗工為之而不難。設熱積而寒沉,良工猶弗能以為計,況其下乎?奈之何俗尚顓蒙,恪恃方藥,愈投愈盛,迷不之反,豈知端本澄源,中含至理,執其樞要,眾妙俱呈?且以積熱言之,始而涼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則因熱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苦寒頻歲而弗停。又以沉寒言之,始而溫和,次而熱,取熱取不愈,則因寒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辛熱比年而弗止。嘆夫苦寒益深而積熱彌熾,辛熱太過而沉寒愈滋。苟非大聖慈仁,明垂樞要生也,孰從而全之?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屬也者,其樞要之所存乎斯旨也。王太僕知之,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籲。混乎千言萬語之間,殆猶和璧之在璞也。夫寒之而熱者,徒知以寒治熱,而不知熱之不衰者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熱之而寒者,徒知以熱治寒,而不知寒之不衰者由乎真火之不足也。不知真水火不足,泛以寒熱藥治之,非惟臟腑習熟藥,反見化於其病,而有者弗去,無者復至矣。故取之陰,所以益腎水之不足,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餘;取之陽,所以益心火之不足,而使其勝夫腎水之有餘也。其指水火也,屬猶主也,謂心腎也。求其屬者,言水火不足而求之於心腎也。火之原者,陽氣之根,即心是也。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而原為肝,水為腎而主為肺也。寒亦益心,熱亦強腎,此太僕之至理,於規矩準繩之外,而非迂生曲士之可以跂及矣。

白話文:

子和說,李屏山平時愛喝酒,某天突然生病,醫生用了酒蒸丸來治療,結果病情加劇,他看天地一片紅色,最終形成了嚴重的內火,無法救治。

棠溪的李濟之常常眼睛不舒服,在擔任省掾期間,常服用補肝散,結果導致眼珠脹痛,只看到窗檻橫排,差點失明。後來讓他嘔吐了五、七次,接著再服用冷性藥物,才逐漸恢復。

丹霞的朱僧氏代替章宗出家,生病後常有三陽蓄熱的情況,總是待在靜室裡,不敢見光,因為一見光頭就會像被針扎一樣疼。他試圖用冰敷頭頂來降溫,但毫無效果,許多醫生都診斷不出病因,最後用了一週的汗、吐、下的方法治療,病情纔好轉。之後再用冷性物質清熱,身體恢復如初。

按照以上的病例,如果不使用汗、吐、下的治療方式,病情是無法緩解的。人體只有陰陽平衡,精神氣息才能平和。然而,有些人因放縱慾望,導致體內熱毒積聚,這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治療應遵循這種原則,如果治療過程中沒有找到病源,豈不是會誤人子弟?

王安道說,人的生存依賴的是氣,而氣指的是陰和陽。陰與陽可以和諧共存,也可以相互排斥。攝養的方式是否得當,會決定吉凶。然而,如果攝養方式不當,就會產生偏寒或偏熱的疾病。如果病情只是輕微,一般的醫生就能處理,但如果病情嚴重,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可能束手無策。

對於積熱或沉寒的病情,開始時可以用冷和的藥物治療,若無效則改用寒性藥物。如果還不見效,就必須順應病情,跟隨熱或寒的特性來治療。如果還是不行,那麼治療手段也就窮盡了。對於積熱的病情,可能需要長時間的冷性藥物治療;對於沉寒的病情,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熱性藥物治療。

然而,過度的冷性藥物可能會使積熱更加嚴重,過度的熱性藥物可能會使沉寒更加惡化。如果不是有大智慧和慈悲心的聖人,明白治療的核心,誰能全面地治療這些疾病呢?經典上說,對於冷性治療後反而發熱的病人,應從陰入手治療;對於熱性治療後反而怕冷的病人,應從陽入手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求其屬」。

