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1)

1. 卷四十一

2. 風癇門

3. 敘癇病之始

靈樞云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天柱穴足太陽也)。又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陽女陰。

按潔古云,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各二七壯。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申脈穴也)。陰蹺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照海穴也)。

又按內經言癲而不言癇,古方以癲癇或並言,或言風癲,或言風癇,或言癲狂,所指不一。蓋癇病歸於五臟,癲病屬之於心,故今以風癇另立一門,而癲狂合為一門也。又癇與痓略相類而實不同,其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痓也。癇病隨其痰之潮作,故有時而醒。痓病比癇為甚,而有挾虛者,故因其昏冒而遂致亡者多矣。

白話文:

【敘述癇病的起源】

《靈樞》提到,突然的抽搐、癇病、頭暈目眩,導致腳步虛弱,無法支撐身體,治療應取用「天柱穴」(天柱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另外,《靈樞》也說,癲癇、抽搐、痙攣等症狀,患者可能不清楚具體的痛苦源頭,這時可從兩蹺穴下手,男性取陽蹺,女性取陰蹺。

根據潔古的說法,如果癲癇在白天發作,就灸療陽蹺;若在夜晚發作,則灸療陰蹺,每次灸療各27次。陽蹺穴起自腳跟中間,沿著外踝向上行至風池穴(申脈穴)。陰蹺穴同樣起自腳跟中間,沿著內踝向上行至咽喉,再交會貫穿衝脈(照海穴)。

再看《內經》,只提到了癲,未提及癇,但古方往往將癲癇並稱,或稱風癲,或稱風癇,或稱癲狂,所指的範疇不盡相同。一般認為,癇病與五臟相關,而癲病則與心臟有關,因此,現今我們將風癇單獨列為一類,將癲狂合併為另一類。此外,癇病和痓病有些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癇病發作時,身體會變得軟弱,且會偶爾清醒;而痓病發作時,身體會僵硬如弓,且不會時常清醒。癇病會隨著痰的波動而發作,所以患者會有清醒的時候。而痓病比癇病更嚴重,且常常伴有虛弱,因此,因昏厥導致死亡的情況較多。

4. 論癇病所因

三因云: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蓋忤氣得之外,驚恐得之內,飲食屬不內外三因不同,忤氣則一。

按此所論三因固皆切當,但胎內受驚與飲食作癇者多,而外感者間而有之。

白話文:

在討論癲癇病的成因時,有三種因素被提及:首先,癲癇病大多是由於受到驚嚇,導致身體內部的臟器功能失調,氣血鬱結,產生過多的痰液,阻塞了人體的各條經絡,從而形成癲癇。這種病可能在母胎中就因為母親受到驚嚇而形成,也可能是在年幼時,由於風、寒、暑、濕等外界環境影響,或是飲食不規律,傷害了臟器的功能,進而引發。

忤氣是外部因素造成的,驚恐是內部因素引起的,飲食問題則屬於內外因素都有可能。雖然這三種原因都相當符合實際情況,但根據經驗,更多的情況是胎兒在母體內受到驚嚇,或者飲食習慣不良導致的癲癇,而因外界環境影響而導致癲癇的情況則相對較少。

5. 論三癇

千金方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風癇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初時先屈指如數,乃作驚癇。起於驚怖大啼,乃作食癇。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然風癇、驚癇時時有之,十兒之中未有一二。凡是先寒後熱,熱者皆食癇也。驚癇皆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霜丸佳。

按此論三癇,蓋有三因之分:風癇屬外因,驚癇屬內因,食癇屬不內外因也。

白話文:

【討論三種癲癇】

《千金方》提到兒童的癲癇主要可分為三種:風癲、驚癲和食癲。風癲是因為孩子穿著過多,出汗後受風引起的。初期表現為手指無意識的彎曲,像是在數東西。驚癲則是由於孩子受到驚嚇,大聲哭泣所導致。而食癲通常在孩子拒絶吃奶,嘔吐,身體開始發熱後出現。

