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六 (2)
卷六 (2)
1. 論飧泄屬風宜汗
子和云飧泄不止,完穀不出,發汗可也。桂枝麻黃湯主之。此證以風為根,蓋風隨汗出也。
按飧泄證機要謂胃氣下流,及春行秋令良方謂春木旺移氣克脾,二論雖殊要之,皆因風木傳變而脾土受邪。爾子和謂風隨汗解,此論固是,然亦須隨其傳變而治,不可執此一法也。
白話文:
子和說,如果出現了飧泄的情況,也就是食物未完全消化就排出,而且一直無法止住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主要使用的藥方是桂枝麻黃湯。這個病的根本原因在於風邪,因為風邪會隨著汗水一起被排出。
進一步解釋飧泄的機制,它主要是由於胃氣向下流動過多,以及在春季的時候,肝氣過盛影響到脾臟,導致脾臟功能失調。這兩種理論雖然角度不同,但都認為是風邪或肝氣影響到了脾臟,使脾臟受到侵害。子和認為風邪會隨著汗水一起被排出,這個觀點固然正確,然而治療時也要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方法,不能只固守一種治療方式。
2. 瀉分三因
三因
嚴氏云:泄瀉一證,經中所謂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米穀注下是也,所因有內外,不內外差殊耳。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云:濕勝則濡泄;寒甚則為泄;暑熱盛之亦為泄;至於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其如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泄瀉者,乃脾胃有傷也。
但停滯泄瀉一證,直須積滯已消,然後用以斷下藥,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痢疾者矣。治法先理中焦,次分利水穀,治中不效,然後斷下。
按此三因所分甚詳,但外所淫者既六,而立方止有其二,內之七情為證,而又詳及於治法。
治瀉痢用吐下汗三法
子和云:一僧臟腑不調,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謀慮不決而成。肝主謀慮,甚則兼脾,脾濕不流,乃上湧痰半盆,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數行,仍使澡浴出汗,自爾日勝,一日常以胃風湯、白朮散調養之。
按子和為治,大率多用此三法。洞泄一證,縱其果有積滯鬱結之甚,元氣壯實者,亦不宜驟用此三法,況有積滯雖甚而元氣尤虛者哉?設使果當用此三法者,亦當如仲景察證,以辨其吐汗下者,有可不可下之殊況仲景治痢,又有合下合溫之法焉,此得非孟浪乎?
丹溪論局方用熱藥澀藥治痢之誤
按此見滯下門。
謹按泄瀉一證,古方率以為腸胃虛寒,與風冷乘之為論,故多行澀熱之劑。彼瀉痢者豈無積滯,豈無熱證乎?今觀病機機要所論,有屬寒、屬風濕、屬火之證,此因於外而傷者也。又云:厥陰經動,並胃氣下降為瀉痢。三因所言七情感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此則因於內而傷者也。
外則當調六氣,內則當平五臟。況又有飲食所傷,腸胃停滯所致者,治法各不同也。然更有因胃氣下流而泄者,在法則當升舉;因風而成飧泄者,則當解散;因痰積於上焦以致大腸之不固而泄者,又當去上焦之痰而不治其瀉;因脾胃氣虛而泄者,又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泄自止。蓋各求其本而治可也。
白話文:
[瀉分三因]
嚴先生說:腹瀉這個症狀,在醫學古籍裡被稱為洞瀉、飧瀉、溏瀉、溢瀉、濡瀉、米穀注下等,它可能由內外各種因素引起,這些因素之間存在著差異。古籍記載:如果春天時受了風邪,夏天就可能會有飧瀉;又說,濕氣太重會導致濡瀉;極度寒冷或酷暑炎熱也可能引發腹瀉;此外,當情緒波動影響到臟腑功能失調,也會導致溏瀉。例如,飲食沒有節制,過量食用生冷食物而引起的腹瀉,就是脾胃受損的表現。
然而對於停滯性腹瀉,必須等到體內的積滯完全消除後,才能使用止瀉藥物。現在很多人往往一腹瀉就立即服用止瀉藥,結果反而容易演變成痢疾。治療方法應該先調整脾胃,再分別處理水分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問題,如果調整脾胃的方法無效,那才考慮使用止瀉藥。
關於腹瀉的三大原因,這部分的解析非常詳細。但是,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有六種,而實際開出的處方卻只有兩種,內在情緒影響的七種情況,雖然在病症描述中提及,但在治療方法上卻沒有具體說明。
治療腹瀉和痢疾可以使用催吐、瀉下和發汗三種方法。
子和醫生提到一個例子,一位和尚的腸胃功能紊亂,持續三年都未見好轉,這是典型的洞瀉,是由於思慮過多無法解決而形成的。肝臟負責思考和計劃,如果肝臟負擔過重,同時影響到脾臟,脾臟濕氣無法排出,就會造成大量痰液的產生。他用舟車丸和浚川散進行瀉下,並讓病人洗浴以促進汗液排出,從此病情逐漸好轉,每天以胃風湯和白朮散調理。
子和醫生的治療方法,大多使用上述三種方法。對於洞瀉這種病症,即使真的有嚴重的積滯和鬱結,如果身體基本健康,也不應立即使用這三種方法,更何況那些積滯雖嚴重但身體虛弱的人呢?如果確實需要使用這三種方法,也應像張仲景一樣,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來判斷是否適合使用催吐、發汗或瀉下。
丹溪醫生討論了使用熱性藥物和收澀藥物治療痢疾的錯誤。
古籍中,對於腹瀉的治療,多認為是由腸胃虛寒或風寒侵襲所致,因此常用熱性和收澀的藥物。但腹瀉和痢疾難道不會有食物積滯或熱毒的問題嗎?從「病機十九條」中可以看出,腹瀉可能由寒、風濕或火熱等因素引起,這是外在因素對人體的傷害。另外,當厥陰經絡運作失常,加上胃氣下降,也會導致腹瀉和痢疾。三因論述中提到的七情影響臟腑氣血平衡,也會導致溏瀉,這是內在因素對人體的傷害。
對於外在因素造成的傷害,應調節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對於內在因素造成的傷害,應調節五臟(心、肝、脾、肺、腎)。此外,飲食過量或腸胃功能障礙也可能導致腹瀉,其治療方法各不相同。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胃氣下降導致的腹瀉,這種情況應使用提升胃氣的方法;由於風邪引發的飧瀉,應採用散風的方法;由於上焦有痰導致大腸功能不穩而引起的腹瀉,應去除上焦的痰而不是直接治療腹瀉;如果是因為脾胃氣虛導致的腹瀉,應補充中氣,提升胃氣,這樣腹瀉自然會停止。總之,應根據病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