太僕王冰知道這個道理,因此他說,增強心火來消除陰寒,強化腎水來抑制陽熱。他又說,治療心臟問題並不一定都要用熱性藥物,治療腎臟問題也並不一定都要用冷性藥物。只要增強心臟的陽氣,即使冷性藥物也能起作用;只要強化腎臟的陰氣,即使熱性藥物也能奏效。在各種治療理論中,這就像珍貴的玉璧藏在石頭裡。對冷性治療後反而發熱的病人,只知道用冷性藥物來治療熱症,卻不知道熱症無法減退是由於腎水不足。對熱性治療後反而怕冷的病人,只知道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冷症,卻不知道冷症無法減退是由於心火不足。如果不瞭解腎水和心火的不足,而泛泛地用冷熱藥物治療,不僅不會讓臟腑適應藥物,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原本有的病症無法消除,新的病症又接踵而至。因此,從陰入手治療是為了補充腎水的不足,讓它能控制心火的過剩;從陽入手治療是為了補充心火的不足,讓它能抑制腎水的過剩。水火的屬性,就像是心腎的主宰。所謂「求其屬」,就是說當水火不足時,要從心腎尋找原因。所謂「火之原」,指的是陽氣的根本,也就是心;所謂「水之主」,指的是陰氣的根本,也就是腎。這並不是說火就是心,而原是肝;水就是腎,而主是肺。冷性藥物也能增強心臟功能,熱性藥物也能強化腎臟功能,這是太僕王冰的至理名言,在規範之外,不是迂腐學究所能理解的。

4. 火證治法

5. 吐劑

仲景瓜蒂散

子和三聖散

元戎勝金丸

方並見痰飲門

按賈元良曰:「宣劑者湧吐是也。以君召臣曰宣言,以上召下之義也。俚人以瀉為宣非也。古曰春宣五臟之積滯。仲景大法春則人病在頭故宜吐之。南地人服屠蘇自下而上是也。下攻者非也。」然一切風熱積熱或火熾者,其證寸口脈滑而有力,胸中實滿煩悗氣上而不化,面赤痰盛罵詈驚駭等證並宜吐之。但以上諸方恐非所宜。義見痰飲門。

白話文:

[催吐藥物]

張仲景的瓜蒂散,

劉完素的三聖散,

以及寇宗奭的勝金丸,

這些配方都能在治療痰飲的篇章中找到。

根據賈元良的說法:「宣導作用就是指催吐。如同君王發號施令召喚臣民,這象徵的是上對下的命令。民間常誤解把排泄當作宣導,這是不正確的。古人認為春天是清理五臟積累的時節。張仲景的大法則是,春天時人的疾病多在頭部,所以適合用催吐的方法。南方人服用屠蘇酒,從下往上逐漸起效,這就是例子。但單純使用下攻的方式是錯誤的。」

然而,對於所有因風熱、積熱或火氣旺盛導致的病症,如果症狀表現為寸口脈搏滑數有力,胸中感到飽滿、煩躁,氣息上衝卻無法消化,臉色紅潤,痰多,易怒,驚嚇,這些情況都應考慮使用催吐療法。但是,上述提及的各個藥方可能並不適合這些情況。詳細的解釋可在痰飲相關章節中找到。

6. 升散之劑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脈右關緩弱,或弦或浮數。

羌活、甘草(炙)、黃耆、蒼朮(各一兩)、升麻(八錢)、柴胡(一兩半)、人參、黃芩(各七錢)、黃連(半兩酒炒)、石膏(半兩,秋深勿用)。

上㕮咀,每服一兩或半兩,水煎。

按:此發脾胃火邪之劑,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也。

升陽散火湯,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睏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半兩)、防風(二錢半)、柴胡(八錢)、甘草(炙三錢)、人參、白芍(各半兩)、甘草(生二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稍熱服。

按:此胃膽脾肺膀胱經藥也。

千金麥門冬湯,治諸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麥門冬、桑白皮、生地黃(各一兩)、半夏、紫菀、桔梗、淡竹茹、麻黃(各七錢半)、五味子、甘草(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入姜煎。

按:此心肺藥也,然麻黃恐非病後所宜。

拔萃方地骨皮散,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茯苓(各半兩)、柴胡、黃芩、生地黃、知母(各一兩)、石膏(二兩)、羌活、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姜煎。

按:此肝心脾肺腎藥,又表裡氣血之劑也。云歧子曰:「在五臟之標本者皆可用。」

梔子仁湯,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黃芩、石膏(各二錢)、杏仁(二錢)、柴胡(二錢半)、甘草(二錢)、豉(百粒)。

