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六 (3)
卷六 (3)
1. 泄瀉治法
2. 治濕之劑
機要白朮芍藥湯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宜此湯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勢來,亦宜和也。
白朮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治濕瀉茯苓湯,又治食瀉濕熱。
白朮 茯苓(各七錢半)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三味等分,名白朮散。
按以上三方,和中除濕,足太陰、陽明經藥也。白朮之甘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除胃中之濕熱,四肢困,茯苓利水道而除濕,此三味泄痢須用之藥也。
蒼朮芍藥湯,如前證。
蒼朮(二兩) 芍藥(一兩) 黃芩(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煎服清。
按此解散濕熱,上中二焦之劑,太陰經的藥也。
良方胃苓湯,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
五苓散 平胃散
上和合薑棗煎,空心服。
按此乃表裡除濕之劑,東垣所謂上下分消其濕是也。太陽、太陰經藥也,出陽明飲痞例。
仲景五苓散
宣明益元散(方並見濕劑)
按以上二方,除濕利小便之劑,太陽經的藥也。
白話文:
[治療濕氣的藥方]
機要白朮芍藥湯用於治療因濕氣影響脾臟導致的水樣腹瀉,症狀包括身體沉重、輕微浮腫、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嚴重腹瀉、食物消化不良。這款湯能調和身體,若突然嚴重腹瀉,也適用於緩解病情。
主要成分為白朮、芍藥(各50克)、甘草(25克)。製備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50克,用水煎煮。
茯苓湯用於治療濕氣導致的腹瀉,同時也能治療因飲食導致的濕熱性腹瀉。
主要成分為白朮、茯苓(各37.5克)。製備方法:將藥材切片,每次取50克,用水煎煮,飯前服用。另一個配方則包含芍藥,三種成分等量,稱為白朮散。
以上三個配方,均能調和身體、去除濕氣,適合足部太陰和陽明經絡。白朮的甘甜能進入胃部,去除脾胃濕氣;芍藥的酸澀能去除胃中的濕熱;四肢疲憊時,茯苓能利尿去濕,這三種藥材是治療腹瀉不可或缺的。
蒼朮芍藥湯,適用於上述症狀。
主要成分為蒼朮(100克)、芍藥(50克)、黃芩(25克)。製備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50克,加入少量肉桂,煎煮後服用。
此配方能緩解上半身和中部的濕熱,適用於太陰經絡。
良方胃苓湯,適用於夏季到秋季之間,脾胃受到寒冷影響,食物與水分無法區分,持續腹瀉的情況。
主要成分為五苓散和平胃散。製備方法:混合薑和棗,煎煮後空腹服用。
此配方能內外兼治濕氣,正如東垣所言的「上下分消其濕」,適用於太陽和太陰經絡,出自陽明飲痞的例子。
仲景五苓散
宣明益元散(詳細配方請參考濕氣相關的藥方)
以上兩個配方,能去除濕氣,利尿,適用於太陽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