風癲和驚癲在兒童中並不常見,十個孩子中可能只有一兩個會有。如果孩子先是畏寒,之後轉為發熱,那通常是食癲。對於驚癲,可以按照圖示進行灸療。風癲則應該服用豬心湯治療。食癲則需要進行清腸才能痊癒,使用紫霜丸效果不錯。

總結這三種癲癇,它們的形成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三類:風癲由外部因素引起,驚癲由內部因素造成,而食癲則是由非內非外的因素引發的。

6. 論五癇

三因云古方有三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名證不同,難於備載。別錄有五癇之證:一曰馬癇,作馬嘶鳴,以馬屬在午,手少陰君火主之,故其病生於心。二曰羊癇,作羊叫聲,以羊屬未,足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脾。三曰雞癇,作雞叫聲,以雞屬酉,足陽明燥金主之,應乎胃。四曰豬癇,作豬叫聲,以豬屬亥,手厥陰心包主之,應乎右腎。

五曰牛癇,作牛吼聲,以牛屬醜,手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肺。此五癇應乎五畜,五畜應乎五臟者也。發則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背脊強直,食頃乃蘇。各隨所感施以治法。

錢氏云: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羊癇目瞪吐舌,羊叫心也。牛癇目直視腹滿,牛叫脾也。雞癇驚跳反折手縱,雞叫肺也。豬癇如屍吐沫,豬叫腎也。五癇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輕者五色丸主之。

按千金方敘六畜癇曰馬、曰牛、曰羊、曰豬、曰犬、曰雞,並不以六畜分屬五臟。今三因所引五癇無犬癇一證,錢氏敘五癇一證無馬癇一證。二書以五獸分配五臟各各不同,俱不知所由然也。三因雖有馬無犬癇及五臟有胃無腎之說,亦難據憑,無所載焉。

白話文:

[討論五種癇病]

古人根據病因將癇病分為多種類型,包括三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因各種癇病的特徵不同,難以一一詳述。然而,古籍中記載了五種癇病的症狀:

  1. 馬癇:患者會發出馬的嘶鳴聲。因為馬對應午時,由手少陰經的君火主宰,因此此病源自心臟。
  2. 羊癇:患者會模仿羊的叫聲。羊對應未時,由足太陰經的濕土主宰,反映在脾臟。
  3. 雞癇:患者會模仿雞的啼叫。雞對應酉時,由足陽明經的燥金主宰,反映在胃部。
  4. 豬癇:患者會發出豬的叫聲。豬對應亥時,由手厥陰經的心包主宰,反映在右腎。
  5. 牛癇:患者會發出牛的吼叫。牛對應醜時,由手太陰經的濕土主宰,反映在肺部。

這五種癇病對應五種家畜,而這些家畜又分別與人體的五臟相應。發病時,患者會出現眩暈、倒地、口眼歪斜、眼球上翻、四肢抽搐、背脊僵硬等症狀,片刻後才恢復意識。治療需根據患者感受的特定動物影響來進行。

錢氏指出,治療五癇時,需針對不同的臟腑進行治療。每種臟腑都有一種相應的動物。例如,犬癇會使患者身體向後彎曲、犬吠,代表肝臟問題;羊癇會讓患者瞪眼吐舌、發出羊叫,反映心臟問題;牛癇會讓患者目光呆滯、腹部脹滿、牛吼,代表脾臟問題;雞癇會導致患者驚跳、手腳鬆開、雞啼,反映肺部問題;豬癇會讓患者像死屍一樣、口吐白沫、豬叫,代表腎臟問題。五癇病重者或病後情況惡化者可能會死亡。病情較輕者可使用五色丸治療。

根據《千金方》記載,六畜癇包括馬、牛、羊、豬、犬、雞,並未將六種家畜與五臟相對應。現在,三因所引述的五癇中沒有犬癇,而錢氏描述的五癇中沒有馬癇。兩本書中對於五獸和五臟的配對各不相同,具體原因不明。雖然三因提到馬癇但未提及犬癇,以及五臟中有胃而無腎,但這些說法缺乏依據,無法確切驗證。