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3)

1. 治風熱之劑

秘藏青空膏治偏頭疼年深不愈者及療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

羌活 防風(各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炙一兩半) 黃連(炒一兩) 細挺子黃芩(三兩一半酒洗一半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匕熱茶調如膏抄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如苦頭痛加細辛二分如太陰脈緩有痰減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半)如偏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 如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中加白芷

白話文:

這是一種治療頑固性偏頭痛和風濕熱頭痛的膏方,也可用於治療頭風上壅損目。方劑包含羌活、防風、柴胡、川芎、甘草、黃連、黃芩等藥材,根據不同情況可以加減細辛、半夏、白芷等藥材。

按此足三陽經藥也

川芎散治頭目不清利

川芎(三分) 羌活 防風 藁本 升麻 甘草(各一錢) 柴胡(七分) 黃芩(炒四錢半)黃連(四錢半酒洗) 生地黃(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茶清調下

按此亦三陽經藥也

細辛散治偏正頭疼

細辛(二分) 川芎(七分) 柴胡(二錢) 黃芩(二錢一半酒洗一半炒) 瓦粉(二錢) 炙甘草(一錢半) 黃連(七分) 芍藥(半錢)

白話文:

這方子屬於足三陽經藥,叫做川芎散,用來治療頭目不清利。配方包括川芎、羌活、防風、藁本、升麻、甘草、柴胡、黃芩、黃連、生地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茶水調服。

同樣屬於足三陽經藥的還有細辛散,用來治療偏正頭疼。配方包括細辛、川芎、柴胡、黃芩、瓦粉、炙甘草、黃連、芍藥。

上㕮咀每服三錢煎服

按此少陽少陰太陰經藥也

寶鑑石膏散治頭疼

川芎 石膏 白芷(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熱茶清調下

按此陽明少陽經藥也

以上東垣治風熱頭痛諸方多不同者以其有臟腑經絡之異也今不詳載其方然有用羌活防風川芎柴胡升麻藁本細辛之異者行各經也有用黃芩黃連黃柏知母石膏生地黃之異者分各臟瀉火也用澤瀉茯苓者導濕也又使邪氣自天而降也用黃耆者補氣行氣也各隨病而增損之意不可拘執也

白話文:

上藥每次服用三錢,煎煮後服用。

這味藥屬於少陽、少陰、太陰經的藥物。

《本草綱目》記載,石膏散可以治療頭痛。

川芎、石膏、白芷各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熱茶調服。

這味藥屬於陽明、少陽經的藥物。

以上是東垣道人治療風熱頭痛的藥方,各方藥物有所不同,是因為臟腑經絡各有差異。現在不詳細記載這些藥方,但其中會用到羌活、防風、川芎、柴胡、升麻、藁本、細辛等藥物,這些藥物會走不同的經絡;也會用到黃芩、黃連、黃柏、知母、石膏、生地黃等藥物,這些藥物會針對不同的臟腑瀉火;還會用到澤瀉、茯苓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導濕,使邪氣自天而降;還會用到黃耆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補氣行氣。各個藥物的使用都有其針對的病症,要根據實際情況增減,不可拘泥於古法。

2. 治濕之劑

三因芎術湯治濕著頭重眩暈痛極

川芎 白朮 附子(生去皮尖各半兩) 桂心 甘草(各一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七片棗一枚同煎食前服

按此足少陰經藥也治寒濕之藥有熱者不治

白話文:

三因芎術湯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入侵導致頭部沉重、頭暈目眩、疼痛難忍的症狀。方劑由川芎、白朮、附子、桂心和甘草组成,每服四錢,用姜七片、棗一枚同煎,饭前服用。此方屬於足少陰經藥,專治寒濕,若屬熱證則不適用。

3. 痰厥頭痛之劑

秘藏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素有脾胃之證,時顯煩躁,大便不利,又出入為寒氣所鬱悶亂大作,火鬱不伸,故也。醫疑有熱,服疏風丸下之,元證不減,復添嘔逆,食不能停,痰唾稠黏,湧出不止,眼澀頭旋,噁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是胃氣已損,復下兩次,重虛脾胃病,名曰痰厥頭痛。

半夏(一錢半) 白朮 炒曲(各一錢)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 陳皮 澤瀉 茯苓(各半錢) 大麥面(一錢半) 乾薑(三分) 黃柏(二分)

白話文:

原本就脾胃虛弱,偶爾會心煩意亂,大便不順暢,又經常受到寒氣影響,導致氣血流通不暢,內火鬱積難以發散。曾經誤以為是熱證,服用疏風丸瀉火,但原有的脾胃虛弱症狀沒有減輕,反而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痰液稠黏、不斷湧出、眼睛乾澀、頭昏眼花、噁心、煩躁、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睜不開眼、感覺周圍都是迷霧、頭部劇烈疼痛、全身沉重、四肢冰冷等症狀。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又連續服用瀉下藥物,導致脾胃更加虛弱,引發痰厥頭痛。

此頭痛苦甚,為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目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詳見試效方)

家珍水煮金花丸治頭痛,每發時兩頰青黃,眩暈目不

欲開,懶欲言語,身重兀兀欲吐,數日方過。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服此藥,更灸俠谿二穴,不旬日愈。

局方玉壺丸加雄黃白朮以治風濕。

按此出太陰嘔噦例,治風痰之藥也。

嚴氏三生丸治痰厥頭痛

半夏 白附子 南星(各一分)

白話文:

頭疼得厲害,這是足太陰經的痰厥頭痛,非用半夏不可治癒。眼睛發黑頭昏眼花,風邪虛弱內生,非用天麻不可去除。(詳見試效方)

家珍[水煮金花丸]治療頭痛,每次發作時兩頰青黃,頭昏眼花看不清,懶得說話,身體沉重昏昏欲吐,要好幾天才能恢復。這是厥陰經和太陰經合在一起造成的病,叫做風痰。服用此藥,並灸俠谿穴,十天左右就會痊癒。

局方[玉壺丸]加入雄黃和白朮治療風濕。

按此藥方出自太陰嘔噦的例子,是治療風痰的藥物。

嚴氏[三生丸]治療痰厥頭痛,用半夏、白附子、南星各一錢。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按此藥出厥陰,南星半夏例,亦治風痰之藥也。

寶鑑茯苓半夏湯治風熱痰逆嘔吐頭痛

大半夏(三枚) 赤茯苓(一分) 黃芩 甘草 陳皮(各二分)

上銼,姜三片煎。

按此手足太陰經藥,治痰挾熱之藥也。其治痰挾寒之藥與治風寒之劑相類者,採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浸泡蒸餅製成丸狀,每服四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此藥出自厥陰經,與南星、半夏類同,都是治療風痰的藥物。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茯苓半夏湯,用於治療風熱痰逆、嘔吐頭痛,由大半夏三枚、赤茯苓一分、黃芩、甘草各二分、陳皮二分組成,將藥材切碎,用三片生薑煎服。

此方出自手足太陰經,用於治療痰熱交雜的病症。其治療痰寒的藥物與治療風寒的藥物類似,因此收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