上㕮咀,水煎。

按:此脾肺肝膽胃經藥也。

陽毒升麻湯,治傷寒雜病,汗吐下後,變成陽毒,發狂譫妄,喉痛下利。

升麻(五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上㕮咀,水煎。

按:此升散肺胃火熱藥也。

葛根橘皮湯,治諸熱證,溫毒成癍,或咳或心悶或嘔。

葛根(三錢)、橘皮、杏仁、知母、黃芩、麻黃、甘草(各二錢)。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肺胃膀胱經藥也。

謹按:古方治火升散之劑,其例少得,姑採以上諸方,以備其旨。

白話文:

[升散之劑]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用於治療肌肉發熱、煩躁熱感、臉色紅赤、食慾不振、喘息咳嗽且痰多,脈象顯示右關緩弱,或弦或浮數的情況。藥材包括羌活、炙甘草、黃耆、蒼朮各30克,升麻24克,柴胡45克,人參、黃芩各21克,黃連15克(酒炒),石膏15克(秋季慎用)。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30克或15克,用水煎煮服用。

此方為發散脾胃火邪的藥方,同時也是心、膽、肝、肺、膀胱相關疾病的藥方。主要功能是瀉除陰火,提升陽氣,滋養氣血。

升陽散火湯,適用於男性和女性四肢發熱、肌肉熱感、筋骨痠痛、骨髓熱感、睏倦熱感如焚,觸摸皮膚如烙鐵般熱。此病常因血液不足導致,或是胃虛時過度食用冰冷食物,抑制了脾臟中的陽氣,導致火氣鬱積而發作。藥材包括升麻、葛根、獨活、羌活各15克,防風7.5克,柴胡24克,炙甘草9克,人參、白芍各15克,生甘草6克。將藥材切碎,每次取15克或30克,用水煎煮,趁微熱時服用。

此方為胃、膽、脾、肺、膀胱經絡的藥方。

千金麥門冬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後,火熱侵襲肺部,咳嗽帶血,胸部脹滿,上氣虛弱,五心煩熱,口渴且心情煩悶。藥材包括麥門冬、桑白皮、生地黃各30克,半夏、紫菀、桔梗、淡竹茹、麻黃各22.5克,五味子、甘草各15克。將藥材切碎,每次取15克或30克,加入薑片一起煎煮。

此方為心、肺相關疾病的藥方,但麻黃可能不適合病後使用。

拔萃方地骨皮散,適用於全身高熱,脈象長且滑,陽毒火氣旺盛,口渴。藥材包括地骨皮、茯苓各15克,柴胡、黃芩、生地黃、知母各30克,石膏60克,羌活、麻黃各22.5克(若有汗出,可省略這兩味藥)。將藥材切碎,每次取30克,加入薑片一起煎煮。

此方為肝、心、脾、肺、腎相關疾病的藥方,同時也適用於表裡氣血調節。雲歧子說:「只要與五臟標本相關的疾病,都可使用此方。」

梔子仁湯,適用於發熱、潮熱、狂躁煩躁、臉色紅赤、咽喉疼痛。藥材包括梔子仁、赤芍、大青、知母各3克,升麻、黃芩、石膏各6克,杏仁6克,柴胡6.25克,甘草6克,豆豉100粒。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

此方為脾、肺、肝、膽、胃經絡的藥方。

陽毒升麻湯,適用於傷寒、雜病等情況,在出汗、催吐、瀉下後轉變為陽毒,出現狂躁、妄語、喉嚨痛、下痢。藥材包括升麻15克,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7.5克。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

此方為提升散發肺、胃火熱的藥方。

葛根橘皮湯,適用於各種熱性症狀,溫熱毒素形成斑疹,或咳嗽、心煩、嘔吐。藥材包括葛根9克,橘皮、杏仁、知母、黃芩、麻黃、甘草各6克。將藥材切碎,加入薑片一起煎煮。

此方為肺、胃、膀胱經絡的藥方。

總結來說,古代治療火氣上升散發的藥方較少,這裡暫時收集上述幾個方子,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