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 (2)

1. 論大風有上下之分

丹溪云: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以其酷烈暴悍可畏。爾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蟲於穀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異,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治此病者,須知此意。看其疙瘩與瘡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後在下也。陽明經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

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之則在下多,血氣俱受者甚重,自非醫者有神,病者有鐵心,罕有免者。夫或從上或從下,以漸而來者,皆可治。病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脫體,若不能絕味絕色,後必發。再發則終於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間唯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無物可吃也。

餘四人三兩年後皆再發。孫真人曰: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於死。非孫真人之不能治也,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一婦治本病外,又是千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方得月經行而十分安全。

謹按:癘風,古方謂之大風惡疾,以其瘡痍荼毒,膿汁淋漓,眉須墮落,手足指脫,頑痹痛癢,鼻塌眼爛,齒豁唇揭,病勢之可畏耳。若專以房勞嗜欲,飲食積毒之所致,何為遽至於是故?故丹溪先生亦謂之受得殺毒之風也。蓋其風毒之傷與夫內毒所致,人皆安得而知之?及其病證顯露,方始歸咎於此。

其於外受之風,內積之毒,豈可得而分治之也?故內經刺肌肉,刺骨髓,以泄榮衛之怫熱;靈樞以銳針刺腫上按出惡氣惡血;子和用汗吐下出血之法;河間用疏風泄熱之劑,俱不分病之所因,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至於丹溪分在上在下,氣血受病多少,其用藥取涎下毒,雖皆前人之法,亦可謂深得病情而善用其法者矣。學者宜細觀之。

若夫用藥之外,守禁忌,謹調養,清心寡慾,獨淡內觀,又在乎人而不在乎醫也。孫真人戒之深矣,其可忽乎?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大風病是由受到自然界中對生物有害的風所導致的。古人稱之為癘風,因為它的威力強烈且迅速,令人感到恐懼。患者一旦感染,必須區分病症是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

若病症在上半身,會使用醉仙散來清除牙縫中的惡臭涎液和污血;若病症在下半身,會用通天再造散來清除穀道中的污物和陳舊寄生蟲。雖然排出的路徑不同,但都離不開陽明經脈。醫生在治療這種疾病時,應明白這一點。觀察患者的疙瘩和創口,如果上半身的症狀較多,那麼病症就在上半身;如果下半身的症狀較多,那麼病症就在下半身;如果上下半身都有症狀,那麼先在上半身出現的病症會先被處理,之後再處理下半身的。

陽明經脈包括胃和大腸,任何物質都能被這種風影響進入人體。若風影響到氣,病症會集中在上半身;若風影響到血,病症會集中在下半身;若氣血都受影響,病情會非常嚴重。除非醫生技術高超,病人意志堅定,否則很少有人能倖免。

無論病症是從上半身開始,還是從下半身開始,只要逐漸發展,都是可以治療的。病人看到病情緩解,常常會忽視後續的治療。即使按照這種方法治療,病情已經完全消除,但如果病人不能戒除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性,病情必定會復發。再次發作,往往無法挽回。

我曾經治療過五個這樣的病人,其中只有一個婦女康復了,因為她太窮,沒有東西可吃,自然也就戒除了不良的生活習慣。

其餘四人在兩三年後都再次發病。孫真人說:他曾經治療過四五百人,沒有一個人能免於死亡。並不是孫真人不能治療,而是沒有人能遵守他的禁忌。那位婦女在治療基本病況的同時,還用了超過一千帖的加減四物湯,持續了半年以上,才讓她的月經恢復正常,並且病情十份安全。

根據記載,癘風,古人稱之為大風惡疾,因為它導致的創口和潰爛,流著膿水,眉毛和鬍鬚脫落,手指和腳趾掉落,頑固的疼痛和瘙癢,鼻子塌陷,眼睛腐爛,牙齒鬆動,嘴脣翻開,病情非常可怕。若單純認為這是因為過度性行為,飲食中毒素累積所導致的,為什麼會突然發展到這種地步呢?因此,丹溪先生也認為這是受到了致命的風毒。

風毒的傷害和內在毒素所導致的病狀,人們怎麼可能知道?直到病狀顯現,才開始歸咎於此。對於外在風邪和內在毒素,我們如何區別治療?因此,內經提到的刺肌肉,刺骨髓,用以排泄榮衛的怫熱;靈樞用尖銳的針刺腫塊,按壓排出惡氣和惡血;子和用出汗、催吐、下血的方法;河間用疏風泄熱的藥物,這些都不分病因,只是根據病狀進行調理。

至於丹溪先生區分病症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以及氣血受影響的程度,他用藥來清除涎液和毒素,這些都是前人的方法,也可以說他是深入瞭解病情並善於運用這些方法的人。學習者應該仔細研究。

除了用藥,遵守禁忌,謹慎調養,清心寡慾,保持內心平靜,這取決於病人自身,而不是醫生。孫真人對此有深刻的警告,我們怎能忽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