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2)

1. 論癇有陰陽

千金方云: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難治也。

按此論癇之陰陽,後世有認為寒熱者,誤也。蓋此疾皆以痰熱所作,而得其傷於陽分,在表而淺,則曰陽癇,故云易治;其傷於陰分,入里而深,則曰陰癇,故云難治。所論陰陽者,乃表裡臟腑淺深之謂,非寒熱之謂也。

白話文:

根據《千金方》所述:如果疾病初期表現為身體發熱、抽搐、驚嚇哭鬧,然後纔出現癇症,且診脈結果為浮脈的,這被稱為陽癇,表示疾病影響的是六腑外部,位於皮膚層,比較容易治療;相反的,如果疾病初期是身體冰冷,沒有驚嚇抽搐,沒有哭鬧,但當疾病發作時,脈象為沉脈的,這被稱為陰癇,表示疾病影響的是五臟內部,深入骨髓,較難治療。

進一步解析這種對於癇症陰陽的討論,後世有人認為這是基於寒熱的區別,這是錯誤的理解。事實上,這些癇症都是由痰熱引起,若痰熱傷及的是體表的陽分,位置較淺,就稱為陽癇,所以說比較容易治療;若是痰熱傷及的是體內的陰分,深入臟腑,位置較深,就稱為陰癇,所以說較難治療。這裡所講的陰陽,指的是病變位置的表裡、臟腑和淺深,並不是指寒熱的差異。

2. 論癇證由熱

原病式云: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氣瘲,昏冒僵仆也。

白話文:

根據原始的疾病模式所述:癲癇的發作,主要是因為體內熱度過高,導致風燥現象,這兩者共同作用使口水大量分泌,胸腔和橫膈膜處於乾燥且燒灼的狀態,進而引發呼吸困難,出現昏迷、僵硬倒地的症狀。

3. 治癇用吐下之法

子和書云:夫癇病不至目瞪如愚者,用三聖散投之,更用火盆於暖室中,令汗吐下,三法並行,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至於目瞪如愚者,不可治。內經曰:神不守,謂神亂也。大凡此疾,乃肝經有熱,吐後可服瀉青丸下之。

按:癇病多由風痰膠固胸膈上下,故大法先宜吐之。吐後可用清熱之藥,如東垣安神丸、守真龍會丸之類,皆可服,不獨通聖散也。痰實在裡不解,宜導痰清熱,亦不獨瀉青丸也。

白話文:

子和在書中寫道:對於癲癇病未到達眼直呆傻地步的患者,我們可以使用三聖散進行治療,同時在溫暖的房間內使用火盆,讓病人出汗、嘔吐及排泄,這三個方法同時進行,接著服用通聖散,大概一百天左右就能康復了。然而,對於已經眼直呆傻的患者,這種病狀是無法治癒的。根據內經所述,這是因為精神混亂,不能自我控制。通常這種疾病是由肝臟過熱引起的,嘔吐後可以服用瀉青丸來排泄體內的熱毒。

再進一步解釋:癲癇病大多是由於風痰固結在胸部上下,因此,主要的治療方法應先讓他嘔吐。嘔吐後,可以使用清熱的藥物,如東垣安神丸、守真龍會丸等,都可以服用,並不僅限於通聖散。如果體內的痰實在太嚴重,應該使用導痰和清熱的方法,也不僅限於瀉青丸。

4. 癇分脈藥寒溫不同

難知云:治洪長伏三脈,風癇、驚癇、發狂、惡人,與火灸第三、第九椎,服局方妙香丸,以針投眼子,透冷水內浸少時服之。如本方法治弦、細、緩三脈諸癇,似狂,李和南五生丸。

按此以脈之陰陽虛實分而用藥,可謂善矣。但癇病出於風、熱、痰之所致,而其藥有寒熱之異者,由其標本、虛實、傳變之不同故也。

謹按:癇病古方或云風癇,或云驚癇,或云癲癇。由此疾與中風、顛狂、急慢驚相類,故命名不同也。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驚,或因聞大驚而得。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痰涎歸之。或飲食失節,脾胃有傷,積為痰飲,以致痰迷心竅而作者,治法必當尋火尋痰而論。前人多用鎮墜、清心之藥,固可以治熱,可以清痰。

若有頑痰膠固者,此藥未易驅逐。在上者,必先用吐,吐後方宜服此。更有痰實在裡者,亦須下之,隨病輕重而用也。或曰:癇有陰陽,何也?予曰:此與急慢驚者可同論也。陽癇不因吐下,由其有痰有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聞驚亦自作也,宜用寒藥以攻治之。陰癇亦本於痰熱所作,醫以寒涼攻下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宜用溫平補胃燥痰之藥治之。

若曰不因壞證而有陰陽之分,則是指痰熱所客表裡臟腑淺深而言。癇病豈本自有陰寒者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這篇文章講述了治療癲癇的不同方法,根據脈象的洪、長、伏,以及弦、細、緩等不同狀態來區分風癲、驚癲、發狂和惡性癲癇,並介紹了不同的治療方式,包括火灸第三、第九椎骨,服用特定的藥物,甚至使用針刺眼部再浸泡於冷水中等特殊療法。

文章進一步指出,治療癲癇需考慮到疾病的根源,即風、熱、痰等因素,而藥物的選擇應視病情的標本、虛實和轉變情況而定,有寒藥和熱藥之分。古人對於癲癇的稱呼不一,可能因為這種疾病與中風、精神錯亂、急性和慢性驚厥有相似之處,但究其根本,可能是由於在胎兒期受到驚嚇,或是小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導致驚嚇後精神無法集中,痰液積聚。或者飲食不節制,脾胃受損,產生痰飲,進而影響心臟功能,這些都需要針對火熱和痰液進行治療。

前輩們常用安神、清心的藥物來治療熱症和清除痰液,但對於頑固的痰液,這些藥物可能效果有限。對於上部的痰液,應該先嘗試催吐,然後再服用相關藥物;對於深入體內的痰液,可能需要通過瀉下來解決,具體方法應根據病情輕重而定。此外,癲癇還可分為陽性和陰性,前者因心胃間的痰熱而發作,即使無驚嚇也可能因熱度過高而發作,需用寒藥來治療;後者則是因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脾胃受損,轉化為陰癲,此時應使用溫和的補胃和祛痰藥物。

最後,文章強調,癲癇病本身並非本就有陰寒性質,而是根據痰熱在身體各部位的分佈情況而定,即根據病情的表裡、臟腑和深度來區分陽癲和陰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